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初步了解2010年和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的概况和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和201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行红细胞输注的患者资料,比较其性别、年龄、输血时所在科室、第1次红细胞输注前的血红蛋白值等临床信息。结果 本研究纳入住院期间行红细胞输注的患者2010年为174例,2013年为500例。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前平均血红蛋白2010年非手术科室为(67.71±11.31)g/L,手术科室为(78.68±15.64) g/L;2013年非手术科室为(63.75±12.41)g/L,手术科室为(81.53±17.09)g/L;2010年和2013年非手术科室患者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检测率均为100%;手术科室患者2013年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检测率为68.6%,较2010年的47.7%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北京协和医院非手术科室和手术科室启动红细胞输注的血红蛋白阈值均符合我国与国际输血指南所推荐的范围,体现本院对红细胞输注一贯严格把握输血指征,用血行为合理,并不断完善进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输血现状, 并提出应对策略。  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2015年1月至10月各病区临床输血情况进行分析, 并与2014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本院急诊科用血主要集中在急诊治疗室, 其红细胞输注量占急诊科总输注量的65%, 血浆输注量占28%, 血小板输注量占78%, 输血患者多为慢性病患者; 2015年1月至10月较2014年同期人均(红细胞、血浆和单采血小板分别为6.02 U比5.10 U、8.26 U比7.37 U、2.48 U比2.08 U)、次均(红细胞、血浆和单采血小板分别为3.07 U比3.04 U、6.80 U比6.23 U、1.21 U比1.16 U)输血量均有所增加。  结论  诸多因素造成急诊治疗室用血量大, 今后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 践行合理用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红细胞输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及2015年1月至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输注红细胞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输血量、输血例数、输血原因及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 结果 2015年消化内科输血76人次,红细胞总输注量403 U,占非手术科室红细胞用量的8.4%。2014年和2015年输血量最多的两类疾病均为消化道出血和炎症性肠病。2015年3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总输血量为204 U;人均用血量最多的疾病为淋巴瘤,人均输血量为21.5 U。需急诊外科手术止血的病例占9.2%。消化内科患者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中位数为65.5 g/L,符合我国输血指南推荐阈值。结论 消化内科用血量较多主要与消化内科收治病种及收治患者病情较重有关。加强科室间协作,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可能有助于降低消化内科输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北京协和医院单次住院红细胞用量超过20 U外科手术患者的用血情况, 以探讨合理用血策略。  方法  2015年1月至10月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手术患者单次住院红细胞用量超过20 U的患者27例, 收集其临床资料, 对围术期及术中成分输血情况和患者结局进行分析。  结果  27例患者中, 男性22例, 女性5例。27例患者围术期共输注血液制品红细胞867 U, 血浆124 800 ml, 血小板50治疗量。围术期红细胞用量20~29 U 15例(55.6%), 最高用量92 U。术中累计输注红细胞334 U, 占围术期总输注量的38.5%;术中输注血浆32 000 ml, 占围术期总输注量的25.6%。平均住院时间43 d, 其中住院时间 < 7 d者1例(2.3%), >60 d者3例(11.1%)。治疗后顺利出院患者16例(59.3%), 放弃治疗患者5例(18.5%), 死亡患者6例(22.2%)。  结论  术前评估及术前多科全面会诊对于输血决策及病情评估至关重要。术中遇到大量出血时应尽快采取止血措施, 根据出血量科学把握输血时机。同时应加强用血管理, 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管外科围术期用血现状及趋势并总结血液管理经验,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用血资料, 统计手术方式、输血例数、输血成分、输血量及人均输血量等指标。  结果  3989例手术患者中, 406例(10.18%)围术期接受输血治疗, 其中229例输注异体血, 80例输注自体血, 97例同时输注异体血与自体血。成分输血率为100%。43.60%的患者输注自体血, 自体输血量占总用血量的20.60%。2011年至2014年用血数据显示:随着血管外科手术量的增长及高难度手术的开展(与2011年相比, 后3年手术量的增长率分别为6.66%、9.28%、25.13%), 总用血量与人均用血量也有所增加(与2011年相比, 后3年的总用血量增长率分别为3.07%、12.91%、21.72%, 人均用血量增长率分别为10.43%、18.56%、27.81%), 血浆总用量与人均用量增长较明显(2014年较2011年, 血浆总用量与人均用量分别增长96.77%与9.83%), 但随着4年来回收自体血输入率的波动性增长(分别为4.32%、4.22%、4.65%、4.53%), 异体红细胞的输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9.19%、7.52%、6.67%、6.31%)。  结论  更多采用成分输血及自体血液回输的合理围术期用血, 可以在手术量逐年增长和手术难度增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异体红细胞的输入, 并保证围术期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依据美国东部创伤外科学会/美国重症医学院/美国重症医学联合会(Eastern Association for Surgery of Trauma/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EAST/ACCM/SCCM)成人创伤与重症患者输血指南(2009年)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输注策略与组织灌注导向的RBC输注策略对重症患者预后影响的差异。  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在2013年采用依据EAST/ACCM/SCCM成人创伤与重症患者输血指南(2009年)的RBC输注策略指导临床输血, 2014年采用组织灌注导向的RBC输注策略指导临床输血。比较两年所有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 15分患者的住院死亡率、ICU停留时间、新发的器官功能损伤发病率、输RBC前平均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水平、入ICU血乳酸水平(Lac)、输RBC前血乳酸水平(Lac输RBC前)、人均RBC输注量, 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2014年ICU收治患者2638例, 2013年2110例。2014年患者平均入ICU APACHE Ⅱ评分及APACHE Ⅱ评分≥ 15分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均高于2013年(P < 0.05)。2014年输注RBC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显著低于2013年(P < 0.05)。两年间输血前Hb水平、Lac、Lac < 4 mmol/L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014年Lac输RBC前显著高于2013年[(4.16±1.18)mmol/L比(2.78±1.03)mmol/L, P=0.031], 2014年输RBC患者中Lac < 4 mmol/L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显著低于2013年(20.5%比33.4%, P=0.018), 人均RBC输注量2014年比2013年显著下降[(1.02±0.51)U比(1.55±0.70)U, P=0.037]。全部ICU患者两年间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比2.39%, P=0.749), 但平均ICU停留时间2014年明显较短[(5.31±1.98)d比(6.84±2.36)d, P=0.025];新发的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急性心肌损伤及急性肺损伤的发病率两年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PACHE Ⅱ ≥ 15分患者中, 2014年住院死亡率比2013年显著降低(7.00%比12.01%, P=0.018), 平均ICU停留时间显著短于2013年[(7.16±3.53)d比(12.44±5.27)d, P < 0.001], 新发的急性肾损伤、急性心肌损伤及急性肺损伤的发病率也显著低于2013年(P < 0.05)。两年均未发生输血相关感染及输血相关性溶血的不良事件。总ICU患者及APACHE Ⅱ ≥ 15分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及输血相关肺损伤发病率两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组织灌注导向的RBC输注策略与EAST/ACCM/SCCM指南指导下的RBC输注策略相比, 能够有效降低ICU患者RBC输注量, 缩短ICU停留时间, 特别是对APACHE Ⅱ ≥ 15分的重症ICU患者, 还能有效降低其住院死亡率, 降低新发急性肾损伤、急性心肌损伤及急性肺损伤的发病率, 而不增加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围手术期异体输血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初次TKA患者共1165例, 其中男217例, 女948例; 平均年龄62.4岁(16~92岁)。调查患者围手术期异体输血率。对纳入研究的617例单侧TKA病例的自变量(包括34个影响因素)和因变量(住院期间异体输血)进行统计分析, 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住院期间异体输血的影响因素。  结果  1165例TKA手术患者总异体输血率为58.2%(678/1165), 平均异体输血量为2.7 U(1~13 U)。其中695例单侧TKA患者异体输血率为40.0%(278/695);470例一期双侧TKA患者异体输血率为85.1%(400/470)。共617例单侧TKA病例进入统计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 < 0.0001)、术前血红蛋白水平(P < 0.0001)、术前血细胞比容(P < 0.0001)、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评分≥ 3分(P=0.004)、手术时间(P=0.004)和止血带时间(P=0.050)与异体输血呈显著相关;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异体输血和年龄(P < 0.0001)、术前血红蛋白水平(P < 0.0001)、手术时间(P < 0.0001)之间呈显著相关。  结论  TKA围手术期异体输血率较高。一期双膝同期置换更需注意术后贫血事件的发生。通过评估患者年龄、血红蛋白水平及手术时间, 有利于预测术后异体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低危孕妇出血量的影响。  方法  对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正规产检足月单胎妊娠分娩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 排除产后出血高危人群(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所有入选产妇均于分娩前及产后48 h测定血常规, 比较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的变化值, 分析影响产后出血量的因素。  结果  (1) 择期剖宫产组产后HGB下降中位数是-3 g/L(-10, -3 g/L), HCT下降中位数是-1%(-3.1%, -1.1%); 阴道分娩组HGB下降中位数是-8 g/L(-17, 0 g/L), HCT下降中位数是-2.8%(-5.4%, -0.1%)。剖宫产组HGB和HCT差值明显小于阴道分娩组(P=0.000)。(2)阴道分娩组中未行侧切组HGB下降中位数是-2.0 g/L(-12.7, 4 g/L), HCT下降中位数是-1.0%(-3.98%, 1.4%), 与择期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1, 0.691)。(3)吸引器助产、会阴侧切、产后刮宫是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多的危险因素。  结论  产后出血低危孕妇, 阴道分娩出血量多于剖宫产分娩; 导致阴道分娩出血量增加的高危因素包括吸引器助产、会阴侧切和产后刮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脏恶性肿瘤伴发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464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结果。  结果  464例肾细胞癌患者中伴发副肿瘤综合征156例(33.6%), 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26.3%, 41/156)、高血压(24.4%, 38/156)、发热(21.8%, 34/156)、红细胞增多症(19.2%, 30/156)、Stauffer综合征(17.3%, 27/156)、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15.4%, 24/156)、血沉加快(12.8%, 20/156)、白细胞增多症(8.3%, 13/156)、高钙血症(5.1%, 8/156)、糖代谢紊乱(1.9%, 3/156)、性激素异常(0.6%, 1/156)等。156例伴发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为5.5 cm, 其余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4.7 cm,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肾脏恶性肿瘤副肿瘤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33.6%, 其出现与肿瘤分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分析综合、全程血液管理措施对骨科手术患者异体输血情况的影响。  方法  纳入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骨科手术的7082例患者, 其中2013年3320例, 2014年3762例; 高出血风险手术2013年2178例, 2014年2322例。2014年1月起, 骨科开始全面采取涉及全围术期的自体输血技术、改进手术及围术期治疗技术、药物干预和科学执行输血原则四方面的个体化综合血液管理措施。将2014年异体输血情况与2013年情况进行回顾性比较, 评估新措施对骨科手术患者异体输血的影响。  结果  2013、2014两年度患者性别、年龄、高出血风险手术类型及分布情况类似。2014年总手术量及高出血风险手术量均大于2013年度。2014年所有患者异体总输血量106 950 ml(713例)低于2013年121 600 ml(760例), 异体总输入浓缩红细胞单位数2543 U低于2013年2804 U。2014年异体输血总花费680 720元, 占异体输血患者医疗总费用比例0.97%(680 720元/70 287 242.03元), 占总医疗费用0.35%(680 720元/196 100 485元)均低于2013年(分别为1.04%和0.42%)。2014年平均住院日(12.46 d比12.90 d)和并发症发生率(2.02%比5.03%)均低于2013年。  结论  通过执行全面、科学的综合血液管理措施, 可以在保障患者医疗安全、保持高效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 减少骨科手术患者的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医学科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严重大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全部收住ICU 24 h内输注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超过20 U的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的差异, 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这些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严重大出血患者141例, 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分别为78例和63例, 住院死亡率44.7%。其中非手术相关大出血78例, 手术相关大出血63例。全部严重大出血患者死亡组ICU输RBC量(P=0.002)、非手术相关大出血患者的比例(P=0.002)以及来自急诊的大出血患者的比例(P=0.010)均显著高于生存组, 而来自手术科室患者的比例低于生存组(P=0.001), 输RBC前凝血功能, 肝、肾功能明显较生存组差(P均 < 0.05)。在非手术相关大出血患者中, 死亡组感染造成大出血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0.009), 而应激性溃疡导致大出血患者的比例(P=0.048)、输RBC前血小板水平(P=0.003)和采用手术止血措施的患者比例(P=0.039)均显著低于生存组。在手术相关大出血患者中, 死亡组ICU输RBC量显著多于生存组(P=0.019), 输RBC前基线肝、肾功能受损的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凝血功能紊乱(P=0.014, OR=3.594)及入ICU后仍存在活动性大出血(P=0.025, OR=2.680)为全部严重大出血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结论  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入ICU后仍存在活动性大出血是严重大出血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围术期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我国行开胸肺叶切除术单病种患者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变化.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横断面数据形成的纵向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数据库中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所有患者.主要观察指标为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并构建...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is observational study explored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oxygen extraction ratio (O2ER) as an adjunct to the hemoglobin (Hb) concentration for guiding red blood cell (RBC) transfusion decisions after cardiac surgery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Hb and O2ER measures were obtained before as well as 15 and 120 minutes after RBC transfusion episodes (defined as 1-2 RBC units given in succession after CPB, within 24 hr of surgery). Changes related to RBC transfusions among patients with normal (≤30%) and elevated (>30%) pretransfusion O2E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Of the 176 patients enrolled, 74 received RBC transfusions. Of these, 50 had data available for 62 transfusion episodes. Pretransfusion episode O2ER values were elevated in 27 cases and normal in 35 (56%) cases. Among those who received transfusion for low Hb concentration, 43 percent (27/62) had normal pretransfusion O2ER values. While the posttransfusion O2ER values did not change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pretransfusion O2ER values, they did decrease in patients with elevated pretransfusion O2ER values (% change [±SD] at 15 and 120 min after transfusion was −5.2 ± 7.8 and −3.8 ± 8.0%, respectively; p < 0.05).
CONCLUSION: If a normal O2ER in anemic patients with no evidence of organ dysfunction indicates adequate tissue oxygen delivery, the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corporating O2ER into the transfusion decision will substantially reduce postcardiac surgery RBC transfusions by allowing us to safely avoid transfusing this group of patients. Futu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assess the validity of this conclus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北京协和医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并分析其存在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方法 采用单盲、便利抽样法,对2019年1月至12月北京协和医院经手卫生多维度培训后的ICU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现状调查,计算手卫生依从率,并比较不同手卫生时刻及不同类别/来源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差异.结果 共285名符合纳入和排除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寄生虫感染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变化特点。  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明确诊断为寄生虫感染的患者87例, 收集其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感染寄生虫种类及临床受累系统的相关情况。  结果  87例寄生虫感染患者中, 33.3%(29/87)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升高, 14.9%(13/87)的患者绝对计数明显升高(> 1.5×109/L)。卫氏并殖吸虫(100%)、血吸虫(83.3%)及华支睾吸虫(57.1%)是引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的最常见三种寄生虫。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受累后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最为常见, 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的患者分别占85.7%及50.0%, 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升高的患者分别占28.6%及33.3%。  结论  寄生虫感染患者中, 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患者比例随感染寄生虫种类或主要受累脏器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当遇到高嗜酸细胞血症患者时, 应注意寄生虫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青少儿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IS)特定性训练分型新方法, 并评估其临床实用性。  方法  本研究共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回顾性分析, 旨在建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并对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评定,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青少儿IS患者。收集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背面及前屈位大体相等临床资料, 以PUMC手术分型系统为蓝本, 建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 并对观察者组间可信度和组内可重复性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二部分为双向性队列研究, 旨在验证该协和分型系统在指导青少儿IS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评估其临床实用性, 研究对象为2020年7月至2020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IS且选择保守治疗的青少儿患者。根据患儿及家属意愿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仅定期复查, 不予临床干预, 训练组基于协和保守分型系统制订个体化特定性训练治疗方案(连续治疗1年)。比较两组1年后Cobb角变化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  (1) 回顾性研究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IS青少儿899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将PUMC手术分型中的单弯(Ⅰ型)、双弯(Ⅱ型)、三弯(Ⅲ型)进行了精减, 并新增了一种微小弯型(0型), 共包括4种型别9个亚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的观察者组间可信度均值为88.23%, Kappa系数为0.862;组内可重复性均值为92.78%, Kappa系数为0.908。(2)双向性队列研究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IS青少儿90例。其中训练组51例, 对照组39例。训练组治疗1年后Cobb角下降[(12.16±9.97)°比(16.61±2.88)°, P=0.002], 对照组1年后Cobb角增加[(17.64±5.60)°比(15.74±2.75)°, P=0.014], 且Cobb角变化组间比较存在临床意义(≥5°)。训练组治疗1年后满意度评分增高[5(3, 5)分比3(3, 3)分, P≤0.001], 对照组1年后满意度评分降低[3(1, 3)分比3(3, 3)分, P=0.004]。  结论  本研究针对青少儿IS建立了一种新型评估与训练体系, 即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该保守分型系统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可指导青少儿IS特定性训练治疗, 临床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国成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患者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FGMS)衍生的目标范围时间(time in range, TIR)与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招募的成人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测定HbA1c,并佩戴医院版FGMS 14 d,计算TIR以及葡萄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等指标。采用Spearman法分析TIR与HbA1c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法分析TIR与HbA1c的关系。  结果  共77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T1DM患者纳入分析,HbA1c为(7.5±1.3)%,TIR为62.0(48.7,67.8)%,CV为(39.7± 8.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与TIR呈负相关(r=-0.645,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HbA1c=10.58-0.05×TIR,TIR每增加10%,HbA1c下降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血糖稳定(CV<36%)/血糖不稳定(CV≥36%)患者的HbA1c与TIR均呈负相关(r=-0.774,P<0.001;r=-0.560,P<0.001),且在血糖稳定的患者中二者相关性更强。对于同一TIR,血糖稳定者的HbA1c较血糖不稳定者更高。  结论  在中国成人T1DM患者中,FGMS衍生的TIR与HbA1c呈负相关,可用于指导血糖管理,但TIR与HbA1c的相关性可能受血糖变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