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成人依恋、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机制中的作用,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问卷、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随机抽样调查珠海市4所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2 161名,筛选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试验组;随机抽取学校、专业、年级和性别匹配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对照组.结果 网络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恋焦虑、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F=49.51,P<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P<0.01),并通过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05,P<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2,P<0.05),并通过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17,P<0.01).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5,P<0.01).结论 成人依恋和同一性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自我评价是网络成瘾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对整群抽取的1 109名湖南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P<0.05),女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量表中的沟通、信任因子均呈负相关,与疏离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6.7%;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4.9%.结论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3.
探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矫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在1所民办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中随机抽样调查1 100名,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筛选出10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实验组,抽取性别、年级、专业均匹配的100名非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对照组.使用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P值均<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6,P<0.01),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途径间接影响网络成瘾(β=0.106,P<0.01),依恋回避对社会支持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17,P<0.01),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34,P<0.01).结论 成人依恋对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产生直接影响,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青少年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人际依恋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手机成瘾倾向调查问卷(MPATS)和关系等级测量量表(RSQ),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350名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学生手机成瘾总分为(41.30±10.74)分,手机成瘾高倾向者占总人数的27.06%;青少年学生中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4种依恋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27.72%、7.59%、34.32%、30.36%;不同依恋类型青少年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为安全型(38.98±8.63)分、恐惧型(43.91±11.41)分、专注型(44.01±11.38)分、冷漠型(39.71±1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24,P<0.01);恐惧型、专注型维度与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及各因子呈正相关(r=0.175 ~ 0.249,均P<0.01),安全型维度与心境改变因子呈负相关(r=-0.122,P<0.05)。结论 青少年学生手机成瘾不容忽视,不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行为;专注型、恐惧型依恋维度对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网民人数达5.64亿,其中学生群体所占比重最大[1].诸多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会对个体学业、工作、人际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2],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3-4].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5],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和社会适应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大学生的成人依恋表现出消极的特征,则很有可能躲进网络世界中寻求安全感.从依恋的角度看,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是消极的.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可以看作是一种依恋需求的转移和补偿,是正常依恋受阻或未能获得满足的变形[6].  相似文献   

6.
邓伟  杨小勇 《中国校医》2014,28(4):245-247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和同一性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4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依恋焦虑仅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r=-0.103,P<0.01)。结论成人依恋和同一性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依恋回避和现在的自我投入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考察中学生无聊倾向、自我控制、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为控制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无聊倾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河北省承德市913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无聊倾向存在年级差异(F=13.16,P<0.01),初三及高中学生无聊倾向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三学生高于初三学生;中学生手机成瘾的检出率为22.56%,存在年级差异(F=8.85,P<0.01),表现为初三、高二学生得分高于初二学生,高三学生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一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无聊倾向、手机成瘾均呈负相关;自我控制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4.09,CFI=0.91,TLI=0.92,RMSEA=0.05,SRMR=0.04,AIC=27 368.52,BIC=27 743.12).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自我控制对中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40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男生213名、女生191名),采用同伴依恋量表、自我认同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进行评价,数据分析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疏离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90,P〈0.01),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r=-0.191,P〈0.01);疏离和自我认同完成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标准化回归系数β分别为0.271和-0.163。结论青少年的同伴疏离、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相关显著,并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9.
了解手机成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自我控制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昆明、聊城地区3所高职院校的898名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7.6%.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成瘾得分(45.80±10.41)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得分(36.18±9.13)呈正相关(r=0.53,P<0.01).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控制、自尊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0.28,P值均<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36,P<0.01),手机成瘾倾向对抑郁、压力的影响受到自尊的调节.结论 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不但有直接负面效应,并且通过自我控制来影响心理健康;自尊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10.
金莹莹  徐海  邹森  杨林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903-1905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继网络成瘾之后,青少年手机依赖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心理问题.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主要表现为在没有手机时会出现失落感、抑郁、孤独感增加和焦躁感等不良情绪[1-2].一项研究显示国内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率为17.0%[3].手机依赖者与网络成瘾者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如抑郁[4]、孤独[5]以及消极的应付方式[6].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和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联[7-8].据此,手机依赖可能也与儿童期虐待有关,故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和其手机依赖行为间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成人依恋及防御机制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攻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攻击行为问卷、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防御方式问卷(DSQ),对随机选取的成都市30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愤怒因子得分为(2.45±0.77),身体攻击因子为(2.42±0.67),敌对因子为(2.61±0.69),言语攻击因子为(2.81±0.84),攻击总分为(58.38±12.31).大学生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为(3.61±0.71),依恋焦虑为(3.79±0.86).80.13%的被调查大学生采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多元逐步回归发现,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和依恋焦虑维度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预测力为39.1%.结论 成人依恋和防御机制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影响.降低大学生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依恋焦虑的程度能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学生自我控制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样选取某医科大学一至四年级500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一般问卷调查、自我控制简明版量表(SCS)、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进行测试。结果 医学生自我控制量表评分为(42.43±6.378)分;在不同性别、年级、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成绩之间,自我控制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F分别=-3.125、9.763、5.705、4.078,P<0.05);有无职业规划、专业认同与否之间,其自我控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375、2.893,P<0.05);自我概念高分组的医学生自我控制水平得分显著高于自我概念低分组(t=3.426,P<0.01)。结论 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且自我概念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预防学生网络成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某医学院在校学生253名,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筛选出网络成瘾学生38名;根据同性别、同年龄的原则,选取非网络成瘾学生60名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网络成瘾组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9.0%,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χ2=7.24,P=0.007),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影响网络成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包括上网时间、学习成绩、教师的态度、年级等。结论网络成瘾医学生的心理问题较非网络成瘾医学生多。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学生的网络成瘾现状。  相似文献   

14.
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区分理智与情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内心和人际2个层面[1-2]。成人依恋是个体与目前同伴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3]。自我分化与依恋的共通之处在于两者均揭示了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融合的程度,但自我分化强调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既能独立自主又能保持亲密的能力,而依恋则更强调个体在压力下获得依恋对象的支持,并发展其自立自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成人依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状态性成人依恋量表和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4.2%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3.7%.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非单亲家庭低于单亲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者低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好者,父亲受教育程度中等者低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和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0,29.25,9.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回避型依恋及焦虑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100.10,0.23,P值均<0.01),安全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5,P<0.0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7%.结论 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特点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有效预防离异单亲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市2所高校12个学院的362个样本班共17 807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离异单亲大学生463名(2.60%),在离异单亲大学生所在班级中随机抽取同性别完整家庭学生463名作为完整家庭组.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心理韧性量表(R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离异单亲大一新生的母亲依恋得分(55.51±10.71)高于大三学生(49.62±11.73).不同家庭月收入离异单亲大学生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独生与否、生源地、离异时年龄、监护人等人口学变量的父母同伴依恋及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父亲依恋总分(47.26±14.43)和心理韧性总分(108.12±12.61)均低于完整家庭大学生(52.62±8.96,110.47±11.93)(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同伴信任(β=0.53)、母亲交流(β=0.31)、父亲信任(β=0.18)、同伴交流(β=0.17)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同伴疏离(β=-0.25)、母亲疏离(β=-0.17)负向预测心理韧性.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同伴依恋在母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父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60.84%,74.00%.结论 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既可直接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又均间接通过同伴依恋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网络成瘾、核心自我评价和Campbell等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广州大学2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P<0.01),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独生子女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主观幸福感、核心自我评价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核心自我评价是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结论主观幸福感、核心自我评价越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越高,必须关注大学生健康人格与日常应对挫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了解有恋爱经历在校医专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情况,为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医学专科学校在校一、二年级有恋爱经历的1 73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依恋类型学生恋爱暴力的检出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评价依恋类型对男女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影响.结果 1 734名大学生中,主动施暴者共733名(42.3%),被动受暴者573名(33.0%).女生主动施暴检出率(47.8%)高于男生(31.3%),男生被动暴力检出率(36.8%)高于女生(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19,5.50,P值均<0.05).以安全型依恋为参考,迷恋型依恋是女生主动暴力(OR=1.88,95%CI=1.15~3.07)、被动暴力(OR=2.52,95%CI=1.49~4.24)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恋爱暴力现象普遍,依恋类型与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关联有性别特异性,迷恋型依恋增加女生恋爱暴力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探讨医学生无聊倾向性与学习动机、核心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为医学生无聊情绪的干预提供线索与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宁夏某医科院校随机抽取1 66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生无聊倾向性在性别、年级及不同专业满意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医学生无聊倾向性总分及内、外部刺激两维度与学习动机总分及各维度、核心自我评价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值均<0.01);核心自我评价、学习动机能力追求维度可联合显著预测无聊倾向性45.8%的变异量;核心自我评价在学习动机与大学生无聊倾向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9.4%.结论 医学生无聊倾向性与学习动机、核心自我评价之间关系密切.应引导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减少无聊体验.  相似文献   

20.
关汝珊  赖雪芬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731-1733
检验亲子依恋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资本的作用,为青少年的教育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方法 随机选择梅州市2所中学1 052名青少年,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的亲子依恋分问卷简本、心理资本量表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自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青少年亲子依恋、人际型心理资本和外化问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1,-3.58,6.45,P值均<0.05).亲子依恋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正向预测人际型心理资本和事务型心理资本(r值分别为-0.16,0.43,0.42,P值均<0.01),人际型心理资本、事务型心理资本均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r值分别为-0.42,-0.13,P值均<0.01).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3.41%;事务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亲子依恋能直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人际型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