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产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国产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效果.方法 应用国产XCF-3000型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95例,用KX-21N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采集前献血者、采集后血小板成品血细胞参数,评估血小板采集效率和成功率、白细胞和红细胞混入量质控标准符合率,观察献血者及受血者不良反应.结果 单采血小板成品血小板数平均每袋(2.83±0.46)×1011,采集成功率为71.58%;采集效率为(54.20±7.48)%; 白细胞混入量符合率为97.89%;红细胞混入量符合率为12.63%.结论 血小板采集成功率、效率和白细胞混入量符合率与进口同类机型近似,红细胞混入量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用量日益增加情况下血液采集,发血的库存管理。方法对近年来安阳市中心血站单采血小板的发放和采集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连续五年我站的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均以25%增加。结论以必要的设备、合理招募、采集方法和库存管理为手段,让血液得到更优化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刘芳  吴志民  王峰  许淑春 《中外医疗》2009,28(17):68-69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机器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统计分析,探讨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汇总统计全年所有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献血员的血小板计数及相关的系数,对影响因素逐一分析,确定权重因素。结果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不仅与献血员的血小板计数(PLT)极其相关系数有一定相关性,而且献血员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也影响着采集量。结论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保证要从献血员的多项指标来综合分析,只有数量高,形态好,采集量才能达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频次单采血小板捐献后对献血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比较间隔期为2周、4周、3个月的单采献血者捐献2年后血小板参数与自身首次捐献时血小板参数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期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观察1组PLT(256.1±49.9)×109/L,MPV(9.18±0.69)fl,PDW(10.57±1.59)%,P-LCR(20.47±3.75)%;观察2组PLT(219.3±46.7)×109/L,MPV(9.31±0.87)fl,PDW(11.39±1.72)%,P-LCR(20.56±5.67)%;观察3组PLT(220.8±43.3)×109/L,MPV(9.05±0.62)fl,PDW(10.84±1.19)%,P-LCR(19.04±4.20)%。间隔期2周的单采献血者近期外周血PLT、PDW、P-LCR较自身首次升高,MPV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隔期4周及3个月的单采献血者外周血PLT、MPV、P-LCR测定值较自身首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隔期2周的频采献血者血小板参数测定值较首次采前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对献血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陈勇  王余成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648-2649,265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在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情况下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的效果.方法:住本院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72小时内,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和抗凝药物情况下,抽静脉血抗凝,测定其血小板数;选择35例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脑出血患者,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测定输注血小板后20~24小时血小板数(PLT)、计算输注后20~24小时患者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比较输注前后临床症状、评价输注疗效.结果:输注结果表明,输注后20~24小时血小板回收率﹥40%,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5.0或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或明显改善26例,输注后20~24小时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4.5和20~24小时血小板回收率<20%,临床症状未得到控制或无明显改善患者即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9例.结论: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35例脑出血患者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有效率占74.3%,且临床出血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前后献血者血液成分的变化,观察捐献血小板对机体造成的影响。方法取60例献血小板者采集前后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单采前后献血者PLT分别为(267.63±63.01)×10^9/L和(191.88±42.41)×10^9/L,单采后较单采前降低了17%~35%;RBC、HGB、HCT、WBC、MPV和PDW单采后均不同程度略有上升(P〉0.05)。结论机采后血小板数目有所下降,但不影响其功能;其他血液学指标未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纳入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18~60岁机采血小板捐献人群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者39例,对献血者性别、年龄、精神、饮食、睡眠、设备及反应类型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固定献血者,女性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高于女性固定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首次机采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与男性固定献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睡眠不足及疲劳和设备因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占总反应人数的56.4%、23.1%、17.9%、2.5%。18~30岁的女性占41.0%。结论加强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针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的献血者,给予相应的措施,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近几年银川市单采血小板无偿捐献情况。方法对2003-2007年银川市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和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共采集单采血小板4081人次,采集量逐年上升,其中各型分布为:A型29.6%、B型28.8%、O型31.5%、AB型10.1%。调查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者共1141例,其中男性占60.1%,女性占39.9%。年龄分布以18-30岁为主,占63.6%;职业分布以工人最多,占42.3%;学生次之,占33.2%;农民最少,仅占0.3%。结论银川市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在逐年增长,捐献者年龄、性别、职业分布不均,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30岁以上人员以及其他职业的捐献者。  相似文献   

9.
本站自1998年至今采用MCS^+血细胞分离采集血小板约2000余份,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探讨输注单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提高血小板数量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70例,记录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血小板计数与输注效果,并进行对比,判断输注的作用。结果单采血小板输注1d后,血液病患者额定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计算均有显著提高;不同血液病患者,采用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效率有所不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占61.3%,其他不同种白血病的输注效率存在差异。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在各种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有效预防与减少出血,具有显著的作用。输注血小板,因个体情况存在差异,降低输注的重负,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11.
12.
张玉朝 《吉林医学》2014,(23):5217-5217
目的:采用冰冻保存的方法探讨血站优化单采血小板品种的可行性。方法:将用细胞分离机采集到的单采血小板养样本在采集后3 d和7 d制备成冰冻血小板制剂,对冰冻保存前后的单采血小板制剂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PF3A)、聚集强度、血小板黏附性、血块收缩试验的检测。结果:采集后3 d和7 d制备成的冰冻血小板制剂的各体外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保存明显延长了血小板保存时间,并且经冰冻保存的单采血小板仍然具有较好体外活性,建议血站采用冰冻保存单采血小板品种的方式优化血小板保存。  相似文献   

13.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就是使用自动化程序在一次性无菌密闭的管道系统内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进行血小板的分离和去除,并将其他血液成分同步回输至患者体内.能及时去除患者外周血中大量增生的血小板,防止血栓发生,又可避免血液中其他成分丢失,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型号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的功效。方法制定采集速度、采集效率和采集精准度3个指标,分析2011-2020年使用MCSTrima和Amicus 3种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的功效。结果共采集血小板18906人次,其中采集捐献1U血小板占总采集人次75.71%(14313/18906),捐献2 U血小板占总采集人次24.29%(4593/18906)。Trima的采集量为10815例,占57.20%;MCS的采集量为4893例,占25.88%;Amicus的采集量为3198例,占16.92%。在采集速度上Trima高于其他两种设备,在采集精准度上Amicus最佳,MCS相对其他两种设备采集速度和采集精准度略差。结论采集过程中应考虑到侧重点,对采集量大,采集时间要求高的的献血者,可考虑使用相对采集速度较快的Amicus和Trima血细胞分离机。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失败的原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初筛合格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57 544人,收集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献血者资料并进行分类统计,对不同性别、年龄、献血次数的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57 544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失败407人,失败率为0.26%;失败原因包括献血反应(29.7%)、乳糜血(24.3%)、血管因素(16.5%)、耗材机器因素(13.8%)、血小板冲红(6.6%)、血小板聚集(5.7%)、血浆颜色异常(3.4%)。女性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失败率明显高于男性(0.68%比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因献血反应和血管因素导致的采集失败率明显高于男性(0.34%比0.05%,0.18%比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间的单采血小板失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8~25岁组更容易因献血反应(0.16%)和血管因素(0.08%)导致采集失败(P<0.001),26~35岁组(0....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采集后不同时段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的质量研究,分析基层血站优化单采血小板品种的可行性:方法以美国产Trima血细胞分离机配套全密闭7天保存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分别于采集后6小时和72小时制备为冰冻血小板制剂,l周后复苏留样,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MPV,PCT,PDW)、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P选择蛋白、PF3A、PF4、pH值、血块收缩试验(血浆法);结合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采集后6小时和72小时制备的冰冻单采血小板,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01,P〉0.05);用于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后的CCI有效率比较(χ^2〈0.01,P〉0.05),差异无显著性;用于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后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输注前,输注后患者的出血明显减轻或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基层血站可以结合自身血小板血源的实际情况,将血型偏型的新鲜单采血小板于采集后3天内制备为冰冻血小板,以充分发挥新鲜单采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既体现冰冻血小板的快速止血功能.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血液资源.以满足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开始,已席卷200多个国家,超过9万人感染,死亡病例近7 000例,国内已有医疗机构采用甲型H1N1流感康复者血浆进行救治重症患者的例子,并取得较好疗效[1-2].本中心使用单采血小板分离机采集甲型H1N1流感康复志愿者血浆,且成功分离出合格血浆,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用血.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输注主要是针对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的治疗,以达到止血或预防出血的目的,临床上分为治疗性输注和预防性输注两类[1]。本文观察49例患者(83例次)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探讨保证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吐温含量对荧光显微镜检测单采血小板残留白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MCS+995E2血细胞机分离的单采血小板为样品,自采血后连续检测5 d,荧光试剂中加入不同含量的吐温,使用LEICA-DM6000B荧光显微镜进行检测,以韩国白细胞计数仪(ADAM)作为参照进行验证。结果当荧光试剂中的吐温含量为0.60%时,白细胞检测值最大。吐温含量由行业标准0.03%提高到0.60%,对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放1~5 d后进行检测,对应的白细胞检测值分别提高47%、45%、28%、15%、9%。2 d内,采集单采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的检测值提高约50%。结论当吐温含量由行业标准0.03%提高到0.60%时,2 d内采集单采血小板的白细胞残留量的检测值提高约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