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是治疗热郁胸膈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反复颠倒"之证的方剂.因其方后注中有"得吐者止后服"六字,而栀子、豆豉均无涌吐之攻,遂成注家论争之焦点.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栀子豉汤"方后有"得吐者,止后服"的记载,后世医家以成无己为代表,遂将该方注为"吐剂".该方是否致吐,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笔者认为栀子豉汤本身并不致吐,其造成呕吐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病邪在"胸膈",位高而易致吐;二是病性为"郁热"甚,具有向上向外的病理发展趋势;三是方药具有"宣发"的作用特点,服药后,郁热"发开",邪气因势宣泄发越而上逆.正是三因素的集合,导致了致吐的反应,而非栀子、豆豉直接所为.故前人虽有"得吐"之论,但未必即是"吐剂".  相似文献   

3.
栀子豉汤     
<正>栀子豉汤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归足太阳阳明经之品,原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方由栀子9克(掰)香豉9克(绵裹)组成。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该方具有宣透解郁,清热除烦之功,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心胸懊,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相似文献   

4.
对《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栀子豉汤的案例进行归纳整理,从治吐后余邪未尽、清利湿热、清利上焦、调和木土四个方面阐述叶天士对栀子豉汤功效的认识,探讨了叶天士应用栀子豉汤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代表方的栀子豉汤类方,由于在理论上对其证治缺乏充分的认识,致使在临床上不能如桂枝剂、柴胡剂等经方那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提出栀子豉汤所治主证是热郁胃中所致的“心中懊”而非热扰胸膈的“虚烦”,而“心中懊”实乃胃中嘈杂。并进而分析了从热郁胃中至阳明腑实证与阳明湿热发黄证之间存在的内在病机演变过程,指出栀子豉汤是治疗阳明热证之第一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完善《伤寒论》栀子豉汤病机及类方,拓展栀子豉汤及类方临证应用。[方法]以《千金方》《伤寒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载为参考,从方证、药证角度对栀子豉汤及类方的病机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千金方》创新性地将栀子豉汤用于治疗虚劳病,较好地拓展了栀子豉汤临证应用范围;其所载栀子豉汤类方如黄芩汤、麻黄汤、大黄黄芩汤等,是汉唐经方栀子豉汤类方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极大地丰富了栀子豉汤类方临床诊治内容。[结论]栀子豉汤的全面解析以及类方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利于学者对栀子豉汤及类方认识的完善,更有利于发现方证病机和方药配伍的关联规律,指导医者临证处方。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栀子豉汤方证论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栀子豉汤,今本仲景书凡6见,首见于本论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其次还见于77条、78条、221条、228条、375条。本证的难点是虚烦和懊侬...  相似文献   

8.
综述栀子豉汤及栀子、淡豆豉近5年的研究进展。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2008-2013年),对栀子豉汤及栀子、淡豆豉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归纳整理。栀子豉汤最早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治疗心烦懊馕的经典方,临床使用率颇高,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抗抑郁、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心血管保护等作用。目前对栀子、淡豆豉单味药的研究较多,而对栀子豉汤复方研究较少。建议对栀子豉汤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组方化学成分分析、物质基础及方中栀子、淡豆豉的配伍比例和机制,以期为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凡精神疾病,诸如癫证、狂证、郁证等,虽致病之由不一,临床表现多端,但究其病机,或肝郁化火,或痰火互结,终必扰心,致心窍被蒙,神明逆乱。“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也”。所以治疗精神疾病,必须抓住“心经郁热”“神明被蒙”这一病理关键,清透心经郁热以治其本,方可获效。笔者常以栀子豉汤为基础,或合小承气汤,或合涤痰汤,随症加味,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多种精神科疾病,每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第76条,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介绍孙西庆教授运用栀子豉汤治疗不寐,郁证,复发性口腔溃疡3个验案,理清孙西庆教授运用栀子豉汤的临证思路,以期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阳明病以腑热燥实之证为主,其治法主要以清、下二法为其正治之法。清法以白虎类方为主,又有第228条热郁胸膈治以栀子豉汤之清宣胸膈郁热、第229条阳明腑实尚未成形治以小柴胡汤之清透半表半里邪热、第232条太阳表热未除治以麻黄汤之发汗等方法治疗阳明热证。下法以承气类方为主,但又有第230、231条阳明胃气不降、少阳枢机不利治以小柴胡汤之枢机通利、第233条津液枯涸、燥屎不下治以蜜煎方(蜂蜜)之滋阴润燥、导下通便等方法治疗阳明不大便、大便硬之证。透过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麻黄汤证、蜜煎方证之疾病发展过程、机制及方药组成均说明阳明病中的权变治法。  相似文献   

13.
栀子豉汤为《伤寒论》名方,虽药仅两味,清宣郁热,其病机是热郁胸膈;胸膈气滞。通过栀子豉汤证的分析,临证时方机相应,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化裁,药虽简而用途颇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酸枣仁汤联合栀子豉汤治疗焦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对多导睡眠图(PSG)的影响。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酸枣仁汤合栀子豉汤煎剂,早晚服用;对照组给予劳拉西泮片1mg,每晚睡前口用,疗程均为4周。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4周后进行临床综合疗效评估。同时,两组各随机选择30例于治疗前、后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观察总睡眠时间、入睡潜伏期(SL)、慢波睡眠(SWS)、快速眼动睡眠相(REM)和觉醒次数的变化。结果:SAS评分:治疗2周后,治疗组、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1)。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治疗4周后,两组总睡眠时间、SWS时间、REM时间明显延长,入睡潜伏期缩短,觉醒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延长SWS时间、REM时间,减少觉醒次数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治疗4周临床综合总有效率达88.33%,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治疗2周及对照组(P<0.01)。结论:酸枣仁汤联合栀子豉汤治疗焦虑性失眠疗效明显,治疗4周后的疗效明显优于劳拉西泮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栀子甘草豉汤的LC-PDA-MS/MS分析方法,研究该传统经方的化学组成;初步探讨该经方的抗抑郁作用。方法: 通过LC-PDA -MS/MS系统分离分析化合物,色谱柱为ODS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1%乙酸水溶液和甲醇;梯度洗脱;利用ESI-MS/MS技术和UV特征光谱归属主要色谱峰对应的化合物;采用小鼠悬尾实验(TST)和强迫游泳实验(FST)模型,考察栀子甘草豉汤的抗抑郁作用。结果: 有效分离了栀子甘草豉汤中的成分,鉴定出其中10个化合物,这些成分分别属于环烯醚萜苷类、黄酮类和三萜皂苷类;首次发现该经方在小鼠悬尾和强迫游泳模型中具有抗抑郁作用。结论: LC-PDA-MS/MS方法能有效分离和鉴定栀子甘草豉汤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栀子甘草豉汤具有抗抑郁作用,其药效物质成分与已识译出的化学成分群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调查发现门诊失眠症患者中焦虑症状发生率为51%~54.7%[1]。中医治疗失眠疗效肯定、患者易于接受,对焦虑性失眠有一定优势。笔者根据导师张永华主任医师临床经验,运用酸枣仁汤联合栀子豉汤治疗焦虑性失眠症病例60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不典型阳明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伤寒论》阳明病篇的221-223条文从文理,医理和编次上进行重新的理解,指出有阳明病外证而内无燥屎结聚的所谓不典型阳明病,在临床上应从上,中,下,三焦辨证论治,其主治方剂分别的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这样理解比之现行的将此条件作为阳明误下后的救逆似更有临床意义,而后世的温病三焦辨证与此暗合可能受此启发。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经方小陷胸汤合栀子豉汤加减治疗返流性食管炎 78例 ,并与西药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1 9% ,对照组总有效率 77 5 %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本病病机关键在湿热结于胸膈 ,可兼有气滞、脾虚、胃阴不足、瘀血、痰浊。小陷胸汤具有清热化湿的作用 ,合用栀子豉汤泄热除烦 ,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小陷胸汤合栀子豉汤加减治疗返流性食管炎7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经方小陷胸汤合栀子豉汤加减治疗返流性食管炎78例,并与西药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9%,对照组总有效率77.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性意义(P<0.01)。本病病机关键在湿热结于胸膈,可兼有气滞、脾虚、胃阴不足、瘀血、痰浊。小陷胸汤具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合用栀子豉汤泄热除烦,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金元及明清温病学家将其拓展应用于内伤杂病及温病治疗之中.“火郁”为火热之邪被郁闭于体内不可往外透发而成的病理改变,病机在于气机壅滞、升降失常;“发之”指发其郁滞,疏泄气机,使怫郁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的治疗原则.栀子豉汤首见于《伤寒论》,由栀子和豆豉构成,共奏清宣郁热之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