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宋欧阳修《归田录》云:"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后人总结为"自古文章成三上",谓"尤可以属思尔",可集中神思,分析问题。现今,马作为交通工具,早已被车所代替,收藏家马未都著《马未都说》有"车上篇",意即改"马上"为"车上"也。  相似文献   

2.
陈芳  周荣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9):161-161
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诸多中医典籍皆有论述,如《杂病源流犀烛》言:“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灵枢》日:“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医学真经》说:“十二经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丹溪心法》说:“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耳为诸宗脉客所附”,《类经国翼》说:“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  相似文献   

3.
《素问》书名来自《道德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考查“素”字语意的古今变化、各家对于《道德经》的注解以及《素问》与《道德经》在内容、观点上的联系,提出:《素问》可能得名于《道德经》的“见素抱朴”;“素”与“朴”一样,有指代“本”、“质”的意义,是“道”本体概念的一种指称。这一判断印证了黄老哲学对中国医学影响的深远,也符合中国古代哲人“为先圣继绝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4.
稽首     
古人讲究礼节,《十三经》中就有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介绍古代各种礼仪制度。其中一类叫跪拜礼,从恭敬程度上来说,分为九种,《周礼·春官·大祝》有所谓“九拜”的说法,排在第一的,也是最恭敬的叩拜礼就是稽首。唐代贾公彦解释稽首的“稽”是稽留的意思:“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又说:“稽首,拜中最重要,臣拜君之,拜。”  相似文献   

5.
我是气功爱好者,同时是《中国气功科学》杂志的热忱读者。我认真阅读了1996年《中国气功科学》上刊发的不少好文章,但尤以拜读北京马承楷先生《破除迷信观念,沟通超常能量》一文和阅读记者报导马承楷先生读“超常能量念诵法”一文后,茅塞顿开,理悟法明。马承楷先生明确指出:“超常的思维沟通超常能量,”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告诉大家:两个老师就在你身边,就在你身上。第一个老师就是宇宙超常能量,第二个老师就是你的大脑,就是你的超常的思维波和声波,只要这两者一沟通,你们就能马上进行自我调理和互相调理。并指出:“只要你承认超…  相似文献   

6.
《世界中医药》2009,(3):128-128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中医药发[2006]63号”《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办法》的通知附件:“三、中医药继续教育学计算方法”第(二)项第5条“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按刊物级别授予学分”之规定,《世界中医药》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具有国际准刊号ISSN1673—7202和国内统一刊号CN11—5529/R。凡在《世界中医药》刊登文章第一至第三作者分别授予6、5、4学分(余类推)。如需学分,请与《世界中医药》编辑部联系。  相似文献   

7.
重用黄芪治痹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生 《光明中医》2008,23(11):1789-1789
痹证如《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故治疗上多从祛风、散寒、除湿着手。然而,正虚,尤其是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才是发生痹证的内在因素。《济生方·痹》则有明确的论述:“此病皆由于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是由于阳气不足,  相似文献   

8.
无价之宝——中药《尹文子·大道上》:“王问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其所谓“无价”也者,并非贵得价值连城,乃不过无一定价值耳。除了金玉珠宝无价之外,还有两件东西也是无价的,即文章和中药。唐·杜甫(公元712—770年)诗《偶题》有“文章千古事,...  相似文献   

9.
根结配穴法是以《灵枢·根结第五》所提出的经脉的“根”、“结”穴做为配穴原则,而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何谓“根结”?根,根本也,脉气所起为根;结,终结也,脉气所归为结。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曰:“……下者为根,上者为结。”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根结者,六气合六经之本标也,……根者,经气相合而始生;结者,经气相将而归。”“根结”一词出于《灵枢·根结第五》“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这段经文意思是:邪气侵入经脉,传变多端,如果不明确经脉根结及其与脏腑内外的生理关系,就不能做到正确的治疗,导致被邪气扰乱,三阴三阳的“开”、“合”、“枢”之作用败坏,阴阳相离,精气走失,其症则不可治疗矣。  相似文献   

10.
邵文彬  朱丽红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21-2222
“毒”是中医学中应用广泛、涵义多样的一个概念,《辞源》中解释有三:一为恶也,害也;二为痛也。苦也;三为物之能害人者。笔者仅就温病学中“毒”的概念和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强  沈建平 《吉林中医药》2009,29(10):916-918
慢性心力衰竭病名首见于宋·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心脏门》,其余论述多散见于“痰饮”“喘证”“水肿”“心悸”“怔忡”“心水”等病证中。《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宋·《三因方·水肿》谓:“短气,不得卧,为心水。”《证治准绳·杂病》谓:“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  相似文献   

12.
三折肱辨     
拜读2001年5月26日《上海中医药报》总刊号第454期《览史磋医》连载第十三期“三折肱知为良医解”,颇生疑义。作者列举了与“三折肱”有关的出处,最早的有《左传·鲁定公十三年》:“冬十一月,荀跞、韩不信、魏曼多奉公命以伐范氏、中行氏,弗克。二子将伐公,齐高强曰:‘三折肱知为良医。唯伐君为不可,民弗与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尽克也,克之,君将谁也?若先伐君,是使睦也。’弗听,遂伐公。国人助公,二子败,从而伐之。”屈原《楚辞·惜诵》:“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孔丛子·嘉言》:“…  相似文献   

13.
“三消”之名始出于宋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消渴》中明确提出了“三消”的概念,并概括了上消、中消、下消各自的病变脏腑和主要临床表现:“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不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水而小便黄赤;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至此,后世医家多依此论,将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部进行论治,从而形成了中医消渴病证治史上一大特色——“三消”分部论治。  相似文献   

14.
《庄子·养生主》讲解牛之术,“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是庄子以解牛比喻养生的关系。“道”是比喻养生最高境界,“技”是比喻养生功法。丹法是技术,所以道经称它为命;道学是心性还虚,因此道经称它为性。《悟真篇》的“了命”一词,即为完成内炼功法步骤的代号。《悟真篇》丹法,主要包括:物质基础,运用方法及步骤,给丹的理想三部分,略述于下:l物质基础。呐丹的物质基础,专用语称之为药。药的构成成分,包括精气神三者。《玉皇心印妙经》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溜烟,吉沓冥冥。”白玉田说:“…  相似文献   

15.
说“瘟疫”     
瘟,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说文》未收,其本字或为“殟”。大徐本《说文》释“殟”云:“胎败也。”释“殖”亦云:“胎败也。”考《玄应音义》卷七释《正法华经》第二卷“乌殟”之殟云:“乌没反。《说文》:‘暴无知也。’《声类》:‘乌殟,欲死也。’”又卷十二释《生经》第二卷中“殟婚”、卷十三释《比丘听施经》中“殟殟”引《说文》皆作“暴无知也”,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医学大家张锡纯(公元1860年~1933年)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载有“升陷汤”主治“参伍不调”之语。五版教材及目考教材《方剂学》对此均未作注释,而张氏原著也未明指,致使后学于此望文生歧,义理难圆。鉴于此,笔者反复考辨,推求本义,窃以为,“参伍不调”当指代“肝脾不调”。其中,“参”通“叁”为“三”,“伍”同“五”,均为“河图”生数,分别对应五行“木”和“土”。此句是张氏以《易》释医的思维体现,兹详论于次。《说文》云:“相参伍也,三相参为参,五相伍为伍。”又调礼·天官》云:“设其参而传其伍。”…  相似文献   

17.
李鼎 《医古文知识》2005,22(3):24-27
又案:仲景书称为“论广汤液”,而仲景所广者,自谓其为“伤寒”为“卒病”。则《汤液经》中,自亦必有伤寒,有卒病。因思《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即《太阳篇》篇首题论之所揭示者也。此四种,旧医通谓为“伤寒”。仲景之所谓“伤寒论”,必即谓诸可不可篇;“卒病论”必即谓《痉、湿、喝》等篇。又因见叔和初撰之诸可不可篇未载有《痉、湿、喝》之文,而三撰亦未以之次人三阳三阴篇中,  相似文献   

18.
<正>“译文三合”是潘文国教授继承文章学传统,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典籍英译提出的翻译原则。“三合”包括“义合”“体合”和“气合”三个层次。“义合”为最低要求,要求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契合;“体合”次之,要求文体和形式上契合;而“气合”要求文章气势和脉络上的契合[1]。本文在“译文三合”视角下,选取中医典籍《金匮要略》的翻译实例,从“义、体、气”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探索该理论对中医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日渐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其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临床往往三消并见,仅在表现程度上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而已,究难截然分开,且亦有病久…  相似文献   

20.
一、《灵枢·天年》:“黄帝曰:人之筹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肌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内经讲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以下简称教材)引马莳注云:“面之三里,即三部也……皆已耸起。”张介宾同此注。《太素·寿限》在“三部三里”处断句,“起”字连下“骨高肉满”四字为句。如此断句解释均欠妥当,又不明了。当为:“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从语法上看,“起”为不及物动词,在本句中作谓语带宾语“骨”,为意动用法;“高”是形容词,作谓语带宾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