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治疗及有效地预防青年脑梗死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对7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行头颅CT、MRI、MRA、DSA、颈部血管彩超及实验室检查,分析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对策讨论。结果高血压占27.8%(20/72),吸烟占22.2%(16/72),糖尿病占13.9%(10/72),酗酒占13.9%(10/7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升高伴/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占25%(18/72),家族史占11.1%(8/72),其中有2种以上危险因素者占13.9%(10/72)。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及脂质代谢异常是引起青年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只有对这些危险因素早期加予干预,才能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赵辉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113-114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发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青年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98例中治愈46例(46.9%),好转36例(36.7%),无效11例(11.2%),死亡5例(5.1%)。结论对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尽早干预,可以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周业旺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158-159
目的探讨青年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的青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21例,高血压病史7例,糖尿病史2例。病初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未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31例。大面积脑梗死27例,非大面积脑梗死11例。CT和MRI检查均能确诊,阳性率均为100%。基本痊愈12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6例,无变化2例,恶化1例,死亡2例。结论青年出血性脑梗死主要与合并房颤、大面积脑梗死有关,预后相对好,CT或MRI是确诊出血性脑梗死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表现为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临床和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中国医药》2007,2(4):212-213
目的探讨不典型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对22例典型脑干梗死及13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体征进行分析、并与头颅CT及MRI对照,分析探讨不典型脑干梗死的特点。结果延髓和中脑梗死大部分具有交叉性麻痹,脑桥梗死则多数表现为大脑半球病变的临床特点。结论对临床怀疑脑干梗死的患者要仔细进行体检,及时行MRI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5.
王平  谢锡驹  王锋 《江苏医药》2013,(4):465-466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45岁以下脑梗死患者40例(A组),年龄30-45岁;选择同期45岁以上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对照(B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及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起病状态;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并发症和治疗转归;不良心理反应等指标。结果 A组男性、存在不良生活方式、不良心理反应比例高,A组静止发病、意识障碍及发生并发症、病死率低,A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低、住院时间短,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脑梗死具有相应临床特点,应针对病因、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典型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因、危险因素。方法对本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经诊断及治疗的20例不典型小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糖尿病、颈椎病、吸烟饮酒。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伴恶心呕吐但无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早期CT检查未发现梗死灶, MRI检查阳性率为100%。结论不典型小脑梗死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对于中老年眩晕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的一定要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在不同阶段头颅CT和MRI检查特点。方法研究分析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治疗的90例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均进行头颅CT检查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不同阶段脑梗死检出率。结果 CT检查脑梗死检出率为75.6%明显低于MRI检查脑梗死检出率94.4%,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不同阶段经头颅CT和MRI检查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CT、MRI的临床表现并总结其发病机制,加强对其临床及影像的认识。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0例,对其临床与CT、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入院时的头部常规CT检查未发现出血灶。其中,35例患者在入院后病情开始加重,行CT或者MRI复查后发现有出血性改变,其余患者行常规CT或MRI复查也发现出血性改变。其中,血肿型为13例(26.0%),非血肿型为37例(74.0%),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4.0%。结论 CT或MRI检查能有效提高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率,促进医护人员及时进行二级预防和治疗,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13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史有高血压病史58例(44.6%),其次为高血脂23例(17.7%),糖尿病史18例(13.8%),心脏病史14例(10.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4例(3.1%),其余13例(10.0%)无相关既往疾病史;不良嗜好中吸烟61例(46.9%),饮酒21例(16.2%);动态时发病79例(60.8%),静态时发病51例(39.2%)。出血性病变较缺血性病变多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预后良好。结论:青年脑梗死病因比较复杂,预后较好,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配合合理的治疗,可有效减少青年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张强  卜秦莉 《河北医药》2006,28(5):353-354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科1988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及共济失调.头部CT阳性率为37.5%,头部MRI阳性率为100%.内科保守治疗的治愈率为41.6%,死亡率为12.5%,脑疝为主要死因.结论中老年人持续出现眩晕、共济失调要注意小脑梗死的可能,头部MRI确诊小脑梗死优于CT,注意防治脑疝.  相似文献   

11.
严荣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0):3116-3116
收集1997年1月~2007年10月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病人60例临床资料,以探讨其发病机理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7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为HI的危险因素。据头颅CT表现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I的可靠手段,对于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应在治疗中定期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本病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CT和MRI影像改变的区别和联系,探讨最有价值的影像诊断方法,为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00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或者怀疑脑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讨论其CT和MRI的影像表现。结果 CT检查显示梗死病灶总数为185个,MRI共显示病灶数为437个,MRI显示脑梗死病灶的敏感率为CT的2.36倍,其中MRI检出患者127例,检出率为63.5%,CT检出患者81例,40.5%,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RI明显优于CT。脑梗死发病6h以后患者,CT与MRI检出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检查对于诊断缺血灶的价值极高,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可联合CT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11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头颅CT及MRI检查结果 ,治疗及预后。结果初发80例,复发36例,肢体活动障碍者88例,运动性失语者15例,偏身浅感觉障碍者79例,意识障碍者2例。合并高血压共80例,高血脂6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0例、糖尿病45例。116例患者中吸烟的有27例,占23.3%,饮酒的有l9例,占16.4%。78例有心率失常或心肌损害,血尿酸增高60例,合并有胆囊炎和胆结石45例。头颅CT及MRI检查脑梗死部位以单侧或双侧基底节基底节居多,其次顺序为顶叶、颞叶、枕叶、丘脑、额叶和脑室等,12例为多发性,其中3例为大面积脑梗死。本组治愈40例,显著进步40例,进步20例,无变化10例,死亡6例。62.2%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的功能障碍。结论老年人脑梗死近年有增多的趋势,多遗留后遗症,应早期发现脑梗死危险因素并及时干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对患者康复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青年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 青年脑梗死患者首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炎等.常见危险因素为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吸烟、酗酒等.结论 青年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应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检查方案,进行有效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CT及MRI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探讨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40例,观察其CT及MRI表现,并将两者发现出血性转变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MRI检查发现HT者为40例, CT检查发现者为23例,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8, P〈0.05)。结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亚急性期MRI比CT更显优势,合理选择MRI,尽早发现出血性脑梗死从而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 216例患者应用CT或MRI检查。结果 216例患者中(38例正常而MRI检出脑隙灶)24例为单发灶,其余均为2个以上病灶,梗死灶896个,梗死灶最小直径3 mm,最大直径为19 mm,直径<15 mm552个占79.3%。多伴皮质萎缩、脑室扩大。结论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早期脑血管病一、二级防治,可控制危险因素,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及各种易患因素,可使发病率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CT、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辰  李育臣  张凤荣 《河北医药》2007,29(9):954-956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头颅CT、经颅多普勒(TCD)及脑电图(EEG)的诊断价值.方法 MRI检查确诊为SCI的患者,进行头颅CT、TCD、EEG检查,并分析其特征.结果 66例SCI患者头颅CT检查发现病灶45例(68.2%).TCD异常率63.6%,TCD发现SCI患者有广泛的脑血管损害.EEG异常率37.9%,均为轻度异常.结论 MRI对SCI的诊断优于CT.EEG异常检出率低,无特征性改变.有脑血管危险因素存在的老年患者如TCD发现有大血管病变,临床上应警惕SCI发生之可能,应进行头部MRI、CT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桥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57例桥脑梗死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桥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可表现为头晕以及脑干的交叉体征,亦可表现为大脑半球病变的体征。MRI可检出责任病灶。结论纯运动性偏瘫患者,如果出现构音障碍、头晕及共济失调时应考虑到桥脑梗死的可能。MRI检查有助于桥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CT和MRI两种不同的诊断检查方式对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诊断,探讨分析其临床价值与实效性。方法:专门回顾分析我院近两年(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患者62例。该组62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患者,分别进行了CT检查和MRI检查。观察记录统计比较了两种诊断检查方法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分型结果。结果: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阳性检出率高达83.9%,而CT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阳性检出率仅为12.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临床诊断检查,CT和MRI这两种技术方式进行比较,尽管都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MRI更为全面。敏感性高,包括出血灶部位的诊断、形态的诊断、数目的诊断、范围大小的诊断等,有助于后期阶段的分型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