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旭光  陈媛  王琼芬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8):276-276,279
1四关及四关穴的历史源流“四关”一词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云:“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明·徐凤在《针灸大全》中对《标幽赋》注云:“四关者,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曰:“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脏有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可见,徐、杨均认为四关即太冲、合谷。杨氏《针灸大成》的《经外奇穴》进一步明确:“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此后,开四关成为固定配伍,四关…  相似文献   

2.
马丹阳,金代著名道家、针灸家,山东宁海(今牟平)人,为"全真七子"之一。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首载"天星十一穴歌",且首创担截法,历代医家对此有针刺补泻手法、行气手法和配穴方法三种认识。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首载《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之后的《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书加以转载。天星十二穴之足三里和内庭、曲池和合谷、委中和承山、太冲和昆仑、环跳和阳陵、通里和列缺除环跳位于臀部,其余均在肘膝关节以下,易于取穴,易于操作,成对配伍,对急危、重症和常见病、疑难杂病有较好的疗效。天星十二穴配伍机制严谨、少而精,为腧穴配伍之典范,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腧穴定位、刺法灸法、临床应用3个方面,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有关膻中穴的相关记载及后世应用,探讨其临床运用规律。对《针灸大成》中有关膻中穴的适应症分析可知,就临床应用而言,医家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依据该穴所在位置、特定穴属性及经脉循行灵活配伍,将其广泛用于心肺、脾胃及妇科等病证,临床疗效显著。因此,探析《针灸大成》中膻中穴的应用规律,可为该穴的现代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清代医家秦之桢著《伤寒大白》,属"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医藏》中伤寒金匮类古医籍.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考》等书所载,在国内共存8个版本.经项目组成员实地调研和考证,目前各图书馆所藏实际为6个版本,初刻本为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陈氏其顺堂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整理《针灸大成》中关于曲池穴的记载,总结其穴意及相关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针灸大成》中有关曲池穴的记载进行整理,从曲池穴的定位、穴性、刺灸法、临床应用四个方面分别探讨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曲池穴位于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穴性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主逆气而泻;可针可灸,也可针、灸配合;临床应用广泛,可疏通经络治疗局部肢体经络病及循经所过之头面五官病,清热解表治疗内外热病,调和气血治疗皮肤病、妇科病、浮肿、癫狂等多种疾病。[结论]《针灸大成》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曲池穴所处的位置、归经、穴性等,这些特点与其临床应用关系密切,有助于对曲池穴的穴位本意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临床应用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针刺十三鬼穴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入选患者分为十三鬼穴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各40例,并治疗前后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疗效评定,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睡眠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SQI得分、HAMD及HAMA评分比治疗前都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愈显率(80.00%)优于对照组(65.00%)。结论针刺十三鬼穴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不寐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有关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记载,统计各个针灸处方的穴位数目、每个穴位的用穴频次以及所属经脉,分析其取穴规律和治疗特点,发现《针灸大成》中妇科病的治疗有取穴少、用穴精,多用三阴交和任脉穴,以及重视审查病因、辩证论治的特点。因此,将《针灸大成》中妇科疾病的治疗经验加以总结,能够为现代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在选穴配伍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滇南本草》的版本与作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载研究地方性本草的巨著。几百年来,在长期实践中,证明了《滇南本草》所载的中草药性味、疗效及用药方法,绝大部份是可靠的,省内各民族奉为医药至宝。它不仅流传全国各地,且远播国外。它在医药上的贡献之大,影响之深,是其它地方性本草著作无可比拟的。然而,《滇南本草》的传本及作者,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各具不同的看法。我们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一些探索和考证。1 《滇南本草》版本渊源《滇南本草》的版本,现已发现的有13种,其中刊本6种(含铅印2种、石印1种),抄本7种,现分述于下。1.1 《滇南本草图说》残卷,存三至十二卷。收载药物274种,其中238种有水墨写生图,78种药物为其他版本未收载。系兰茂著释,明·嘉靖丙辰滇南范洪  相似文献   

9.
浅谈太溪穴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溪穴,又名吕细,《针灸大成》定为十二原之一,又是足少阴肾经的俞穴。最早记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以后历代针灸医籍中均有记载,尤其对本穴的主治记述颇多,涉及范围较广,加之取穴方便,疗效显著,所以是临床常用穴之一。太溪穴不但能主治肾之脏病、经病、气化病,由于经脉联系之故,亦能治心经、膀胱经、肝经、肺经所主部分病症。《针灸大成》记载:“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痃癖寒热,咳嗽不…  相似文献   

10.
《明堂孔穴》是关于针灸经穴的专书,为《针灸甲乙经》所引录。从所载腧穴主治症可辩明与《内经有关字的相承关系。本就大牖五部穴、厥心痛各穴、六府下合穴、十二经井穴和十五络穴的条作了具体分析,可看出其间既有继承又有所改变.是《内经》经穴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