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应用指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2年我院行局部切除术治疗42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治疗情况及随诊资料。结果:42例中有Tis期6例,T1期20例,T2期16例。围手术期死亡率为零,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随访中7例(16.7%)局部复发,包括T1期2例和T2期5例。χ^2检验显示,肿瘤大体类型、肿瘤直径、T分期与术后复发相关(P〈0.05)。本组总体5年生存率为83.3%,Tis、T1、T2期病变分别为100%、90.0%、68.8%。结论:早期(Tis、T1期)高中分化癌、具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及无淋巴、血管浸润的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术可作为有效的治疗方案。T2期及以上的肿瘤应首选根治性手术。对不能忍受根治术者或拒行腹壁人工肛门者,无耐时,可考虑行姑息性局部切除术后加行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ason手术在低位直肠肿瘤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对采用Mason手术治疗的85例低位直肠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检查结果为直肠绒毛状腺瘤29例,直肠癌47例,直肠类癌等9例。直肠癌中Tis期17例,T1期19例,T2期7例,T3期1例,T4期3例。术后合并伤口感染2例(2.3%),直肠皮肤瘘2例(2.3%)。无手术死亡,无术后肛门失禁。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5.5%。结论Mason手术具有手术径路直达,术野宽敞,显露良好,十分适用于低位直肠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后复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75年4月至2005年4月间收治的97例早期低位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Tis、T1和T2期病变者分别为28例、48例和21例;有17例(17.5%)患者出现复发,其中局部复发13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2例.局部复发率15.5%;Tis、T1和T2期病变者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1%、12.5%和33.3%:另有2例远处转移。局部切除术后复发时问为4~173(中位时间27)个月。肿瘤大体类型和T分期为局部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T2期病变者局部切除术后行和未行辅助治疗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4%和57.1%(P=0.127)。带蒂肿瘤、无蒂肿瘤和溃疡型肿瘤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5%、13.7%和3/5。15例局部复发者经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为59.6%。结论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后T分期和肿瘤的大体类型是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T2期病变局部切除后需行辅助治疗或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直肠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上皮内瘤变(IN)和早期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5例直肠肿瘤患者采用TEM行局部切除术。根据活检病理结合直肠腔内超声检查(EUS)术前诊断低级别IN8例,高级别IN4例,早期直肠癌3例。肿瘤距肛缘的距离4—15(平均7.2)cm,肿瘤直径1—4(平均1.8)cm,肿瘤占据肠腔周径比例10%~40%(平均20%)。结果15例直肠肿瘤均获完整切除(黏膜下切除5例,全层切除10例),各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为40.90(平均57)min;术中出血量为10-60(平均35)ml。术后住院时间为2-9(平均4.5)d。术后病理确诊:直肠低级别IN5例,高级别IN6例,早期黏膜下浸润癌(pT1期)和进展期癌(pT2期)各2例。术前EUS评估肿瘤浸润肠壁深度的准确率为86.7%(13/15)。15例术后随访2.10(平均6)个月,肿瘤无局部复发。结论TEM微创、显露良好、切除精确、能获取高质量的肿瘤标本用于准确的病理分期,是治疗直肠IN和早期直肠癌的理想术式。术前EUS检查对TEM病例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4例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住院资料、术后切除标本的淋巴结解剖数目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解剖部位、分化程度以及临床病理分期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高于结肠癌,T3~T4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显著高于T1~T2(P〈0.05),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高于高分化肿瘤(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肠腔内直径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细胞分化程度及癌灶的部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好发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合理地廓清淋巴结,对于直肠癌肿、T3期或无远处转移的T4期、术前结肠镜检查发现同时有2个或以上瘤灶、术前病理报告为未分化腺癌的病例,相应的结直肠系膜切除更应该彻底,以尽大可能地去除转移的淋巴结和潜在的微转移灶。  相似文献   

6.
Huang Y等人回顾性地分析了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后5年内接受结肠镜监测患者的数据(内镜检查、病理学、人口统计学数据),以此调查结直肠间期癌发生的原因和风险。结果发现,所有1794例患者中有14例发生了结直肠间期癌。在平均随访2.67年时,结直肠间期癌的发病密度是每年每1000人中有2.9例。50%的结直肠间期癌是由于腺瘤在结肠镜下未被完全切除,36%是漏诊的肿瘤,14%是新生肿瘤。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电子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患有各种肛肠疾病症状的6375例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其中男3562例,女2813例;年龄16~98岁,平均58.5岁;共发现结直肠疾病3021例,占47.4%,其中结直肠癌1117例,占17.52%;结肠息肉1035例,占16.23%;炎症性肠病713例,占11.18%;结肠黑变病156例,占5.2%。结果表明,电子结肠镜检查可以进行早期结直肠癌的筛选,进行结直肠肿瘤的早期干预,能够提高结直肠疾病的诊断率,提高结直肠肿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附3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指征、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结肠镜及病理学确诊并行结肠镜下治疗的结直肠SMT33例,肿物大小0.2~2.2cm,根部大小0.2~1.2cm。肿物深部注射足量的肾上腺素盐水后,对非举起征阴性者,对准肿物进行吸引并圈套,之后高频电切除。7例较小SMT行钳取。结果结肠镜治疗未出现穿孔、大出血及透壁灼伤并发症。完全切除(内镜治疗后SMT断端及基底未见肿瘤组织或追加外科手术者病理未见肿瘤组织)29例,包括类癌18例,平滑肌瘤6例,错构瘤2例,脂肪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其中26例随访时间中位数44.5月(3个月-12年7个月),无肿瘤复发,另3例平滑肌瘤失访。残存切除(内镜治疗后SMT断端或基底仍有肿瘤组织残留或追加外科手术者术后病理显示有肿瘤组织)4例,均为类癌。其中2例追加外科手术(1例随访2年3个月无复发,1例失访),另外2例不愿行外科手术,结肠镜随访5个月及2年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对于根部最大径≤1.2cm,非举起征阴性的SMT可行结肠镜下治疗,结肠镜切除SMT创伤小、安全、疗效好。切除后需行全瘤病理学检查,如为残存切除,应追加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 Z  Zhang S  An D  Chen F  Go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5):352-354,I024
目的 探讨术前诊断早期大肠癌的方法,并评价其对选择治疗方式的意义。方法 经电子、放大、超声结肠镜观察15例大肠癌患者肿瘤的大体形态、染色后粘膜腺体开口大小排列特点、肿物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据此对患者进行诊断和临床分期,并制定治疗方案。结果 患者肿瘤直径1~6cm,以亚有蒂型最多,占53%(8/15);放大内镜观察腺体开口最多见的类型为ⅢL加Ⅴ型(8例,53%);超声内镜观察粘膜癌11例,粘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结直肠小占位(≤3 cm)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采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手术治疗小占位结直肠肿瘤41例,结肠镜进行全结直肠内探查,在结肠镜下注射亚甲蓝进行染色,腹腔镜下进行局部钛夹定位,退出结肠镜,术中根据快速冰冻病理结果选择在腹腔镜下肠管切除、结直肠根治术等相应手术。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手术,无中转开腹。9例术前诊断为癌前病变,术中及术后病理诊断为结肠上皮内瘤变6例,Tis期腺癌3例。32例术前诊断为0~Ⅰ期结直肠癌者,术中及术后诊断Ⅰ期29例,其中T_1N_0M_0期腺癌23例,T_2N_0M_0期腺癌6例;Ⅲ期3例,均为T_2N_1M_0期腺癌。多发病灶2例。结肠上皮内瘤变及Tis期结直肠肠癌行病变肠管切除,T_1~T_2期结直肠癌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2例结肠上皮瘤变分别在术后9、12个月随访无复发。其余39例随访24~49个月,中位时间38.6月,35例结直肠癌中,1例T_2N_1M_0即Ⅲ期腺癌术后34个月结肠镜复查局部复发,所有患者均无转移。结论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3 cm良性及Tis~T_2期恶性结直肠肿瘤,可发挥双镜优势,尤其适用于单镜难以定位或完全切除的病变,可提高定位精确性及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Qiu HZ  Wu B  Lin GL  Xi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7):1167-1169
目的探讨经肛门括约肌手术在中低位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1990年3月至2007年3月采用经肛门括约肌手术的97例中低位直肠肿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行直肠部分切除术91例,直肠节段切除术6例。术后并发伤口感染5例(5.2%),直肠皮肤瘘4例(4.2%)。术后病理结果为:直肠绒毛状腺瘤35例,直肠癌50例,直肠类癌等12例。直肠癌中Tis期17例,T1期21例,T2期7例,T3期2例,T4期3例。术后平均随访6.4年(2个月~16年)。术后肿瘤局部复发3例(6.2%)。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和87.5%。本组无手术死亡,无术后肛门失禁。结论经肛门括约肌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风险低和易于保留肛门等优点,适用于中低位直肠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直肠癌根治术而言,直肠癌局部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风险低、能保肛以及术后无性功能和泌尿功能障碍等优点。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盛行的一种直肠癌局部切除技术.同传统的局部切除术相比.TEM具有优良的术野显露和宽敞的操作空间,更配有制造精良、性能优越的多种手术器械,为外科医师在术中精细的组织解剖、精准的肿瘤切除、降低和避免肿瘤切缘不足或切缘阳性提供了极佳的手术条件和技术上的保障。术前准确评估、仔细遴选病例以及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TEM最佳的适应证为直肠腺瘤高级别瘤变(Tis期)、T1期中低危组直肠癌以及癌仅侵及sm1和sin2的患者。经过新辅助治疗后降期明显(肿块缩小大于50%者)的T,期和L期直肠癌也可进入TEM的研究性治疗。TEM术中对病灶行局部根治性切除是预防肿瘤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Rb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4例结直肠癌癌中心,癌旁(距肿瘤边缘1cm),癌切缘(距肿瘤边缘3cm以上)Rb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Rb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4例结直肠癌癌中心Rb蛋白表达为61.4%(27/44),癌旁黏膜为90.9%(40/44),癌切缘为97.73%(43/44);Rb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及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而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Rb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能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镜、腹腔镜及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全结肠镜愉奄发现直径〉1cm的结直肠息肉共378例。结肠镜圈套器摘除319例,结肠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1例,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治疗7例,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楔形切除术6例,结肠镜辅助腹腔镜肠段切除术3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32例。结果腹腔镜辅助结肠镜治疗组与结肠镜辅助腹腔镜局部切除术组均未出现一例并发症,结肠镜圈套器摘除组中1.6%(5/319)出现并发症。结肠镜组肿瘤残留11例,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8例。随访中,EMR术1例肿瘤残留,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镜辅助腹腔镜楔形切除术中2例为浸润性结直肠癌,追加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论大部分结直肠良性息肉可以通过单纯结肠镜的方法得到治疗;双镜联合的治疗方式对于结肠镜治疗困难的结直肠息肉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和提高该人群预后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对门诊531例申请结肠镜检查者,进行结肠镜检查及内镜下微波治疗仪切除结肠息肉,并统计结肠癌患者人数,与临床结合,得出预后结论。结果本组531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检查结果为正常结肠黏膜的253例,结肠息肉134例,结肠炎52例,结肠癌47例,溃疡性结肠炎38例,结肠黑变病4例,结肠憩室2例,缺血性结肠炎1例(3年间仅发现此1例)。其中47例结肠直癌患者中≥55岁31例,55岁16例。发现结肠癌患者47例均在我院外科或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结论结直肠癌患病率高,重视结直肠癌筛查工作并早期实施手术切除等不同治疗方法对提高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和改善预后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结直肠癌的患病率,探索并分析开展城市居民恶性肿瘤二级预防的措施和序贯粪隐血筛检试验(SFOBT)方案的应用。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选取19个筛查点的63961人作为目标人群,连续4年对筛查对象(40岁以上者)进行SFOBT,对阳性者行结肠镜精筛。结果目标人群中的筛查对象25837例(40.4%),接受SFOBT者7784例(30.1%),男女比例1.0:1.1.中位年龄56岁。SFOBT阳性者956例(12.3%),其中240例(25.1%)接受结肠镜检查,检出有病变者214例(89.2%),其中结直肠癌14例(6.5%),TNMⅠ、Ⅱ期11例,占检出结直肠癌的78.6%;结直肠腺瘤53例(24.8%);直肠炎75例(35.0%);溃疡性结肠炎5例(2.3%);痔和肛门疾病65例(30.4%);胃癌2例(0.8%)。结论武汉地区40岁以上人群结直肠癌的患病率为6.5%,SFOBT方案能比较有效地从目标人群中检出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的Khomutova EIu,Ignat’ev IuT,Poluektov VL等对548例年龄在32~78岁间的患者进行了虚拟结肠镜检查而后继续做普通光学结肠镜检查。结果诊断出21例肿瘤,其中有2例肿瘤位于光学结肠镜不能探查的节段。因此,虚拟结肠镜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达到了100%,而特异性为92%[Khirurgiia(Mosk),2010;(4):34—4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早期胃癌诊断水平的因素。方法对2005—2008年间应用上皮内瘤变(IN)的概念诊断的25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内镜活检诊断可疑癌1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90例.胃癌145例。术后病理诊断浸润型早期胃癌224例,其中Ⅰ型5例(2.2%),均为黏膜下癌(Tsm)患者;Ⅱ型190例(84.8%),有82例为黏膜内癌(Tm),108例为Tsm;Ⅲ型29例,5例Tm,24例Tsm。未浸润性病变(Tis)26例。以高分化为主要组织学类型者184例(73.6%),其中26例Tis,58例Tm.100例Tsm。有淋巴结转移者21例.其中Tm组2例(2.3%),均发生在低分化组:Tsm组19例(13.9%):Ⅱ型病例淋巴结转移15例(7.9%),Ⅲ型病例6例(20.7%)。90例术前内镜活检诊断为HGIN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24例为Tis,29例为Tm。37例为Tsm。结论高分化病变是早期胃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IN诊断概念的应用可能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疗效及影响复发和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局部切除术治疗的4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46例患者中经肛门局部切除38例,经骶尾部切除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围手术期病死率为0;局部复发率为17.4%,Tis、T1及T2期病变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12.0%,33.3%.肿瘤大体类型、肿瘤直径和分化程度与术后局部复发相关.总体5年生存率为83.3%,Tis、T1、T2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9%、66.7%.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术后放化疗、脉管癌栓和局部复发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早期(Tis、T1期)高中分化癌,病灶直径≤3 cm,无脉管浸润的隆起型直肠癌,局部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T2期及以上的肿瘤应首选根治性手术,不能耐受根治术者或拒行腹壁人工肛门者,可考虑姑息性局部切除术后加行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检查中“管壁僵硬”和“外膜毛糙”征象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收集结直肠癌患者123例的CT检查资料,对“管壁僵硬”和“外膜毛糙”进行评估,并根据术后病理肿瘤浸润的深度进行分组,分别对浸润深度相邻的两组病例进行征象比较及分析,对两种征象与肿瘤浸润深度进行相关分析及比较。结果本组7例Tis,6例T1,14例T2a,16例T2b,75例T3(侵达浆膜:22例;侵达浆膜外:53例),5例T4;根据病理浸润深度分为Ⅰ组:Tjs+T1;Ⅱ组:T2a:Ⅲ组:T2b;Ⅳ组:T3a;V组:T3b+T4。Ⅰ组与Ⅱ组“管壁僵硬”发生率、Ⅱ组与Ⅲ组“外膜毛糙”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04)。“管壁僵硬”、“外膜毛糙”均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r=0.673,r=0.528,P均〈0.001);而“管壁僵硬”与“外膜毛糙”存在正相关(r=0.725,P〈0.001)。以“管壁僵硬”预测T1期病变敏感度92.30%、特异度89.09%、准确率89.43%;以“外膜毛糙”预测T3及T3期以上病变敏感度79.31%、特异度69.44%、准确率76.42%。结论“管壁僵硬”对于鉴别T1与T1期以上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外膜毛糙”更有助于鉴别T2a与T2a期以上病变,但无法区分T2b与T3期病变。“管壁僵硬”和“外膜毛糙”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两种征象结合有望提高结直肠癌肿瘤分期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