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依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病理性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依恋量表[包括关系问卷(RQ)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手机成瘾指数量表(UCLA),对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医学院的1 455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CR测得的依恋类型结果中,安全型占36.85%,迷恋型占20.45%,恐惧型占22.02%,冷漠型占20.68%.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032,16.041,P值均<0.01).手机依赖与依恋焦虑呈正相关(r=0.315,P<0.01),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08,P<0.05).依恋焦虑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效应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38,t=2.174,P<0.05).结论 依恋焦虑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内在主观幸福感改善焦虑型依恋个体手机依赖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抑制控制特点以及抑制控制资源消耗后渴求感的变化,为开展相应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在沈阳师范大学采用海报招募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手机依赖和非依赖大学生各40名,各分为两组,进行有无手机震动干扰的数字Stroop任务,并在任务前后测量手机渴求感。结果无论有无手机震动干扰,手机依赖组的Stroop冲突效应量高于非依赖组(F=19.34,P<0.01)。在手机震动铃声干扰下完成抑制控制任务后,手机依赖大学生对手机渴求感提升(t=-6.02,P<0.01)。手机依赖大学生所在的实验组1、实验组2渴求感后测成绩与Stroop冲突效应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0.51,P值均<0.05)。结论手机依赖大学生一般抑制控制和手机相关抑制控制均较差,抑制控制任务完成会导致手机渴求感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学生无聊倾向和手机依赖行为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及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4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无聊倾向组在手机依赖行为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无聊倾向组,其中失控性得分分别为(17.97±4.76)、(14.60±3.88)分,戒断性分别为(14.16±4.10)、(12.08±4.10)分,逃避性分别为(8.83±2.69)、(7.50±2.62)分,低效性分别为(5.89±2.18)、(4.79±1.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机依赖行为与孤独感、单调性呈正相关,与自控力呈负相关;孤独感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t=3.567,P<0.01),自控力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t=-4.365,P<0.001),无聊倾向对手机依赖行为有明显正向预测作用(t=6.686,P<0.001)。结论 大学生的无聊倾向各因子与手机依赖行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并且前者对后者具有有效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海  周春燕  余莉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1 172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施测.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为15.4%;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与专业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和文科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更高;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较非依赖组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更高(P值均<0.01),且手机依赖与SCL-90及其9个因子呈统计学相关(P值均<0.01).焦虑、精神病性、强迫及恐怖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2,0.11,0.10,0.08).结论 手机依赖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时间管理倾向在护理实习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护理实习生的手机依赖情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10月—2023年1月,抽取在西安市2所三级甲等(三甲)医院实习生252名,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生命意义感量表、手机依赖量表及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西安市2所三甲医院护理实习生生命意义感、手机依赖、时间管理倾向得分分别为(51.38±7.88)、(34.76±9.32)、(154.41±21.41)分。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r=-0.196,P<0.01),时间管理倾向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r=-0.248,P<0.01)。时间管理倾向在护理实习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β=-0.17,P<0.05),中介效应占比为68%。结论时间管理倾向是西安市2所三甲医院护理实习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间的中介变量,护理教育者应积极开展相关培训,以加强护理实习生生命意义感及时间管理能力,从而改善护理实习生的手机依赖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学校适应在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成瘾间的作用,为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济南市6所本科院校的1 355名女大学生,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一女生手机成瘾得分(34.02±7.87)低于大二(36.67±8.03)、大三女生(37.19±10.40)(F=4.58,P<0.05)。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学校适应与手机成瘾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0,-0.58),生命意义感与学校适应呈正相关(r=0.51)(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拥有生命意义感和寻求生命意义感能够共同解释手机成瘾24%的变异。学校适应在生命意义感与女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生命意义感可以通过学校适应影响女大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7.
黄海  侯建湘  余莉  周春燕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54-1656,1659
了解大学生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从某高校选取1 172名大二、三年级学生,选用中文网络依赖量表修订版、手机依赖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15.4%)高于网络依赖(8.7%),且存在一定比例的2种依赖共病现象.男生、理科生的网络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47,-2.28,P值均<0.01),女生、文科生的手机依赖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3.26,2.98,P值均<0.01),大二学生网络与手机依赖得分均高于大三学生(t值分别为7.04,5.01,P值均<0.01).纯网络依赖组、纯手机依赖组及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无依赖组,且2种依赖共病组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纯网络或手机依赖组(P值均<0.05).网络依赖、手机依赖得分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呈正相关(r网络 =0.25~0.36;r手机=0.35~0.46,P值均<0.01).抑郁、焦虑分别对网络依赖、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最大(B值分别为0.15,0.22,P值均<0.01).精神病性与强迫对网络和手机依赖均有预测作用(B值分别为0.15,0.10,0.11和0.10,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高于网络依赖,并存在2种依赖共病现象,2种依赖在性别及学科类型上的分布有明显不同.个体网络依赖、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既有所不同,又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手机依赖是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手机依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尤其明显.近年来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15% ~ 30%[2-5],大学生手机依赖将会对其学习、生活及身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编制“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评价初步在大学生中进行调查时的信度和结构效度,为进一步研究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行为提供有效工具.方法 在文献综述基础上,确定戒断症状、渴求性和身心效应3个维度,拟定16个项目;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某医科大学一~三年级学生2 376名进行调查.结合两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对问卷的项目进行筛选,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 “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符合3个维度组成,共13个项目,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9.13%;总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各维度的Cronbach's d系数在0.58~0.83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各项目与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在0.3以上,与所属维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在0.4以上,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为0.067,规范拟合指数(NFI)、相对拟合指数(RFI)、比较拟合指数(CFI)、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均在0.9以上,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结论 “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符合心理统计学评价标准,可以用来评价大学生手机使用依赖症状.  相似文献   

10.
张霞  陈丽霞  杜世正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756-1760
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手机依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在10~19岁和20~ 29岁人群中比例分别达21.4%和29.9%;在不同职业构成中以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5.2%[1].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手机将对人的视力、听力、神经、血液、免疫力等造成严重的损伤[2].笔者以相关文献为基础,就青少年手机依赖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了解蚌埠市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联,为制定干预学生伤害、手机成瘾发生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蚌埠市城区和农村中学中抽取学生5 116名.运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伤害评定量表评价调查对象手机使用依赖和伤害发生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报告率为25.69%(1 112/4 328),不同性别、学段、户口所在地、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58,161.07,11.42,22.14,21.38,24.24,P值均<0.01).非自我伤害和自我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7.48%,43.32%,不同性别、学段、户口所在地、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为男性、户口所在地为农村、非独生子女是非自我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58,1.136,1.108,P值均<0.05),手机使用依赖、性别为男性、学段为高中、居住地为农村、非独生子女是自我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75,1.069,1.121,1.086,1.141,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和非自我伤害、自我伤害检出率均较高,手机使用依赖会增加中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风险.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采取措施,减少青少年手机依赖和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表现特点及其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为从体育运动的角度促进和提高生命意义感,进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和生活目的量表(PIL)对南方医科大学966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为(19.85±18.35)分,为中等水平的下限.62.7%的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属于低等级,其中11.6%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男生运动水平高于女生(t=13.23,P<0.0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为(96.88±16.59)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与生命意义感水平呈正相关(r=0.20);除生命态度因子外,高运动水平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和因子分均高于低运动水平大学生,体育运动量越高的大学生的总体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体育运动与生命意义感相关,增强体育锻炼在提升生命意义感水平上可能会起到部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成就动机在网络成瘾与自尊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预防和矫治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网络成瘾量表、自尊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江西、湖南、吉林3省1 1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31.02%;自尊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r=-0.219,P<0.01),自尊对网络成瘾有负向预测作用;成就动机在自尊与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49%.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较高.自尊对网络成瘾有负向预测作用,成就动机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究大学生积极品质与自我价值感、父母教养方式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积极品质培养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大学生积极品质问卷,对分层抽取的重庆4所高校的1 6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 21.0和AMOS 21.0进行统计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关怀、自主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所有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冷漠拒绝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所有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过度保护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除社会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生理自我价值感外的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智能与知识、正直与勇气、人性与爱、正义与合作、自我管理与谦逊、灵性与超越6个维度均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各维度呈正相关(P值均<0.01).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品质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a=0.504,b=0.426,a×b=0.215,c=0.508,P值均<0.01),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的42.3%.结论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品质间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为丰富高校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对从某高校公开招募的没有团体辅导经历的120名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自尊、心理资本和抑郁症状的测量.随机选取30名作为实验组进行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其他人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学生团体辅导后的人生意义体验、自尊、心理资本总分及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4.81,4.70,-5.06,-2.75,-3.65,-2.11,-2.77,p值均<0.05),抑郁得分低于前测(t=2.16,P<0.05);实验组学生团体辅导后人生意义体验、人生意义寻求、自尊、心理资本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9,2.15,2.60,2.68,P值均<0.05);人生意义体验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r=0.712,P<0.01),人生意义寻求与人生意义体验、自尊、心理资本总分、抑郁无相关(P值均>0.05).结论 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手机依赖行为的交互作用与意外伤害的关联,为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辽宁省沈阳市、安徽省蚌埠市、河南省新乡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重庆市和广东省阳江市抽取22 62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意外伤害评定量表》分析评估中学生健康素养状况、手机依赖行为及意外伤害情况。结果 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和意外伤害的总检出率分别为25.4%和46.7%。有、无手机依赖行为和低、中、高健康素养的中学生意外伤害分别为53.6%、44.4%和48.8%、48.1%、41.7%,有手机依赖行为及低、中健康素养的中学生意外伤害检出率更高(均P<0.001);中学生手机依赖行为(OR=1.452,95% CI:1.380~1.527)和中、低水平健康素养(OR=1.196,95% CI:1.118~1.278;OR=1.364,95% CI:1.289~1.444)均与意外伤害呈正向关联,并且健康素养和手机依赖行为对意外伤害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1.217,95% CI:1.041~1.422)。结论 意外伤害在中学生中的发生率较高;健康素养和手机依赖行为与意外伤害正向关联,并对意外伤害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与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指导大学生形成健康进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进食行为问卷,对从黑龙江省2所大学方便抽取的9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进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5.48,6.70,6.14,P值均<0.05);不同年级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7,0.42,0.89,P值均>0.05).无聊倾向与冲动性、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限制性进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冲动性与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间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4.89%,47.2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编制适合测查大学生QQ依赖程度的测评工具,为研究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编制问卷,对厦门地区某所综合性高校的7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结果 问卷由情感依赖、回应期盼、脱离现实人际、联络代替、过度使用5个因子构成,共计29个项目.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574 ~0.882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5 ~0.934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RMSEA小于0.08,CFI,RFE,IFI,NFI,NNFI都在0.78以上.结论 大学生QQ依赖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作为普通综合性院校测查大学生QQ依赖程度的测评工具.  相似文献   

19.
调查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手机使用依赖状况及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手机依赖的预防干预及睡眠质量改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中职卫生学校的542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一般情况、手机使用状况、青少年使用手机依赖自评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结果 手机依赖程度较高者138名(25.5%).不同年龄、家庭经济状况、每天使用时间、月手机消费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819,6.391,32.872,14.817,P值均<0.01).手机依赖总分与睡眠质量PSQI总分呈正相关(r=0.409,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手机依赖为睡眠质量的预测因素(β=0.113,P<0.01).结论 中职护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手机依赖影响睡眠质量;有效减少手机使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邵义萍  陈红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48-349,352
目的 了解聋哑中学生身体自我特点,探讨聋哑中学生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和中学生身体自我量表,对191名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深圳市、郑州市、昆明市聋哑学校的中学生和243名遵义市航天中学、第一中学的正常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聋哑中学生对身体自我的满意度低于正常中学生.聋哑中学生最满意的是相貌特征,其次是身材特征、运动特征、性特征,最不满意的是负面特征.聋哑中学生在运动特征、身材特征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身材特征、性特征、负面特征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聋哑中学生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聋哑中学生对身体自我的满意度较低,应帮助聋哑中学生建立正确的身体自我观和自我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