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是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血肿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tion,AD)[1],具有潜在致命性.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我们收治3例A型IMH,均治疗成功.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3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不良或末控制,具体资料见表l.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主动脉壁间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本科收治的16例经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壁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1处壁间动脉瘤,分别在发病时和发病后1、3、6个月和1年复查主动脉CTA,观察壁间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和壁间血肿的吸收情况。结果 1例患者在随访3个月时壁间动脉瘤扩大,2例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在随访期间壁间血肿无吸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后1周壁间动脉瘤血栓化消失。随访3个月时,14处壁间动脉瘤消失或血栓化,7例患者壁间血肿吸收;6个月时,32处壁间动脉瘤消失或血栓化,13例壁间血肿吸收;1年时,38处壁间动脉瘤消失,3处部分血栓化,14例壁间血肿完全吸收,2例血肿大部分吸收。结论主动脉壁间动脉瘤大部分随着血肿的吸收能自愈,但临床需要与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总结2001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29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以下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1)有主动脉硬化性穿透性溃疡;(2)血压不易控制;(3)持续胸背部不适.符合上述任何一项的患者入选为腔内治疗组(13例),其余患者归入药物治疗组(16例).腔内治疗组采用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药物治疗组只接受降压、止痛等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本组2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9个月,平均(19±16)个月,药物治疗组16例患者3例病情进展为夹层予支架治疗,2例突发主动脉破裂而死亡,疾病恶化率为31.25%,死亡率为12.5%;腔内支架治疗组13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夹层复发、支架移位及其他并发症.总共置入覆膜支架16个.结论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疾病恶化率高,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性主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30例创伤性主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 女性10例, 年龄(46.4±15.2)岁(范围:17~76岁)。所有患者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为创伤性主动脉损伤。1例患者未见明确内膜损伤, 诊断为广泛型壁间血肿, 余29例有明确主动脉内膜损伤, 原发内膜破口均位于降主动脉峡部, 2例为溃疡样改变合并壁间血肿, 27例为主动脉夹层, 其中局限型主动脉夹层23例、广泛型主动脉夹层4例。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行腔内修复、人工血管置换或保守治疗。出院后行门诊和电话随访。对患者在院期间治疗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例广泛型壁间血肿患者行保守治疗, 29例主动脉内膜损伤患者行外科干预。其中15例于入院当天或次日行急诊手术, 14例行择期手术;27例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2例行开放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9例先期或后期行其他部位手术。所有患者治愈出院, 无在院死亡, 住院时间(13.2±5.4)d(范围:7~30 d)。2例气管切开, 余无严重并发症。至2...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共6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Stanford A型5例,Stanford B型1例。所有患者均行药物治疗使血压及心率控制在合适水平。5例A型均予以药物保守治疗,1例B型因主动脉溃疡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住院期间本组6例患者均存活。6例患者影像学复查提示壁间血肿逐步缩小或主动脉龛影消失,恢复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出院后平均随访8.5月,无明显胸痛或后背痛。结论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一种急性、可能致命的主动脉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极为重要。首选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早期通过有效的药物控制可减少外科手术的干预。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应注意主动脉溃疡的存在,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腔内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云南省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B型壁间血肿患者48例,14例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给予降压、镇痛镇静治疗(腔内组),34例患者行单纯药物降压、镇痛镇静等保守治疗(保守组),对比两组患者卧床时间、血肿基本吸收率、死亡率、恶化率。结果腔内组与保守组的卧床时间、死亡率、恶化率分别为8.42±2.34天vs 12.92±3.75天、7.14%vs 14.70%、7.14%vs 32.35%,腔内组与保守组随访1、3个月的血肿基本吸收率分别为71.42%vs 47.05%、92.86%vs 64.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是安全可行的,但应根据影像学检查主动脉的形态、症状体征等重要因素来明确腔内修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Yu WY  Xu ZY  Jin H  Mei J  Zou L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49-551
目的评价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外科治疗先天性导管后型主动脉缩窄(CoA)的早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15例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施行CoA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11例、女4例;年龄(18±10)岁。CoA为单纯性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合并PDA和室缺1例。在常温降主动脉部分阻断或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临时旁路下施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9例;在常温降主动脉完全阻断施行腔内缩窄环切除加主动脉壁Gore—Tex补片成形术4例、缩窄段楔行切除端端吻合术2例。同期行结扎PDA8例,分期施行室缺修补术1例。结果全组无早期死亡,无声音嘶哑和下肢瘫痪。术后随访6个月~5年,下肢血压术后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有高血压者9例,其中需长期服用降压药者4例。无晚期死亡。术后人工血管通畅,降主动脉无再缩窄或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对于导管后型CoA,无论是单纯性、还是伴有PDA或合并其他心内畸形但准备分期手术者,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施行CoA矫正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正中切口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心包内旁路术治疗成人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心脏畸形的技术要点。方法 2010年4月至2015年1月2例成人主动脉缩窄和1例成人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心脏畸形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5.6(27~46)岁。患者的疾病包括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二尖瓣前叶脱垂伴中度关闭不全1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伴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升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弓缩窄1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伴主动脉瓣轻度狭窄、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及主动脉弓中断(A型)1例。患者均在升主动脉及股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正中切口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心包内旁路术及合并心脏畸形矫治手术。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出院随访2~59个月,除1例患者仍有上肢高血压需服用药物控制外,其他患者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下肢乏力症状消失。主动脉CTA检查示人工血管通畅,无人工血管扭曲压缩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结论经正中切口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心包内旁路术治疗成人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弓中断,同时行合并心脏畸形矫治的一期手术,患者手术安全及疗效确切,临床可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35~70岁。2例行药物治疗,1例行介入治疗,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二次手术。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全组患者住院时间11~34 d,均痊愈出院。2例行外科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8 d与34 d。对全组随访1~20个月,随访结束时,患者均痊愈。结论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一种需要积极治疗的急性主动脉病变,CT增强造影具有较高诊断价值。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应积极外科手术替换病变血管,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可以在严密随访下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同时合并主动脉溃疡等高危病变,可以选择腔内隔绝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AD)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共收治126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病人,其中Stanford B型AD 98例采用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必要时辅以颈-颈动脉旁路术或颈-颈-锁骨下动脉旁路术,IMH 19例,药物治疗,PAU 8例,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治疗,必要时辅以股-股动脉旁路术,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腔内治疗。随访3个月至3年,随访率78%。结果 1例IMH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Stanford A型AD抢救无效死亡,1例Stanford 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半年死于急性Stanford A型AD,1例Stanford 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双下肢缺血性神经损伤未能完全恢复。其余病人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AD和PAU的安全、有效的手段,辅以必要的动脉旁路手术可以扩大其适应证;药物治疗是控制IMH的有效方法,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术中支架象鼻技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和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24例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50.6±9.8)岁.合并高血压2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根部瘤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缩窄1例.14例有吸烟史.4例为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术后内漏.结果 24例患者均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术,同期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5例,主动脉瓣替换+升主动脉成形3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建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1例.体外循环(163.1±48.6) 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时间(29.1 ±12.4)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功能不全气管切开1例;无截瘫及卒中发生.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8.3%(2/24例).1例失访;随访23例,随防率95.8%(23/24),平均随访24个月,随访期间2例因Ⅰ型内漏行修补术,1例因支架远端假性动脉瘤行主动脉覆膜支架修复.20例(86.4%)患者支架附近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对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杂交或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例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主动脉弓变异情况、近端破口位置、手术方式,以及围手术期与随访情况。结果:根据患者的主动脉弓变异情况与近端破口位置,2例行杂交手术,3例行单纯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90~538 min,平均294 min。术后即时造影显示破口封堵完全,主动脉分支或旁路血流正常。1例患者于术后1周因大面积小脑梗死而死亡,其余4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存活,无脑部及上肢缺血症状,支架无移位,无内漏。结论:主动脉分支异常走形以及脆弱的Kommerell憩室给手术带来不便。杂交或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迷走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可行,但治疗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积累,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Ⅱ型右位主动脉弓(right-sided aortic arch,RAA)合并Kommerell憩室(Kommerell'sdiverticulum,KD)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效果。方法2010年5月至2020年8月,共13例Ⅱ型RAA合并KD患者在我中心接受外科手术。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50.46±10.31)岁。所有患者均合并KD动脉瘤及迷走左锁骨下动脉(aberrantleft subclavian artery,ALSA),其中同时合并B型夹层1例、主动脉弓假性动脉瘤2例及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2例。8例(61.5%)经胸骨正中切口、中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脑灌注下行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术中均重建ALSA。5例(38.5%)经右后外侧切口行远端主动脉弓及胸降主动脉置换术,其中术中行ALSA重建及ALSA缝扎各1例,术前行ALSA栓塞3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喉返神经损伤2例。院内死亡1例(7.69%)。术后随访(5.28±3.84)年,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1例行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患者术后随访发现近端吻合口漏持续存在,但无主动脉扩张及食管气管压迫。其余患者无主动脉事件、肢体缺血及食管气管压迫表现。结论外科治疗Ⅱ型RAA合并KD可获得满意的早中期效果。术前应根据主动脉病变解及是否合并动脉瘤压迫症状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复合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采用复合技术治疗的35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资料,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例,胸主动脉瘤4例,穿透性溃疡1例.观察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主动脉夹层的病例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从2005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间就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筛选出40例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同时将其与未合并慢性肾脏病的37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4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慢性肾小球肾炎、痛风性肾病。其中21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3例接受介入治疗,6例接受手术治疗。log-rank检验显示合并慢性肾脏病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内科保守治疗者预后差于介入治疗者(P=0.011)。与未合并慢性肾脏病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相比,合并慢性肾脏病者高血压更加普遍(P0.001),较少表现为突发胸背部疼痛(P=0.001),更易于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P=0.002),更倾向于内科保守治疗(P=0.005)。结论:合并慢性肾脏病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较少表现为突发胸背部疼痛,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筛查时还需关注大动脉的病变,此类患者,尤其是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或需选择更积极的介入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orrhage and hematoma,IMH)指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血肿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1].1920年Krukenberg首先描述IMH为"夹层没有内膜破口"[2-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诊断,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外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的患者,行保守及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血肿均自行吸收或手术清除,出院随访3-6个月,按GOS分级,恢复良好者17例,中残1例。结论 CT动态观察,血肿量小,头痛,呕吐等症状不明显者行保守治疗。症状明显且进行性加重或伴随枕骨凹陷>0.5 cm者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腔内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中山市中医院血管介入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5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后进行主动脉三维重建,在3D打印机打印成1∶1主动脉模型,并辅助手术方案制定及进行手术模拟。结果 1例肾上型腹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例近肾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累及弓上分支的胸主动脉瘤,1例累及弓上分支的主动脉夹层,所有患者在术前完成主动脉病变段3D模型打印,根据结果辅助制定手术方案,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无内漏、支架移位或闭塞、内脏动脉丢失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3D打印辅助腔内治疗能使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直观化、精准化,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宜单独行腔内隔绝治疗、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1年8月成都军区总医院15例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杂交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51~72(58.2±7.2)岁。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4例,B型主动脉夹层11例,病变均累及主动脉弓。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或加颈部切口行升主动脉至头臂动脉旁路移植、单纯颈部切口行头臂动脉间旁路移植,然后行股动脉切口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2年分别随访CT造影资料,观察支架和人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植入定位准确,支架无明显内漏和移位。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围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5例,随访时间3~20(12.0±4.1)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2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未见脑部和肢体缺血征象。结论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可根据受累部位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杂交手术方法,安全、有效,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该方法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症状性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的临床诊断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9月至2010年4月治疗的12例症状性PAU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突发胸背部疼痛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确诊为Stanford B型PAU,其中8例合并主动脉壁间血肿,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接受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两例附加杂交旁路手术延长近远侧锚定区。本组12例中1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3.3%。随访时间1~4年(中位时间36个月),随访率83.3% (10/12)。结果 12例患者共植入支架型人工血管12枚,其中植入支架直径32~40 mm,平均(35.7 ±2.5) mm,长度152 ~ 202 mm,平均(163±19) mm。1例溃疡较大病例支架人工血管植入后存在极少量内漏外,其他溃疡均隔绝满意。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不良事件发生。随访中患者无症状复发及死亡。CTA检查结果满意无内漏,1例少量内漏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内漏消失。结论 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因其微创、有效可能成为现阶段症状性PAU的首选治疗手段,术后严格的血压控制是长期疗效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