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标准术式,在临床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但是,人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微创技术的发展.经自然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以及北京张宝善教授提倡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取石保胆手术是近来发展并且在学术界有较多争论的两个热点,本文就上述两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胆石症中有约10%~33%的患者同时患有胆总管结石和胆囊结石。随着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腹腔镜手术和胆道系统诊断技术的发展,胆总管结石伴发胆囊结石的微创诊治方案与传统手术比较有了较大的变化。当前可利用的主要微创治疗方案,包括一阶段的腹腔镜治疗和围腹腔镜手术期的联合内镜的二阶段治疗。内镜联合腹腔镜的二阶段方案相对于一阶段的腹腔镜方案,增加了患者接受治疗的次数,延长了住院时间。多种治疗技术和方案的选择应该基于病人的状况,胆管结石的大小和数量,胆囊管、胆总管和十二指肠乳头的解剖,患者的手术史,当地医院的设备和医师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成年人胆囊结石的患病率为7%~10%,胆囊结石占胆石病病人的60%~70%,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中有10%~15%合并胆总管结石[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治疗性内镜的广泛应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已不局限于单一的腹腔镜或内镜治疗,而是根据病人术前辅助检查结果和术中的情况选择最合适、最微创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如何选择微创治疗的方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方法比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成年人胆囊结石的患病率为7%~10%[1],其中10%~15%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2~4],而且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能性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目前,有多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方法,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断胆总管结石后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exploration,LCBDE)。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成为胆囊切除的金标准,EST联合LC和LC…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选取可耐受腹腔镜手术、ERCP且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危急重症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及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未纳入研究。分为两组: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30例行LC+LCBDE,其中2例中转开腹;46例行ERCP/EST+LC,其中2例因ERCP取石失败,不予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LCBDE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优于ERCP/EST+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相当,但LC+LCBDE可能更加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显示,10%~20%的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1-2]),可诱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黄疸、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两大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前、术中或术后行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胆总管取石术,LC+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相似文献   

7.
微创外科是21世纪外科的发展方向,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患者易接受的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腹腔镜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有多种微创方法可以选择。根据不同情况下的胆总管结石应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外科微创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比研究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ST+LC)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explorationof common bile duct/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exploration of common bile duct,LCBDE/LTCBDE)。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2011年9月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6例的临床资料,EST+LC组26例,LCBDE/LTCBDE组30例,2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胆总管直径和AS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对比2种微创治疗方式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治疗效果。结果 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9.0±3.5)d vs.(10.1±3.4)d,t=-1.191,P=0.256]。EST+LC组住院费用高于LCBDE/LTCBDE组[(20 017.5±4748.8)元vs.(16 249.5±3366.1)元,t=3.459,P=0.001]。2组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15.4%(4/26)vs.13.3%(4/30),χ2=0.000,P=1.000]。结论 EST+LC和LCBDE/LTCBDE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LCBDE/LTCBDE住院费用明显降低,两者之间并发症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等于2003年6月-2007年6月对37例胆囊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患者联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经输尿管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继发胆道结石微创治疗的合理方案。方法108例胆囊结石合并可疑胆道继发结石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其中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laparoscopic transcyc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LC70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胆道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LC35例,其中放T管14例,不放T管21例,内镜乳头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术后行胆囊切除3例。结果LCBDE+LC术后放T管组中有1例胆漏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术后胆道造影发现胆道残余结石经胆道镜取出结石治愈.其他病例无胆漏,术后3月复查B超无残余胆道结石,所有病例术后无胰腺炎发作。结论在胆囊结石继发胆道结石的治疗中合理选择多种微创手术方法能降低创伤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式及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5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49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其中3例术后发生胆漏,1例为胆总管T管引流,经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于术后2~3 d急诊开腹手术探查,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经T管造影发现胆管残余结石2例,于术后8~9周经T管窦道取石成功。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2例患者胆总管直径<0.8 cm,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lithotomy,EST-L)+LC,术后恢复良好。3例LC术中经扩张的胆囊管置入胆道镜取石后直接结扎。LC术后确诊继发胆总管结石3例,均行EST-L,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术者所掌握的技能及设备条件等个体化选择具体术式,一般术前及术中确诊的患者应以"LC+LCBDE"为首选,而LC术后确诊的继发胆总管结石应首选EST-L。由于Oddi括约肌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特殊性及不可复制性,术者在选择具体手术方式时,应注意保护Oddi括约肌的结构与功能,尽量避免行EST-L。  相似文献   

12.
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占胆石症的9.2% ~ 14.3%,当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pencholecystectomy choledocholithotomy and T-tube drainage,OC-OCHTD);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EST),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即ERCP/EST+LC);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LCBDE),这三种术式各有特点.与传统的开腹手术比较,后两者为微创手术治疗方法,体现了微创技术的优势,但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技术需要不断总结和提高.目前,关于后两种微创方法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多,在诸如手术适应证、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治疗风险、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争议.比较LCBDE和ERCP/EST+ LC,两者各有优缺点.但是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LCBDE是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方法.对患者而言,无论哪种手术方案,创伤小、操作安全、并发症少的方法才是最适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的微创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3年5月胆囊结石伴ABP122例的临床资料。先保守治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明确胆总管有无结石梗阻,104例未发现结石者急性胰腺炎恢复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18例MRCP发现胆总管下段结石,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成功,再行LC。结果轻型106例,手术时间为发病后7~14天;重型16例,手术时间为发病后15~30天。无中转开腹、胆管损伤及死亡。其中107例随访5~8个月,无胰腺炎复发。结论对胆囊结石伴ABP应常规MRCP检查。未发现胆总管结石者待胰腺炎恢复后行LC;有胆总管结石伴梗阻者72小时内用十二指肠镜取出胆管下端嵌顿结石并ENBD,待胰腺炎恢复后再行LC;无梗阻者保守治疗胰腺炎恢复后,先行ERcP并取石,再行LC。手术时机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一般轻型胰腺炎可在发病1~2周内手术。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胆囊结石伴ABP安全、有效、微创、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微创保胆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胆石症的微创外科治疗新方法。方法:2008年7月至2012年9月为41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颗粒状结石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术后放置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drainage,ENBD),并行ENBD管造影以证实胆总管结石是否取尽,术后1~3 d行微创保胆取石术(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cholecystolithotomy,EMIC)。结果:41例手术均获成功,ERCP胆总管取石时间平均(51±9.1)min,保胆手术时间平均(48±7.3)min,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2~5 d,平均(3.5±0.6)d。结论:ERCP+EST结合EMI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效率,扩大了保胆手术的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保胆取石同期胆总管探查免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5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行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再根据同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的引流方式分为免T管组(n=36)与T管组(n=23).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术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一期缝合(PS)+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TD)+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三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因胆总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2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三种微创治疗方式的术前、术中、术后及住院时间及费用情况的差异评价三种手术方式之间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ALT、术前TBil、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个数和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TBIL、术后镇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LC组较LCBDE+PS组和LCBDE+TD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但中转率高、术后禁食时间长、ALT恢复慢;LCBDE+PS组较ERCP+LC组和LCBDE+TD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三组间的住院费用ERCP+LC组>LCBDE+TD组>LCBDE+PS组。结论 ERCP+LC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和使用抗生素时间短的优点,也存在手术中转率较高、术后禁食时间长的缺点。LCBDE+PS组较LCBDE+TD组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影响小,且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7.
胆囊结石是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大概为10%,中年妇女甚至高达15%,其中70%以上的胆囊结石属胆固醇类结石[1]。治疗胆囊结石方法众多,主要为外科手术。随着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前提下根除疾病成为当前外科领域探讨的热点,而微创外科也成为发展的方向[2]。由于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能够完整的保留胆囊,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从而受到广大外科医生及胆囊结石患者的认可。我院1997年6月—2009年12月应用纤维胆道镜进行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32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胆道结石的特征及局部情况特征选择个体化的微创治疗方案,以提高胆道结石微创治疗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以来,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对胆道结石采用个体化微创治疗方案,即根据胆道结石的特征如大小、位置、数量等及患者的局部情况如胆总管粗细及炎症的严重程度等特征选用硫酸镁+LC、LC+LCBDE、EST+LC三种治疗方案,共181例接受个体化方案治疗。结果三种治疗方式在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住院平均花费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硫酸镁+LC治疗者18例,9例获成功;9例中转行EST+LC,其中1例行EST失败再次中转行LCBDE+一期缝合术。接受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者148例,手术均获成功。其中LCBDE+T管引流49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胆漏等并发症发生;LCBDE+一期缝合88例,术后有3例出现胆漏,1例行非计划再次手术,其他2例经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行经胆囊管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BDE)12例,手术均获成功。接受EST+LC者15例,其中有9例来自药物治疗无效后中转,除1例因EST失败转行LCBDE+一期缝合术,其余均成功施行EST+LC,无近期并发症,部分出现胆道积气。三种治疗方案结石清除率均在90%以上,无胆总管狭窄、出血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硫酸镁+LC、LC+LCBDE、EST+LC三种治疗方案各有其优势,应该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实现最优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化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3月-2007年9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28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120例(治疗组)采用微创手术(EST+LC)。结果 微创化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并且避免了阴性探查,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创伤小,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结论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