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探讨宁夏银川市某中学学生亚健康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为改善青少年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整群抽取的2 660名银川市某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身高、体重测量,计算BMI.结果 2 660名学生中,体重过轻检出率为25.8%,正常体重为62.7%,超重为9.4%,肥胖为2.1%.不同年级、性别学生BMI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学生身心、躯体、心理亚健康症状检出率分别为59.2%,45.3%和50.2%;不同BMI中学生身心、躯体、心理亚健康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835,21.700,15.291,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饮酒状况、父亲文化水平、体育锻炼、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状况、BMI是中学生亚健康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学校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新生血压水平及其与静息心率(RHR)的相关性,为制定大学生高血压及心血管病早期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6年9月对江汉大学4 653名大学新生进行血压、静息心率测量,分析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及其与RHR的关系.结果 RHR1(RHR<60次/min),RHR2(RHR<60~ 100次/min),RHR3(RHR> 100次/min)构成比大学男生分别为2.28%,96.35%和1.38%,大学女生分别为2.28%,96.35%和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9,P<0.01);大学新生高血压前期检出率为40.04%,男生检出率(59.46%)高于女生(2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0.85,P<0.01);男、女生收缩压、舒张压均值和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均随RHR增加呈上升趋势,RHR1组、RHR2组、RHR3组男生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分别为37.31%,60.03%和70.00%,女生分别为5.13%,23.39%和3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3.94,9.56,P值均<0.01).相关性分析显示,男生收缩压、舒张压均与RH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3,0.30,P值均<0.01),女生RHR与舒张压正相关(r值分别为0.12,0.17,P值均<0.01).男生、RHR加快是大学生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70,3.43).结论 大学新生高血压前期的检出率较高,血压与RHR呈正相关,男生和RHR加快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及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方法调查阜阳市某高校大一(2016级)、大二(2015级)4 783名在校学生,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分析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不同性别的大学生高血压患病水平,体质量指数对高血压的影响。结果共调查4 873人,高血压检出率13.7%,男生检出率20.5%,女生检出率3.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9.200,P0.001)。体质量指数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相关(r分别为0.424、0.359,P值均小于0.001)。大学生中高血压的检出率随BMI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χ~2=538.003,P0.001)。结论大学生中高血压患病率水平较高,高血压患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体质量指数与高血压患病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测量中学生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并分析其与力量素质指数的关联,为改善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22年9月选取江西省6座城市(赣州、吉安、抚州、南昌、上饶、九江)3 813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体质测试收集中学生基本信息并评估学生的营养状况及力量素质。以性别、年龄进行分层,采用Kruska-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BMI等级中学生握力、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成绩和力量素质指数差异,运用曲线回归分析推断体质量指数与力量素质指数的关联性。 结果 不同BMI等级的男、女生(总体)力量素质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56.79,8.84,P值均<0.05)。除13岁组别外,其余年龄男生不同BMI等级力量素质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岁,H=22.21;15岁,H=16.23;16岁,H=17.98;17岁,H=18.21;18岁,H=8.08),女生仅14岁年龄组不同BMI等级力量素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11)(P值均<0.05)。曲线回归分析拟合曲线图表明,中学生(男生、女生)力量素质指数与BMI呈倒U形曲线,力量素质指数在BMI(Z-score)中间区域较高,在两端区域较低,同时呈现中间向两端递减趋势。 结论 江西省中学生BMI与力量素质指数存在关联,消瘦和超重肥胖与力量素质指数呈负相关。应关注中学生营养状况,保障其力量素质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7.
8.
了解膳食因素对中学生体质量指数的影响,为开展中学膳食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唐山市南北两区各1所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并根据年级分层抽取研究对象,共1 583名学生,进行有关生长发育和饮食行为因素调查、膳食摄入调查及体格测量,建立数据库后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9.7%和10.7%,女生分别为12.5%和7.6%.13岁男生超重率为23.8%,肥胖率为12.7%;女生超重率为14.8%,肥胖率为9.8%.14岁和15岁男女生间BMI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119,6.298,P值均<0.05).能量、加餐、肉禽类、脂肪是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44,1.751,1.598,1.081,P值均<0.05);蔬菜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O.711,P<0.05).结论 膳食行为和膳食摄入食物种类对中学生体质量指数的增高均有影响,需要进行调整改善. 相似文献
9.
10.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之大敌,超重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是反映是否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指标。近年来,高血压超重人群数量明显上升,且伴随年轻化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超重是引起糖耐量异常、血脂紊乱和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往学者往往忽视体质量指数和高血压的比较分析。为找出二者的相关性,笔者随机抽取来本院体检的高血压和血压正常者各180例,对不同的血压测量范围与体质量指数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岛市市北区中小学生血压偏高患病风险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剂量反应关系,为采取精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青岛市市北区2022年92 091名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对超重与肥胖进行评估;应用《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对血压等级进行评定。运用方差分析、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及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BMI与血压偏高的关系。 结果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下的标准化评分,将BMI分为5类,与BMI-Z分0~ < 1组相比,随着BMI-Z分的减少,血压偏高风险逐渐降低(OR值分别为0.55,0.53);随着BMI-Z分增加,血压偏高风险不断增大(OR值分别为1.90,3.71)(P值均 < 0.05)。分层分析表明,BMI在不同性别(男、女)、年龄(7~8,9~11,12~14,15~16岁)、腰臀比(≤0.83,>0.83)下与血压偏高患病风险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8,1.19,1.15,1.22,1.19,1.18,1.19,1.18,P值均 < 0.01)。BMI和性别、BMI和年龄、BMI和腰臀比之间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值分别为1.53,1.08,2.31,P值均 < 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表明,随着BMI水平的上升,7,10~16岁人群发生血压偏高的风险均呈非线性增高趋势(χ2值分别为27.56,10.69,6.10,27.26,18.32,25.71,10.53,6.14,P值均 < 0.05)。 结论 随着BMI增高,中小学生血压偏高的风险随之增大,基本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应及时开展监测,采取综合有效防控措施预防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通过新生体检了解大学生体质指数分布及变化趋势,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度新生体检身高、体质量等个人信息,对其体质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5—2017年新生体质指数男生为21.30±3.32,明显高于女生的19.66±2.48,男生体质量超标肥胖率为18.56%,明显高于女生的11.14%,体质量超标肥胖率呈逐年递升趋势。结论 针对新生体质状况,应及时开展健康教育,形成医体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降低学生体质量超标肥胖率及低体质量率,维持健康体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了解唐山市中小学生体质量指数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基本情况,为开展学生乃至全民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唐山市所辖区县的中小学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 746名学生,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收缩压和舒张压.结果 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学生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54%,7.61%,3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1.80,P<0.05);城市学生高血压患病率和超重肥胖率分别为7.77%,10.87%,农村分别为1.85%,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1.05,37.60,P值均<0.05);男生高血压患病率为6.41%,女生为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4.74,P<0.05),而超重肥胖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P>0.05).结论 唐山市中小学生高血压患病率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提示应把超重肥胖学生作为一级预防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江西某高校大学新生体质量指数(BMI)分布特征及与有关病症相关性分析。方法 根据江西2020—2021级某高校3 467名新生入学体检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清尿酸浓度、血压、静息心率等分布,计算BMI与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关联性。结果 大学新生体质量过轻、正常、超重者的比例分别为29.33%(1 017/3 467)、62.97%(2 183/3 467)、7.7%(267/3 467),其中男生的超重检出率为14.50%(124/857),女生为5.50%(143/2 610),男生超重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χ2=73.35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质量过轻、正常、超重组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为8.46%、14.29%、40.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252,P<0.001)。体质量过轻、正常、超重组高血压的检出率为2.06%、2.43%、11.9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83,P<0.01)。超重组心动过速检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发生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自"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嘉兴地区的围产保健监测数据库.研究对象为1995-2000年在嘉兴地区参加婚前或孕前体检且分娩了单胎活产儿的孕满20周的83 159名孕产妇.运用X2检验或X<,趋势>2检验比较不同BMI组或其他特征人群PIH发病率的差别,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与PIH发生危险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PIH发病率为11.01%(9153/83 159;95%CI:10.79%~11.22%).PIH的发病率自BMI<18.5 kg/m2组的9.08%(1405/15 472;95%CI:8.63%~9.54%),18.5~22.9 kg/m2组的10.82%(6389/59 054;95%CI:10.57%~11.07%),23.0~24.9 kg/m2组的14.63%(943/6444;95%CI:13.78%~15.52%)升至BMI≥25/0 kg/m2组的19.00%(416/2189;95%CI:17.38%~2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趋势>2=261.028,P=0.000).以BMI为18.5~22.9 kg/m2者为参照组,BMI<18.5 kg/m2、23.0~24.9 kg/m2和≥25.0 kg/m2组发生PIH的RR值分别为0.82(95%CI:0.77~0.87)、1.41(95%CI:1.31~1.52)和1.93(95%CI:1.73~2.16).调整地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产次、产前检查次数和既往高血压病史或家族史后,上述RR值分别为0.85(95%CI:0.80~0.90)、1.37(95%CI:1.27~1.47)和1.88(95%CI:1.68~2.10).结论 PIH的发生危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分析青少年血压偏高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为控制中学生体重减少血压偏高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潍坊地区6所初中、高中学校13~18岁学生2 258名,采用倾向指数法均衡混杂因素,计算不同BMI分组间青少年的倾向指数,然后按倾向指数进行组间卡钳匹配,对匹配前后的数据进行t检验与秩和检验等.结果 倾向指数法匹配前,协变量精神紧张、睡眠状况在正常与超重中学生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607,-1.989,P值均<0.05);倾向指数匹配后,所有协变量在正常组与超重组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倾向指数匹配后BMI正常组与BMI异常(超重/肥胖)组间青少年血压状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1,P<0.05).结论 控制青少年的体重可以减少血压偏高的罹患风险;倾向指数法可以有效控制组间偏倚,从而对分析结论做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与血压、血糖、血脂、脂肪肝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1年11月我校体检6 994人的相关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体质量超标2 935人,占体检人数的42.12%,肥胖312人,占体检人数的4.48%。体质量指数与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呈正相关(P<0.05),尤其脂肪肝的检出率与体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体质量指数对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评估有一定的意义,可作为一般人群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睡眠行为及其变化对中小学生体重变化的影响,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浙江省3座城市中同时参与2017和2019年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的中小学生,形成605人的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睡眠时长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 结果 2017—2019年,男、女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24和0.13,9~12岁学生的BMI Z评分升高了0.29,城市和乡村学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11和0.25(P值均<0.05);同期睡眠不足总体检出率由37.0%增加到41.8%(χ2=3.68,P=0.06)。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睡眠不足学生的BMI Z评分较睡眠充足学生高0.20(P < 0.01);与睡眠始终充足的学生相比,2017—2019年睡眠时长由充足变为不足、睡眠始终不足的学生BMI Z评分均增加了0.23(P值均<0.05)。 结论 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长缩短的学生体重增长明显,增加睡眠时长可能降低学生远期肥胖风险。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与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在高校招生体检中收集92名男生的身高、体
质量、收缩压、舒张压等体检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体质量超标肥胖组的收缩压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
正常体质量组的收缩压显著高于消瘦组(P<0.05),体质量指数与收缩压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体质量
指数与舒张压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体质量指数与血压关系密切,青年男生体质量指数与
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