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痔与肛垫关系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 什么是肛垫  “anal cushions”或“vascular cushions”最早见于 Thomson( 1 975 ) [1]所著《The nature of haem-orrhoids》一文中 ,中文译为 :肛门衬垫、肛管血管衬垫 ,通常简称“肛垫”。肛垫并非独立的器官 ,而是指肛管内局部增厚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而言 ,有些国外学者称其为痔区 ( hemorrhoidal zone)、柱区( zona columaris)或肛门海绵体 ( corpus cavernosumrecti) ,名词虽异 ,其意相同。不过 ,需要提出的是 :包括肛垫在内的上述各种命名 ,作为一个解剖学名词 ,并未被国际解剖学名词编审委员会的认可。作为一个外科学术语 ,也…  相似文献   

2.
采用吻合器 ( Longo术 )行痔手术治疗因术后无痛等优点 ,已被广泛接受并推广。但对肛门外脱出物较多或伴有大皮垂的痔患者 ,Longo术后仍需要用电凝切除纤维化的皮赘 ,易引起患者疼痛或导致复发。本文对 Longo术提出改进。  方法 :在采用扩肛器扩肛后 ,用纱布球将肛膜向内推引 ,再用无齿钳将脱出部分或皮垂向里牵引 ,距齿线约 2~ 3cm,从 3点处用 2 - 0聚丙烯线作环形缝合 ,另于 9点处斜形穿绕缝合线缝合一针 ,分别打结 ,从吻合器侧孔引出后牵紧 ,常规检查阴道后 ,击发吻合。此法能够在牵引直肠黏膜时使两侧对称 ,从而减少肛门外脱出的部…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7岁。因“痔注射术后肛门肿痛流脓1周”入院。患者于1周前因“痔疮”于当地医院行消痔灵注射治疗后出现局部胀痛,于该院继续治疗,症状不缓解,疼痛逐渐加重,肛周出现红肿,肛门有脓液流出。于我院门诊检查后收入院。查体:  相似文献   

4.
����������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1 关于痔的定义  唐宗江教授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在既往的教科书上记载 (外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494):“痔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引起的团块 ,并因此而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 ,强调的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静脉曲张。查阅近期文献 ,《痔诊治暂行标准》(中华外科杂志 ,2 0 0 0 ,12 :891)对“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的认识 ,强调的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虽然后者目前已被多数外科医生所接受 ,但其定义并不能完全解释痔 (尤其是外痔 )的所有…  相似文献   

5.
重新认识 提高痔的诊治水平   总被引:213,自引:2,他引:211  
“痔”这一名词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众多的肛门症状 ,但有些医生不一定运用得十分准确。由于认识模糊 ,甚至有“十人九痔”的说法 ,临床上对痔的诊治也不十分规范。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关于痔的认识又有所更新 ,有必要交流观点 ,重新认识。为此 ,由《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主持 ,于 2 0 0 0年 4月下旬在成都市召开了痔专题研讨会 ,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并制定了“痔诊治暂行标准”(刊于文后附录 ) ,现就有关基本概念问题予以说明。首先是关于痔的病理概念。痔是一个古老的常见病 ,自 19世纪以来 ,…  相似文献   

6.
痔的现代概念及其解剖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复习肛垫的解剖生理学有关文献,从6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痔的本质。这6个文献是:肛垫的胚胎学、ATZ上皮、血管模式、支持组织、自制功能及盆底动力学等。结论:肛垫是人体正常结构,肛垫病理性肥大即谓“痔”。  相似文献   

7.
痔的现代概念及其解剖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复习肛垫的解剖生理学有关文献.从6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痔的本质。这6个方面是:肛垫的胚胎学、ATZ上皮、血管模式、支持组织、自制功能以及盆底动力学等。结论:肛垫是人体正常结构,肛垫病理性肥大即谓“痔”。  相似文献   

8.
本文复习肛垫的解剖生理学有献文献,从6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痔的本质。这6个方面是:肛垫的胚胎学、ATZ上皮、血管模式、支持组织、自制功能及盆底动力学等。结论:肛垫是人体正常结构,肛垫病理性肥大即谓“痔”。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2岁。因肛周肿物数年伴疼痛3d入院。肛门6~7点处见直径约2cm的肿物,色暗红,质稍硬,有触痛,临床诊断为“外痔”行手术摘除。病理检查,巨检:暗红色组织2枚,体积1.0cm×0.8cm×0.5cm,切面暗红色,质地偏硬。镜检:肿物的主要成分为增生的腺管,其上皮增生形成乳头状结构,腺管由双层上皮组成,外层为透明细胞肌上皮,  相似文献   

10.
痔与肛垫概念不宜混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编者按 :自 1 8世纪起 ,痔就被认为是肛管粘膜下的曲张静脉 ,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到了 2 0世纪70年代 ,人们对痔有了新的认识 ,多数学者已经认可了“肛垫学说”。肛垫是直肠肛门正常解剖的一部分 ,普遍存在于所有年龄、性别及各种族 ,不能被看作是一种病 ,只有当合并出血、疼痛、脱出、甚至嵌顿等症状时 ,才能称为“痔”,或称为“症状性痔”、“痔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于 2 0 0 0年 4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痔诊治标准研讨会上 ,对痔作出了明确定义 ,即 :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流淤形成的局部团块。目前 ,肛肠界对“痔”的称谓尚未统一 ,对于沿用多年的对“痔病”的称谓所引起的一些争论并不影响人们对痔的本质的认识。痔病与肛垫的概念不能混淆 ,一定要分清。  相似文献   

11.
青霉素族抗菌素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以下简称AIN)已有不少报导。由于甲氧苯青霉素治疗而引起的已超过100例,而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乙氧萘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引起的AIN也有报导,新半合成羟氨苄青霉素(Amoxicillin)由于其抗菌效果好,现已得到广泛应用。我们的一个病人在用羟氨苄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发生AIN,简述于下:患者女性42岁,由于发热和皮疹3周而住院。体检身材矮小、盾胸和乳房不发育,在胸骨左缘下方听到Ⅳ级心脏全收缩期杂音,脾触及,下肢有不褪色红斑。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900/mm~3,无嗜伊红细  相似文献   

12.
有关痔临床治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痔虽为良性疾病,但症状常令患者非常痛苦,甚至引起严重贫血。随着对有关痔解剖结构概念的更新,临床上对于诊断和治疗也有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新的方法。下面重点谈谈有关痔的几个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一、肛垫与肛垫学说肛垫与肛垫学说无疑是正确的,但它被提出后,对痔的定义、分类、分度等的理解增添了难度。是否应理解为:痔是病,没有症状的痔也是病。肛垫是肛管齿状线以上1.5~2.0cm的正常组织而不是病,当肛垫发生肥大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后才成为痔,痔不是正常组织,痔不等于肛垫。即使肛垫不下移、痔仍然是病。肛垫不下移的痔,可以没有症状,也可以…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6岁。因“排便不畅3年,发现肛缘肿物伴间断便血2年”入院。查体:肛周皮肤黏膜无出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初步诊断为痔。血常规:血红蛋白109g/L,考虑与痔出血有关。肝肾功、电解质四项、血脂检查均正常。尿液、心电图、胸部X线片检查均无异常。  相似文献   

14.
肛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肛垫(anal cushions)是指齿线上方宽约1.5 cm的直肠柱区而言。该区呈环状增厚,借“Y”形沟分割为右前、右后及左侧三块。1975年Thomson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首次提出“肛垫”的概念,并认为“它是人体解剖的正常结构”。“正常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即谓痔”。他的论断受到Alexander-Williams(1982)、Bernstein(1983)以及Melzier(1984)等一些著名学者的支持,1983年在德国科伦堡举行的第9届国际痔科专题研讨会上获得一致确认,国外新近出版的肛肠病学专著中已广泛采纳痔的新定义。为了深入理解肛垫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其解剖、生理及病理生理学等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治疗重度痔22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2005年5月起,应用吻合器痔上直肠黏膜环切术(PPH手术)治疗Ⅲ°及以上痔2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8~64岁,平均46岁.病史2~14年不等.就诊时最突出的症状是痔核脱出于肛门外,用手推方可还纳于直肠内,有些甚至手推也不能还纳;患者一般都有肛周疼痛,大便带血,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6.
PPH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即治疗脱垂和痔的方法.1997年,由Pescatori报道采用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黏膜切除术,用于治疗直肠黏膜脱垂.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将此技术用于治疗痔的脱垂,并对直肠黏膜环状切除对于脱垂痔治疗的机理作了描述.后逐渐在我国临床推广应用,该手术方法具有不破坏肛垫,不损伤肛周皮肤,术后肛门疼痛轻、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由于该项技术在临床应用时间较短,较少有对其并发症的观察与研究.本文通过对2004~2005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进行PPH手术治疗混合痔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观察,试探讨PPH手术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痔的现代诊治新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历史回顾人类直立行走使肛门部血流淤滞 ,故痔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而不发生于其它哺乳动物。我国痔的发病率为4 6 3% [1 ] ,近 6 0 %成人患有肛门疾病 ,其中近 88%是痔 ,因而有“十人九痔”之说[2 ] 。 19世纪以来 ,痔一直被认为是肛门部末梢静脉丛淤血曲张形成的静脉团 ,是血管本身的疾病[3 5] 。因而治疗痔的传统术式是痔块的切除。 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痔的病理性静脉团实质上是肛垫 (Analcushions)的病理性肥大 ,而肛垫是人人皆有的正常组织 ,即肛垫学说[6 ] ,痔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 1994年Loder等[7]进一步提出内痔发生的肛…  相似文献   

18.
痔的冰冻治疗是一种新疗法。本文对100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初步报告。尽管最长随访时间仅18个月,其结果仍然令人鼓午,这种疗法足以改变门诊痔疗法的现状。在100例病人中,一度痔23例,二度痔56例,三度痔21例。其症状如表一所示; 检查病人时发现除原发痔外,7例病人有肛门周围皮肤擦伤,31例病人有皮垂,11例有肛裂。表一:存在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Ƶ���ʽ�ݱ�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痔的本质及痔发生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 ,痔的治疗在理念和方法上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观念认为位于齿线上方右前、右后、左正中的三个粘膜包块为异常结构 ,即内痔 ,因此有“十男九痔 ,十女十痔”之说。基于上述认识在治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上采用的是“逢痔必治” ,并力求在结构上将“痔”(肛垫 )彻底消除。 1975年Thomson[1] 根据其研究结果首次提出肛垫学说 ,即传统观念认为的肛垫实际上是肛管部位正常的解剖结构 ,其实质并非以前认为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静脉曲张形成的病理性静脉团 ,而是由特殊的动静脉…  相似文献   

20.
PPH治疗重度痔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手术,又称吻合器痔切除术,痔上黏膜环切除.肛垫悬吊术等。在国外于1993年开始在临床应用,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首先报道,2000年6月由新加坡学者肖俊介绍至上海,随后在国内得到迅速而广泛的推广和开展,至今手术例数已过万例。该手术的实质是通过特制的吻合器,在严重脱垂的痔的上方环形切除一定宽度的直肠下端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原则上不切除痔核。但对于痔核大,严重脱垂的环形痔,可以同时切除痔的上半部分以达到减少肛垫体积的目的),同时对远近端黏膜进行吻合,使脱垂的肛垫或内痔被向上悬吊和牵拉,不再脱垂。由于手术同时切断位于黏膜下层,供给痔的直肠上动脉和直肠中动脉分支。使术后痔的血供减少,痔核在术后2周左右逐渐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