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在肛肠科临床的运用和疗效。方法:根据补中益气汤的主治和功效,凡属中气不足,脾虚胃弱的肛肠疾病,用本方加减治疗。结果:在治疗小儿脱肛、慢性泄泻、老年性便秘等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主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诸证.广泛的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近年来报道在肛肠科的应用越来越多,现将临床上运用该方治疗肛肠病的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之《脾胃论》,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功效。主治脾胃气虚、气虚发热及清阳下陷等诸证。其基本应用指征是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脉虚软无力等症。然不同的疾病,其病机相同,可以运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即所谓"异病同治"。蒋开平教授认为补中益气汤在治疗腰痛、耳鸣、咳嗽以及便秘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其中,"腰痛"一病需辨清虚实两端,实则寒湿、湿热、瘀血等;虚则脾、肾亏虚等,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其与病机结合,因而治疗效果较好。蒋开平教授抓住患者劳累后耳鸣加重,疲倦乏力、头晕的辨证要点,辨为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补中益气汤也与病机相结合,因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咳嗽患者,蒋开平教授认为其也是由虚劳所致,因而这一治疗方式也与病机相符。便秘主要是由脾气不升所致,因而在治疗的过程中结合病机,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补中益气汤具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胸痹之病,以喘息咳嗽,胸背痛,短气,心悸为主症。我们发现其与气虚有关,临床试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摘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是古今临床常用效方,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用。该方出自《脾胃论》,是李东垣为治疗内伤脾胃病而设。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到该方加减对劳倦内伤,脾胃气虚而致中气不足,气虚清阳下陷之经、带、胎、产等妇科疾病有良好的疗效。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的双重良性作用的应用袁法果(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421001)补中益气汤出于《脾胃论》,具有补气升阳的功效,临床各医家报导其治疗内、外、妇、儿科疾病数十种[1,2]。笔者临床运用本方,从辨证的观点出发,抓住其补气升阳的功能,充分利用本方的双...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气虚型高血压患者80例,设对照组40例,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均治疗3个星期,观察临床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的中医症状评分的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对气虚型高血压患者有较好临床疗效,辨证论治是提高高血压中医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首创,全方以补气药黄芪、人参为主与升提药升麻、柴胡等合用,共奏益气升阳、补中健脾之功效,具有补脾健胃、益肺保肝、兴奋强壮、甘温除热等作用。主治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及脱肛、久泻等证属中气虚陷者。多年来笔者在肛肠科临床,运用本方对术后肛门坠胀、小便困难、大便秘结等并发症,病机为脾肺气虚,中气下陷者进行治疗,每每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首创,全方以补气药黄芪、人参为主与升提药升麻、柴胡等合用,共奏益气升阳、补中健脾之功效,具有补脾健胃、益肺保肝、兴奋强壮、甘温除热等作用。主治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及脱肛、久泻等证属中气虚陷者。多年来笔者在肛肠科临床,运用本方对术后肛门坠胀、小便困难、大便秘结等并发症,病机为脾肺气虚,中气下陷者进行治疗,每每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文君 《河北医学》2002,8(4):289-292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运用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在出现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证时采用异病同治。结果:治疗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尿毒症,功能性子宫出血,顽固性自汗.顽固性慢性湿疹、冷性荨麻疹,心源性水肿皆取得可靠疗效。结论:补中益气汤为治脾胃虚弱,气虚下陷的方剂,一些慢性病中见该证,一些危重症,难治症在其发展中也可出现该证,是以补中益气汤亦可参与危难症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