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感染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收治的145例行PICC置管的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 145例骨感染患者中发生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27例,发生率为18.62%,并发症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导管管腔数、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导管留置时间是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患者年龄大于65岁、患有免疫抑制类疾病、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小于10年、使用双腔PICC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0天是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相应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姜涛  常红星  刘蕾 《安徽医药》2017,21(1):176-178
目的 探讨骨感染病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45例行PICC置管的骨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 145例骨感染病人中发生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27例,发生率为18.62%,并发症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导管管腔数、导管留置时间、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是病人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经哑变量处理后,患糖尿病与免疫抑制类疾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人年龄大于65岁、患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类疾病、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小于10年、使用双腔PICC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0 d是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相应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杨英珍  杜华 《安徽医药》2010,14(12):1518-1519
目的分析患者PICC置管的主要并发症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该科2007年4月~2010年6月143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的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并讨论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1例,导管相关性感染11例,导管堵塞9例。自2009年7月始全面采用3M换药包维护后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只发生1例。结论首选贵要静脉穿刺;采用正确方式维护,可使PICC置管并发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徐霞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206-207
目的分析与总结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患者12例,予积极治疗1~3d后治愈;导管相关性全身感染1例,给予拔除导管及抗感染输液治疗3d后病情逐渐好转。结论 PICC局部感染者,可不予拔除导管,采用换药处理,但需严密观察,高度怀疑血行感染者予拔管,同时做好导管尖端及对侧肢体静脉血的细菌培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其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施行PICC的560例成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分析术后并发血栓患者与无并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560例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27例(4.8%);置管深度、肿瘤类型是PICC术后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并不一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结论 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是最佳置管深度。若无并发症,PICC导管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18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160例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导致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插管部位、操作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等比较均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本组180例患者中共20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其感染率为11.1%,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而患者年龄、插管部位、操作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等则是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几种常见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置管化疗致局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20年7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化疗1253例病历资料,统计其局部感染致病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结果:1253例术后PICC化疗患者中,局部致病菌感染100例,并从局部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株1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革兰阳性菌61株;药敏结果发现,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极低;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达100.00%;对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发现,置管时间长、穿刺次数及化疗次数多与PICC化疗致局部感染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化疗致局部感染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通过细菌培养以明确主要病原菌类型,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实际情况针对性选用敏感率高的抗菌药物治疗,并及时分析导致PICC化疗致局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及原因,并探讨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PICC置管致相关性感染患者182例按置管部位分为观察者92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者经上腔静脉穿刺,对照组经锁骨下静脉。观察2组相关性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第3周时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局部感染及隧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微小棒状菌。观察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留置部位、导管留置时间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有一定关系,因此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及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可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及原因,并探讨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PICC置管致相关性感染患者182例按置管部位分为观察者92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者经上腔静脉穿刺,对照组经锁骨下静脉.观察2组相关性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第3周时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局部感染及隧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微小棒状菌.观察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留置部位、导管留置时间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有一定关系,因此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及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可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高玲 《哈尔滨医药》2012,32(6):498-499
目的探讨PICC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60例PICC患者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60例PICC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6例,其中病原菌定植5例,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9例,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2例。结论提高穿刺技术,规范导管维护,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健康教育是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卵巢癌化疗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乳酸脱氢酶(LDH)、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及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干预、降低感染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24例卵巢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未感染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清CA125、LDH、YKL-40水平,分析卵巢癌化疗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上述血清指标水平对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留管时间、单次穿刺置管未成功、有无糖尿病、III度或以上骨髓抑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血清CA125、LDH、YKL-40水平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次穿刺置管未成功、糖尿病、血清CA125、LDH、YKL-40水平均为卵巢癌化疗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血清CA125、LDH、YKL-40对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AUC分别为0.795、0.832、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策略,从而进一步降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总结归纳经中心静脉导管给药和置管后的护理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制定标准护理操作流程,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有8例发生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致拔管。结论加强穿刺技术的规范性、无菌隔离技术,减少侵入性操作。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最大限度的达到无菌性屏障,降低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6,(7):141-144
目的探讨患者通过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置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以及相关因素,通过分析制定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2年7月~2014年12月之间我院行PICC置管的1067例患者,根据是否实施PDCA循环管理进行分组,2012年7月~2013年12月为活动前(组),2014年1~12月为活动后(组),运用PDCA循环通过对本院PICC置管患者数量的统计以及导管感染数量的监测,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持续性的改进,提升护理质量。结果通过应用PDCA循环管理1年后,感染率从5.90%降至1.43%,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通过应用PDCA循环对PICC置管的监测,控制,反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提升了护理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胃癌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穿刺引发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外周静脉穿刺的130例胃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28)和非感染组(n=102),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外周静脉穿刺引起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导管移动、导管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体质量指数>24、有导管移动、导管置留时间>60 d、有合并糖尿病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指数、导管移动、导管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在治疗和护理时应充分考虑,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或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张慧敏 《抗感染药学》2021,18(2):259-261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的感染现状及其防控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9年11月间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106例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防控策略。结果:106例术后置管患者中,6例发生感染,其感染率为5.66%(6/106);分析发现置管患者的导管因素、置管部位和操作技能等因素与PICC置管感染相关。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PICC置管感染原因较多,临床应规范PICC置管流程和维护等工作,以降低感染风险,确保患者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启用团队活动模式,提高临床上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安全性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为提高PICC操作的安全性,自2008年9月起成立PICC小组,该团队成员主要负责全院住院患者的PICC置管的具体操作、相关置管会诊以及护理指导、培训和置管过程中对导管的维护。结果:该团队成立后,418例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1~105d(中位时间为32d),与成立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立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1.43%(6/418),成立前的感染发生率为8.64%(14/1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小组成立及其团队的工作明显提高了PICC置管的护理质量,团队之间的协作还可以明显降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晚期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并发症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肿瘤晚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经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针对并发症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189例患者PICC置管术后,发生PICC侧手臂水肿103例,静脉炎12例,导管感染10例,导管堵塞8例,穿刺点渗血1例,心律失常1例,导管脱出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2.5%。结论 PICC置管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静脉通道,对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正确处理,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为病人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18.
花莉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6):141-142
目的探讨骨科重症患者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与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68例骨科行PICC输液的重症患者进行护理,探讨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结果68例患者PICC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结论护士正规操作,规范管理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专科小组全程管理对于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乳腺癌行周期化疗患者120例,以信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入组患者均给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对照组患者由本院具有PICC资质专科护理人员操作,置管后管理由护理单元所属人员完成。研究组患者由PICC护理专科小组完成置管,置管后日常管理由PICC护理小组全程监督、指导、执行、评价、改进,完成PDCA管理循环。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PICC导管头端定位正确率、置管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发生率。分别与置管前、后,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以及免疫荧光定量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头端定位正确率明显增加,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培训、全程跟踪的护理专科小组管理可以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临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加强置管后各种规范管理,显著减少患者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定期监测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提示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以及血栓形成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利于患者血管的保护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2]。置管后穿刺点周围皮肤感染就是其中之一,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扰,也给患者带来不少顾虑。我院2011年PICC置管24例,发生局部皮肤感染2例,占8.33%。现对2例PICC置管后穿刺点周围皮肤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