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艳玲 《家庭医药》2021,(3):292-293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7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1月-2021年01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相关指标、复窦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寻求更好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与WTO规定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常规护理组给予规范的日常护理,循证护理组给予规范的日常护理外再给予一定的循证护理,将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循证护理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2.00%,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76.00%;循证护理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卧床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循证护理组的住院费用相比常规护理组明显减少,以上数据经统计分析,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随机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及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心功能分级、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心功能分级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n=6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满意度。结果护理后治疗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比率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按照本次实验中的标准,选择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入院的患者,从中选取15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疾病患者,使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循证护理护理,在本次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式下再次梗死发生率以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循证护理干预措施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可有效的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具有临床意义,值得在全院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AMI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循证组实施循证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循证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后的心功能Ⅰ级、Ⅱ级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Ⅲ级、Ⅳ级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MI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接诊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平均住院费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田莉 《中国实用医药》2013,(34):207-20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从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42例,对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于护理效果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2例患者通过循证护理后有30例患者得到治愈,9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3例患者死亡。结论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1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70例接受循证护理为研究组,另70例仅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健康知识达标率为84.3%、心功能分级≥2级的比例为78.6%、住院时间为(12.44±1.75)d,对照组分别为60.0%、62.9%、(17.96±1.37)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为82.9%(P <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A组的77.78%(P <0.05)。护理后B组的Ⅰ、Ⅱ级例数明显高于A组,而Ⅲ、Ⅳ级例数明显低于A组(P <0.05)。B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A组的82.22%(P <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中的护理应用体会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患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每组各15例患者。对传统护理组中的患者进行传统常规护理,而对循证护理组中的患者除采取传统常规护理外,还应用循证护理,从疾病相关的四个方面进行循证,从而指导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疾病改善情况进行了解。结果传统护理组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占26.67%,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8.51±6.65)d,而循证护理组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占13.33%,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5.46±6.67)d,即相对于传统护理,循证护理组中患者心律失常例数较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并且心功能情况更好,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且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与恢复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抽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各45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心室颤动、心率过快、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护理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61±5.12)d,显著少于常规组(21.45±5.90)d,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常规组(15.5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常规组(84.44%),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集到的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间5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27例则予以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两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效果极佳,有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健康知识掌握率和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天数,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1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90例)和观察组(n=9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8.89%(62/90),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1.11%(10/90),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施以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分析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入院时间均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上述患者经简单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患者循证护理(试验组)与常规护理(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心律失常复发概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及心律失常复发概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康复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胡芳 《中国实用医药》2014,(17):209-21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4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7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而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失常发生率、卧床和住院时间、知识达标和对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分级、知识达标、满意度以及卧床和住院时间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能够减少心率失常发生率,加快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循证护理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以往工作经验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服务。记录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住院时间、心功能分级、护理满意度,将所得数据经专业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心功能Ⅰ级所占比例高达52.27%、Ⅳ级所占比例仅为2.27%,对照组心功能Ⅰ级所占比例仅为18.18%、Ⅳ级所占比例高达11.36%(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而该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有效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于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于我院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33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成效。结果经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予以循证护理之后,临床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96%,而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之后,只有69.69%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心律失常发生率三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护理成效显著,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住院费用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所接受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70例(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7月1日),对其中35例患者采取常规性的护理工作,记为常规组(A组),剩下35例患者在采取采取了相应的循证护理,记为循证组(B组),最后通过观察记录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反应,从而得出结论。结果 B组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要比A组低,B组对护理的满意度要高于A组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循证护理措施以后能够降低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率和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