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宁名医孙镜朗先生,少年即立志于中医事业。1929年曾参与抵制旧国民政府提出的"废止中医案",1934年赴南京拜名医石云轩先生为师,并经南京中央国医馆考核,获"国医"资格。曾先后在济南、南京、济宁等地行医。建国后,先生担任山东省中医研究班著作审核组组长,提议并主持编写《黄帝内经白话解》。1962年,被济宁市政府确认为四大名医之一。  相似文献   

2.
先曾祖孙镜朗先生(1901-1974),名铭勋,字镜朗,山东省济宁市人,早年受业于南京名医石云轩先生。1929年,曾以山东代表身份参与抵制旧国民政府提出的“废止中医案”。  相似文献   

3.
施今墨     
施今墨(1881—1969),名毓黔,浙江萧山人,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先生十三岁拜其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为师,曾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行医、办学,从事中医工作六十余  相似文献   

4.
董建华教授,师承上海已故名医严二陵先生,曾悬壶于沪上。五十年代中期先去南京中医学院、后又去北京中医学院任教。现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主任  相似文献   

5.
卓越的医学教育家施今墨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今墨先生,生于1881年4月16日,殁于1969年8月22日。原名毓黔,字奖生,浙江萧山人,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先生十三岁从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学医,青年时期就读于山东大学堂、山西法政学堂、京师法政学堂,参加辛亥革命。后悬壶京津,改名今墨,勉励自己要行墨子“兼爱”之道,救死扶伤,不分贫贱富贵。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危,曾邀请先生会诊。后中央国医馆成立,先生被推选为副馆长。1932年至1950年任华北国医学院院长。解放后先生衷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中医政策,曾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并任中华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职,对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和热忱关怀。  相似文献   

6.
<正>金起凤教授,早年拜师于嘉定黄墙名医朱泳幽先生(近代名医张山雷先生的师弟)门下学习中医。对古典医籍及历代医家著作朝夕钻研,精读融汇。1941年悬壶于故里从事中医皮外科专业。1957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医科师资班深造,1958年毕业后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为全国有独特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百名中医药专家之一,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  相似文献   

7.
李克蕙(1905~1945年)字熹涛,江西丰城人。青年时,从南京名医叶古红学习中医,勤奋好学,30岁即为金陵名医。历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南京国医传习所教授,《新民报·大众医药》主编。临床之余,著书立说,撰有《国医的科学》、《中国发明的科学药方》、《药理篇》等书,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中医药所以奏效的原理,深得中央国医馆焦易堂、施今墨诸先生之赞许。抗日时期,南京沦陷,回江西吉安行医,任吉安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与同道杨志一、张海峰、萧俊逸等组织中医施诊所,为难民和贫苦病人免费治病,获得社会人士的赞誉。1945年…  相似文献   

8.
著名中医眼科专家韦玉英主任医师于2004年10月12日在京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9岁。韦玉英于1925年10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学毕业后随其父眼科名医韦文贵学习眼科,1956年随父被聘至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工作,并师从上海赴京眼科名医姚和清先生。韦玉英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先后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及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编委、顾问等职,1991年被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曾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9.
先师许寿仁先生(1904—1970年)是江西医教前辈,近代名医之一。先生一贯重视中医教育事业,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逆流勇进,奋斗终生。曾创办江西中医学校并任校长。先师聪颖好学,富有毅力。少年时曾于皖歙随师习医,1919年迁居南昌,寄业商界,并继续受业于波阳名医江仲孙先生,尽得其传。1929年应南昌市政府医师考核,获甲等第一  相似文献   

10.
业师单健民先生,江苏阜宁县人,幼年秉承单柏图先生庭训,尽得其传,于16岁开业行医,1951年又受业于近代名医叶桔泉先生,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中医学校师资班。曾任教于南京中医学院、江苏省盐城卫校。现任江苏省盐城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副院长。他勤于实践,尤对内、妇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单师在妇科方面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于下: 一、崇古参今重视脾肾单师对《内经》的研究造诣颇深。在妇科临床上既  相似文献   

11.
<正> 张志浩主任医师山东省福山人,早年拜山东牟平名医孙子基先生为师,以后考取北京国医学院,受业于北京名医孔伯华先生。在校期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并得到施今墨先生的谆谆教导和热情指点。于1942年毕业,悬壶于大连。解放后曾受聘于大连医专、大连市中医脘、大连市第一人民医院担任科主任工作。张老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四十余年。虚心好学,素谙经  相似文献   

12.
高益民 《北京中医》2010,(3):186-186,233
施今墨先生(1881~1969)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为振兴和发展中医事业,深知对中医师培养的重要性。他曾说,“中医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学术也;学术之成否,当然在于学校。”1930年他曾与萧龙友、孔伯华等创办北平医药学校.后更名为北平国医学院。1932年施今墨先生创办华北国医学院,招生范围也从北京扩大到华北地区;他自任院长,并亲自参与授课和临床带教。  相似文献   

13.
高益民 《北京中医药》2010,29(3):186-186,233
施今墨先生(1881~1969)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为振兴和发展中医事业,深知对中医师培养的重要性。他曾说,“中医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学术也;学术之成否,当然在于学校。”1930年他曾与萧龙友、孔伯华等创办北平医药学校.后更名为北平国医学院。1932年施今墨先生创办华北国医学院,招生范围也从北京扩大到华北地区;他自任院长,并亲自参与授课和临床带教。  相似文献   

14.
中医的生命在临床,历代名医医案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经验。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也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近哲章太炎先生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清代医家周学海也曾断言:“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  相似文献   

15.
<正> 徐大元(1890~1963),字乾初,山东嘉祥县纸坊镇东刘庄人。先生儒医均优,为鲁西南一带喉科名医。民国26年(1937年)经县政府考核,录为国医,在乡里行医16年,后移居济宁开设喉科诊所。解放后任济宁市第五联合诊所所长,1960年调入济宁市中医研究所,曾任济宁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济宁市政协委员。徐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乃清末庠生,精医善诗,尤深研于喉科,著有《白喉治法全书》,详论白喉忌表养阴清肺之法,悬壶鲁西南,病人遍及济宁、菏泽一带,为当时喉科名家。先生幼承家训,少年就写有:“但愿杏林惊虎啸,何妨橘井潜龙吟。弃儒就医非为利,香药何曾易臭铜”的诗句,立志从医,救危除病。著有《喉症要略》一  相似文献   

16.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4,(8):F0002-F0002
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安徽巢湖人,193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青年时即师从祖父一代名医、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徐恕甫先生学习。徐经世先生不仅继承了祖父高超的医技.也继承了祖父“见人疾如己疾,见人忧如己忧”的医德。  相似文献   

17.
福建名医俞宜年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曾针对“柴胡不劫肝阴”之说,撰写《为柴胡辨冤》一文收入《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一书中,从中可以发现当年不少医患受“柴胡劫肝阴”之说迷惑甚深…。晚清福建寿宁名医郭彭年(1843~1908),光绪年问悬壶台江。有一举子温冠春,因日夜苦读,而成鼻衄,有时出血盈碗,长时方止,多方延医不效。  相似文献   

18.
<正>李凤翔先生,字仞仟,笔名武农,山东成武人,生于1916年,现已九十七岁高龄,自幼习医,曾拜师外科名医刘汉昭门下,苦学十二年,深得中医外科诊治精髓。成名后,拜地方名医、中医世家赵点斋精研四部经典,尽得真传。[1]李凤翔先生精于中医辨证,屡克疑证顽疾。1959年,支边内蒙古,执教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从医七十余年,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仁心济世,德艺双馨。笔者近年整理先生临证经验、医案、医话,近五十万言。本文就先生  相似文献   

19.
江苏自明清以来,学派蜂起,名医辈出,除已刊的著作和介绍性论著外,还有众多的地方名医经验有待于整理、发掘,近日研读了现代徐淮名医魏以纲的《医论医案选》(苏徐沛1990准出字0015号),深有感触。魏以纲(1913—1982),江苏沛县人。其家至今已五世业医,现魏氏家族中祖孙仍有15人从事中医。先生属魏氏家族中从事中医的第三代,从弱冠悬壶,行医垂50余年,曾被誉为“沛邑中医四杰”之一,其影响远及徐淮地区。五十年代中期,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学术水平,曾就读于江苏中医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20.
<正> 王作人(1921~),济宁市人,出身中医世家,其父王维周是清末秀才、济宁名医。先生7岁随父就学兼习医业,始从《医宗金鉴》启蒙,稍长在父教诲下攻读《内经》、《伤寒论》及世代名著。15岁入广育堂学习药物鉴别、加工炮制技术,22岁悬壶济宁。解放后积极组建中医诊所,1956年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