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64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小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小腺癌基本征象的显示及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小腺癌26例,分析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显示(VR)技术对周围型肺小腺癌的基本征象的显示及价值,并与常规横断面对比分析。结果:①64层CT薄层重建、MPR及VR在显示肺小腺癌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方面优于常规横断面;②MPR及VR对于空泡征、支气管气相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判别有优势。结论:64层CT通过薄层重建配合MPR、VR能够克服横断扫描限制,更加细微、准确、立体、完整地显示肺小腺癌的基本征象,为周围型肺小腺癌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病理征象与肿瘤组织VEGF-C、VEGFR-3表达及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搜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肿瘤标本行SP免疫组化染色,根据其阳性表达计数阳性细胞数及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肺腺癌某些CT、病理征象与VEGF-C、VEGFR-3表达,LMVD值间的关系。结果淋巴结增大、转移及其它一些CT表现与VEGF-C、VEGFR-3过表达及LMVD值有密切相关性;肿瘤组织的VEGF-C、VEGFR-3表达与LMVD值亦有相关性。结论肺腺癌淋巴结增大等CT征象与VEGF-C、VEGFR-3表达及淋巴管生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周围型肺腺癌p16表达与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与p1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4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用S P法对肿瘤标本的p16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其中 36例术前进行了CT扫描。结果 :肺癌组织中p16表达阴性率在低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Ⅱ期组显著高于高分化组、无淋巴结转移组、Ⅰ期组 (P <0 .0 5 )。p16蛋白表达阴性率在瘤体直径 >30mm、有深分叶征组、平扫CT值≥ 4 0HU组显著高于瘤体直径≤ 30mm组、无深分叶征组、平扫CT值 <4 0HU组 (P <0 0 5 ) ;而在有无毛刺征、空泡征、血管束征、胸膜凹陷征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周围型肺腺癌瘤体直径 >30mm、有深分叶征、平扫CT值≥ 4 0HU与p16蛋白表达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表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肺癌,术前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并观察其征象并测量感兴趣区CT值。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表达抗体CD34,并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肿瘤微血管密度与周围型肺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CT影像上肿瘤直径、分叶征、棘状突起、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相关(P<0.05),而与毛刺征无关(P>0.05);肺腺癌的强化幅度略高于鳞癌,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与鳞癌的强化幅度均与其MVD值呈正相关(r=0.619,P<0.05;r=0.586,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有助于对肺癌的血管密度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位腺癌(AIS)的临床及CT表现,提高AIS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诊断为AIS患者19例,按照2011版对AIS的定义评价病变性质,分析AIS在CT上的表现。CT评价指标包括: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有无空泡征(或囊状影)、充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有无淋巴结肿大等。结果直径小于1.0cm共12例。91.67%呈磨玻璃密度影,分叶征及空泡征发生率分别为16.67%、0.08%,均未见明显毛刺征,充气支气管症及胸膜凹陷症。直径大于或等于1.0cm共7例。均呈磨玻璃密度影,其中3例表现为混合磨玻璃密度,4例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密度,均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空泡征及充气支气管征发生率分别为71.43%、57.14%、42.86%、14.29%,均无明显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AIS影像表现复杂,应根据直径大小分别深入细致地分析,可提高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7.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17例,鳞癌15例)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VEGF和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 6 91,P <0 0 1) ,VEGF和MVD表达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 >0 0 5 ) ,与肿瘤的大小、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CT征象均有关(P <0 0 5 )而与毛刺征无关(P >0 0 5 )。结论周围型肺癌的部分CT征象与VEGF和MVD表达密切相关,当肿瘤直径>3cm、或出现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腔积液等征象,提示肿瘤可能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浸润性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的CT鉴别诊断.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浸润性肺腺癌和浸润前病变270例,术前全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结果:浸润性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的实性部分差异显著(P<0.005),其中,纯磨玻璃结节中67.6%为浸润前病变,浸润性腺癌中94%为混合性密度磨玻璃结节;病灶最大径由浸润前向浸润性腺癌递增(P<0.005).结论:CT对于浸润性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鉴别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PIMA)的CT征象和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00例PIMA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根据CT表现将PIMA患者分为结节肿块型组194例,肺炎型组106例。比较2组的CT征象、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结果:2组的年龄、发热、咳嗽、咳痰、最大径、病灶分布、磨玻璃征、空气支气管征、含气腔隙、分叶征、边界模糊、叶间裂膨隆、卫星灶、淋巴结肿大、胸膜相贴征、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无强化低密度区、强化程度和血管造影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其他临床表现和胸膜牵拉、毛刺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病理特征为柱状、杯状肿瘤细胞,以附壁型生长为主,分泌大量黏蛋白,使得胞质及肺泡内充满黏液,胞核位于基底部。结论:结节肿块型与肺炎型PIMA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与CT表现。CT表现能较好地反映其病理学基础,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早期识别、诊断PIMA。  相似文献   

10.
11.
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表现特征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的血管形成情况以及双期螺旋CT (spiralcomputedtomography ,SCT)增强表现特征与HCC微血管形成、其它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0例 (男 3 9例 ,女 11例 )共 5 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血管形成情况 ,将SCT的表现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和其它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RA)表达部位以间质内皮细胞为主的占2 4.1% ( 13 /5 4) ,以肝窦内皮为主的占 18.5 % ( 10 /5 4) ,混合型占 5 7.4% ( 3 1/5 4)。所有病灶平均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为 5 2 .2 0± 13 .89,微血管的平均直径为 ( 15 .0 6± 7.76) μm。MVD与Edmondson分级有关 (F =3 .488,Ρ =0 .0 2 3 ) ;微血管直径与AFP值有关 (t =3 .3 0 3 ,Ρ =0 .0 0 2 )。与SCT显示的包膜类型有关的是MVD和病理分级 ;与增强类型有关的是肿瘤的大小和瘤内有无坏死 ;与SCT显示的侵袭转移性有关的是MVD、FⅧRA的表达部位和肿瘤的大小 ;与SCT显示的病灶的大小有关的是AFP值 ;与SCT显示的肝硬化有关的是HBsAg和病灶的大小。 结论 微血管形成决定HCC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SCT图像表现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表现特征与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中心型肺癌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PCNA的表达,并计算其增殖指数(PI指数),将周围型肺癌的SCT表现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CNA在中心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5.5%,22个病灶PI指数的平均值为(50.75±25.80)%.周围型肺癌SCT图像上瘤体大小、纵隔淋巴结增大、深分叶征、棘突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与PCNA有相关性(P《0.05);毛刺征、空洞征、支气管气像以及肿瘤的强化程度与PCN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CT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周围型肺癌中PCNA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情况.  相似文献   

13.
周围型肺癌螺旋CT表现特征与bFGF及MVD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螺旋CT(spiralCT,SCT)表现特征与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周围型肺癌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bFGF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将周围型肺癌的SCT表现特征分别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bFGF在周围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9%,平均MVD为46.10±18.18,MVD在bFGF表达的阳性、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周围型肺癌SCT图像上瘤体大小、纵隔淋巴结增大及深分叶征与MVD有相关性(P<0.05);棘突征、血管集束征及肿瘤的强化程度与bFGF及MVD均有相关性(P<0.05);毛刺征、空洞征、支气管气像及胸膜凹陷征与bFGF及MVD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CT的表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周围型肺癌的微血管生成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4.
腺癌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腺癌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腺癌空洞型肺转移瘤的认识。方法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腺癌空洞型肺转移瘤16例,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腺癌空洞型肺转移瘤中空洞的CT表现可分为小环形、泡样、不规则形和囊样空洞。16例中56.3%来源于肺腺癌,其中97.0%表现为小环形空洞;来自肺外腺癌的转移性空洞形态多样,其中以泡样空洞和小环形空洞为主。转移性空洞多分布于肺外围及胸膜下,多为直径<5mm的薄壁空洞,边缘光滑或毛糙;约7.1%空洞直径>2.0cm且具有分叶、毛刺、壁结节等恶性空洞的特征。结论腺癌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与原发灶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其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染色血管内皮细胞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标记微血管,然后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MVD与CT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星形细胞瘤的MVD越大,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星形细胞瘤CT密度的不均匀性、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及增强程度与MVD明显相关,但星形细胞瘤的大小、部位与MVD无明显关系.结论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能反映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活性,术前分析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与MVD的关系,能更好的指导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双源CT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搜集经胸部X线平片或CT平扫发现肺部肿块并行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后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0 ~ 77岁,平均58.01岁.将CT图像传至Siemens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计算靶层面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通过最大斜率法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FP)和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及灌注图像.30例病理标本行常规HE染色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VD计数和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周围型肺癌双源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的关系,比较周围型肺癌有无淋巴转移及与MVD、VEGF表达的关系. 结果 (1)周围型肺癌的MVD、VEGF与CT灌注参数值BF、BV呈正相关;与MTT之间无相关性,与TTP之间呈负相关,MVD与PS无相关性,VEGF与PS呈正相关.与MVD及VEGF具有相关性的CT灌注参数中以BF的相关性最高.(2)有淋巴结转移组肺癌MVD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肺癌VEGF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P<0.05).结论 双源CT灌注成像可评价周围型肺癌的肿瘤微血管生成,有助于在活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MVD、VEGF可作为评价周围型肺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螺旋CT表现特征与时间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增强表现及其随时间延迟所致的CT征象的变化过程。材料与方法 41例肝细胞癌患者,其中13例经手术病理标本证实,其余患者由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4A螺旋CT设备,先作平扫,然后在肿瘤靶平面进行动脉期同层面动态扫描(延迟14~21s)、全肝门静脉期扫描(延迟80~85s)及病变靶平面平衡期扫描(延迟170~285s),着重观察、  相似文献   

18.
颈部淋巴结超声特征的计算机提取及相关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计算机所提取的颈部淋巴结超声特征与医生的经验判断的相关性,以预测能否实现颈部淋巴结超声图像计算机辅助诊断。材料和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43例患者的106个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包括大小、形态、边界、纵横比、淋巴门、皮髓质分布及比例、淋巴结内部回声、血流分布等。将超声医生判断分级的结果与计算机提取的淋巴结超声特征的参数定量结果作相关分析。结果:相关性较好的参数为NRL过零率(r=0.304,P=0.002)、凸包深度(r=0.32,P=0.001)、长/短径比率(r=-0.318,P=0.001)、血流像素点数(r=0.702,P〈0.001)、投影轮廓点分布的熵(r=0.719,P〈0.001)。结论:通过对颈部淋巴结超声图像提取量化特征参数,初步实现了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疾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病理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搜集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术前均行CT扫描,对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PCNA的表达。分析周围型肺腺癌的某些CT征象与PCNA过度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某些CT征象与PCNA的过度表达有关。结论 PCNA的表达程度可作为反映肺腺癌增殖状态、恶性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周围型肺腺癌的某些CT征象对评价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与螺旋CT增强特征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表达及其与螺旋CT(SCT)增强表现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9例共4 1个HCC病灶 ,观察其SCT表现和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CC中VEGF、VEGFR 1/Flt 1和VEGFR 2 /KDR/Flk 1蛋白的表达 ,并与SCT增强表现和特征对照。结果 VEGF、Flt 1、KDR/Flk 1阳性率分别为 6 1.0 %、6 8.3%和 70 .7% ;在侵袭高危组、包膜欠完整和 /或无包膜组、小肝癌组中VEGF和KDR/Flk 1的表达均高于侵袭低危组、包膜完整组和大肝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VEGF和KDR/Flk 1的表达与动脉期强化类型之间无相关性。Flt 1的表达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 检验提示VEGF表达与KDR/Flk 1表达相关 (P <0 .0 0 1) ,而未显示VEGF表达与Flt 1表达、KDR/Flk 1表达与Flt 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VEGF通过结合其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KDR/Flk 1促进HCC肿瘤血管生成因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且可通过SCT增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推测VEGF及其受体KDR/Flk 1和Flt 1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