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患者嗅球体积变化。  方法  对14例AD患者及25名正常老年志愿者行高分辨嗅球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测量嗅球体积。  结果  AD患者较大侧嗅球体积为(32.2±7.7)mm3, 小于正常老年志愿者的(40.6±6.6)mm3(P=0.002)。AD患者嗅球体积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205)。  结论  AD患者嗅球体积减小, 符合神经病理学表现。MRI可以发现AD患者嗅球体积改变, 可能为AD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痤疮患者紫外线诱导面部红色荧光物质的分布特征。  方法  用SAS (skin analysis system)皮肤分析仪拍摄北京协和医院74例痤疮患者和68名健康人面部紫外光图像, 计算红色荧光物质在痤疮患者面部的检出率及其分布。  结果  74例痤疮患者中63例检出面部红色荧光物质, 检出率为85.14%;68名健康人中23名检出红色荧光物质, 检出率为33.8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4, P < 0.005)。两组红色荧光物质在皮脂分泌量高的T区检出率较皮脂分泌量低的U区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06, P < 0.005;χ2=15.429, P < 0.005)。  结论  痤疮患者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物质的出现可能与皮脂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对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第二版(PI-RADS v2)评分为3分患者临床决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前列腺穿刺且穿刺前MRI PI-RADS v2评分为3分的54例患者,根据穿刺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癌(PCa)组(n=11)和良性组(n=43)。比较2组间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二者比值(F/T)及PSAD、前列腺体积、标识病灶体积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PSAD诊断PI-RADS v2评分3分患者前列腺病灶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2组间PS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TPSA、FPSA、F/T、前列腺体积及标识病灶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SA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P<0.05),以PSAD=0.25 ng/ml2为临界值,其诊断PI-RADS v2评分为3分患者前列腺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为72.73%(8/11),特异度为74.42%(32/43)。结论 PSAD可有效评估PI-RADS v2评分3分患者的患癌风险,以PSAD=0.25 ng/ml2筛查PI-RADS v2评分为3分的高危患者,可减少无效穿刺,提高穿刺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近距离治疗联合外放射治疗及内分泌治疗对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疗效。  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患者132例, 其中局部高危患者97例, 局部中、低危患者35例。通过门诊随访, 监测患者术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 记录患者出现生化复发、进展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或肿瘤远处转移、死亡等事件, 了解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率(biochemic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bPFS)、疾病特异性生存率(cause-specific survival, CSS)及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  结果  132例患者bPFS、CSS、OS分别为83.3%、91.7%、84.8%, 局部高危患者为81.4%、88.7%、81.4%, 局部低、中危患者为88.6%、100%、94.3%。局部高危患者bPFS及OS与局部低、中危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 0.098);而局部低、中危患者CSS明显高于局部高危患者(P=0.037)。按不同Gleason评分、TNM临床分期、术前PSA水平分别分组, 各组患者间b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4, 0.537, 0.850)。  结论  对于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 近距离治疗联合外放射治疗或内分泌治疗可有效控制PSA水平并延缓生化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宫颈癌术后患者容积调强计划设计中靶区横向宽度与最优X方向铅门大小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分别对12例宫颈癌术后患者CT图像制作不同X方向铅门大小的容积调强计划, 通过对同一患者的不同计划进行剂量学比较, 找到其最优X方向铅门大小。最后通过不同患者靶区体积与最优铅门大小的关系, 拟合关于靶区横向宽度与最优铅门大小的函数方程。  结果  在宫颈癌容积调强计划设计时, 随着靶区横向宽度的变化, 得到的最优铅门大小也随之改变。通过对不同靶区体积进行变化铅门的容积调强计划设计并比较分析, 得到靶区横向宽度(x)与最优铅门大小(y)存在一定的关系, 最终拟合得到函数方程:y=-0.0033x2+0.7132x+3.6322。  结论  宫颈癌术后患者靶区横向宽度和最优铅门大小之间存在定量函数变化关系, 可将其应用于临床, 以指导宫颈癌术后患者容积调强计划设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胰腺癌的精确放疗疗效及预后因素。  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间接受精确放疗的胰腺癌患者102例, 其中根治性放疗54例, 辅助性放疗48例; 三维适形放疗平均16例, 调强放疗86例; 中位放疗剂量50 Gy, 1.8~2.2 Gy/次。13例同步卡培他滨化疗。  结果  所有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为(14±1.2)个月, 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free survival, PFS)为(9±1.1)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63.3%、22.6%、10%。毒性反应包括3级消化道毒性5例, 未发生3、4级血液学和4级消化道毒性反应。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治疗前体重下降 > 5 kg(P < 0.0001)、T分期(P=0.011)、TNM分期(P=0.007)、是否行肿瘤切除术(P=0.001)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 同时也是PFS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肿瘤切除术是OS的预后因素(χ2=5.416, P=0.020)。  结论  在胰腺癌的根治性放疗和辅助性放疗中, 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都可以较好地耐受, 3、4级毒性反应较少, 为放化疗同步及肿瘤放疗剂量的提升提供了可行性; 手术切除提高了O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会阴模板引导前列腺饱和穿刺活检(transperineal template-guided prostate saturation biopsy,TTPSB)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北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疑似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前列腺形态及大小、耻骨条件、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行TTPSB,另一组行传统经会阴模板引导前列腺穿刺(transperineal template-guided prostate biopsy,TTPB)。比较两组穿刺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尿潴留、排尿功能及勃起功能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  共纳入385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TTPSB组204例,穿刺针数11~47针,平均(23.7±5.8)针;TTPB组181例,穿刺针数5~12针,平均(12.3±4.3)针;两组基线资料匹配。TTPSB组除中度血尿发生率较TTPB组高外[19.6% (40/216)比11.6% (21/181),P < 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 0.05)。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穿刺后1、4周较穿刺前均升高[TTPSB组:15.8±6.9和12.6±7.5比10.2±6.8;TTPB组:16.2±6.7和13.2±7.1比10.7±7.2,P均 < 0.05],穿刺后12周两组IPSS恢复至穿刺前水平(TTPSB组:11.3±6.5;TTPB组:11.9± 6.8,P均 > 0.05)。比较两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nternational Index Erectile Function,IIEF)-5评分,穿刺后1个月均较穿刺前下降(TTPSB组:18.4±4.3比19.5±4.6;TTPB组:18.8±4.8比19.9±4.5,P均 < 0.05),而穿刺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IIEF-5评分(TTPSB组:18.9±4.4, 19.3±4.2;TTPB组:19.3±4.2, 19.7±4.3)与穿刺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 > 0.05)。  结论  与传统TTPB相比,TTPSB并发症不显著增加,是一种较安全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与18F-FDG PET/CT比较, 前瞻性评估整合素αvβ3受体显像99mTc-3PRGD2 SPECT/CT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及淋巴结分期的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知情同意参与研究的65例肺占位病变患者。其中男41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60±11)岁。患者在1周内分别行99mTc-3PRGD2 SPECT/CT和18F-FDG PET/CT检查。完成病理诊断后, 随访至死亡或随访至少2年。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Z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肺内病灶及纵隔淋巴结的诊断效能。  结果  53例患者共65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 12例患者共14个病灶诊断为良性病变。基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国际抗癌联盟纵隔分区, 248个区域有肿瘤转移淋巴结, 56个区域有良性淋巴结。在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 99mTc-3PRGD2 SPECT/CT特异性显著高于18F-FDG PET/CT(94.6%比75.0%, P=0.008), 而两者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3%比90.7%, P=0.557)。两种方法对肺内病变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2, P=0.410)。  结论  整合素受体显像99mTc-3PRGD2 SPECT/CT在诊断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可能弥补18F-FDG PET/CT的不足, 在肺癌手术决策方面具有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DIF)技术在诊断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utoimmune bullous dermatoses, AIBD)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的155例AIBD的DIF检查结果, 总结各类型AIBD的DIF表现特点, 并与组织病理检查对AIBD诊断的敏感性进行比较。  结果  各类型AIBD的DIF表现各具特征性。DIF诊断AIBD的敏感性为92.9%, 与组织病理检查敏感性(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3, P=0.058)。  结论  DIF技术敏感性高, 对A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对宫颈癌术后患者应用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 HT)和固定野调强放疗(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F-IMRT)两种计划方式进行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选择10例宫颈癌术后进行调强放疗的患者行CT模拟定位, 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 对同一CT图像设计HT计划和FF-IMRT计划。评估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  结果  HT计划组和FF-IMRT计划组靶区覆盖度均满足临床处方剂量要求。与FF-IMRT计划组相比, HT组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95%、PTV100%覆盖度增加, PTV105%覆盖度降低、Dmean及Dmax均明显降低(P=0.000), 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FF-IMRT计划组(P=0.000)。与FF-IMRT计划组相比, HT计划组的膀胱V40降低约7%(P=0.000), Dmax平均值降低1.7 Gy(P=0.000);直肠V40降低约8%(P=0.000);小肠V30、V40分别降低4%、3%(P=0.002, P=0.000), Dmax平均值降低2 Gy(P=0.000);骨髓V30增加约5%(P=0.001), 左右股骨头D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马尾神经Dmax的平均值降低约2 Gy(P=0.030)。全身V20、V30、V40分别降低2%、1.3%、0.6%(P < 0.01)。  结论  宫颈癌患者采用HT技术, 靶区均匀性指数及适形度指数均较FF-IMRT技术明显提高, 膀胱、直肠、小肠中高剂量区的体积进一步降低。HT技术在宫颈癌术后的临床应用中具有可行性, 可作为一种新的照射方式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初诊无远处转移的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为10分前列腺癌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外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的疗效。  方法  2003年1月至2014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初诊无远处转移的Gleason评分10分前列腺癌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全盆腔外放疗联合长期内分泌治疗。全盆腔外放疗的照射剂量为50.0 Gy, 前列腺、双侧精囊腺及区域阳性淋巴结加量至76.2~78.0 Gy。内分泌治疗采用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口服抗雄激素药物加每月注射一次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及联合治疗效果, 并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26~75个月)。治疗前中位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为11.2 μg/L, 其中6例低于20 μg/L, 3例高于70 μg/L。中位穿刺活检针数阳性率为90.9%。TNM分期:3例T2c, 4例T3a, 2例T3b; 6例N0, 3例N1; 9例M0。随访期间, 6例患者出现生化复发, 其中5例进一步发展为转移性前列腺癌; 4例患者死亡, 其中3例死于前列腺癌。5年无生化复发率、无远处转移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分别为28.6%、57.1%、66.7%和57.1%。5例出现1~2级早期放疗胃肠道不良反应, 6例出现1~2级早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无晚期胃肠道及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无骨折、心血管意外等严重内分泌治疗并发症。  结论  初诊无远处转移的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10分前列腺癌常伴穿刺阳性范围大、肿瘤分期偏晚等高危因素, 患者通常预后不良, 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等及时和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案往往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经直肠超声造影(CETRUS)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以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为金标准,将其分为前列腺癌组(n=37)和前列腺增生组(n=65),对所有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造影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Eration值和Emax值,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准确度。  结果  前列腺癌组患者Eration、Emax值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ETRUS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明显高于单一CETRUS检查,单一技术诊断(81.08%、80.00%、80.39% vs 56.76%、64.62%、61.76%,P < 0.05);CETRUS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的曲线下面积为0.748(95%CI:0.534~0.760),大于单一CETRUS曲线下面积0.685(95%CI:0.626~0.851)。  结论  经直肠超声造影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可通过杨氏模量值来反应组织的硬度,进而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进行诊断,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磁共振—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CFTB)联合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系统穿刺(SB)与单纯经直肠超声引导下SB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4~20 ng/mL水平患者的前列腺癌诊断的有效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血清PSA水平4~20 ng/mL且首次经历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337例患者,按穿刺活检前是否行MRI检查,将患者分为CFTB+SB组(n=177)和单纯行SB组(n=160)。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阳性率、单针阳性率、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a)及临床非显著性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结果  CFTB+SB组患者穿刺阳性率、单针阳性率和CSPCa检出率均高于单纯行SB的患者(40.1% vs 26.3%;17.5% vs 10.3%;38.4% vs 20.6%,P < 0.05),而临床非显著性前列腺癌检出率低于SB组患者(1.7% vs 5.6%,P < 0.05);对CFTB+SB组内CFTB+SB与仅行CFTB的CSPCa检出率一致性比较显示:CFTB+SB与仅行CFTB对CSPCa检出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60),CFTB+SB的CSPCa检出率高于仅行CFTB(40.1% vs 36.1%,P < 0.05)。  结论  磁共振—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法对血清PSA在4~20 ng/mL水平的临床可疑前列腺癌患者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对导管型乳腺癌(DBC)与导管内乳头状瘤(IDP)患者的鉴别诊断。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10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DBC患者59例,IDP患者5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常规超声、超声血流情况之间的差异,分析及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  结果  IDP以及DBC患者的导管形态(χ2=25.692,P < 0.001)、导管走行(χ2=20.321,P < 0.001)、导管壁回声(χ2=6.052,P=0.014)及钙化灶情况(χ2=34.552,P < 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流分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41,P < 0.001),但两组血流分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导管、导管走行、导管壁回声、钙化、血流分布均是DBC诊断的重要因素。  结论  超声对DBC与IDP患者具有较强的鉴别诊断意义,导管增粗、导管走行不规则、导管壁回声不清晰、钙化不明显、血流分布均是DBC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MRI与经直肠超声(TRUS)影像融合靶向穿刺方法进行前列腺癌筛查,探讨融合导航穿刺在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3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因可疑前列腺癌行穿刺活检的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先行MRI/TRUS融合导航穿刺,再行常规10针系统穿刺。所有穿刺阳性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并取得手术病理结果。比较融合导航穿刺与系统穿刺2种方法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将2种方法分别与根治手术标本的Gleason评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50例患者中,共检出前列腺癌72例,其中导航穿刺方法前列腺癌检出率为45.3%(68/150),系统穿刺方法检出率为40.7%(61/150),2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6,P=0.414)。导航穿刺方法对于Gleason评分≥8分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检出率高于系统穿刺(33.8% vs 18.0%),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1,P=0.042)。导航穿刺与根治术标本Gleason评分符合率为72.1%(49/68),系统穿刺为54.1%(33/61),导航穿刺Gleason评分符合率高于系统穿刺法(χ2=4.479,P=0.034)。 结论MRI/TRUS融合导航穿刺获得的前列腺组织标本Gleason分级准确性高,可以增加高危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其对于前列腺癌的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与探讨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几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与差异。  方法  回顾分析3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及头部增强MRI影像资料,分析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MRI对肺癌分期的影响;比较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 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比较18F-FDG PET/CT与头部增强MRI,肺癌脑转移瘤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囊变、水肿表现的差异。  结果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这两种组合检查方法在检出肺癌脑转移瘤方面,对肺癌分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58,P < 0.01);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三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率分别为7.34%、12.23%、19.88%;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7,P < 0.01);肺癌脑转移瘤18F-FDG PET/CT与MRI比较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发生囊变、水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7,P > 0.05;χ2=0.023,P > 0.05);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囊变率为31.70%(13/41)、41.67%(10/24);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水肿率为56.09%(23/41)、54.17%(13/24)。  结论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检查均能够提高肺癌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对精确判断肺癌分期,掌握脑转移瘤详细情况,降低脑转移瘤的漏诊率有重要作用,检出价值最高的是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联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与超声乳腺图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征象的关系。  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符合标准的乳腺癌患者,根据疗效将其分为无效组(n=23)及有效组(n=63)。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对患者行超声检查,采用BI-RADS方法记录、评估病灶危险程度。  结果  治疗后有效组患者肿瘤体积和肿瘤面积均明显低于无效组(P < 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后方回声增强、弹性评分低和边缘清晰患者占比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RADS分级明显优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BI-RADS分级均明显优于无效组(P < 0.05)。  结论  采用超声BI-RADS征象分析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直肠腔内超声(endorectal ultrasound, ERUS)诊断直肠癌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CRM)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术前ERUS评估的直肠癌患者120例。纳入患者仅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切除肿瘤, 未采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治疗。患者行术前ERUS检查时测量CRM, 即肿瘤的最外缘与直肠系膜筋膜的最短距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比较不同CRM诊断标准下ERUS的诊断价值。分析ERUS对不同位置、距肛缘距离、分期的CRM诊断准确性差异  结果  ERUS可以显示直肠系膜筋膜114例, 显示率为95%。采用不同探头频率, 直肠系膜筋膜显示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4)。以CRM ≤ 2 mm为标准时, ERUS诊断CRM的敏感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最高, 分别为100%、98.2%、100%。ERUS对不同位置、距肛缘距离、病理分期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RUS可以准确诊断直肠癌环周切缘, 同时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 可为判断预后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