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GA)组(n=40),外周神经阻滞(nerve block,NB)组(n=40)。分别记录两组入室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或神经阻滞成功后(T1)、切皮(T2)、剥离截骨(T3)、止血带60 min(T4)、松止血带5 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维持时间。并记录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N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10.3±4.6) min,维持时间(610±145) 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3.1±4.8) min维持时间为(322±90) min。SBP和DBP在T3期GA组低于NB组(P<0.05),在T5期,GA组高于NB组(P<0.05)。GA组在T4、T5期,SBP、DBP均高于T0(P<0.05)。NB组的HR在T2期低于T0(P<0.05)。NB组有2例在截骨时有体动反应,复合静脉用药可完成手术。NB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GA组。两组均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下肢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术后接受抗凝治疗以及不适合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向志雄  罗玉翔  王宇飞 《河北医学》2013,(12):1853-1855
目的:分析比较神经刺激器指导下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方法:择期行下肢手术的患者56例,年龄60—80岁,性别不限,体重45—75kg,ASAⅡ级或Ⅲ级。采用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8例,其中一组为试验组(E组),E组在神经刺激器指导下行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另一组为对照组(F组),F组行腰-硬联合穿刺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麻醉后即刻(To),麻醉后10min(T10),麻醉后30min(T30)及手术结束时(Ts)的SBP、DBP和HR;麻醉效果评价:手术时完全无疼痛,不需要任何辅助药为优;手术时无疼痛,但血压有波动,需要用血管活性药为良;手术时有轻微疼痛,辅用普通镇痛药可以完成手术为一般;手术时剧烈疼痛,需要更改麻醉方式为差。计算优等率(优例/总例数×100%),优良率(优例+良例)/总例数){100%,比较优等率和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尿潴留、头痛、穿刺部位压痛)。结果:F组SBP,DBP在T0时点较E组下降显著,T10、Tx、1rs时点也低于E组各相应时点,E组各时点SBP、DBP和HR的波动幅度较小,而F组有较大的波动,E组和F组都能满足手术镇痛要求,但E组麻醉效价高于F组,E组不良反应少于F组。结论:神经刺激器指导下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麻醉效果好,阻滞完善,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适合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3.
王殿超  侯芳  单勤亮等 《吉林医学》2013,(35):7364-7365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52例老年患者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施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为0.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为1525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1025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1015 ml。观察并记录麻醉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效果好,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小。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麻醉效果好,对各系统干扰小,并发症少,对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更为适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FN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60例择期行TK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接受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的FNB联合全身麻醉方式镇痛,对照组只行全身麻醉镇痛。比较两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 h、4 h、6 h、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8 h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以及术后1 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用量(388.10±30.65)mg,低于对照组(475.00±33.25)mg,瑞芬太尼用量(1.00±0.19)mg,低于对照组(1.90±0.21)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 h、4 h、6 h、8 h VAS评分分别为(1.93±0.87)分、(2.03±0.81)分、(2.13±0.86)分、(2.20±0.85)分,低于对照组的(5.37±1.38)分、(6.97±1.03)分、(7.07±0.98)分、(7.17±0.9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8 h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61.38±5.60)°,大于对照组的(30.03±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恶心,对照组发生2例嗜睡、6例恶心、2例呕吐,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将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股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TKA术中可明显加强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章蔚  方才  谢言虎  疏树华 《安徽医学》2011,32(7):918-921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C组)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两组,每组30例。C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腔置管,腰麻药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3 ml,不足者酌情硬膜外腔追加0.75%罗哌卡因;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4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25~30 ml,坐股神经阻滞剂量20~25 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血流动力学、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补液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C组麻醉后10 min(T10)、麻醉后20 min(T20)MAP下降(P〈0.05),T20HR下降(P〈0.05),C组T20MAP、HR低于N组(P〈0.05);C组麻醉准备及操作时间(Tr)、感觉完全阻滞时间(T1)、运动完全阻滞时间(T2)、感觉恢复时间(T3)、运动恢复时间(T4)低于N组(P〈0.05),术后首次排尿时间(Tu)长于N组(P〈0.05);N组并发症少于C组。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尤其适合相对长时间患者。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由于是盲探操作,依赖操作者的经验和患者的主诉,故临床上常有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我院采用Stimuplex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阻滞68例,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8例,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5~65岁,ASAⅠ~Ⅲ级。均为上肢手术,包括手外伤32例,尺桡骨骨折19例,肱骨骨折11例,桡神经探查6例。肌间沟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术后观察组采用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对照组采用股神经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水平、副作用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 h、12 h和24 h疼痛水平和副作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 <0.05或P <0.01),膝关节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发挥积极作用,其可降低患者疼痛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外周神经刺激器的问世,对神经阻滞的麻醉是一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传统异感法盲探式操作,精确定位所要阻滞的神经,大大提高了麻醉的成功率,最大程度减少了神经损伤。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可取得下肢单侧肢体的完全麻醉,同时避免了全身麻醉、椎管麻醉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适用于单侧下肢的手术、尤其适用于合并严重系统疾病的高危病人。我科从2004年至2007年应用(Stimuplex HNS11,B/BRAUN公司,德国)神经刺激器对一些有严重合并症的病人进行了麻醉和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高龄病人单侧下肢骨科手术的效果.方法 68例年龄≥75岁、拟行单侧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法 随机分为组Ⅰ、组Ⅱ,各34例.组Ⅰ行常规腰硬联合麻醉,组Ⅱ以神经刺激器定位,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种方法 的麻醉效应,以及对病人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组Ⅰ病人麻醉后10min,切皮时出现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组Ⅱ循环、呼吸平稳;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组Ⅱ明显低于组Ⅰ.结论 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高龄病人下肢手术阻滞成功率较高,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少,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TKP)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TKP术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静脉持续芬太尼组(A组),0.2%罗哌卡因组(B组)和0.15%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采取静吸复合全身麻醉。A组患者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镇痛,B组和C组患者分别通过前路腰丛阻滞导管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和0.15%罗哌卡因镇痛。3组患者均持续镇痛50h。记录静息及被动运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肌力分级、镇静程度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B组和C组患者术后8、12、24、48h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B、C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肌力均良好,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镇静过度、恶心及镇痛不全发生率均较高。结论:0.15%或0.2%罗哌卡因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对肌力影响小,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 Dex) 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Ⅱ~Ⅲ级择期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46 例纳入研究,以上入选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 n = 23) ,2 组均
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D 组( Dex 辅助组) 在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前先推注Dex 负荷量1μg /( kg·h)
( 10min) ,在阻滞成功后再以Dex 0.5μg /( kg·h) 维持至手术结束; M 组( 咪达唑仑辅助组) 则在神经阻滞前后以
咪达唑仑辅助诱导维持。观察并比较2 组神经阻滞前( T0) 、手术开始前即刻( T1) 、手术开始后10min( T2) 、置
换操作时( T3) 和手术结束时( T4) 血流动力学指标及Ramsay 评分,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2 组各时点SpO2值组内变化均不明显( P>0.05) ,组间各时点水平比较,差异亦不显著( P>0.05) ; 2 组HR、
MA P 值在T1 时均较T0 时有所降低,其中D 组HR、MA P 值在T1 ~ T4 时保持平稳状态且( 除外T1 时的MA P
值) 均低于M 组同时点( P< 0.05) ,M 组组内比较中,与T1 时比较,T2、T3 时点HR、MAP 水平升高显著( P<
0.05) ; 2 组各时点Ramsay 镇静评分均达到2~ 4 分; 与M 组比较,D 组术中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 P<0.05) 。
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啶辅助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术中镇静镇痛可靠,且更易维持血流动力学
稳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对患者氧自由基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对比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氧化应激、关节功能水平。结果 两组术前机械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 h机械痛阈值均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机械痛阈值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尿潴留、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患者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有助于增强镇痛效果,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祁琦 《中国伤残医学》2021,29(10):36-37
目的:探究喉罩全麻(General Anesthesia with Laryngeal Mask Airway,GA-LMA)复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Lumbar Plexus-Sciatic Nerve Block,LP-SNB)用于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临床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肌间沟用于儿童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年龄7~14岁,体重15~43kg。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A组)和神经刺激器组(B组),每组30例。比较组间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完全阻滞起效例数。结果:A组完全阻滞率86.7%,B组为93.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阻滞下完成手术。其中,A组中有4例行1%利多卡因肘部尺神经阻滞,B组中有2例行1%利多卡因肘部尺神经阻滞。结论:周围神经刺激器精确引导下经斜角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儿童麻醉是一种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可行性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罩全麻复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入院的111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喉罩全麻,B组患者复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监测指标、术后疼痛、舒适度、镇静、炎性指标、丙泊酚维持药量与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B组患者T2、T3与T4时期的SBP与MAP水平组间比较均低于A组,T3与T4时期的HR水平低于A组;术后24h与48h的VAS评分组间比较低于A组,BCS评分与RSS评分高于A组;12h、24h与48h的CRP水平低于A组;8h、2h、24h与48h的IL-6水平低于A组;丙泊酚维持药量低于A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各药物不良反应率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全麻复合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60例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8.81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N)和腰硬联合麻醉(SEA)两组。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SEA组行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段的MAP、HR、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评分及镇痛时间。【结果】N组在手术过程中的MAP、HR较SEA组平稳;SEA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更短(P〈0.05),N组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更长(P〈0.01)。【结论】联合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麻醉效果良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且镇痛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剧烈疼痛对于骨科和麻醉医师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目前,主流的术后镇痛方式是以股神经阻滞为中心的多模式镇痛,与此同时股神经阻滞产生的股四头肌肌力阻滞也成了热议话题,因此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仍在不断探索中。隐神经是股神经的纯感觉分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神经阻滞展开了研究并将其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复合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膝关节局部浸润的多模式镇痛方法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或Ⅱ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单纯PCIA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维持镇痛2d,记录术后2、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术后PCIA按压次数、下肢运动功能阻滞程度、被动及主动膝关节屈曲角度、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 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24 h静息状态和术后24、48 h运动状态的疼痛VAS评分<4分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纯PCIA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h、>2 h且≤24 h、>24 h且≤48 h各时间段的PCIA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单纯PCIA组(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后24、48 h患肢运动功能评估均为0级,无1例出现运动阻滞.多模式镇痛组术后24、48 h膝关节主动屈曲至90°者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纯PCIA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无数均较单纯PCIA组显著缩短(P值均<0.01).结论 PCIA复合局部麻醉药行膝关节局部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良好,对患者下肢肌力影响轻微,且并发症少,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较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华  刘海生  缪叶  黄敏  罗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2):1638-1640
目的:比较连续腰丛神经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组和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各37例.记录术后4、8、16、32 h静息时及术后16、32 h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法对术前、术后2周以及术后10周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记录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术后4、8、16、32 h静息时VAS评分及术后16、32 h活动时VAS评分均低于连续股神经阻滞组(P<0.05~P<0.01);2组术后2周与术后12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连续股神经阻滞组不良反应率37.84%,高于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的16.22%(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明显优于连续股神经阻滞组,且不良反应较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