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皮素与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内皮素(ET)释放水平显著升高。ET具有强烈收缩冠脉血管、减慢心率、降低左室收缩压的作用,并可能扩大心肌梗死的范围。ET引起心肌缺血性损伤主要与其强烈的缩血管加重心肌缺血的作用有关。尽管对内源性ET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见解不一,但已有证据表明,ET可引起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及局部心肌无复流,并可使中性粒细胞活化、粘附,产生氧自由基,从而导致再灌注损伤。ET亦可能与心脏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前处理模型的基础上,了解NO在心肌缺血前处理中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兔麻醉后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降支,反复结扎(缺血)10分钟,放开(再灌)5分钟,最后结扎30分钟再灌20分钟造成缺血/再灌注前处置模型后,对比观察了各组动物血浆中NO、TXB2,6-K-PGF1α,SOD和MDA浓度的变化,以及各组动物球结膜微循环及心肌病理学的变化。结果:前处置组血浆NO,6-K-P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途径在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应用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探讨一氧化氮途径在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移植肝的功能作用及可能机制。加强一氧化氮途径能显著延长受体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h卜a)的合成与表达;而抑制NO合成则能明显降低术后受体存活率、加剧肝功能恶化,上调TNF-a及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提示:NO途径很可能是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及其与再灌注损伤和微循环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肝脏70%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预处理组、L-精氨酸组、L-NAME组,观察各组肝功能变化,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及透明质酸的水平,以透明质酸代表肝脏微循环情况。结果再灌注损伤后微循环的破坏和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相关,缺血预处理可减少一氧化氮水平的下降和血浆内皮素升高,同时减少微循环破坏和肝功酶的升高(P<0.05)。外源性给予一氧化氮合成前体L-精氨酸在升高一氧化氮水平降低内皮素水平的同时,可达到类似预处理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血管活性介质一氧化氮的减少和内皮素水平增加是导致再灌注损伤微循环变化的原因之一。缺血预处理可诱导一氧化氮产生增加和内皮素减少,并可能是其改善微循环和减少再灌注损伤的因素之一。给予外源性一氧化氮可起到类似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果,而抑制一氧化氮产生并不能加重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研究Batroxobin对狗心脏I/R损伤过程中ET水平的.针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min,恢复血流90min,造成I/R模,于缺血前或缺血后15min静注Batroxobin(1U/kg),测定血浆,心肌ET浓度以及血浆CK和LDH活性。结果表明,I/R组心肌组织及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心肌组织明显损伤Batroxobin能够显著降低再灌期血浆及心肌ET水平,降低CK及LDH活性,减轻心肌组织I/R损伤。  相似文献   

6.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相性变化的电子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左室支为心肌缺血模型,应用镧电子示踪技术,生物体视学定量分析等方法,观察了心肌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后细胞膜系及线粒体超微结构以及镧示踪所提示的线粒体的功能变化等特点。结果表明,在心肌缺血20分时,细胞膜通透性升高,镧粒子进入细胞,再灌注时更为严重,即出现再灌注损伤。此时镧粒子多集于肌浆管。随缺血时间延长(30—40分),变化愈趋严重,缺血40分后再灌注,镧粒子大量涌入线粒体。而缺血60分,特别是再灌注时,心肌细胞严重破坏,几乎无完整线粒体,其中亦很少有镧颗粒。说明在此情况下的再灌损伤已属不可逆性。膜通透性的变化是由外及里的,即先肌膜而后为细胞内膜。就线粒体来讲则是先外膜而后内膜。实验结果提出可逆性(早期)再灌注损伤期,及不可逆性再灌注损伤期(晚期)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决明子提取物(SCE)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的影响。方法构建高脂饲料-链脲霉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HFD-STZ),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SCE处理组(Con+SCE,每日灌胃给予SCE,10 mg/kg)、糖尿病组(DM)和糖尿病SCE处理组(DM+SCE)。1周后行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4或6 h,并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用伊文氏蓝-TTC法检测心肌梗死范围、用试剂盒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用TUNEL法和caspase-3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kt、ERK1/2表达及磷酸化等。结果 HFD-STZ大鼠MI/R损伤加重,虽SCE处理1周对正常动物MI/R损伤无影响,但降低HFD-STZ大鼠TC、TG水平,可将其心肌梗死面积减小至38.4%±2.7%,显著低于糖尿病组的46.1%±3.2%(P0.05),且血清CK、LDH活性及细胞凋亡减少;还可增加HFD-STZ大鼠心肌Akt及ERK1/2磷酸化。用Akt或ERK1/2抑制剂可阻断SCE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 SCE可有效减轻糖尿病大鼠MI/R损伤,可能与其降脂并激活Akt及ERK1/2信号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牛磺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探讨牛磺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理,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牛磺酸治疗效果,发现牛磺酸(600mg/kgi.p.)能明显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和钙超载,增加脑组织牛磺酸的含量,抑制血浆和脑脊液内皮素水平的增加。在离体孵育的大鼠脑血管条上发现牛磺酸呈剂量依赖地抑制缺氧引起的内皮素释放。以上结果提示牛磺酸抑制内皮素释放可能是其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前处置模型的基础上,了解NO在心肌缺血前处置中所起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麻醉后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降支,反复结扎(缺血)10分钟,放开(再灌)5分钟,最后结扎30分钟再灌20分钟造成缺血/再灌注前处置模型后,对比观察了各组动物血浆中NO、TXB2、6-K-PGF1α、SOD和MDA浓度的变化,以及各组动物球结膜微循环及心肌病理学的变化。结果:前处置组血浆NO、6-K-PGF1α、SOD浓度显著高于缺血/再灌注组,而MDA、TXB2浓度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前处置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轻于缺血/再灌注组,球结膜微循环基本正常。结论:心肌缺血前处置可增加心血管内皮细胞合成NO,而NO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Bmal1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65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纳入非糖尿病假手术组(N-S组)10只、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N-I/R组)10只、非糖尿病+SR8278缺血再灌注组(NS-I/R组)10只;剩余35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30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糖尿病假手术组(DM-S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M-I/R组)、糖尿病+SR8278缺血再灌注组(DMS-I/R组),每组10只。6组大鼠按观察项目不同随机分为A、B亚组,每组5只。各组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中N-S组和DM-S组仅模拟手术过程,不结扎前降支;NS-I/R组、DMS-I/R组大鼠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前7天开始腹腔注射孤儿核受体Rev-erbα拮抗剂SR8278(50 mg/kg),每天1次×7 d。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后维持灌注24 h,取各组A亚组大鼠,分离出左心室行病理染色检查和心肌超微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分离左心室后的心脏制备病理切片进行心肌梗死灶体积的测定;各组B亚组大鼠,取心尖区心肌组织行Western blot测定心肌Bmal1、Sirt3、Nlrp3及Bnip3蛋白的表达。结果 (1) N-S组和DM-S组未见心肌梗死灶,N-I/R组、NS-I/R组、DM-I/R组、DM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分别为(0.48±0.08)cm3、(0.34±0.05)cm3、(0.65±0.06)cm3、(0.46±0.06)cm3。与N-I/R组比较,N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较小,DM-I/R组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NS-I/R组比较,DM-I/R组、DM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均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DM-I/R组比较,DMS-I/R组心肌梗死灶体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组织病理检查:N-S组心肌组织结构完整,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致密,细胞质染色均匀;DM-S组心肌纤维排列稍紊乱,细胞质有轻度的肿胀,可见轻度炎性细胞浸润;N-I/R组细胞形态不规则,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或断裂,细胞质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甚至破裂,胞核排列不齐、碎裂和溶解;DM-I/R组心肌病理损伤程度较N-I/R组更重,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崩解,细胞核溶解,染色加深,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与N-I/R组和DM-I/R组相比,NS-I/R组和DMS-I/R组心肌细胞形态和心肌纤维排列有所恢复,炎性细胞浸润大大减少。(3)电子显微镜下心肌组织超微结构:N-S组线粒体形态及数量正常,未见自噬体;DM-S组较N-S组出现自噬小体;N-I/R组心肌细胞中正常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明显肿胀并含有大量自噬体,一些自噬体显示出封装未降解的线粒体结构和残留的细胞成分。与N-I/R组相比,NS-I/R组线粒体结构较完整,线粒体轻度肿胀,损伤较轻;DM-I/R组线粒体嵴结构异常,线粒体嵴分隔、肿胀和溶解,线粒体面积/周长比增加,线粒体自噬功能受损,自噬体增加。与DM-I/R组比较,DMS-I/R组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线粒体中结构异常的线粒体嵴减少,自噬体数量减少。(4)心肌组织Bmal1、Sirt3、Nlrp3及Bnip3蛋白表达水平。与N-S组比较,N-I/R组、NS-I/R组、DM-S组、DM-I/R组、DMS-I/R组Bmal1、Sirt3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Nlrp3、Bnip3蛋白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DM-S组比较,DM-I/R组Bmal1、Sirt3蛋白表达下调,Nlrp3、Bnip3蛋白表达上调;DMS-I/R组Nlrp3蛋白表达下调,Bnip3蛋白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DM-I/R组比较,DMS-I/R组Bmal1、Sirt3、Bnip3蛋白表达上调,Nlrp3蛋白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Bmal1在大鼠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3途径诱导线粒体自噬和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与糖尿病听力损害的关系。方法: 共入选88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通过相关临床并发症检查排除糖尿病伴视网膜、肾脏及神经病变,并取同期53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对每位患者进行纯音测听判断是否存在听力损害。分别以放射免疫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所有对象血浆ET-1和血清NO水平。结果: 糖尿病伴听力损害患者血浆ET-1显著增高(P<0.01),血清NO水平显著下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4.525,P<0.05)、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OR:2.381,P<0.05)、高血浆ET-1(OR:6.207,P<0.01)和低血清NO(OR:0.862,P<0.05)是糖尿病听力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相关听力损害发生可能早于其它并发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浆ET-1及低血清NO水平与糖尿病听力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脑组织学及脂质过氧化和一氧化氮的变化。方法: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1个月大鼠脑组织学改变,并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光镜下可见脑水肿、脑软化、白质脱髓鞘,透射电镜下见到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嵴变短、神经纤维脱髓鞘,血脑屏障受损;SOD、GSH-PX活性下降,NOS活性、MDA、NO含量增加。结论:糖尿病可引起明显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其中以线粒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形成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症高动力循环中的作用。方法:以部分门静脉结扎(PVL)法复制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分别用硝酸还原酶和放免法检测正常组、假手术(SO)组及PVL组术后不同时点的门静脉血浆NO-2/NO-3、ET-1水平,并同步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PVL术后各时点NO-2/NO-3水平显著高于而ET-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同时伴有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变化。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存在高动力循环状态(HCS)。NO和ET-1参与HCS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糖尿病睾丸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1个月大鼠睾丸的形态学改变,并测定睾丸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及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光镜下主要表现为睾丸曲细精管萎缩及生精阻滞;透射电镜下主要见到支持细胞线粒体与内质网扩张、胞浆内内含物形成;睾丸组织的SOD、GSH-PX活性实验组低于对照组,NOS活性及NO、MDA含量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大鼠睾丸病变主要为支持细胞受损及生精障碍,其可能与脂质过氧化作用及NO所致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在实验性NIDDM大鼠心肌病变中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模型,研究一氧化氮(NO)、构建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与NIDDM早期心肌病关系。方法:给大鼠尾静脉注射小剂量链尿佐菌素,使大鼠糖耐量异常,然后加喂高热量食物,引起大鼠肥胖,饲养8周,可形成类似NIDDM模型。观察实验性NIDDM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心肌NO产物NO2-/NO3-、cNOS表达的变化。结果:①透射电镜观察发现,NIDDM大鼠心肌有超微结构改变,例如:线粒体肿胀、心肌闰盘间隙增宽。②NIDDM大鼠心肌组织NO2-/NO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大鼠(P<0.01),L-精氨酸组心肌组织NO2-/NO3-显著高于NIDDM组(P<0.01)。③NIDDM大鼠心肌组织cNOSmRNA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大鼠(P<0.01)。结论:NIDDM早期存在心肌病变,NO与其发生机制有关,L-精氨酸对NIDDM大鼠心肌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在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养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8周病程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麻醉下分离大鼠阴茎海绵体,用器官浴槽方法检测海绵体对乙酰胆碱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以反映其勃起功能;检测血清ADMA含量;检测海绵体组织NOS活性及一氧化氮(NO)和环磷酸鸟苷(c GMP)含量;用Western blot检测海绵体ADMA信号通路蛋白和磷酸二酯酶5(PDE5)的表达;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以评价氧化应激。结果: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表明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海绵体舒张功能明显降低,血清ADMA浓度升高,海绵体组织NOS活性及NO和c GMP含量降低,ADMA生成酶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表达上调,ADMA代谢酶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1、2及ADMA靶酶内皮型NOS和神经元型NOS表达下调,PDE5蛋白表达上调,氧化应激增加;体外用ADMA孵育正常大鼠离体海绵体,亦可产生与糖尿病大鼠海绵体相似的舒张功能障碍及NO和c GMP含量减少。结论:内源性NOS抑制物ADMA蓄积是导致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其机制可能与减少NO生成、增加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DC)晶状体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变化及葛根素对DC的治疗作用。方法: 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复制大鼠DC模型。实验分为STZ组(STZ,45 mg/kg bw,ip)、葛根素组(STZ+葛根素,140 mg/kg bw ip)和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ip),分别于实验第20、40、60 d摘取大鼠晶状体,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和生化方法检测晶状体iNOS mRNA和蛋白表达及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变化,观察晶状体损伤的宏观和微观病理变化。 结果:对照组大鼠晶状体透明,iNOS mRNA未见明显表达,蛋白呈微弱表达,NOS活性较低,NO含量较少。在DC形成过程中,晶状体出现混浊、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有明显病变,并随病程延长而加重;晶状体i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NOS活性增强、NO生成增加,并呈现时间依赖性。用药40-60 d时葛根素组前述晶状体病理变化轻于STZ组,i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TZ组,NOS活性及NO 生成低于STZ组。结论: 在大鼠DC形成过程中晶状体iNOS 基因表达上调、NO含量增加;葛根素可减轻晶状体损伤,机制可能与抑制iNOS 基因表达、减少NO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甘氨酸(Gly)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缺血性心脏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以Gly等药物定量灌胃处理。1周后,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和硝酸甘油复制MI/R模型,同时记录不同时点的肢体Ⅱ导联心电图。4 h后,分别用比色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iNOS)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各组小鼠心肌组织Bcl-2 mRNA的表达。结果: MI/R组小鼠心电图J点发生明显偏移。 Gly预处理组小鼠心肌组织总NOS活性、NO含量及Bcl-2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而iNOS的活性显著下降。结论: Gly能保护心脏,减轻MI/R引发的损伤。Gly的这一作用可能与其增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NOS的活性及NO的生成,抑制iNOS的活性,以及促进Bcl-2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新西兰兔心、肾NOS和抗氧化酶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糖尿病新西兰兔心、肾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和抗氧化酶活力变化以及它们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新西兰兔,建立一种新的糖尿病动物模型。观察糖尿病新西兰兔心、肾一氧化氮水平,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变化。结果:糖尿病新西兰兔出现大量蛋白尿(P<0.05);肌酐清除率(C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脏组织中NO2-水平和NOS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肾脏组织中NO2-水平和NOS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糖及胰岛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活性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新西兰兔心、肾中的NO2-水平和NOS活力异常,抗氧化酶活力明显降低,糖尿病的心、肾并发症可能与它们的异常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