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氯霉素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在临床实践中氯霉素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为此,寻找治疗伤寒、副伤寒的新药物新疗法成为重要问题。我科自1974年8月至1978年6月四年来用呋喃唑酮(痢特灵)加保太松治疗伤寒、副伤寒200例,同时另以40例用氯霉素治疗作为对照组,现将其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伤寒、副伤寒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广西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伤寒沙门氏菌的药敏实验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9月10年间收治的经血或骨髓细菌培养确诊为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病季节、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等临床资料。结果79例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6±10.3)岁;伤寒60例(75.9%),副伤寒19例(24.1%),数据表明近年伤寒病例的构成比从1999年前的93.1%明显下降到2004年的60.0%,副伤寒病例的构成比则从1999年前的6.9%上升到2004年的40.0%;两种疾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58.2%(46/79)在夏秋季6~10月为主;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以发热、肝脾肿大及血白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胆囊炎;79例病人仅有49例(62.0%)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伤寒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副伤寒病人,分别为73.3%与26.3%(P<0.05);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仍具很好的敏感性,但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率较低;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3±2.1)d,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有下降,而副伤寒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多呈不典型表现,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第一部分(1)曾将误诊为其他疾病的伤寒与副伤寒病例进行分析。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16.9%)病例,在入院时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也经常有把其他疾病的病例误诊为伤寒的情况。例如在败血症中,可有2.96%(2)-7.75%(3)的病例误诊为伤寒;在传染性肝炎中,可有0.8%(4)误诊为伤寒等。为了进一步提高伤寒与副伤寒的鉴别诊断水平,特将我院最近7年来其他疾病误诊为伤寒的情况分析于下。病例的选择这一部分病例是1957年1月-1963年12月在中山医学院第—附属医院住院,入院诊断为伤寒,而最后确诊为其他疾病者,共141例。为了便于分析,本文第一部分1,044例中,入院诊断为伤寒,最后确诊亦为伤寒或副伤寒的867例,亦采用作为比较。  相似文献   

4.
伤寒是常见多发急性传染病,近几年来临床又比较多见。1974年8月—1979年8月,我室共收治伤寒、副伤寒28例,其中伤寒21例,副伤寒甲一例,副伤寒乙6例。全部病例中,27例经阳性血或骨髓培养或血清凝集试验所证实;一例临床表现典型,能除外其它疾病,经氯霉素治愈。  相似文献   

5.
伤寒、副伤寒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近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规律、临床新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30例伤寒、副伤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该组病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复杂多样,典型特征少见。30例伤寒、副伤寒病例中有18例为副伤寒甲。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茵素疗效佳,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通过对该组病例分析,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呈不典型趋向。副伤寒甲沙门杆菌在我省流行较为突出。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本院内科自1947年1月初至1956年12月末,共收确诊为伤寒及副伤寒患者75例,计伤寒62例,甲种副伤寒8例,乙种副伤寒4例及丙种副伤寒(猪霍乱桿菌感染)1例。各例之诊断,主要依据细菌培养或有价值的肥达氏反应凝集价而确定。内37例在血液、骨髓、尿或大便中分离出病原菌;38例诊断依靠临床观察及肥达氏凝集反应。诊断可疑病例,均未列入。本组中,各种副伤寒病例较少,故在分析时合并一起,以便与伤寒比较。本文仅将75例,作了一般分析,并就诊断上存在的困难及合霉素治疗效果加以重点叙述。  相似文献   

7.
1985年11月~12月在安顺地区医院收治由耐药(氯霉素)伤寒菌株引起的伤寒肠出血病人12例,因伴有其他并发症而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肠出血逐渐停止,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8~37岁。血培养发现伤寒杆菌7例。药敏试验除1株对氯霉素为低敏外,余6株均耐药。  相似文献   

8.
小儿伤寒副伤寒1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近年来 ,由于病菌变异和治疗方面的进展 ,小儿伤寒、副伤寒呈轻症化、不典型趋势。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白马镇中心卫生院 1 999~ 2 0 0 1年确诊的 1 1 8例小儿伤寒、副伤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1 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期间收集白马镇中心卫生院诊断明确的 1 1 8例伤寒、副伤寒病例 (占儿科门诊人数 1 2 6% ) ,其中男 82例( 69 5 % ) ,女 36例 ( 30 5 % )。发病年龄 :3~ 8岁 8例 ( 6 8% ) ,8~ 1 4岁 84例 ( 71 2 % ) ,1 4~…  相似文献   

9.
伤寒、甲型副伤寒186例临床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本地区伤寒、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及耐药动态变化,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2年11月186例伤寒、甲型伤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甲型副伤寒、伤寒可并发多脏器损害,依次为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肠出血;药敏试验发现伤寒、甲型副伤寒对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达97%以上,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耐药率下降。结论 甲型副伤寒较伤寒并发症多、病情重;三代头孢、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仍为治疗伤寒、甲型副伤寒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0.
我院内科,自1947年1月至1962年12月十六年间共收治伤寒及副伤寒患者270例,其中经细菌培养(血、骨髓及大小便任何一种)为阳性或肥达氏反应效价上升而确诊者176例(部分病例本教研组已曾报导),其中伤寒149例占84.6%;副伤寒甲12例占6.81%;副伤寒乙7例占3.97%及副伤寒丙5例占2.84%;副伤寒未分型者3例。兹将  相似文献   

11.
34例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月~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伤寒6例,甲型副伤寒34例,甲型副伤寒占总发病人数的85%,这与以住的以伤寒为主,副伤寒少见不同。为了解儿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现将其临床特点、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氯霉素是治疗伤寒的特效药物,然近年对氯霉素耐药菌株逐渐增多,且氯霉素副作用较多,故我院于1978年试用复方磺胺异恶唑治疗伤寒,并与氯霉素疗效比较。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住院伤寒病人89例,随机分为氯霉素组(21例)和复方磺胺异恶唑组(18例)。8~19岁最多(83%),随年龄增高而迭减。男多  相似文献   

13.
对以M_1型为优势的耐氯霉素等抗菌药物的伤寒菌株引起的220例伤寒患者进行了药物治疗观察,发现氟哌酸、氟哌酸与甲氧苄氨嘧啶、氟哌酸与庆大霉素联台治疗组的疗效优于氯霉素或含氯霉素的联合治疗组。采用氟哌酸治疗无严重全身毒副反应,未见复燃或复发病例,费用亦经济。一般病例单用氟哌酸即可,重症病例可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在广泛存在耐药菌株流行的情况下,应首选氟哌酸治疗伤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近年来重庆地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5年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结果:伤寒病例比重有下降趋势,副伤寒病例比重则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5.6%.临床以发热、相对缓脉、脾大,血白细胞下降、腹泻为主要表现,玫瑰疹、表情淡漠较少见,大多数病人的热型以不规则或弛张热为主,典型的稽留热仅占25.6%.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支气管肺炎.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已不典型;近年来副伤寒比重有上升的趋势;氟喹诺酮类药物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下一步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就贵州省1951-2014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趋势、特点及防治工作进行综述。结果贵州省从1951年以来,到2014年64年期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512 142例,年平均发病率29.12/10万,有3个流行高峰,以第2个高峰(1979-1995年)为主,主要发生在该省西部,因耐药菌株出现造成;全省88个县市均有伤寒、副伤寒病例发生;由于该省属卡斯特地貌,水源污染是造成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64.82%)的主要原因;不同年代,伤寒、副伤寒杆菌耐药率不同,应用噬菌体或PFGE方法,对该省伤寒、副伤寒杆菌进行分型,均显示为多个型;在防控措施上,对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个环节上进行了探索。结论防控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政府应高度重视,从治本上解决问题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氯霉素作为治疗伤寒病的首选药物已有廿多年的历史。但由于付作用大,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有抗药菌株的出现及不能根除带菌者等的缺点,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自从1968年以来,不少人认为复方新诺明(TMP+SMZ)治疗伤寒优于氯霉素,其优点为复发率低和付作用少。我院从1977年至1979年曾用此药治疗诊断可靠的伤寒45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分析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征和药物敏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甲型副伤寒患者(副伤寒组)的临床特征和药敏特点,与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随机查找1994~1996年度的伤寒文献级(伤寒组)相比较。结果: 伤寒组和副伤寒组有伤寒及副伤寒中典型特征者、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者、相对缓脉、表情淡漠及脾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86.1%、62.5%、36.4%、51%、12.6%和4.8%、38.1%、9.5%、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发热、玫瑰疹及肝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99.1%、14.1%、19.1%和100.0%、9.5%、2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伤寒组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100.0%,三代头孢敏感率90%以上。结论: 甲型副伤寒临床症状不典型,中毒症状轻,脾肿大、相对缓脉和表情淡漠较多见。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次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氯霉素。  相似文献   

18.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或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近几年来,由于大家对该病的重视,积极开展血培养及相关检查工作,确诊病例较20世纪90年代明显提高,通过观察,伤寒病例明显减少,甲型副伤寒病例相对明显增多,现将本院2001-2006年期间收治确诊为甲型副伤寒的112例病人临床治疗观察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73年1月至1978年12月确诊伤寒副伤寒220例(除1例骨髓培养阳性外,余均由血培养证实),其中误诊77例(伤寒69例,副伤寒甲3例,副伤寒乙5例)。本文就误诊病例予以粗浅分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诊断水平。资料分析一、临床表现近年来伤寒的许多临床特点在发生强度与频度上均有所改变,诸如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明显减少;热型以弛张和不规则居多;伤寒的特征性表现如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等均有减少,而肝大的检出率有所增高。本组病例多不典型,其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伤寒、副伤寒耐药菌株不断增多,致使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差.2003年4月至2003年9月我院共收治疑似病例298例,其中经血培养证实的伤寒、甲型副伤寒有168例.现将其药物敏感结果及治疗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