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患者采用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25例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共28条髂动脉,其中TASC-ⅡC级病变19条,TASC-ⅡD级病变9条)患者行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条髂动脉闭塞未能开通,开通率为92.86%;其余26条髂动脉均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3±0.18增至术后的0.76±0.19(P0.05)。2例穿刺处血肿,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经置管溶栓后通畅。20例患者24条髂动脉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5.71%。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其6个月、1年、2年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5%、80%、73%。结论 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内技术治疗TASCC、D级髂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77例TASCC、D级(共89条髂动脉)行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SCC级病变63例,TASCD级病变14例。结果 3条髂动脉未能开通闭塞段,开通率为96.6%。23条髂动脉行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其余63条髂动脉置入支架。共置入支架104枚。踝肱指数由术前0.20±0.14增至术后7天的0.71±0.21(P=0.0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9%。64例(78条髂动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3.1%;平均随访时间23(6~53)个月,其1、2、4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88%、84%和70%。结论腔内治疗TASCC、D级髂动脉病变安全微创,其短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腔内技术治疗TASC C、D级髂动脉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77例TASCC、D级(共89条髂动脉)行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TASC C级病变63例,TASC D级病变14例.结果 3条髂动脉未能开通闭塞段,开通率为96.6%.23条髂动脉行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其余63条髂动脉置人支架.共置入支架104枚.踝肱指数由术前0.20±0.14增至术后7天的0.71±0.21(P=0.02).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9%.64例(78条髂动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3.1%;平均随访时间23(6-53)个月,其1、2、4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88%、84%和70%.结论 腔内治疗TASC C、D级髂动脉病变安全微创,其短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技术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联合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介入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伴有严重缺血症状的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采用顺行途径穿刺,经左肱动脉穿刺3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12例。通过SIA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应用球囊扩张成形并植入支架(裸支架18枚,覆膜支架4枚)。结果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支架植入后髂动脉闭塞段管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1±0.12增至术后7天的0.81±0.13(t=8.76,P0.0001)。近中期随访2例发生再狭窄,经PTA解除,术后12个月支架一期通畅率为85.71%(12/14)。结论 SI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7例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了股动脉内膜剥脱及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动脉再通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支架(1.51±0.75)枚,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增加0.54,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0%(8/47),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673.6±384.4)天。随访中有4例患者出现支架内闭塞。应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7.8±2.2)%,术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6.3±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性病变围手术期结果及早期随访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2020年7至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系统Lifestream 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应用于治疗血管疾病的9例病例, 年龄39~80(64.3±12.7)岁, 均为男性。共应用10枚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 4枚应用于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 1枚应用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过程中髂支补救性重建;5枚应用于4例胸、腹主动脉患者腔内修复中内脏及弓上分支动脉重建, 其中植入于肾动脉3枚、2枚分别作为烟囱支架用于左锁骨下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重建。4例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 完全覆盖病变, 无明显残余狭窄。1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髂支压迫, 经植入Lifestream后完全纠正。4例主动脉病例中, 均完成分支动脉重建, 其中1例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应用者(烟囱)出现少量Ⅰ型内漏, 随访1个月后内漏消失。应用Lifestream总体技术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为100%, 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脑梗死、死亡等重大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 所有靶血管通畅, 无支架移位、断裂、支架内狭窄等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显示Lifestream球囊扩张式覆膜支架适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合并有血栓形成的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对18例伴有血栓形成的主髂动脉闭塞病人进行了血管腔内治疗。3例行股动脉切开取栓,同期腔内治疗髂动脉病变;9例行一期髂动脉导管溶栓(CDT),二期髂动脉病变腔内治疗术;6例行一期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然后对髂动脉残留血栓进行CDT。结果 18例接受治疗的病人,术后有1例死亡。操作成功率83.3%,病死率5.6%,保肢率100%。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4.5 个月。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69.2%(9/13), 一期辅助通畅率84.6%(11/13), 二期通畅率92.3%(12/13)。行一期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病人CDT时间及所需尿激酶量均较一期CDT,二期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者显著减少(P<0.05)。结论 对伴有血栓形成的主髂动脉病变,可根据患肢缺血的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大部分无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症状的病人可通过血管腔内治疗结合CDT来恢复髂动脉血流,其创伤较小,操作成功率高,一期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满意。  相似文献   

8.
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hen B  Fu W  Guo D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2):911-914
目的 初步评价金属内支架治疗动脉狭窄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利用血管腔内支架置入共治疗34例动脉狭窄性病变,其中降主动脉1例,髂动脉27例,股动脉2例,颈动脉1例,锁骨下动脉2例,肾动脉1例。动脉硬化性病变3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动脉经皮穿刺26例,动脉直视下穿刺8例。结果 34例血管腔内支架均置放成功,1例降主动脉段病例于术后当日死亡,系降主动脉破裂。球囊扩张后动脉形成夹层分离有13例,穿刺点血肿形成11例。颈动脉段1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TIA及脑梗塞。下肢动脉各段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远端肢体动脉急性栓塞。踝肱指数从术前平均0.45升至0.72。2例锁骨下动脉病变患者术后患肢血压恢复正常。1例肾动脉狭窄患者血压从术前180/120mm Hg下降至140/90mm Hg。所有存活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1-26个月,2例髂动脉病变分别于术后4个月及6个月血栓形成,余扩张段动脉均通畅。结论 血管腔内支架对动脉狭窄性病变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髂动脉、锁骨下动脉短段狭窄的患者。对颈动脉狭窄性病变使用需慎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支架内再狭窄的31例下肢ASO患者(49条肢体)资料,其中狭窄病变37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5~35 cm,平均(25.2±7.5)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35例,球囊扩张后导管溶栓术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3例,导管溶栓后球囊扩张术7例,斑块旋切术1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8例获得随访3~32个月,平均(16.2±5.8)个月,期间出现再狭窄6例(21.4%),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结合其他腔内疗法,球囊扩张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运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髂动脉成形术中髂动脉破裂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覆膜支架均置入成功,8例即刻复查髂动脉造影显示,髂动脉管腔通畅,无造影剂外溢;1例患者覆膜支架近心端出现Ⅰ型内漏,立即开腹行“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失访1例,8例患者随访14 ~45个月,平均(22±9)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覆膜支架远心端(髂外动脉)狭窄,行髂外动脉球囊扩张裸支架成形术,继续随访5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1例随访18个月,彩超复查人工血管通畅良好.结论 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首选置入覆膜支架治疗.对治疗不满意者,外科治疗是最后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深动脉成形联合髂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高危、重症下肢动脉闭塞缺血的效果。方法:对18例(26条肢体)重症、高危下肢动脉广泛闭塞患者采用术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联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通过观察患肢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等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20条肢体、股深动脉成形22条肢体、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6条肢体均获得成功,平均随访(16±8.5)个月(3~26个月),踝肱指数明显提高,静息痛均消失。结论:股深动脉成形联合髂动脉支架植入是治疗高危、重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长段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e KC  Yin MY  Lu XW  Li WM  Huang Y  Huang XT  Lu M  Liu XB  Zhao HG  Shi HH  Liu G  Jiang ME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105-1108
目的 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长段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病变长度>5 cm的髂动脉CTO患者139例(157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3例(105条患肢),女性46例(52条患肢);年龄50 ~96岁,平均年龄(77±10)岁.TASCⅡ分型:B型18例,C型89例,D型32例.采用左肱动脉和(或)股动脉穿刺经内膜下或血管内行髂动脉闭塞的球囊血管成形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技术成功率96.2% (151/157).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2±0.19上升到术后的0.81±0.26.随访6~53个月,平均随访(30±7)个月,髂动脉支架畅通率94.1% (111/118),7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无髂动脉破裂、支架移位、穿刺动脉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的发生.结论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动脉长段CTO安全、有效,术后支架通畅率高,联合肱动脉和股动脉双向穿刺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C、D级髂股动脉闭塞老年患者行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104例老年TASC C、D级髂股动脉闭塞患者接受微创腔内介入手术,其中TASC C型73例、TASC D型31例,闭塞长度4.25~17.61cm,平均(13.46±1.24)cm。对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4例成功开通闭塞动脉,技术成功率90.38%(94/104),其中单纯球囊扩张12例、联合支架植入92例。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69%(8/104),包括急性动脉血栓2例、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心功能衰竭4例、对比剂肾病1例。术后7天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2±0.12增至0.81±0.11(P0.01)。术后6个月、12个月各随访78例和53例患者,通畅率分别为88.46%(69/78)、81.13%(43/53)。结论对老年TASC C、D级髂股动脉闭塞患者,微创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肾下腹主动脉瘤105例腔内修复的早中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2月105例肾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治疗的经过、结果和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技术成功,82例(78.09%)获随访,随访时间1~73个月,平均(8.9 4±5.8)个月.围手术期死亡3例(2.86%),分别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1.21%)术后30个月死于肝癌.原发性内漏21例:Ⅰ型18例,其中10例行球囊扩张(9例)或延伸段植入(1例)后治愈,8例自愈;2例Ⅱ型内漏自愈;1例Ⅲ型内漏支架植入后治愈.1例于术后2周支架的一侧髂支血栓形成,急诊行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4例迟发性Ⅰ型内漏.随访观察.1例于术后6年支架向远心端移位,无明显内漏而随访观察.2例支架感染发生于术后1和3个月,行清创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后痊愈.随访期间,9例股-股或髂-股动脉旁路和3例髂内动脉旁路通畅.结论 腔内修复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早、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以小球囊预扩张联合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 纳入33例接受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及血管成形术的单侧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其中14例病变仅累及髂动脉、8例仅累及股动脉、11例同时累及髂股动脉;记录治疗情况及随访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下肢动脉彩超及CT血管造影。结果 33例均治疗成功,经导管溶栓时间为3(2,4)天,25例血栓完全溶解、8例血栓部分溶解;溶栓后2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11例接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33例靶血管及膝下流出道血流均通畅。共随访(19.5±8.2)个月,期间7例出现下肢动脉再闭塞,经二次球囊扩张及植入支架后恢复通畅;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 小球囊预扩张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急性血栓形成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膨式金属裸支架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急性肱动脉损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行血管成形术及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治疗。结果:18例急性肱动脉损伤的患者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为50(30~90)min。13例接受单层自膨式裸支架置入,5例接受双支架重叠置入术,共置入23枚自膨式裸支架,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损伤肱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假性动脉瘤消失,未见支架狭窄及对比剂外溢。无围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18例平均随访20.2个月,17例支架内血流完全通畅或轻度狭窄(未作处理),1例支架腔内狭窄50%,行球囊扩张治疗后支架内血流恢复通畅;随访期间无支架移位、扭曲及断裂,无缺血坏死,截肢情况。结论:自膨式金属裸支架植入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是安全可行的,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 女性15例, 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 股腘动脉42例, 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 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 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 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 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结果 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 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 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 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 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 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行腔内治疗的主髂动脉病变患者共220例(283条肢体),男189例,女31例;年龄46 ~ 85岁,平均(64±10)岁.回顾性分析介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 介入成功率为97.2%.7例患者共发生9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4.1%.其中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次(0.9%)、髂动脉破裂1例(0.45%)、远端动脉栓塞1例(0.45%)、穿刺相关并发症5例次(2.3%)(急性肱动脉血栓2例次,动静脉瘘1例,穿刺点血肿1例,穿刺动脉夹层1例).8例经腔内或手术补救治疗后好转,其中4例行腔内治疗(支架内置管溶栓2例、补救性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球囊扩张术1例),4例行开放手术(动脉切开取栓3例、血肿清除术1例);另1例肱动静脉瘘患者因症状较轻未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2±17)个月,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0.8%、92.1%及99.2%.结论 根据术前对病变的充分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规范及轻柔操作是预防主髂动脉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  Liu CW  Zheng YH  Li YJ  Wu JD  Wu WW  Ye W  Song XJ  Zeng R  Chen YX  Shao J  Chen Y  Ni 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78-882
目的 评估应用多种腔内技术治疗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3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其中9例患者为高危复杂性腹主动脉瘤.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6~87岁,平均67岁.其中2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近肾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及左侧髂内动脉瘤,1例EVAR术后右髂内动脉瘤.所采用的腔内技术包括: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和扇形技术2例,烟囱技术5例,球囊辅助下髂内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和球囊辅助反转支架技术1例.结果 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支架释放后即刻发现内漏4例,其中1例患者为Ⅰ型和Ⅲ型内漏,经大动脉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Ⅰ型内漏,其中1例行弹簧栓栓塞成功,另1例行近端裸支架成功.1例Ⅱ型内漏,经随访瘤腔直径未增大,未处理.随访4~79个月,平均25.9个月.无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瘤体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随访过程中7例患者的靶血管(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髂内动脉)均保持通畅.1例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术后18个月血栓形成,但无盆腔缺血等症状.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选择合适的腔内技术可以增加EVAR术的成功率,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切割球囊配合Chocolate球囊行复杂股腘动脉病变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前管腔准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采用切割球囊配合Chocolate球囊进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前复杂股腘动脉病变管腔准备的患者共7例。记录术中病变平均长度,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情况,钙化程度PACSS分级,球囊扩张前后狭窄率及夹层形成等。随访患者靶血管通畅率及不良事件、再干预等情况。结果 7例患者的病变平均长度为(197.71±73.79)mm,其中6例存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平均长度为(198.50±69.31)mm。PACSS分级:3级3例,4级4例。6例达到良好管腔准备,1例局限性C型夹层形成,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最终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7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9.0±2.6)个月。随访期间均无主要不良肢体事件发生,无死亡及截肢。2例发生靶血管再狭窄,其中1例再干预成功再通靶血管。结论 切割球囊配合Chocolate球囊行复杂股腘动脉病变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前管腔准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