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肌损伤情况,收集并观察基础病史、术中(手术时间、是否急诊手术、术中出血>800 ml和术中低血压等)及术后指标(改良氧合指数、血乳酸、急性肾损伤和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情况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果  在纳入的803例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中,心肌损伤发生率为17.2%(138/803),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仅为0.9%(7/803)。单因素分析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手术时间、急诊手术、术中低血压、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高APACHEⅡ评分及术后即刻急性肾损伤与术后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急诊手术(OR=3.14,95% CI:1.76~5.60,P<0.001)、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OR=2.26,95% CI:1.23~4.15,P=0.008)、APACHEⅡ评分(OR=1.05,95% CI:1.01~1.09,P=0.008)和术后急性肾损伤(OR=3.18,95% CI:1.78~5.69,P<0.001)与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独立相关。  结论  重症患者腹腔手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高,急诊手术、术后24 h内使用升压药、高APACHEⅡ评分和术后急性肾损伤是导致腹腔手术后重症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患者二尖瓣反流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SHOCK-ICU数据库(NCT03082326)中2016年4月至8月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脏瓣膜功能,按照入组后28 d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二尖瓣反流及其他瓣膜血流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生存分析比较二尖瓣反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共计11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67例,女44例,平均年龄(57.5±18.5)岁,平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为(23.6±8.6)分,28 d病死率为46.8%(52/111)。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二尖瓣反流及肺部超声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39和P=0.020);多因素分析显示,二尖瓣反流、肺部超声失充气评分是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和P=0.020)。生存分析显示,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的28 d生存率(38.2%,13/34)显著低于未合并者(59.7%,46/77)(P=0.039)。  结论  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及脑氧饱和度变化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28 d内是否死亡, 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入重症监护室即刻和初始复苏治疗6 h后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气指标, 重症心脏超声指标, 器官功能指标, Sepsis生物标志物指标, 液体复苏治疗6 h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灌注指数、动态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瞬时脑充血反应率(transient hyperemic response ratio, THRR)]以及脑氧饱和度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5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感染休克患者入选本研究, 男性31例, 女性20例, 年龄(53±13)岁, 28 d死亡率为43%。死亡组的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P=0.007)、入室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评分(P=0.026)以及高峰APACHE Ⅱ评分(P < 0.001)均高于存活组。初始复苏治疗6 h后, 死亡组的氧合指数低于存活组(P=0.047), 而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entral venous-to-arterial carbon dioxide difference, Pcv-aCO2)则高于存活组(P=0.044)。死亡组动态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者(THRR < 1.09)多于存活组(P=0.025), 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均值低于存活组(P=0.031)且rSO2均值< 60%者多于存活组(P=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高峰APACHE Ⅱ评分(OR=1.099, 95% CI:1.009~1.196, P=0.030)、液体复苏治疗6 h后的Pcv-aCO2(OR=1.320, 95% CI:1.001~1.742, P=0.050)、THRR < 1.09(OR=4.952, 95% CI:1.130~21.70, P=0.034)和rSO2均值< 60%(OR=4.817, 95% CI:1.392~16.663, P=0.013)是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率高, 脑血流动力学和rSO2指标中动态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THRR < 1.09)与rSO2均值< 60%是28 d死亡率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乳腺病灶超声征象及部分临床特征建立乳腺癌的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于本院进行乳腺病灶切除活检术的连续性病例116例, 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到超声及部分临床征象(包括患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病灶硬度、活动度、形状、边界、方向、后方回声及钙化)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提出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 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效果。  结果  116例乳腺病灶中, 52例最终诊断为乳腺癌, 其中年龄大于50岁(OR=6.61, 95%可信区间1.07~40.72)、临床触诊质硬肿物(OR=6.56, 95%可信区间1.32~32.58)、超声声像图形态不规则(OR=19.93, 95%可信区间2.49~159.45)、边界模糊(OR=21.32, 95%可信区间1.98~230.14)、边缘成角或毛刺状(OR=31.33, 95%可信区间2.61~376.02)为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据此建立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 该模型整体预测的准确性达96.7%。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并提出的患乳腺癌风险独立危险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依据美国东部创伤外科学会/美国重症医学院/美国重症医学联合会(Eastern Association for Surgery of Trauma/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EAST/ACCM/SCCM)成人创伤与重症患者输血指南(2009年)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输注策略与组织灌注导向的RBC输注策略对重症患者预后影响的差异。  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在2013年采用依据EAST/ACCM/SCCM成人创伤与重症患者输血指南(2009年)的RBC输注策略指导临床输血, 2014年采用组织灌注导向的RBC输注策略指导临床输血。比较两年所有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 15分患者的住院死亡率、ICU停留时间、新发的器官功能损伤发病率、输RBC前平均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水平、入ICU血乳酸水平(Lac)、输RBC前血乳酸水平(Lac输RBC前)、人均RBC输注量, 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2014年ICU收治患者2638例, 2013年2110例。2014年患者平均入ICU APACHE Ⅱ评分及APACHE Ⅱ评分≥ 15分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均高于2013年(P < 0.05)。2014年输注RBC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显著低于2013年(P < 0.05)。两年间输血前Hb水平、Lac、Lac < 4 mmol/L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014年Lac输RBC前显著高于2013年[(4.16±1.18)mmol/L比(2.78±1.03)mmol/L, P=0.031], 2014年输RBC患者中Lac < 4 mmol/L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显著低于2013年(20.5%比33.4%, P=0.018), 人均RBC输注量2014年比2013年显著下降[(1.02±0.51)U比(1.55±0.70)U, P=0.037]。全部ICU患者两年间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比2.39%, P=0.749), 但平均ICU停留时间2014年明显较短[(5.31±1.98)d比(6.84±2.36)d, P=0.025];新发的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急性心肌损伤及急性肺损伤的发病率两年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PACHE Ⅱ ≥ 15分患者中, 2014年住院死亡率比2013年显著降低(7.00%比12.01%, P=0.018), 平均ICU停留时间显著短于2013年[(7.16±3.53)d比(12.44±5.27)d, P < 0.001], 新发的急性肾损伤、急性心肌损伤及急性肺损伤的发病率也显著低于2013年(P < 0.05)。两年均未发生输血相关感染及输血相关性溶血的不良事件。总ICU患者及APACHE Ⅱ ≥ 15分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及输血相关肺损伤发病率两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组织灌注导向的RBC输注策略与EAST/ACCM/SCCM指南指导下的RBC输注策略相比, 能够有效降低ICU患者RBC输注量, 缩短ICU停留时间, 特别是对APACHE Ⅱ ≥ 15分的重症ICU患者, 还能有效降低其住院死亡率, 降低新发急性肾损伤、急性心肌损伤及急性肺损伤的发病率, 而不增加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 CBS)后中心静脉压峰值(peak value of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p)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所有CB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转入ICU后即刻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CVP 0h)、6 h时CVP(CVP 6h), 转入ICU 48 h内CVPp(CVPp 48h), 以及转入ICU 48 h后AKI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CVP相关指标预测CBS术后发生AKI的临床价值并确定最佳临界值; 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BS术后发生AKI、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BS患者485例, AKI发生率为25.2%(122/485), 院内死亡率为2.5%(12/485)。ROC曲线分析显示, CVPp 48h预测CBS术后发生AKI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634(95% CI: 0.577~0.692, P<0.001), 最佳临界值为14 mm Hg, 灵敏度为49.6%, 特异度为6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高血压(OR=2.505, 95% CI: 1.581~3.969, P<0.001)、肺动脉高压(OR=2.552, 95% CI: 1.573~4.412, 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OR=1.009, 95% CI: 1.004~1.014, P=0.001)、CVPp 48h≥14 mm Hg(OR=1.613, 95% CI: 1.030~2.526, P=0.037)是CBS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CVPp 48h≥14 mm Hg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8.044, 95% CI: 1.579~40.979, P=0.012)。  结论  CVPp 48h升高可能增加CBS术后AKI发生风险, 对其动态监测有助于AKI的预防和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头颈部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北京协和医院行头颈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患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一定量的成功拔管者为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比例为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头颈部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60例(研究组12例,对照组48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全身麻醉史(OR=9.17, 95% CI:1.05~83.33, P=0.045)、Cormack-Lehane分级Ⅲ级(OR=18.87, 95% CI:1.53~250.00, P=0.022)、术中液体负荷≥20 mL/kg(OR=27.78, 95% CI:1.94~500.00, P=0.014)是头颈部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7(3.0,17.0)d比2(2.0,5.0)d,P=0.013]、ICU停留时间[1(0.0,2.8)d比0(0.0,0.0)d,P<0.001]均长于对照组。  结论  头颈部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与有/无全身麻醉史、Cormack-Lehane分级及术中液体负荷有关,其发生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心脏围术期输血与术后近远期结局的关系。  方法  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关于输血和心脏术后结局关系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使用RevMan 5.3软件, 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所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项回顾性病例对照临床研究, 总样本量88 808例, 其中输血组42 991例, 未输血组45 817例。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的各心脏术后结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 d死亡率(OR=2.39, 95% CI:1.71~3.34, P < 0.000 01), 1年死亡率(OR=3.08, 95% CI:2.18~4.35, P < 0.000 01), 5年死亡率(OR=1.90, 95% CI:1.42~2.56, P < 0.0001), 缺血事件(OR=2.23, 95% CI:1.71~2.90, P < 0.000 01), 感染(OR=2.18, 95% CI:1.74~2.75, P < 0.000 01)。  结论  围术期输血与心脏手术后近远期死亡率和缺血事件、感染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重症超声快速管理(modified critical care ultrasonic examination,M-CCUE)方案对非计划入ICU患者的评估价值,并分析其是否会影响医疗行为及预后判断。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非计划收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血流动力学指标、器官及组织灌注指标和预后评价指标。所有入选患者在入室30 min内完成初始M-CCUE评估,根据M-CCUE评分系统予以评分(M-CCUE score,MCS)。分析MCS与预后的相关性及对治疗策略的影响。  结果  共计272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非计划入ICU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仅3例(1.1%,3/272)患者在M-CCUE评估方案中未发现异常,139例(51.1%,139/272)因评估结果改变了药物治疗方案,81例(29.8%,81/272)进行了有创检查或治疗。MCS与患者28 d死亡率(r=0.432,P=0.020)、48 h死亡率(r=0.594,P=0.008)、机械通气时间(r=0.454,P=0.040)、ICU住院时间(r=0.563,P=0.003)均呈正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MCS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是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年龄、MCS和SOFA是48 h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CCUE能够实现早期床旁心肺功能评估,其量化评估结果可改进临床治疗方案,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老年肾癌患者内脏型肥胖与肿瘤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78例经病理证实的中老年(年龄≥ 50岁)肾癌患者资料。采用术前脐平面CT平扫进行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和总脂肪含量测定。内脏型肥胖以内脏脂肪占总脂肪的百分比表示。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评估临床常用指标及肥胖评估指标与高级别肾癌风险肿瘤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   278例肾癌患者中, 29例(10.43%)为高级别肿瘤。与低级别肿瘤组相比, 高级别肿瘤组内脏型肥胖患者比例较高[(47.80±8.33)%比(43.24±10.24)%, P=0.022], 肿瘤直径较大[(5.42±2.99)cm比(4.11±2.27)cm, P=0.021], 但体质量指数、总脂肪含量、内脏脂肪含量和皮下脂肪含量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内脏型肥胖与较高的肿瘤分级相关(OR=1.045, 95% CI:1.002~1.090, P=0.042)。亚组分析显示, 在进展性肾癌和肿瘤直径较大(>4 cm)的病例中, 内脏型肥胖与肿瘤分级相关(OR=1.131, 95% CI:1.017~1.256, P=0.023;OR=1.061, 95% CI:1.005~1.121, P=0.032), 而在局限性肾癌和肿瘤直径较小(≤ 4 cm)的病例中未观察到该现象。   结论   在中老年肾癌患者中, 尤其是进展性肾癌和肿瘤直径较大的患者中, 内脏型肥胖与肿瘤分级相关, 内脏型肥胖可能是高级别肾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高于输血指南推荐阈值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2013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行红细胞输注的患者随机抽样1000例, 筛选出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值≥ 70 g/L的非手术科室患者的资料, 对其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在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患者中所占比例、输血前与贫血相关的症状及体征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住院期间接受红细胞输注的非手术科室患者270例, 红细胞输注前平均血红蛋白(63.7±11.5)g/L, 其中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 70 g/L者74例(27.4%), 包括血红蛋白≥ 70 g/L且 < 80 g/L者60例(22.2%), 血红蛋白≥ 80 g/L且 < 90 g/L者10例(3.7%)和血红蛋白≥ 90 g/L者4例(1.5%)。74例患者中, 59例(79.7%)在病程记录中描述了与输血相关的症状、体征及红细胞输注临床决策, 未描述的15例(20.3%)均为原发病较重、合并症多、可能伴有多系统受累和临床状况不稳定、对血红蛋白下降耐受较差的患者。  结论  北京协和医院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阈值基本符合国际输血指南和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所推荐范围。结合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高于指南推荐阈值患者的具体病情, 其输血具有临床合理性, 但在今后的临床记录中应对临床输血决策进一步给予详细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围术期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我国行开胸肺叶切除术单病种患者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变化.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横断面数据形成的纵向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数据库中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所有患者.主要观察指标为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并构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外科大量输血时血细胞检测与凝血指标检测频率与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 对中国不同区域20家三级综合医院1 682例输血患者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采用统一调研表格,统计分析红细胞悬液输注量<10 U及≥10 U情况下血细胞检测及凝血检测频次与病死率。结果 ①不同输血量时(<10 U组,≥10 U组)血细胞检测及凝血检测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外科不同病类红细胞悬液输注量≥10 U血细胞检测及凝血检测1次以上与没有检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smh=8.286 7,P=0.004 0; Qsmh=20.383 9,P<0.000 1)。③外科大量输血患者血细胞检测及凝血指标检测频次与病死率均呈负相关(r=-0.900,P=0.037; r=-0.975,P=0.005)。结论 外科大量输血时血细胞检测及凝血指标检测的及时性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造影相关参数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月于本院接受CT平扫影像学检查的8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血肿是否扩大将其分为血肿扩大组(n=32)和非血肿扩大组(n=48)。记录所有患者的CT平扫影像学征象及血肿体积,比较两组比较CT平扫影像学征象及血肿体积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单一征象、血肿体积与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以ROC曲线分析CT平扫影像学征象、血肿体积评估血肿扩大的价值,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血肿扩大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血肿扩大组的CT平扫出现“岛征”、“黑洞征”、“混杂征”占比均高于非血肿扩大组(P < 0.05);血肿扩大组的血肿体积大于非血肿扩大组(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岛征”、“黑洞征”、“混杂征”、血肿体积与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均呈正相关关系(r=0.423、0.456、0.427、0.516,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岛征”、“黑洞征”、“混杂征”联合血肿体积评估血肿扩大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89.6%,均高于单一征象及血肿体积。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岛征、黑洞征、混合征、初诊血肿体积增大是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基于CT平扫影像学表现及血肿体积对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且联合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用于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时, 植入前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NSVT)与植入后ICD恰当治疗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植入ICD用于一级预防的心脏病患者, 患者在住院期间ICD植入前均完善Holter检查。根据Holter检查是否出现NSVT, 将患者分为NSVT组及无NSVT组。门诊或电话随访至2018年8月, 随访事件包括全因死亡、植入后ICD放电治疗及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 ATP)治疗情况。  结果  纳入60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 随访时间37(14~61)个月,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提示, NSVT组与无NSVT组相比, 全因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108), NSVT组恰当治疗的风险高于无NSVT组(P=0.033), NSVT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与ICD恰当治疗独立相关(NSVT:HR=5.099, 95% CI:1.399~18.588, P=0.014;左心室射血分数:HR=1.077, 95% CI:1.013~1.145, P=0.018)。  结论  ICD一级预防患者植入前出现NSVT提示接受ICD恰当治疗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与超声乳腺图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征象的关系。  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符合标准的乳腺癌患者,根据疗效将其分为无效组(n=23)及有效组(n=63)。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对患者行超声检查,采用BI-RADS方法记录、评估病灶危险程度。  结果  治疗后有效组患者肿瘤体积和肿瘤面积均明显低于无效组(P < 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后方回声增强、弹性评分低和边缘清晰患者占比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RADS分级明显优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BI-RADS分级均明显优于无效组(P < 0.05)。  结论  采用超声BI-RADS征象分析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肝移植手术容易导致致命性大出血,如何评估肝移植手术过程的出血、止血、凝血功能以及使用怎样的止血措旌解决凝血问题,目前还没有常规止血指导方案.呼吸功能监测和呼吸道管理是肝移植后首先遇到的重要问题,因此呼吸机治疗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处理在ICU期间显得尤为重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手术中的出血特点以及出血/输血量对移植后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1-02/2006-09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完成.对象:资料完整的成人肝移植患者48例.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4组,单纯肝硬化组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组32例,单纯肝癌不合并肝硬化组5例,急性炎症组3例.以出血量大于5 000 mL为界将患者分为2组,大量失血组9例,小量失血组39例.方法:了解不同病因患者移植手术中出血量对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手术各时期的出血量,包括切肝期,无肝期和新肝期,对各期的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不同病因的患者手术不同时期出血的特点.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手术各时期的出血量.大量失血组及小量失血组手术后呼吸功能等恢复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结果:病肝切除阶段是主要的出血时间段,以广泛渗血为主要特点.不同病因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不同,出血量最多为肝癌合并肝硬化、其他依次为肝硬化、急性重症肝炎及无肝硬化肝癌(P<0.05).出血量较大(>5 000 mL)明显影响患者移植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并且造成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P<0.05).结论:在肝移植手术中,尤其是对肝癌合并肝硬化实施肝移植手术,控制切肝时间相广泛渗血是手术中主要的防止出血手段;大量出血、输血可能造成患者移植后呼吸功能恢复延迟,并且造成较高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颈动脉彩超联合颅脑MRI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1月医院收治50例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将患者分别纳入轻型脑梗死组(≤7分,n=40)与重型脑梗死组(> 7分,n=10)。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超及颅脑MRI检查,分析两者联合在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上评估价值。  结果  重型脑梗死组患者不稳定斑块比例、狭窄率、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高于轻型脑梗死组患者,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低于轻型脑梗死组患者(P < 0.05);重型脑梗死组患者表面弥散系数(ADC)低于轻型脑梗死组患者(P < 0.05),两组患者T1WI信号与T2WI信号检出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DC、不稳定斑块、PI、RI、PSV、EDV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P < 0.05);ROC曲线显示ADC、不稳定斑块、PI、PSV、RI、EDV用于重型脑梗死评估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8、0.556、0.600、0.608、0.798、0.713,各指标联合曲线下面积值为0.968。  结论  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可以采用颈动脉彩超与颅脑MRI进行评估,两者用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