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吕玲环  王星等 《山东医药》2001,41(19):25-26
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及脑中风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越来越高 ,且具有年轻化趋势 ,病情发展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CAS)斑块形成。我们应用彩超对 2 4 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颈动脉粥样硬化 ( CAS)斑块检测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 1 74例 ,女 72例 ;年龄 39~ 85岁 ,平均5 3.5岁 ,≤ 5 9岁 71例 ,≥ 60岁 1 75例。伴高血压 1 5 6例 ,高血脂 1 2 1例 ,冠心病 97例 ,糖尿病 5 3例 ,脑中风 5 1例 ,其它 46例 ;部分伴有 2种或 2种以上疾病。应用美国产 SONOS- 1 5 0 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概述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的机理,以及增加斑块的稳定性、防治斑块破裂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将近 6 8%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而斑块的性质与脑血栓的发生更是密切相关 ,目前越来越被临床重视 ,以便早期发现治疗 ,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现将我院 1 999年 3月至 1 1月 ,神经科住院 4 0例病人进行颈动脉、椎动脉、超声检查、观察结果分析如一下 :一、资料与方法 :观察病人 4 0例 ,男性 31例 ,女性 9例 ,平均年龄 5 8岁 ,病人于入院一周内行脑CT及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其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例 ,脑梗塞 2 4例 ,颈椎病 3例 ,美尼尔…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和结构是决定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重要因素,所以能否利用螺旋CT造影技术来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性状也倍受关注。 方法 试验挑选了55例准备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9岁)。手术前,给他们进行单片螺旋CT造影。造影选取患者颈动脉的以下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新生血管增强程度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有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缺血症状组(63例),另一组为无缺血症状组(27例),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重点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比较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与无脑缺血症状患者组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及造影增强程度的组间差异。结果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斑块的造影后增强强度(EI)及ratio值(误差比率值)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再生情况,可以依据斑块内造影剂增强强度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积极开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100多年前,人类就认识到在动脉内膜上有两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病理学改变。一种被称作脂纹,这种病变儿童期就可出现;另一种被称作纤维脂质斑块。纤维脂质斑块病理进展缓慢,大多出现在成年以后。有学者认为脂纹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而纤维斑块是进展期的表现。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公认。德国病理学家Aschoff提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脂质,一种是胶原组织。在病变早期,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上,Aschoff将这种损害称为“动脉粥样化”,在病变晚期出现了组织纤维化(也可称之为硬化),只有在这个阶段才能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P超声仪器对经头颅CT确诊为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27例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并根据超声结果是否阳性,分为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对两组年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侧组斑块检出率为72.1%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的57.2%(P<0.05)。斑块组纤维蛋白原高于非斑块组(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的愈合过程对临床结果意义重大,良好的斑块愈合可以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反复的斑块愈合也被认为可加重斑块负荷,引起血管慢性狭窄。随着腔内影像技术的发展,对斑块愈合的研究愈加深入,许多针对斑块愈合的治疗方法也在实施或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人体颈动脉内不同回声强度的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声学密度定量。方法 应用以背向散射积分(IBS)为基础的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对98个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回声强度进行测定,并与自身血液、管壁外膜的声学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 富含脂质的1、2级软斑内AD值<30dB,分别为血液AD值的2倍和5倍,与管壁外膜AD之比小于0.5;3级硬斑AD达103.44±38.71dB,是血液的22倍,接近于管壁外膜的回声强度。结论 对人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声学密度定量,可为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鉴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迅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及各种炎症标志物的检测可较好的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故其对于ACS及时正确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脑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脑心通组,对照纽给予常规治疗,脑心通组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3粒,3次/d,疗程为6个月,通过颈动脉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脑心通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斑块个数、斑块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斑块的发生发展并降低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块的干预,观察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进展,从而达到防治脑血管疾病(CVD)的目的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 治疗组在氯吡格雷治疗的基础上加辛伐他汀(三精制药厂生产,20 mg/次,每晚1次),疗程均为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复查彩超,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等. 结果比较两组软斑块消退、软斑块数目减少、斑块稳定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能逆转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3次/d,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3、6个月后两组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性数目和积分,同时记录不良事件情况。结果两组治疗3、6个月后在斑块数目及积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下称冠脉)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根据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病变程度将其分为单支组(52例)和多支组(46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7例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和比较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rouse积分及Gensini评分、顺应性、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硬化度和心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超声学变化与冠脉病变严重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支组、多支组IMT、Crouse积分和Gensini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单支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多支组。单支组、多支组颈动脉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和硬化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颈动脉顺应性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组低回声斑块检出率高于多支组,不均质回声斑块检出率低于多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硬化度、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颈动脉顺应性与Gensini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老年就诊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方法 175例门诊检查的无高血压老年就诊人群,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明确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根据血压水平分为理想血压与正常高值血压,分析正常高值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与理想血压组相比,正常高值组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例数均比较高(P0.05)。理想血压组硬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软斑数最少;正常高值组软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硬斑最少,差异显著(P0.05)。颈部斑块组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吸烟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正常高值血压明显高于颈部无斑块组,而血清脂联素(APN)低于颈部无斑块组(P0.05)。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年龄、糖尿病史、LDL-C、Hcy及正常高值血压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APN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增加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高复发率,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早期正确诊断易损斑块,对于急性脑卒中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从超声、CT、MRI、脑血管造影等方面对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无疑是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致死首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65岁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阳性率达78.7%,颈总动脉动脉内-内膜厚度(IMT)异常者达50.5%,说明老年人群中颈动脉IMT增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很高,增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而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与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所以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无创性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微血管的存在和发展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