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核心单韵母共振峰随着年龄增长的发展规律以及性别的差异;为言语共鸣障碍的评定及治疗奠定研究基础。方法:随机选择2492例被试者,男1318例,女1174例;被试者均接受/a/、/i/、/u/的标准普通话跟读录音。采用D1200数字录音机进行标准录音,并将声音文件导入实时言语测量仪提取共振峰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核心单韵母共振峰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显著的变化(P<0.05),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变化主要体现在F1方面;在性别方面,主要反映F2以及共振峰幅度差(ΔA)差异的显著性;核心单韵母间的共振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F1、F2受到年龄、性别及核心单韵母(a、i、u)因素的显著影响;②F1、F2随年龄的增长与F0的发展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下颌、唇及舌不同构音运动位置及其相应单元音共振峰之间关系的研究,来验证第1共振峰(F1)与下颌运动,第2共振峰(F2)与舌、唇运动之间的关系,探究第3共振峰(F3)与唇运动的关系,揭示F1、F2和F3在构音运动中的临床含义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提取30例听力正常成年男性不同构音位置的单元音/a/、/i/、/e/、/u/、/ü/的F1、F2和F3,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来验证F1与下颌运动,F2与舌、唇运动的关系,探究F3与唇运动的关系.结果:/a/、/i/、/e/的F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ü/的F2、F3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i/、/u/的F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比较发现,F2(a)和F2(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舌位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1能检测下颌构音运动,下颌的3种运动位置为诊断和治疗下颌的精细分级运动提供了依据;F2能检测舌构音运动,对诊断和治疗舌的前后运动障碍提供了依据;F3能检测唇构音运动,圆唇和展唇运动对诊断和治疗唇运动障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嗓音的影响。方法对42例OSAHS患者在行腭咽成形术前和术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时分别应用电子计算机语音分析系统采集其嗓音声学样本进行声学分析,分析/a:/、/i:/、/u:/、/ai:/、/o:/5个元音的声学指标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较,术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时各元音基频(F0)无差异(P>0.05)。元音/ai/、/o:/共振峰各峰值无变化(P>0.05),元音/a:/、/u:/第三、四共振峰(F3、F4)峰值均低于术前(P<0.01),术后一个月和三个月元音/i:/第三共振峰(F3)降低,第四共振峰(F4)增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PPP对OSAHS患者元音/a:/、/u:/、/i:/的F3、F4有影响(P<0.01)。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配戴助听器儿童和健听儿童单元音基频和共振峰的差异。方法分别选取20位3~8岁配戴助听器儿童及健听儿童形成实验组与对照组,用语音工作站VS 3.0分析软件对其/a、o、e、i、u、u/6个元音3秒稳定段进行声学分析,提取基频和共振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基频和F1共振峰与对照组相比,基频和元音/a、o/的共振峰无显著差异,P〉0.05;元音/e、u/和/u/的共振峰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配戴助听器儿童的基频和单元音共振峰与健听儿童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发声功能和口鼻共鸣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确诊为OSAHS的成年男性患者行UPPP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月时通过多维嗓音分析软件、线性预测谱、鼻流计检测等方法,客观评估其发声功能和口鼻共鸣功能。结果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月患者的嗓音基频(F0)、频率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谐噪比(N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元音/a/、/i/、/u/的F1、F2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时元音/i/的F1、F2及元音/u/的F1与术前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元音/a/的F1、F2及元音/u/的F2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非鼻音句、口鼻音句、鼻音句的鼻音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时非鼻音句、口鼻音句的鼻音率较术前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鼻音句的鼻音率较术前略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PPP手术对OSAHS患者的发声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口鼻共鸣功能有轻微影响;对职业用嗓者行UPPP手术需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学龄听障儿童口腔共鸣障碍的特点.方法 选取7~16岁健听儿童228名(男124名,女104例,7~10岁70名,11~13岁78名,14~16岁80名),7~16岁听障儿童142名(男71名,女71名,7~10岁54名,11~13岁43名,14~16岁45名),用RealSpeechPlus分析软件提取两组儿童汉语核心韵母/a/的第一共振峰频率(aF1)、/i/的第二共振峰频率(iF2)、/u/的第二共振峰频率(uF2),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及健听和听障之间的差异.结果 健听儿童的aF1、iF2、uF2值分别为853.23±150.86、2 635.58±289.97、820.40±175.00 Hz,听障儿童的值分别为743.58±176.18、2 531.89±253.36、1 076.62±261.74 Hz,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aF1、iF2、uF2值差异均具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听障儿童各年龄段aF1均低于健听儿童,uF2均高于健听儿童;男性的uF2低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aF1、uF2逐渐增小,iF2逐渐减大.结论听障儿童存在下颌运动范围受限和舌运动范围受限导致的口腔共鸣障碍问题;男性的舌位较女性更靠后,舌的运动范围较大;青春期(7~16岁)是口腔共鸣发展的重要时期,青春期的儿童的口腔仍在增大、下颌的运动范围缩小但稳定性增加、舌的前后运动范围增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软腭射频消融对轻中度OSAHS成年男性患者嗓音共振峰的影响。方法 30名轻中度OSAHS男性患者,年龄24~58岁,平均40±9岁,均于局麻下行软腭射频消融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月行嗓音声学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基频(F0)和第一、二、三共振峰(F1、F2、F3)的变化。结果 30名患者的/a/、/e/、/i/、/o/元音F0、F1、F2、F3手术前后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腭射频消融对轻中度OSAHS患者的嗓音共振峰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7~16岁唐氏综合征儿童与正常儿童口腔共鸣声学特征的差异。方法29例7~16岁唐氏综合征儿童和90例7~16岁正常儿童发/a/、/u/、/i/音各3次,每次1~2秒,采用启音博士言语测量仪分别测量两组3个元音的第一共振峰(F1)、第二共振峰(F2)、舌距和下颌距,比较两组结果。结果随年龄增长,正常儿童的F2(a )呈显著降低的趋势、F2(i )和舌距则呈显著增高的趋势,而唐氏综合征患儿的F2(i )呈显著增高趋势;不同性别正常儿童各口腔共鸣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而唐氏综合征男童的 F1(i )和 F1(u )显著低于唐氏综合征女童(P<0.05),其下颌距则显著大于唐氏综合征女童(P<0.05);唐氏综合征患儿的F2(u)和F1(i)显著大于正常儿童(分别为 P<0.001和 P<0.01),而舌距显著小于正常儿童( P<0.00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儿童舌向前运动的幅度和舌前后运动的范围会显著增加,口腔聚焦点会逐渐前移,而唐氏综合征患儿舌的向后运动幅度及前后运动范围的发展均落后于正常儿童,更易出现口腔共鸣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侧腭化语音障碍儿童发音舌位及声学特征。方法 选取18例临床诊断为侧腭化语音功能障碍的男童(侧腭化组),年龄4~13岁,平均6±0.6岁;招募18例语音功能正常男童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年龄4~10岁,平均6±0.3岁。通过超声仪和Praat语音分析软件,采集两组发普通话8个单元音[a]、[o]、[?]、[i]、[u]、[y]、[?]、[?]时的舌体超声图像(正中矢状面及冠状面)和声学共振峰,比较两组结果,总结侧腭化语音障碍儿童发元音时舌体的运动模式。结果 舌体超声图像显示,在发[a]、[o]、[?]、[i]、[u]、[y]时,侧腭化组超声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发[?]、[?]时的冠状面舌体高度指标及舌背约束指数以及矢状面舌尖舌高点距离和舌矢状面舌高点偏移指数也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声学共振峰中,侧腭化组/?/音F2值(2 058.1±329.4 Hz)大于正常对照组(1 780.7±395.7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7个元音共振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侧腭化语音障碍儿童发音的超声影像表现为冠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单元音共振峰的平均值与健听儿童的差异,为指导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语音工作站采样分析,让10名3~6岁的极重度听障儿童在自然舒适状态下发/a/、/o/、/e/、/i/、/u/、/ü/6个元音,每个音持续3 s以上,并截取各声样中的3 s平稳段进行声学参数的检测和分析.同时,与同年龄段健听儿童的数据做对照.结果 听障组6个单元音的3个共振峰与健听组相比较,所有元音的F1无显著性差异(P>0.05);元音/o/和/u/的F2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元音的F2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元音的F3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极重度听障儿童的单元音共振峰与健听儿童有差异,这可能是引起听障儿童发这些元音不清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语前聋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嗓音的声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成人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嗓音的特点,为这类患者的植入及嗓音矫治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28例语前聋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18例语前聋者和10例正常听力者的元音[a ]3s稳定段进行声学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基频、第一、第二共振峰、嗓音声学参数频率微扰商、振幅微扰商、谐噪比。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人工耳蜗组的基频为(175 42±25 31)Hz,较耳聋组的(210 84±54 30)Hz有下降(P=0 02)。人工耳蜗组共振峰位置[F2 =(1264 64±152 19)Hz]比耳聋组[F2=(1422 44±232 37)Hz]更接近于正常听力组(P=0 02)。频率微扰商在人工耳蜗组(2 09±1 15)较耳聋组(5 32±4 29)更接近于正常听力组(P=0 006)。人工耳蜗组和耳聋组的嗓音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结论从嗓音声学特点的角度而言,成人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可以有限地获益于人工耳蜗植入。由于他们的语言识别能力远远差于儿童和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其总体效果有限,对这类患者的植入应该慎重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扁桃体手术前后咽腔的改变对患者嗓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术前1d及术后4周的临床资料。将患者依据扁桃体体积分为2组:一度和二度患者为A组(18例),三度患者为B组(15例)。运用多维嗓音分析软件进行嗓音频谱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第一共振峰(F1、B1)、基频、频率微扰、振幅微扰、谐噪比的变化。结果:①33例患者扁桃体手术前后F1、B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患者手术前后B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手术前后B1、F1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3例患者扁桃体手术前后基频、频率微扰、振幅微扰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谐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扁桃体手术前后共鸣腔的变化会引起患者嗓音的变化,主要改变为共振峰频率及带宽的改变,并且扁桃体体积越大,改变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后嗓音功能情况及变化趋势,以探讨不同术式与患者术后嗓音质量的关系.方法 应用计算机嗓音声学测试系统(Dr.Speech Science for Windows软件,美国泰亿格公司产品)对30例正常对照者及55例喉部分切除术患者(其中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组20例,喉垂直部分切除术组18例,喉扩大垂直切除术组17例),于术后5年内不同时间进行嗓音声学测试,并对所测得的平均基频(F0)、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标准化噪声能量(NNE)、第一共振峰频率(F1)、第二共振峰频率(F2)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三种术式F0均较正常对照组低,jitter、shimmer、NNE均较正常对照组高.jitter、shimmer、NNE数值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组、喉扩大垂直切除术组、喉垂直部分切除术组.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组/a:/、/i:/、/u:/的第一共振峰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喉水平部分切除术后嗓音功能恢复最佳,而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后最差.嗓音声学分析可作为评价喉癌术后发声质量的定量指标,有助于针对性地指导患者术后嗓音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痉挛型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口腔共鸣的差异,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口腔共鸣异常的特征。方法采用启音博士—实时言语测量仪软件,对学龄前痉挛型脑瘫儿童和正常儿童各25例发/a/、/i/、/u/韵母音平稳段的第一、二共振峰(F1、F2)进行采集提取,分析比较两组各测试音的 F1、F2频率值及口腔共鸣障碍发生率、类型。结果脑瘫儿童发/a/音的F1、F2分别为1184.16±323.10 Hz、1895.37±258.77 Hz,正常儿童F1、F2分别为1296.01±102.68 Hz、1896.20±161.54 Hz,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儿童发/i/音的F1、F2分别为423.38±150.98 Hz、2639.54±634.08 Hz,正常儿童分别为327.64±84.18 Hz、3454.80±162.64 Hz,脑瘫儿童的F1高于正常儿童,F2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脑瘫儿童发/u/音的F1、F2分别为427.62±136.00 Hz、872.35±226.34 Hz,正常儿童分别为370.55±117.47 Hz、1085.77±255.27 Hz,两组间F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儿童F2低于正常儿童(P<0.05)。脑瘫儿童口腔共鸣异常发生率达60%(15/25),以后位聚焦居多(53.33%,8/15),其次为混合型聚焦(20.0%,3/15),喉位聚焦和前位聚焦各2例(各占13.33%,2/1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容易出现口腔聚焦,主要表现为后位聚焦或混合型共鸣障碍;发/i/、/u/音的F2值可为脑瘫患儿口腔共鸣障碍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人工耳蜗术后聋儿的音调异常个案进行科学地测量以及治疗,并对疗效进行阶段性评估。 材料 人工耳蜗术后患儿,女,9岁,因呼吸、音调音质异常于 2004年3月21日开始接受言语矫治。方法 在康复训练中,对患儿的言语障碍(高音调、音调单一)进行主客观评估,针对性地采用一些矫治的方法,之后对疗效进行评估。为期三个月,采用单一被试统计方法。结果 基线期与处理期的平均言语基频(MSF)数据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降调治疗是有效的;言语基频的标准差在治疗前后的增加未达显著性水平(p>0.05)。结论 呼吸训练、放松训练、以及咀嚼法、哈欠-叹气法、对症性降调训练等综合疗法对音调偏高的患者有着较好的疗效,而重读训练以及音调匹配训练对音调单一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气道多平面扩容术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嗓音的影响。方法:对26例重度OSAHS患者于上气道多平面扩容术前后,分别应用针对嗓音相关的主观调查问卷和嗓音频谱分析软件进行客观统计学分析。结果:主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6例患者上气道多平面扩容术后4例(15.4%)出现短时间的轻度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所致的鼻腔反流现象,均于术后1周内消失;3例(11.5%)术后发声有轻度鼻音增高,尤以术后1周内较明显而后逐渐消失;2例(7.7%)扁桃体Ⅲ度肥大者诉发声清晰度较前提高,原有轻微含糖音消失;总体评价是嗓音障碍指数量表、嗓音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手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嗓音客观参数基频F0和F1、F2、F3及F4共振峰频率手术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气道多平面扩容术能够解除重度OSAHS患者上气道的阻塞性因素,同时进行鼻腔和咽腔的塑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声道共鸣腔,但对重度OSAHS患者嗓音的主观心理听觉评估无明显变化,嗓音客观参数基频F0和F1、F2、F3及F4四个共振峰频率均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H-UPPP)前后声道共鸣腔的变化对发音的影响。方法用美国Tiger公司的DrSpeech4.0软件,对56例成人OSAHS患者于H~UPPP手术前后,平稳自然的发/e/音,行嗓音声学参数及共振峰分析,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除标准化噪声能量在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外,OSAHS患者手术前后的其他嗓音声学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OSAHS患者术前第一共振峰及带宽、第二共振峰及带宽、第三共振峰均明显低于正常;术后一周时的第一及第二共振峰均低于正常对照,但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一月时的共振峰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UPPP手术通过解除OSAHS患者上气道的阻塞性因素及进行咽腔的塑形,改变声道共鸣腔,能够改变OSAHS患者的发声特点及音质,术后随时间的延长,共振峰频率逐渐增高,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嗓音矫治对原发性肌紧张性发音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原发性肌紧张性发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嗓音矫治组及针灸联合嗓音矫治组(针灸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嗓音矫治组采用放松训练、轻松发音、口腔共鸣及情景对话四阶段循环嗓音矫治方法治疗,针灸联合嗓音矫治组在嗓音矫治的基础上加用6处穴位的针灸治疗三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最长发声时间(MPT)、嗓音障碍严重指数(dysphonia severity index,DSI)、频闪喉镜检查、嗓音障碍指数(VHI)评估、嗓音主观评分(GRBAS)、康复时间及3月后复发率。结果①治疗前上述指标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itter、shimmer、VHI及G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MPT及DSI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治疗后jitter、shimmer、MPT、DSI及G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VHI评分低于嗓音矫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至治疗结束时频闪喉镜检查均表现为声门上区挤压消失,室带收缩显著缓解,声带均可正常暴露并观察到正常粘膜波,声门后裂隙不同程度减小甚至消失。③针灸联合治疗组康复时间(中位数32.15天)显著短于嗓音矫治组(中位数41.07天)(P<0.01);针灸联合治疗组3月后复发5例(25.0%,5/20),嗓音矫治组3月后复发6例(30.0%,6/20),治疗后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及嗓音矫治治疗原发性肌紧张性发声障碍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两者联合能够缩短疗程,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能够区分发音方式相同、发音部位不同的两个鼻辅音/m/和/n的客观参数,讨论其在构音功能评估和训练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标准化录音获得50名被试(男女各25名)的单音节词“猫”和“闹”的声音文件,利用实时言语测量仪(Plus)进行分析;提取鼻辅音/m/和/n/的前3个共振峰值(F1、F2和F3),并计算各自平均值运用统计学方法判断/m/和/n/的共振峰值是否可以作为区分,/m/和/n/的参数。结果/m/和/n/的F1、F2和F。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m/和/n/的第二共振峰F2值的差异最大(约600Hz)。结论第二共振峰可以作为区分鼻辅音/m/和/n/的客观参数,并可以在构音功能训练中监控鼻音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定量测量下颌及舌的构音运动能力的方法。方法 通过提取/a/、/i/、/u/的共振峰,计算出下颌距(△F1)、舌距(△F2)值,并将测量方法应用在案例中。 结果 下颌距、舌距是测量下颌以及舌运动能力的敏感参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结论 下颌距、舌距可作为下颌及舌构音运动能力的定量测量参数,同时可以监控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