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吻合器法改进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贮袋肛管手法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已成为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标准术式,约50%的患者术后出现夜间的粪污。近年采用不剥离直肠黏膜、直接采用吻合器行保留肛门移行区(anal transitional zone,ATZ)的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 anal canal anastomosis,IACA),明显提高了术后的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FAP患者行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与肛管或直肠肌管吻合术的手术方式、并发症以及结肠镜、肛肠测压等随访资料。结果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安全可靠,无严重并发症,较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术后排便频率明显降低,肛管静息压力和最大收缩压力明显增高,肛管长度明显延长。结论与传统的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相比,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简化了手术,减少了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损伤,保留了更多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3.
Lin JJ  Song ZF  Xu J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861-863
目的 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5~ 2 0 0 2年间共对 6 1例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其中UC 2 5例、FAP 34例、其他 2例 ,应用S袋 2 5例、S J袋 13例、J袋 17例以及W袋 6例 ,术后随诊 1~ 18年、平均 8年 ,比较分析术后控便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全部患者存活。并发症发生率为 16 % ( 10 / 6 1) ,其中UC患者 ( 2 4 % ,6 / 2 5 )高于FAP患者 ( 12 % ,4 / 34) ,W袋高于其他各袋 ,手法吻合 ( 2 0 % ,8/ 4 1)高于吻合器吻合 ( 10 % ,2 / 2 0 ) ,但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 2 4h大便次数平均为 4 2次。日间 84 % ( 4 3/ 5 1)、夜间 75 % ( 38/ 5 1)的患者排便能自控 ,6 % ( 3/ 5 1)的患者有明显的大便失禁。大部分患者对目前的生活质量表示满意。结论 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可维持UC与FAP患者肛管自控功能和可接受的大便次数 ,术后并发症较少 ,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史俊  陆俊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12):913-9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1年为13例FAP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及回肠储袋与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长度、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腹腔镜辅助下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较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减少,肛管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明显增高。结论:与传统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相比,回肠储袋直肠肌管吻合手术保留了部分直肠肌管,不仅有效减少了盆底肌肉损伤的可能性,而且很好地保护了肛门括约肌,因而可更好地保留患者的控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5.
杜俊义  曾冬竹 《腹部外科》2013,26(3):197-198
目的 总结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病(FAP)的最佳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58例F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58例中良性45例,癌变13例.全部患者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采用回肠造口8例,部分直肠切除和回直肠吻合16例,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4例,直肠切除、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内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30例(随访1~5年,大便次数2~4次/d,肛门有控便能力,无息肉复发、癌变,均能参加重体力劳动).本组严重并发症5例.随访6个月~8年,良性患者术后均存活,6例术后5~7年发生癌变而再次行手术.13例癌变者中,4例术后6~13个月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另9例仍存活.排便功能以回肠造口术较差,保留直肠的术式较好.结论 治疗FAP,选择全结肠切除、保留直肠肌鞘、回肠贮袋、回肠肛管吻合术较合适.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的发病率为1/7000~12000,未经手术治疗的FAP患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结直肠癌,因为他们携带了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因此提出了对FAP患者可实施预防性结直肠切除术。其术式主要有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结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以及结直肠切除、控制性回肠造口术4种。  相似文献   

7.
重建性直肠结肠切除术已成功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癌性息肉病(FAP),原来认为应切除全部潜在病变的粘膜,包括肛管移行区(ATZ)。至80年代中期,采用吻合器完成回肠贮存袋肛管吻合,保留了ATZ和肛管袖,使术后肛管功能良好。虽然有作者提出ATZ和肛管袖的柱状上皮有癌变的可能,尚需终身观察。  相似文献   

8.
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吻合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30年来,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IPAA)或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直肠吻合术(ilealpouch rectal anastomosis,IPRA)已越来越多地被外科医生应用于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严重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等疾病,但是在这两种术式如何选择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两种术式的利弊.对正确选择术式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传统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进行一定改进,探讨该改进术式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术后肛门远期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的64例UC或FAP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式分组,观察组38例均接受改进术式治疗,直肠经肛门拖出切除,同时辅助应用双吻合器,对照组26例均接受常规手术。行5~15年的院外随访,对比术后肛门远期功能。结果观察组未见死亡病例,随访期间出现4例并发症,随访5年、10年、15年时有效随访人数分别为38例、22例、18例,Kirwan评分良好者分别占60.5%、59.1%、55.6%,Oresland评分中位数分别为3分、5分、5分;对照组3例恶性FAP患者、1例UC患者术后3年内死亡,其余患者共出现9例并发症,随访5年、10年、15年时有效随访人数分别为22例、17例、13例,Kirwan评分良好者分别占68.2%、35.3%和30.8%,Oresland评分中位数分别为3分、6分、8分。两组术后10年、15年Kirwan评分及Oresland评分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门拖出切除直肠、双吻合器技术对保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患者远期肛门功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普外科(重庆,630037)单治堂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加回肠贮袋、回肠肛管吻合用于治疗弥漫性结直肠粘膜病,愈来愈受到病人的欢迎[1]。该术式可以根治无法保留部分直肠的结直肠广泛息肉病、溃疡性全结直肠炎性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7例FAP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的手术、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资料,并与同期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较.结果 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切口平均长度为4.32 cm,明显短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为1.45 d,短于开腹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平均为11.95d,明显短于开腹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资料显示回肠储袋与直肠肌管吻合术安全可靠,较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减少,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明显增高.结论 与原有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相比,腹腔镜辅助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直肠肌管吻合术不仅手术创伤小,手术方式简单,手术难度低,而且减少了可能发生的盆底肌肉和肛门括约肌损伤,更好地保留患者控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2.
保留排便功能的结肠直肠切除术已被成功地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C)及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的治疗。该手术既切除了全部病变的肠粘膜,又不需长期回肠造瘘。为了改善 J 形囊袋产生的排便功能不良及避免 S 形囊袋常需肠腔内插管的缺点,作者采用了建造四袢式(W 形)囊袋的手术,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手术方式:患者取腹部会阴联合切口的位置行腹部切口。手术分三个步骤:(1)切除结肠及直肠;(2)囊袋建成;(3)经会阴切除肛门直肠的粘膜并行回肠—肛门吻合,所有患者均行无功能袢的回肠造瘘。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水平下靠直肠侧按常规方式切除结肠,避免损伤骶前神经。碘酒冲洗直肠残端后,在齿状线水平环形切除直肠并保留3~4 cm 长的肛门直肠。将末段回肠折成两个袢,各为12 cm 长,向下拉  相似文献   

1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如不手术治疗终将发生癌变,本文报告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19~62岁,35岁以下10例,有家族史13例,手术时有8例癌变。最小癌变年龄23岁。治疗: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1例,只适用于中低位直肠有恶变或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后直肠发生癌变无法保留肛门括约肌者。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12例,保留段直肠为6~8cm便于术后复查直肠。适应证为直肠下段腺瘤少并能长期随访。行升结肠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1例。行全结肠切除,直肠部分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共9例,其中回肠末端直接与肛管吻合4例,J—pouch肛管吻合4例,S-pouch肛管吻合1例。随访1~18年,平均97个月,脾曲癌变1例术后3年死亡。回肠直肠吻合术12例中有4例直肠腺瘤再发多次手术切除,其中1例直肠腺瘤第3次再发未接受手术切除而致癌变,经局部切除。术后近期排便功能回肠直肠吻合组优于直肠粘膜剥除组。回肠贮袋有无远期排便功能无差别。作者认为应根据病变的范围、程度、有无恶变、能否长期随访、医生的经验等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即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用肛门支撑吻合管支撑捆扎法进行回肠囊袋(Pouch)-直肠肌鞘内肛管一期吻合术,并分析该术式对结、直肠息肉病、溃疡性结炎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结、直肠息肉病行全结肠及上段直肠切除,保留齿状线上4-6cm直肠。距齿状线处2cm剥离直肠粘膜。回肠“J”型、“S”型、“W”型Pouch内置入肛门支撑吻合管8cm,结扎-缝扎、固定。距直肠粘膜残端1cm处用2号肠线全层内荷包缝合一周,在直肠肌鞘套内回肠Pouch与外科肛管吻合。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肌鞘内与解剖肛管吻合。结果 一期完成手术,吻合口愈合良好。无肌间血肿,无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优良率达88.8%,随访1-5年未发现息肉复发。结论 全结肠及部分直肠切除后用支撑捆扎法行一期手术即可完成回肠Pouch-直肠肌鞘内肛管吻合术,保留肛管直肠移行区的回肠Pouch外科肛管吻合术优于回肠Pouch解剖肛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并拖出式直肠黏膜剥离术治疗FAP及U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并拖出式直肠黏膜剥离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及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9月,应用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治疗FAP9例及UC4例,除2例因直肠癌变行回肠造口外,其余11例均在腹腔镜下游离全结直肠后,将直肠外翻拖出后行直肠黏膜剥离,再将回肠J型储袋与齿线行手工吻合。结果 13例手术均在腹腔镜辅助下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48.8±27.8)min,平均出血量(61.0±27.7)ml,辅助切口平均长度(3.8±1.0)cm,术后2~3d排气。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超过4个月,肛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拖出式直肠黏膜剥离并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是可行、安全及微创的,在保证对疾病治疗彻底性的同时,能取得较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回肠贮袋肛门吻合术的现状与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8年Parks等[1]首次报道以来,全结肠切除、部分直肠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贮袋肛门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逐渐成为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价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用肛门支撑吻合管一期回肠Pouch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方法:对UC和FAC行全结肠切除部分直肠切除,肛缘6cm处直肠粘膜剥脱4例,保留齿状线上2cm粘膜,用肛门支撑吻合管经肛门外拖环扎式回肠“S”“W”-Pouch,经直肠肌鞘外科肛管套入式吻合术4例,解剖肛管吻合术3例,肛门支撑吻合管10d拔除,切除外拖回肠,一期完成手术,不做回肠造瘘。术后药物性控制排便。结果:一期完成手术,吻合术愈合良好,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2例,扩肛治愈,肛周皮肤损害3例,术后半年排例功能评价,优良率100%。结论:肛门支撑吻合管经肛门外拖式吻合可以一期完成手术,是一种安全手术方法,保留齿状线上2cm(外科肛管)与回肠囊吻合,排便功能明显优于回肠囊-肝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18.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属遗传性大肠疾病,目前治疗主要针对大肠内病变,手术方式主要是次全大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和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对15例FAP施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术。先行腔镜下全结直肠的游离,离断直肠,然后将回肠断端构建J形储袋,经肛门放置直线管状吻合器,拉下回肠,完成贮袋肛管吻合。结果 15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手术时间(112. 4±32. 3) min,术后住院时间(9. 9±2. 5) d。术后病理4例息肉恶变。术后1例出现盆腔感染,穿刺引流后好转。15例平均随访28个月(3~60个月),术后随访1年时,大便次数(3. 3±1. 4)次/d,基本成形,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结论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是治疗FAP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 10例全结肠切除后的患者采用回肠囊袋术 ,将末端回肠预先做成“n”“m”等形状的囊袋 ,远端与直肠粘膜吻合 ,使肠内容储存其内 ,定时排出 ,以加强控制排便能力 ,增加对胃肠道内容吸收 ,促使术后康复。与单纯回肠直肠直接吻合术相比 ,囊袋有一定的储存作用 ,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回肠囊袋术是改善排便功能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