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周期性内斜视的出现规律、斜视角的改变以及有关病因。方法 :门诊患儿作睫状肌麻痹下放瞳检影、矫正屈光、眼底及注视性质检查、三梭镜斜视测定 ,转为恒定性内斜 6个月以后行手术矫正眼位。结果 :4例 48h为一周期 ,2例 72h为一周期 ,1例周期不规则、斜视角不稳定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矫正后眼位的变化,指导准分子手术方案的制定,指导青少年正确的验光配镜.方法 选择准分子术前有水平斜视的病人300例,分为四组,两组为对照组充分校正屈光不正,内斜组欠较100度,外斜组过较75度,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眼位的变化.结果 内斜对照组眼位变化11.4度;外斜对照组眼位变化10.9度;内斜组眼位变化14.2度;外斜组眼位变化11.4度.结论 屈光不正校正后水平性斜视会有部分恢复,内斜视非注视眼欠较,外斜视非注视眼过较对术后眼位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之间的斜视 ,若延误治疗时机常变为恒定性外斜视 ,从而丧失双眼单视功能 ,对间歇性外斜视倾向于手术治疗 ,由于斜视度不稳定 ,通常的手术方法易产生术后眼位矫正不足。自 1995年以来 ,我们对 4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 ,随访观察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5年 6月以来我们采用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43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15例。5~ 14岁 ,平均 9岁。斜视度 2 0 △ ~ 96 △ ,平均 6 5 3△ ,随访 2~ 10个月 ,平均 6 1个月。1 …  相似文献   

4.
熊飞  刘双珍  吴小影  闵晓珊  李凤云 《广东医学》2002,23(11):1148-1150
目的:观察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和间歇性外斜患者手术前后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将52例7-42岁符合标准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恒定性外斜组和间歇性外斜组,同视机测定远双眼视觉级别,《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d、1个月、3-6个月的斜视度、远双眼视觉、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斜视手术前后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与恒定性外斜组近立体视觉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歇性斜组术前近立体视觉损害较其他两组轻(P<0.05)。结论: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组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与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和恒定性外斜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5.
斜视不仅影响外观 ,更为重要的是破坏双眼视功能 ,发病年龄越早 ,建立立体视觉的预后越差[1] ,因此 ,必须早期治疗 ,其中手术矫正斜视合并双眼视功能训练是极其重要的手段[2 ] 。我院于 1 999年 6月开展儿童斜视矫正手术 6例 ,随访一年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例儿童斜视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5~ 8岁 ,其中共同性内斜 2例 ,共同性外斜 1例 ;垂直性斜视伴内斜视 3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斜视角测定水平方向最小为 30 △ ,最大为 1 0 5△ ;垂直方向在 1 0 △~ 2 5△ 之间。屈光矫正情况 患儿用 1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 INS)合并斜视的手术设计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11例INS合并水平性斜视、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检查患儿的矫正视力、异常头位( anomalous head postures, AHP)、眼位及立体视锐度。手术设计原则为:在注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斜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并存的内斜视或外斜视,且该手术量根据注视眼的手术量进行适当调整。随访时间均≥6个月。结果11例中,合并外斜视6例,内斜视5例;5~15岁,平均(9.0±4.7)岁;平均随访(9.4±5.3)个月。术后5例AHP治愈,6例改善;9例眼位正位,2例欠矫;6例双眼视力增进≥2行,4例双眼视力增进1行,1例双眼视力不变。结论对于INS合并水平性斜视患者,按照在注视眼上设计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上设计并调整手术量以矫正斜视的原则,可达到矫正AHP和眼位、改善视功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并从中找出应注意问题。方法  30例患儿均用 1%阿托品眼膏散瞳 ,5 d后 ,验光且配戴全部矫正眼镜 ,6个月后 ,仍存在内斜≥ 2 0△的且视力正常或双眼弱视 ,采用手术矫正眼位。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3个月时间 ,双眼正位 14例 ,欠矫 15例 ,过矫 1例。结论 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由于存在调节与非调节性因素。先从调节因素着手 ,戴全矫镜 ,与调节因素无关非调节因素存在的内斜 ,全部手术量均以裸眼 33cm,戴矫正镜33cm的三棱镜数之和的 5 0 %的斜视度计算。  相似文献   

8.
余晓峰 《浙江医学》1999,21(10):612-613
水平直肌悬挂后徒术常用来调节斜视手术量,或者用于矫正分离性垂直性斜视。笔者用此方法矫正12~24岁共同性斜视病人24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4例中男9例,女15例;年龄12~24岁。均为共同性斜视,其中内斜18例,外斜6例;右眼主斜8例,左眼主斜14例,交替性主斜2例;斜视度数按角膜反光点位置测定,10~15度2例,16~30度13例,31~45度7例,大于45度2例。采用单眼内外肌手术矫正11例,双眼肌手术矫正13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根据最大斜视测量角来决定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量是否安全。设计:33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共3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加入该研究,这些患者中远近斜视角相差至少15三棱镜度(PD)。所有患者由同一名医生(JM H)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评价间歇性外斜视的长期和短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周短期平均效果为视远斜视角内斜9.3PD(从30度内斜到16度外斜)。术后6或9个月长期平均效果为视远斜视角4.8PD外斜(从12度内斜到30度外斜)。末次随访未发现视远斜视角超过2PD的过矫性内斜,2例患者分别存在9PD的间歇性内斜和视…  相似文献   

10.
王善洁  杨帆  谢怀林 《华夏医学》2005,18(3):454-455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指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后,斜视度减少,但不能完全消失.视远、视近仍均有内斜者。其病因部分为调节性,另一部分为非调节性,残留的内斜必须手术才能矫正。现将我院1999~2004年的3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治疗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弱视931例(1332只眼)的远期疗效,结果表明视力提高与年龄、弱视深度、弱视类型等因素有明显关系。治愈的弱视患者中有81.07%建立立体视,弱视深度与体视有关,斜视性弱视获立体视率明显低于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两组。体视建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弱视复发是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访3年以上者无1例复发。同时在国内外首次3年治愈的随访期限。用多导视诱发电位地形图的研究结果提示:(1)内斜弱视的弱视眼鼻侧视网膜呈抑制现象;(2)恒定性外斜弱视颞侧视网膜抑制;(3)间歇性外斜弱视和屈光参差弱视眼未见半侧视网膜抑制;(4)内斜弱视眼对侧眼为非“正常眼”。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了69例(男性38例、女性31例)水平斜视患者手术前后斜视度改变的情况。经统计,每徙后1mm及缩短1mm手术量可矫正内斜6.6~△或外斜5.6~△。术后,内斜者3个月、外斜者4个月斜视度趋于稳定。第二次手术应在斜视度稳定后进行为宜。  相似文献   

13.
反向性斜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斜视,同一只眼有时内斜,有时外斜,或当一眼注视时另眼内斜,而内斜眼注视时,另眼反而外斜。我们1998~2001年收治该病患者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例中,男8例,女4例,6~14岁,屈光度:6例高度远视,伴有双眼弱视,3例中度远视,合并单眼弱视,3例双眼近视并屈光参差。斜视度:内斜视在+10o~+20o之间。3例中度远视者有三级功能,其余均无双眼单视功能。6例高度远视为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其中2例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3例中度远视为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2例近视为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内斜和外斜,此2例…  相似文献   

14.
两眼视像不等在矫正儿童远视屈光参差中起重要作用 ,它直接影响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及恢复双眼视。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30例、48眼 ,其中男 17例 ,女 13例。重度弱视 6例、10眼 ,中度弱视 19例、32眼 ,轻度弱视 5例、6眼 ,3~ 7岁 ,平均 5岁。屈光状态均为远视。双眼屈光差度 :2 .0 0~ 5 .0 0D ,平均 2 .5 0D ;散光 1.0 0~ 2 .0 0D ,平均 1.5 0D。1.2 方法 患儿无眼内器质性病变 ,眼斜位屈光矫正后为正位。连续 3d用 1%阿托品眼膏涂眼散瞳 ,矫正视力 <0 .9,双眼运动无受限 ,眼球无震颤。本组 12眼有 3个月以上弱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不同屈光矫正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该院120例儿童弱视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依据检影结果进行屈光矫正,研究组依据检影结果减去+1.00 DS进行屈光矫正,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斜视性弱视内斜视改善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结果两组患儿斜视性弱视内斜视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屈光矫正方法均可有效治疗儿童弱视,有效改善斜视性弱视患儿的内斜视程度,疗效相当,临床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儿童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情况,所有病例经1%阿托品散瞳5-7d后验光配镜矫正,弱视眼进行综合训练,戴镜6mo后对戴镜眼位不能矫正的患儿通过手术干预矫正眼位,评价治疗前后屈光度、视力、视功能、斜视度的变化。结果经戴镜6mo后,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2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8例,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2例,混合型调节性内斜5例,具有Ⅰ,Ⅱ,Ⅲ级视功能者8例;15例戴镜后内斜度数+15△的患儿采用手术方法矫正眼位,12例正位,2例欠矫,1例过矫;弱视综合训练3a后,弱视治疗总有效率达82.9%。结论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既要注意眼位的矫正,又要进行弱视治疗,同时注意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项鹂  尹雯  刘洋  廖俊   《四川医学》2018,39(4):423-426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斜视A征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瘫伴发斜视A征患儿55例(其中30例双眼发病,25例单眼发病,共85眼),比较内斜视A征、外斜视A征患儿临床资料;予上斜肌减弱术(上斜肌肌腱延长)后比较患儿术后1周和1个月内术眼屈光状态变化(球镜、柱镜、等效球镜、散光轴位、散光值等);术前与术后12个月上下眼位斜度差及斜度差减少量。结果内斜视A征患儿发病年龄、双眼同时视占比、痉挛型运动障碍比例、胎龄及出生体重低于外斜视A征患儿,无立体视分布比例高于外斜视A征患儿(P<0.05)。术后1周,患儿等效球镜屈光度、角膜闪光值较术前1d增加(P<0.05),但术后1个月屈光状态逐渐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儿手术矫正成功率为78.18%(43/55),其中有1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发生不同程度回退。结论胎龄小、出生体重轻的脑瘫患儿易并发内斜视A征,且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功能破坏较外斜视A征患儿严重;行上斜肌减弱术可有效改善斜视A征情况;痉挛性脑瘫患儿眼外肌力量往往较普通斜视患儿强,手术设计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二次调位。  相似文献   

18.
间歇性外斜视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类型 ,占外斜视的 80 %且多幼年发病。因平时能控制正位而不能引起家长注意 ,往往发现较晚 ,因治疗不及时使患者双眼视功能遭到破坏。其治疗多需手术矫正眼位 ,但手术量不易掌握。我科自 1 998年以来共收治5 6例间歇性外斜视病人 ,治疗效果满意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 ,男 30例 ,女 2 6例 ;年龄 5~ 39岁 ,平均年龄 1 3.6岁 ;随访时间为 6~ 42个月。 5 6例患者远、近距离斜视度均 >1 5°[1 ] ,其中 5例伴有垂直斜视 ( >5°)。1 .2 检查方法  1术前常规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 ;2…  相似文献   

19.
儿童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眼病,对于婴幼儿白内障实施手术,是理想的无晶体眼的矫正方法,有利于患儿视觉的正常发育。生后4~6个月是婴幼儿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白内障手术多在生后2~3个月时进行。白内障抽吸术后造成的无晶状体屈光状态,尤其是单眼白内障的患儿,若不及时矫治,势必造成屈光参差性弱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闪烁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在小儿斜视手术量计算检查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 在患儿监护人完全知情及同意前提下,36例4-6岁拟进行全身麻醉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患儿随机分组:常规手术组计算中采用角膜映光法、视野计检查及三棱镜插片法;fERG组采用三棱镜插片结合fERG检查,根据患儿fERG结果中b波的波幅最高时患儿非主导眼的三棱镜片度数计算手术量.对比fERG组与常规手术组检查确定手术量的患儿术后1年时立体视功能及眼位矫正效果. 结果 fERG组患儿术后眼位矫治率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其中5-10度残余斜视度数患儿为69.30%,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患儿手术后眼位矫正情况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fERG组10例患儿立体视锐度达到60″,常规手术组6例立体视锐度达到60″,两组立体视觉恢复程度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fERG组患儿的术后残余斜视度数小,二次手术率低,经过相同的同视机治疗后,患儿立体视觉恢复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 对于以矫正眼位达到立体视及恢复立体视觉为目的 进行的小儿斜视矫正手术,fERG结合三棱镜插片法进行手术量的计算较传统的视野计及三棱镜方法更客观地反映了斜视度数,是一种相对较好的小儿斜视手术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