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凝是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关键。目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维生素K受体拮抗剂存在起效慢、治疗窗窄、剂量效应变化大等缺陷,而近年来研发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则致力克服这些缺陷,为预防和治疗VTE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复发率及抗凝治疗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高.对于VTE合并CKD患者的抗凝治疗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指导和规范VTE合并CKD患者的抗凝治疗,经多次讨论,基于现有的文献资料证据与专家临床经验总结,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抗凝治疗微循环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抗凝患者与未抗凝患者的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的差异,以探讨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因肺部疾病于我院胸外科就诊并行肺部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选取术前及术后均接受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的患者.以围手术期是否接受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预防...  相似文献   

4.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其基础治疗为抗凝。对于VTE风险评估中高危而且没有出血风险的病人推荐进行预防性抗凝。已经发生的VTE在评估低出血风险后更加需要进行长期治疗性抗凝。常见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为代表的直接口服抗凝药、磺达肝癸钠和阿加曲班。不同抗凝药物有各自的适应人群、注意事项和推荐剂量。对于血栓复发风险高的病人建议延长抗凝。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门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抗凝手册的建立及其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采用门诊VTE抗凝手册的门诊VTE患者随访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为规范性抗凝的依从性,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症状性血栓复发率和失访率。结果门诊VTE患者规范性抗凝依从性为89.4%,其中口服利伐沙班和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患者的依从性分别为92.9%和100%,口服华法林患者的依从性为77.8%。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5.3%,均为轻微出血。症状性血栓复发率为2.1%,均发生于口服华法林患者。患者总失访率为4.3%。结论建立门诊VTE患者抗凝手册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失访率,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血栓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凝策略预防肝切除静脉血栓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肝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抗凝策略。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VT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策略能够显著降低肝切除VTE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慢性多病程疾病, 抗凝治疗为现今公认的一线治疗手段, 但无论使用何种抗凝药物, 均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出血风险, 且部分患者存在抗凝禁忌证。非抗凝治疗或替代治疗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 随着血栓形成及炎性反应之间关系的逐渐清晰, 具有抗炎特性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静脉活性药物等)在VTE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大量数据的支持, 本文就近年来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在VTE中治疗的应用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骨科手术患者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人群, 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物预防VTE已经成为临床共识。全球的VTE预防指南在抗凝药物的推荐上各有侧重, 比较一致的推荐是首选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 其次是普通肝素、磺达肝癸钠、华法林、阿司匹林及其他新型口服抗凝药(DOACs)。其中阿司匹林是一种价格便宜、并发症少且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在预防心肌梗死、卒中和某些特殊癌症方面疗效明确, 早期也被应用于骨科术后VTE预防。北美地区较多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对预防VTE有效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但欧亚地区则较少使用阿司匹林预防VTE。阿司匹林在VTE预防中的作用和效果存在较大争议, 早期与近期的研究结论相反, 指南推荐也互相矛盾。故本文将围绕阿司匹林对骨科手术后VTE预防的临床证据与指南推荐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9.
在预防性抗凝药物问世之前,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抗凝药物的使用,VTE发生率大幅下降,但最佳抗凝药物仍有待进一步明确。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明确指出,具有预防动脉血栓作用的阿司匹林可作为预防VTE药物单独使用。但作为抑制血小板制剂,其在VTE预防中的作用究竟如何,尚待明确。该文就近期阿司匹林在预防VTE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关节镜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的预防尚无指南及专家共识可遵循,本研究旨在回顾性研究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VTE的发病情况,并对其术后VTE的风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讨论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对我科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随访。共收治慢性退行性及低能量创伤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0例,男性270例,女性130例,年龄(38±15.2)岁。手术均为择期常规手术,手术时间(55±21)min。术后常规应用VTE物理预防措施,不采用抗凝药物预防。术后6周内,根据患者随访时的临床症状、体征决定进一步行血管超声及肺动脉造影检查,分别了解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病率,并对发生VTE患者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术后6周内出现症状性DVT 4例,发生率为1%;其中近心端DVT 1例,远心端DVT 3例;无症状性PE发生。在VTE风险因素中,年龄60岁、手术时间60min可能增加VTE发生的风险。结论常规慢性退行性及低能量创伤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症状性DVT发生率很低,且主要发生于远心端,不建议对所有关节镜手术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抗凝措施。但是,需对膝关节镜手术围术期患者VTE风险因素进行个性化评估、筛查,对存在高风险患者可采取更加积极的抗凝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一个重要病因,其发病率与肿瘤部位、分期、治疗方法以及患者地区、年龄和种族有关。恶性肿瘤通过多种机制破坏了机体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平衡,诱导机体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前变化,并促进癌肿本身的生长和转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于确诊VTE的恶性肿瘤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尤为重要,以低分子肝素作为首选抗凝药物。VTE的发生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指标有不良影响,而抗凝治疗也有可能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选择最有效抗凝药物和最大获益肿瘤人群,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科学认识和探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对于疾病的认知变迁推动了治疗手段的发展。深入探索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引导了抗凝溶栓药物的推陈出新, 同时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腔内技术治疗VTE成为可能。VTE治疗理念也随着治疗手段的多样化而不断更新, 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跟随VTE治疗手段的变迁梳理各种治疗方式在现代VTE治疗理念中的角色和作用, 并简述对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和肺血栓栓塞两类特殊VTE疾病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3.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于骨科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其卧床或制动,特别是在高龄患者中,VTE的发生率更高.目前,药物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VTE的重要措施,但是,其存在出血、干扰手术、延迟伤口愈合等风险,且不适用于存在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压力抗栓治疗通过物理方法对肢体进行挤压,加快下肢静脉血液的流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认知程度、相关指南的了解程度以及临床抗凝预防的现状。方法2019-10-28—2019-12-02采用微信问卷调查方式,从基本信息、VTE防治现状、结直肠围手术期VTE防治、VTE相关知识测试四个方面设计问卷,针对我国29个省、市、直辖市的结直肠外科医师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收集44份问卷。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338份,90.82%(307/338)被调查者来自三级医院,参与调查者来自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三级医院307名,二级医院31名)。被调查医师中,94.67%(320/338)曾收治VTE病人,99.41%(336/338)认为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遵循VTE指南和规范,但34.62%(117/338)的医师认为执行难度较大。83.73%(283/338)被调查者对结直肠手术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主要的评估工具为Caprini评分。99.11%(335/338)认为规范预防VTE可使病人获益,78.4%(265/338)会常规或经常对结直肠病人进行VTE预防,采取的预防措施依次为:增加自主活动(87.69%,292/333)、抗凝药物(87.09%,290/333)、机械预防(76.28%,254/333)。药物预防主要选择为低分子肝素(96.4%,321/333),主要选择依据为药物安全性(87.99%,293/333),使用抗凝药物的主要顾虑为增加出血事件(74.77%,249/333)。抗凝治疗期间,86.19%(287/333)被调查者选择会对病人进行出血危险评估。95.27%(322/338)选择在出院时对病人或家属进行宣教。但针对VTE的防治知识测试中,问答正确率仅为15.09%~73.96%。结论我国三级医院的结直肠外科医师能够普遍重视VTE事件,也能够遵循指南进行VTE的预防,但仍有部分医师在临床上根据个人经验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医师对指南和共识的了解程度不够,有必要开展VTE防治的普及宣传,并开展结直肠外科病人VTE防治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产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4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130例合并VTE的孕产期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病因及诊治方法。结果孕产期VTE的辅助诊断首选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静脉超声/心脏超声并评估肺动脉压力),必要时进行肺动脉CT检查。采用全身或局部抗凝、溶栓等药物或置管溶栓治疗,46例患者放置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IVCF)预防致死性肺栓塞,均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结论孕产期VTE患者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华法林在妊振期禁用,在哺乳期可酌情使用,并严格掌握孕产期VTE患者的IVCF放置指征。  相似文献   

16.
腹部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屡见不鲜,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还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一旦形成,单纯抗凝、手术取栓以及系统溶栓的疗效以及安全性都不尽人意。腹部手术后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防止PT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10诊治的348例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抗凝组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 qd),术前12 h停药,术后12 h伤口无明显出血,拔除引流管时再次给药,对照组则不应用抗凝药物,2组均给予足底静脉泵物理治疗;术后2、30 d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统计血栓发生率、分布及转归情况。结果术后发生DVT 17例(4.89%),抗凝组7例,对照组10例。术后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3,P=0.385);2组术后在DVT分布、累及肢体和静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43,P=0.656;χ~2=2.205,P=0.364;χ~2=0.957,P=0.916)。所有患者获得30 d随访,2例仍存在远端肌间静脉血栓,但无临床症状;复查超声显示血栓未向近端蔓延,均未出现致死性肺栓塞(PE)。结论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较低,给予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即可,临床上应结合RAPT评分充分评估患者并发VTE的危险程度,避免盲目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的研究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近几年肝切除术后VTE的相关报道。结果术后VTE发生的主要病因有:肿瘤、男性、老年、肝大部分切除术、术后高凝状态等。其中肝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VTE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这与术后肝功能不全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VTE的预防主要包括机械性措施和抗凝血药物的应用,其中药物预防最为有效;而对于肝硬化、术后出血风险明显增高的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谨慎。同时对迟发性VTE高风险的患者,出院后延长药物抗凝治疗的时间十分必要。结论 VTE是肝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造成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术后死亡率增高。因此,明确术后发生VTE的相关风险对于改善肝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新型口服抗凝药(noval oral anticoagulants , NOACs)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和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等),通常用于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或预防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也可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所导致的卒中.和...  相似文献   

20.
心房纤颤(AF)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患病率高达27%,合并AF的ESRD患者卒中的年发生率约为5%。血液透析(HD)患者治疗中与AF相关的中风风险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挑战。目前,合并AF的ESRD患者的抗凝治疗大多是基于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相矛盾的,就预防卒中而言,没有明确维生素K拮抗剂具有优于未抗凝治疗的优点,反而指出HD患者的抗凝治疗可能增加了出血风险。同时,大多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的随机试验中未包括HD患者。因此,在HD患者中也没有明确证据可支持DOAC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HD患者的房颤患病率与卒中风险的关系以及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