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察中学生无聊倾向、自我控制、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为控制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无聊倾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河北省承德市913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无聊倾向存在年级差异(F=13.16,P<0.01),初三及高中学生无聊倾向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三学生高于初三学生;中学生手机成瘾的检出率为22.56%,存在年级差异(F=8.85,P<0.01),表现为初三、高二学生得分高于初二学生,高三学生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一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无聊倾向、手机成瘾均呈负相关;自我控制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4.09,CFI=0.91,TLI=0.92,RMSEA=0.05,SRMR=0.04,AIC=27 368.52,BIC=27 743.12).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自我控制对中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述情障碍的关系,为采取手机依赖症状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整群随机抽取的61 1名长春市某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各年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9,P<0.05);述情障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1,P>0.05).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述情障碍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0,-0.195,P值均>0.05);不同性别大学生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6,2.175,P值均<0.05);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0,2.175,P值均<0.05).大学生述情障碍各维度与手机成瘾倾向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882 ~0.124,P值均<0.01).情绪识别障碍和外向性思维对手机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406,0.127,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述情障碍是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减轻大学生述情障碍状况可减少其对手机成瘾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了解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延边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大学968名朝鲜族大学生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46.59%的朝鲜族大学生为(SAS-C)测试正常人群,有34.92%为手机成瘾倾向群体,有18.49%为手机成瘾群体.在使用手机的功能上,以通话交流为首要功能的占36.47%,以网络聊天为首要功能的占21.46%,以娱乐放松为首要功能的占17.72%,以新闻浏览为首要功能的占11.21%,以其他使用为首要功能的占7.78%,以帮助学习为首要功能的占5.36%.朝鲜族手机成瘾大学生的EPQ-E得分为(52.84±11.06)分,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得分为(54.02±8.09)分,正常人群为(56.79±8.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9,P<0.05);在EPQ-N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01,17.88,P值均<0.05).SAS-C与EPQ-E得分呈负相关,与EPQ-N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0.45,0.43,P值均<0.05).结论 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有关心理影响因素与人格、情绪因素相关.提供有效的心理压力疏通和情绪宣泄渠道,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是降低朝鲜族大学生手机成瘾人数比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评分变化的轨迹,并分析不同轨迹与焦虑和抑郁的关联,为寻找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以及缓解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山东大学2017级1 562名学生进行5次随访问卷调查.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调查,通过潜在类线性混合模型识别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轨迹与抑郁和焦虑之间的关联.结果 学生末次调查时手机成瘾评分为(42.9±5.4)分,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33.7%(526名),40.2%(628名);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被分为稳定组、高水平-下降组、低水平-快速上升组、中水平-上升组和高水平-上升组共5类,各组人数分别为701名(44.9%),309名(19.8%),96名(6.2%),232名(14.9%),224名(14.3%).以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稳定组作为参照,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为高水平-上升组和低水平-快速上升组的学生发生焦虑(OR=3.19,95%CI=2.32~4.40;OR=8.38,95% CI=5.09~13.77)、抑郁(OR=3.29,95% CI=2.40~4.52;OR=4.49,95%CI=2.82~7.16)的风险增加.结论 高校心理教育部门应从干预大学生手机使用入手,尤其要关注手机成瘾倾向上升较为严重的个体,从而降低大学生群体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了解手机成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自我控制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昆明、聊城地区3所高职院校的898名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7.6%.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成瘾得分(45.80±10.41)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得分(36.18±9.13)呈正相关(r=0.53,P<0.01).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控制、自尊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0.28,P值均<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36,P<0.01),手机成瘾倾向对抑郁、压力的影响受到自尊的调节.结论 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不但有直接负面效应,并且通过自我控制来影响心理健康;自尊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并建立结构模型,为进一步采取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哈尔滨市6所高校大学生共956名,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自编手机使用行为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0.1%,大一、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率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外向性和神经质对手机成瘾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外向性可通过手机使用行为中的每周使用短信条数、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间接影响手机成瘾,神经质可通过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间接影响手机成瘾,手机使用行为中的每周短信条数、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对手机成瘾有直接影响;模型拟合较好(x2/df=3.435,RMSEA=0.071,GFI=0.901,A GFI=0.884,CFI=0.912).结论 大学生人格特质、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成瘾存在相关性;应根据大学生不同人格特点,对手机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和调节. 相似文献
8.
大学一年级作为高中时期的结束和大学生涯的开始,是青年大学生人格独立、行为自主的重要过渡时期[1].大学新生拥有许多新的自由和责任,同时也面临各种诱惑和健康风险,一方面要快速适应大学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大学内部自由、宽松、放任的环境对他们心理行为的影响会逐步显现.大学新生刚刚脱离枯燥繁重的高中生活,大学生活对他们的诱惑最具有效用[2].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3-4].大学生沉迷网络不仅严重影响学业,还可能会导致幸福感降低以及伴随更高的自杀风险[5-6].冲动性(impulsivity)是与各种心理行为障碍密切相关的一种个体特征[7]. 相似文献
9.
10.
11.
分析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与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指导大学生形成健康进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进食行为问卷,对从黑龙江省2所大学方便抽取的9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进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5.48,6.70,6.14,P值均<0.05);不同年级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7,0.42,0.89,P值均>0.05).无聊倾向与冲动性、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限制性进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冲动性与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间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4.89%,47.2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究大学生感觉寻求、领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间的调节作用,为有效控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大学97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感觉寻求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者有188名,检出率为19.30%;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61,P<0.01),大三学生的手机成瘾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高于大一学生(P值均<0.05).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r=0.443,P<0.05),领悟社会支持与感觉寻求、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13,-0.248,P值均<0.05).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预测手机成瘾间起调节作用(AR2=0.117,β=-0.105,£=7.840,P<0.01).结论 大学生感觉寻求和手机成瘾的关系受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感觉寻求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3.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1 172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施测.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为15.4%;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与专业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和文科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更高;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较非依赖组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更高(P值均<0.01),且手机依赖与SCL-90及其9个因子呈统计学相关(P值均<0.01).焦虑、精神病性、强迫及恐怖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2,0.11,0.10,0.08).结论 手机依赖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学生无聊倾向和手机依赖行为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及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4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无聊倾向组在手机依赖行为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无聊倾向组,其中失控性得分分别为(17.97±4.76)、(14.60±3.88)分,戒断性分别为(14.16±4.10)、(12.08±4.10)分,逃避性分别为(8.83±2.69)、(7.50±2.62)分,低效性分别为(5.89±2.18)、(4.79±1.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机依赖行为与孤独感、单调性呈正相关,与自控力呈负相关;孤独感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t=3.567,P<0.01),自控力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t=-4.365,P<0.001),无聊倾向对手机依赖行为有明显正向预测作用(t=6.686,P<0.001)。结论 大学生的无聊倾向各因子与手机依赖行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并且前者对后者具有有效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研究高职生人格特征对手机成瘾的作用。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调查2092名高职生的人格特征和手机成瘾状况,并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 高职男生在精神质得分显著低于高职女生(t=-2.68,P=0.007),理工类高职生在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显著低于艺术类高职生(MD神经质=-1.72,P=0.023;MD精神质=-1.74,P=0.003)。高职生手机成瘾的检出率为23.4%,高职生每天手机平均使用时间越长,手机成瘾倾向越明显(P<0.001),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更具有手机成瘾倾向(P<0.001)。手机成瘾和非成瘾的高职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倾型、高神经质和高精神质对高职生手机成瘾具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 高职生手机成瘾干预可以从培养其外倾型、宜人性、低神经质和低精神质等人格特征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学生人格、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某省四所高中学生640人,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交焦虑量表与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现状调查。结果中学生人格E维度属于倾向外向型,P、N维度均属于中间型;社交焦虑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手机成瘾倾向率为34.13%。N、P、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呈统计学意义正相关(r=0.11~0.33,P<0.05);P(β=0.24,P<0.01)、N(β=0.19,P<0.01)、社交焦虑(β=0.31,P<0.01)均能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社交焦虑在P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状态良好,社交焦虑较高,手机成瘾倾向率超过三分之一;P、N及社交焦虑能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其中社交焦虑在P维度与手机成瘾倾向关系上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为高校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5月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随机抽取山东省5所高校共1 7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得分分别为(32.84±9.30)(67.20±11.09)(11.61±8.65)分。低社会支持组大学生手机成瘾及抑郁得分[(34.93±9.11)(14.56±9.21)分]均高于高社会支持组[(30.54±8.96)(8.34±6.59)分](t值分别为10.01,15.89,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社会支持组中手机成瘾对抑郁变异的解释度低于低社会支持组(R2值分别为0.16,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蚌埠某医学院医学生手机依赖和亚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与整群抽样方式,获取1 4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自评健康量表进行测试。结果 医学生的手机依赖检出率为29.0%(406/1 400),在年级、父亲文化程度变量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4.011、13.474,P值均<0.001);医学生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44.6%(624/1 400),46.8%(655/1 400)和45.0%(630/1 400),在性别(χ2分别为9.094、9.253和9.461,P值均<0.001)和年级(χ2=12.103,P<0.001;χ2=6.441,P=0.036;χ2=9.473,P=0.018)中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医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检出率差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5.334,33.523和26.282,P值均<0.001)。结论 医学生手机依赖和亚健康检出率较高;手机依赖是导致医学生亚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