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愈合过程中增加了肌腱细胞胶原的合成和术后粘连的形成.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对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肌腱细胞胶原产生及术后粘连形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观察实验,于2005-09/2006-06在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选择2-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5~4.5 kg.转化生长因子由美国SantaCruz B iotechnology公司提供.方法:取兔屈指肌腱分离肌腱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将细胞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加入1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后,再加入0.1,0.5,1.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试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Ⅰ型胶原.取84只兔行中趾屈指肌腱切断吻合术,将其中36只兔随机分成3组,腱鞘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1.0,2.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4,8周后取出肌腱行肌腱粘连检测、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余48只兔随机分成2组,腱鞘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和1.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1,2,4,8周后取出肌腱,原位杂交方法测定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兔肌腱细胞胶原产生及术后粘连情况.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能明显提高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降低3种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随抗体质量浓度增加,Ⅰ型胶原水平逐渐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术后4,8周,与1.0,2.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屈趾肌腱滑动距离较短,模拟主动屈曲度明显受限(P<0.05),最大抗断裂载荷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4,8周生理盐水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1.0,2.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1.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有效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减少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检测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受体((TGF-βR)的表达探讨其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IT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ITP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为对照,通过实时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TGF-βRⅡ和TGF-βRⅢ)的表达量,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ITP患者组TGF-β1和TGF-βRⅡ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GF-βRⅠ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F-βRⅢmRNA的表达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和TGF-βRⅡ在ITP患者中表达异常,表明TGF-β1信号通路在ITP患者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大类对许多细胞与组织都有作用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包括调控细胞分裂周期、早期发育、分化、细胞外基质产生、造血、血管生成、细胞趋化、免疫功能及诱导凋亡.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的能力已在多种类型细胞中被发现.体外细胞培养和体内实验说明在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协同参与并有多种效应分子发挥作用.本文主要就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效应分子的作用以及与其他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6及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的研究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体液中有浓度升高的某些细胞因子和粘附因子.动物实验也证实在脑梗死动物模型的血及脑脊液(CSF)中有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IL-6和TGF-β1作为多功能细胞因子,可通过免疫、炎症调节、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促血管生成作用、损伤修复作用、抗凋亡作用来减轻脑卒中后缺血损伤.因此,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血清中IL-6和TGF-β1的动态变化特征、作用机制及与脑损伤的关系,可达到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提高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对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t)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SD大鼠大脑皮层Ast,以FITC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后,用含0、1、2、4 ng/m L的TGF-β1分别干预培养24 h,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细胞中CT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TGF-β1能显著增加Ast中CTGF mRNA及蛋白表达;随着TGF-β1浓度的增加,CT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有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1能上调Ast中CTGF的表达,而该影响随TGF-β1浓度增加而显著,提示TGF-β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新生SD大鼠Ast CTGF表达导致神经胶质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Ⅱ)和Smad4、Smad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9例胃癌、28例高度不典型增生、20例低度不典型增生、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9例肠上皮化生和21例正常对照的胃黏膜组织中TGF-β1、TGF-βRⅡ、Smad4和Smad7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胃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TGF-β1、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黏膜组织(P均<0.001).而Smad4蛋白在高度和低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虽呈高表达状态(细胞质染色分数分别为4.89±2.38、5.80±1.54;细胞核染色分数分别为3.89±1.52、3.80±1.33),但在胃癌组织中其表达水平(细胞质染色分数为2.41±2.27、核染色分数为2.02±2.14)又明显降低(P均<0.001).在胃癌组织中TGF-β1、TGF-βRⅡ和Smad7蛋白的表达在进展期胃癌(分别为4.36±2.66、3.05±1.93、4.84±3.06)高于早期胃癌(分别为2.93±1.85、2.17±1.87、4.14±2.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而Smad4蛋白的表达则在早期胃癌中表达更高(P<0.001).同时,Smad4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大小(P<0.05)、淋巴结转移(P<0.001)、组织学分期(T分期)(P<0.001)和临床分期(P<0.001)均有关系,而TGF-βRⅡ和Smad4蛋白的表达则与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P<0.05,P<0.01).在蛋白表达相关性上,TGF-β1蛋白表达与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1=0.45,P<0.05;r2=0.49,P<0.05),而与Smad4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21,P<0.05).结论 TGF-β1、TGF-βRⅡ、Smad4和Smad7蛋白共同参与胃癌的形成,且Smad4蛋白是TGF-β信号传导通路中的最关键因素.四种蛋白的检测对反映胃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的3种异松体(TGF-β1、β2、β3)和其受体-I(TGF-βRI)在溃疡和正常皮肤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24份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溃疡中心组织及其对应的溃疡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8份,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规定TGF-β1、β2、β3和TGF-βRI的4种蛋白的溃疡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2、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表层细胞、汗腺和毛囊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TGF-βRI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在溃疡组织中,TGF-β1因子存在于巨噬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TGF-β2、β3分布于肉芽组织中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内,而TGF-βRI在组织内分布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从正常皮肤到溃疡组织,TGF-β1含量逐渐下降,而TGF-β2、β3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而TGF-βRI的含量几乎没有改变。结论:在溃疡组织中,TGF-β1含量下降,TGF-β2、β3蛋白表达增强,这可能与溃疡形成密切相关;而TGF-βRI蛋白有其下游的信号传递蛋白是否参与溃疡的形成,还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实验证实外源性6-磷酸果糖能降低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量,减轻肌腱术后粘连的形成。目的:观察6-磷酸果糖对肌腱术后粘连形成的影响。方法:取72只兔行中趾屈指肌腱切断吻合,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n=36),分别于腱鞘内注入6-磷酸果糖与生理盐水,术后4,8周后行肌腱粘连检测、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术后1,2,4,8周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定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术后4,8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肌腱缝合处光滑,屈趾肌腱滑动距离较长,肌腱滑动受限较轻(P〈0.05),但两组最大抗断裂载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实验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实验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6-磷酸果糖能有效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减轻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smad_4 mRN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TGF-β1R)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行smad_4 mRNA原位杂交染色及TGF-β1、TGF-β1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非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1级和淋巴结无转移组织中smad_4 mRNA、TGF-β1、TGF-β1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2级或3级和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smad_4 mRNA、TGF-β1和TGF-β1R在乳腺癌中表达密切相关。结论:smad_4 mRNA、TGF-β1和TGF-βR表达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重要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TGFβ是具有同源双链的活性多肽,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多种组织和细胞内,是细胞的多功能调节因子,促进细胞增殖的信号传递,也可抑制细胞的增殖,并调节细胞外基质形成。同时在防止肝细胞的过度增生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在肌腱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在不同时间和部位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2只,体质量4.0~4.5kg,雌雄不拘。②实验干预及分组: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左前中趾Ⅱ区屈趾深肌腱被完全切断并修复为实验组,分别于1,7,14,21,28,56d获取肌腱,每个时间点6只;另取6只兔,不损伤和修复屈趾肌腱做对照组。③实验评估: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两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的表达差异。结果:①Western blot发现实验组切断修复后的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蛋白的上调,主要集中在腱鞘、腱外膜和沿肌腱切口处,在14d达到高峰至56d才明显降低;对照组只见极少的受体表达。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Western blot是一致的。结论:肌腱损伤修复后,肌腱和腱鞘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加,在术后14d达到高峰,56d开始降低,这种受体上调可能为屈指肌腱术后瘢痕形成的生物学调节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14.
背景:近年来,生长因子在肌腱愈合与粘连形成中的作用受到关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与组织粘连与瘢痕形成的关系更倍受重视.目的:观察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材料:选用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质量4.0~4.5 kg,雌雄不拘,由青岛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所有动物的左前肢作为实验侧,同一动物右前肢作为对照侧.按术后1,7,14,21,28和56 d 6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10只.其中6只进行原位杂交实验,4只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均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麻醉后将所有动物左前中趾Ⅱ区屈趾深肌腱切断并用使用标准Kessler缝合法修复,对照侧不进行干预.分别于术后1,7,14,21,28和56 d麻醉后处死动物,实验侧沿原切口切开皮肤,切取肌腱与腱鞘.对照侧采取相同措施.主要观察指标:将肌腱与腱鞘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情况.结果:纳入的60只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位杂交结果:实验侧肌腱损伤后1 d,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在肌腱损伤后的14~21 d,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持续升高达到最高峰,28 d开始下降,56d时仍保持较高水平.修复部位周围的腱鞘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水平更高,在相同时间点,腱鞘细胞内的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均高于肌腱组织.对照侧肌腱组织和腱鞘内均存在着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但是水平较低.实验侧各时间点腱鞘与肌腱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实验侧动物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信号的表达术后第1 天开始增加,14~21 d达到高峰,56 d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对照侧动物存在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信号的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结论:正常无损伤的肌腱和腱鞘细胞能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1,当肌腱损伤后,细胞因子被激活,增加的细胞因子主要由肌腱细胞与腱鞘细胞产生,与肌腱的内、外源性愈合机制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生长因子在肌腱愈合与粘连形成中的作用受到关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与组织粘连与瘢痕形成的关系更倍受重视。 目的:观察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变化。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材料:选用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质量4.0~4.5kg,雌雄不拘,由青岛市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所有动物的左前肢作为实验侧,同一动物右前肢作为对照侧。按术后1,7,14,21,28和56d6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10只。其中6只进行原位杂交实验,4只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均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麻醉后将所有动物左前中趾Ⅱ区屈趾深肌腱切断并用使用标准Kessler缝合法修复,对照侧不进行干预。分别于术后1,7,14,21,28和56d麻醉后处死动物,实验侧沿原切口切开皮肤,切取肌腱与腱鞘。对照侧采取相同措施。 主要观察指标:将肌腱与腱鞘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情况。 结果:纳入的60只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位杂交结果:实验侧肌腱损伤后1d,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在肌腱损伤后的14~21d,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持续升高达到最高峰,28d开始下降,56d时仍保持较高水平。修复部位周围的腱鞘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水平更高,在相同时间点,腱鞘细胞内的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均高于肌腱组织。对照侧肌腱组织和腱鞘内均存在着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但是水平较低。实验侧各时间点腱鞘与肌腱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  相似文献   

16.
背景:应力屏蔽引起的肌腱组织内各种细胞因子的改变与肌腱挛缩密切相关,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改变情况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应力屏蔽对跟腱转化生长因子β浓度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左后肢行跟腱应力屏蔽后分别饲养2周和4周,随机抽取的10只大鼠的右后肢正常跟腱组织做对照。以ELISA定量检测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的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造模组转化生长因子β均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均〈0.01);造模2周与4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跟腱应力屏蔽2周后转化生长因子β已明显升高,到屏蔽4周未见下降,肌腱的合成代谢增强。  相似文献   

17.
We investigated the ability of cyclosporin A (CsA)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beta) to modulate the production of TNF-alpha and TNF-beta and IFN-gamma by unseparated, nonadherent, and adherent PBMC. Treatment of unseparated PBMC with CsA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ose-dependent inhibition of all three cytokines ranging from greater than 90% inhibition for IFN-gamma and TNF-beta, to approximately 70% for TNF-alpha. Pretreatment of unseparated or nonadherent PBMC with TGF-beta inhibited the production of IFN-gamma by 60-70%. However, the inhibition of TNF-alpha and TNF-beta production by these cells was only minimally affected, and at 0.1-1 ng/ml TGF-beta could enhance TNF-alpha production by unseparated PBMC. In contrast, pretreatment of adherent PBMC with TGF-beta inhibited the production of TNF-alpha by approximately 60%. TGF-beta also inhibited both TNF-alpha production and tumor cell cytotoxicity mediated by murine peritoneal-derived macrophages.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CsA and TGF-beta on immune functions are of a wider range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相似文献   

18.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明5-氟尿嘧啶应用于瘢痕疙瘩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作者所查针对5-氟尿嘧啶经由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作用于瘢痕疙瘩分子机制的报道较少.目的:实验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7-02/10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完成.材料:标本分别取自因瘢痕疙瘩入院的6例整形手术患者.方法:①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10,20,40,80,160 μmol/L)干预24,48,72 h.②待细胞长至80%汇合时,加入5-氟尿嘧啶配成10,20,30 μmol/L 3个药物干预浓度组,每组再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继续培养.设空白对照和单纯加转化生长因子β1(5 μg/L)的阳性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②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结果:①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 μmol/L 作用24 h 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均有显著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P < 0.01).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化生长因子β1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P均 < 0.01).③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且在5-氟尿嘧啶浓度为20 μmol/L 时的表达最强(P < 0.01).④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对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 μmol/L 时无细胞毒性,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共同培养成纤维细胞,能够提高该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mad7表达,但对于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RFCs) cultured in two-dimensional (2D) cultures proliferate rapidly and exhibit an undifferentiated phenotype. Addi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TGFbeta1) increases fibronectin expression and inhibits proliferation. RFCs cultured in three-dimensional (3D) type I collagen gels proliferate slowly and are refractory to the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of TGF beta1. TGF beta1 promotes tube formation in 3D cultures. TGF beta1 increases fibronectin expression and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 activity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 levels in 3D cultures. Since the TGF beta type I and II receptors have been reported to regulate different activities induced by TGF beta1, we compared the TGF beta receptor profiles on cells in 2D and 3D cultures. RFCs in 3D cultures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loss of cell surface type II receptor compared with cells in 2D cultures.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TGF beta1 on proliferation is suppressed in transfected 2D cultures expressing a truncated form of the type II receptor, while its stimulatory effect on fibronectin production is reduced in both 2D and 3D transfected cultures expressing a truncated form of the type I receptor.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type II receptor mediates the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 of TGF beta1 while the type I receptor mediates the matrix response of RFCs to TGF beta1 and demonstrate that changes in the matrix environment can modulate the surface expression of TGF beta receptors, altering the responsiveness of RFCs to TGF bet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