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生儿气胸45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总结1999年1月-2002年4月治疗新生儿气胸45例资料;采用胸腔穿刺,静脉留置针替代胸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新生儿气胸。结果 采用静脉留置针替代胸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38例,胸腔穿刺6例。静脉留置针停留时间3-10d,胸液引流量0-130ml,复查胸片,被压缩的肺叶基本能复张。死亡5例,自动出院4例。住院时间1h-174d,乎均20.4d。结论 治疗新生儿气胸的有效手段是胸腔闭式引流术。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对患儿损伤大,容易引起感染。应用静脉留置针头作为胸管治疗新生儿气胸的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损伤小、不出血、不遗留伤疤。  相似文献   

2.
3.
287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透明膜病(HMD)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现将我院287例作一临床病理分析和探讨。 资料分析 一、病理资料 1957年10月至1991年12月围产儿尸检2156例中HMD 287例,依病变程度分为3型:轻型:肺泡管腔中有少量嗜伊红物,部分形  相似文献   

4.
5.
新生儿气胸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院NICU 5年半内收治气胸患儿40例,其中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15例,占同期全体机械通气人数的3.1%。根据病情采用保守、穿刺或持续引流治疗。治愈31例(77.5%),死亡5例。(12.5%)本文强调治疗成败关键在早期诊断,掌握穿刺技术。透照检查简便快速,在张力性气胸可替代x线确诊。机械通气治疗原则是用较高的频率、较低的吸气峰压和呼气末正压维持正常血气。还提出撤离呼吸器及吸痰手控通气时避免气胸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确诊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出血及新生儿肺炎各50例胸片X线表现进行分析。胸片提示肺透亮度降低、肋间隙变窄,应警惕早期肺透明膜病,需动态观察,如伴有支气管充气征诊断更有意义。如肺透亮度降低,相反肋间隙增宽,有片絮影,结合临床肺部湿罗音增多,可诊断早期肺出血。肺炎组胸片示肺透亮度增强,肺门粗乱,如有纵隔气肿,气胸等并发症更易与肺出血,肺透明膜病鉴别。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气胸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治疗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新生儿气胸的诊断、治疗。结果8例少量闭合性气胸(肺压缩<30%)给予保守治疗,其中5例无肺部感染患儿2~3d病情好转;3例有肺部感染患儿6~9d病情好转。12例中量以上气胸(肺压缩>30%)及张力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平均4~5d病情好转拔管。其中,应用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的气胸3例,2例闭合性气胸,1例张力性气胸,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平均6d病情好转拔管。结论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型的气胸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并注意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注意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儿多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在我科NICU呼吸机治疗的54例HMD患儿进行总结,分析其疗效,比较治愈组与病死组胎龄、出生体重、上机日龄、上机前血气及吸气峰压(PIP)、呼吸未正压(PEEP)、各种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呼吸机治疗新生儿HMD的治愈率为68.4%;病死组胎龄、出生体重均明显低于治愈组(P<0.05),病死组上机时的日龄及上机前的血pH值均明显小于治愈组(P<0.01),病死组呼吸机参数PIP、PEEP均明显高于治愈组(P<0.05),两组间各种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呼吸机是治疗新生儿HMD的主要手段;HMD患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则病变发生越早,上机前酸中毒越明显,病死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气胸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急性期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48例不同程度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急性期并发应,所有病例均用呼吸机以间歇指令/呼气末正压方式进行通气。存活共36例。48例中43例有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有气压伤(16.8%),脑室内出血(31.3%),动脉导管开放(41%)及医院内获得感染(31.4%)。12例同时存在2种并发症,5例存在3种并发症。严重肺透明膜病的主要并发症为气压伤。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诱因,早期认识,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将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足月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早产儿肺未成熟缺乏表面活性物质(PS),易患肺透明膜病(HMD)已广为人知。但足月儿患本病者也并非少见。为提高对本病发生于足月儿的认识,现将1990年~1999年苏州市妇幼保健院14例,1980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肺透明膜病的简明呼吸治疗原则和方法。对12例平均胎龄30.6周,平均出生体重1.57千克的早产儿进行治疗,11例接受IPPV。实际治愈11例,最终存活10例。死亡的2例是胎龄24周的同胞双胎。并发IVH6例,PDA 3例与早产和HMD有关,胸部并发症3例是由于未遵循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所致。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气胸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胸是新生儿危急重症之一,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病理性、医源性及自发性气胸,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现将我院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共5年时间收治的31例新生儿气胸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对其诱因、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人羊水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影响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发病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HMD)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住院的HMD患儿 10 1例和同期住院孕龄相当的非HMD随机病历 111例为回顾分析对象。结果 男性较女性更易患HMD ,胎盘早剥、剖宫产及胎儿宫内窘迫是HMD的易感因素 ;产前用糖皮质激素 (GC)对HMD有预防作用 ;胃液泡沫振荡试验阴性率 82 1% (5 5 /6 7) ,明显高于对照组 ;生后 6h内发生HMD者占 94 1% (其中 39例出生即发病 ) ,病死率为41 8% ,对照组为 0 ,χ2 =5 4 17,P <0 0 1;HMD死亡组Apgar评分明显低于治愈组 ,X线胸片Ⅳ级病死率38 7% (13/2 2 ) ,Ⅰ、Ⅱ、Ⅲ级病死率 2 5 0 % (10 /40 ) ,χ2 =7 0 7,P <0 0 1;出生即发病者病死率 5 6 7% (17/30 ) ,而有一定潜伏期发病者病死率仅 2 9 7% (11/37) ,χ2 =4 94,P <0 0 5 ;孕龄与病死率呈负相关 (r =- 0 970 ,P<0 0 5 ) ,HMD合并肺出血或脑室内出血 (IVH)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出血者。结论 应避免HMD发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产前使用GC可降低HMD的发生。积极治疗易致HMD死亡的因素 ,可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诊断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HMD)的X线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2年 12月收治的 70例HMD患儿的X线表现等临床资料。结果  70例中 7例肺野可显示网格及斑点状密度增高阴影 ,4 3例表现为肺野透光度减低、两肺大片不均匀的致密阴影 ,1例仅表现肺纹理增强 ,4 1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70例的并发症有 :肺炎 5 0例 ,颅内出血 8例 ,气胸和气漏共 9例 ,肺出血 9例 ,动脉导管未闭 3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7例 ,缺血缺氧性脑病 9例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4例 ,所有病例肺容量均正常。X线表现分级与出生时平均体重及平均发病时间呈负相关。结论 胸部X线检查对HMD诊断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为治疗HMD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临床、胸片、血气、并发症、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主要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可导致呼吸衰竭、肺出血、持续肺动脉高压等。此外,还可引起硬肿症、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衰竭、低血容量休克、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并发症对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重度肺透明膜病表面活性物质的替代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了解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 对重症肺透明膜病上呼吸机治疗儿生后12-24h内气管内给药,比较用药前后临床表现、肺部X线、血气分析及呼吸机参数的变化。结果 32例中30例给药后即刻症状、状征改善,血气分析结果明显好转;21例给药3d内肺部X线明显改善。结论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重症肺透明膜病有肯定疗效。对改善氧合和肺部病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