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评估,比较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和程度。结果5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135例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23.8%);在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110例中,有49例(44.5%)发展为进展性卒中;在重度颈动脉狭窄95例中,有48例(50.5%)发展为进展性卒中;在病理表现为溃疡斑86例中,有47例(54.7%)发展为进展性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仅9%~10%发生进展性卒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磷酸二酯酶4D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患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筛查45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34例正常对照的PDE4D基因的单碱基多态性(SNP)45和SNP41,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人外周血PDE活性和SHR-SP大鼠、SD大鼠及低氧-窒息动物模型的外周血、大脑组织的PDE活性变化。结果本组人群中不存在文献报道的PDE4D基因的SNP45和SNP41的多态改变。病例组外周血PDE活性为13·8±3·1,显著高于对照组(7·3±2·3);SHR-SP的外周血和大脑组织的PDE活性低于正常对照SD大鼠;窒息组的外周血和大脑组织PDE活性稍高于正常对照组;低氧-窒息组的外周血和大脑组织PDE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窒息组。结论PDE4D基因SNP45和SNP41与缺血性脑卒中无关,PDE参与了低氧应激过程。  相似文献   

3.
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二、三级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灯盏生脉胶囊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效果.方法 本研究是以社区医院为单位的随机对照开盲临床试验.在北京市城区选择5家二级医院,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单位按照统一的入选和排除标准登记试验者.在完成基线评估后,试验组患者服用试验药物灯盏生脉胶囊3个月,对照组患者维持原治疗.试验开始后3个月和12个月时复查,对于脑卒中复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监测到第18个月.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入选495例和504例脑卒中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试验组平均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和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下降了1.7%、4.3%和8.2%(t值分别为4.13、6.65和8.50,均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HDL-C/TC比值分别上升了7.6%(t=2.15,P=0.033)和11.6%(t=3.67,P<0.01);而对照组TC、HDL-C、HDL-C/TC比值均显著下降.试验组脑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也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没有变化.试验组脑卒中复发率、心血管事件率和全死因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但是仅有死亡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灯盏生脉胶囊可以有效地调节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糖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全死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g)Bβ启动子区-455G/A、-854G/A、-1420G/A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关系。方法应用病例对照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60例IS患者与130名健康对照组的FgBβ-455G/A、-854G/A、-1420G/A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与IS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IS组的FgBβ-455G/A SNP A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3688,与对照组的A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0·2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S组-455位点的基因型频率(GG:33·8%,GA:58·8%,AA:7·5%)与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GG:55·4%,GA:38·5%,AA: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S组中-455位点的GA AA基因型频率(66·3%)高于对照组的GA AA频率(44·6%,P=0·001);在高血压分层分析后-455位点的A等位基因频率和GA AA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两组间-854G/A、-1420G/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gBβ-455G/A位点与IS有关联,可能是IS的独立危险因素,-854G/A、-1420G/A与IS无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C比值)的高低与脑梗死发病危险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比值与年龄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测量各项生化指标,对228例脑梗死患者和229例非脑梗死对照者的血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脂蛋白a[Lp(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2)常见脑梗死危险因素如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脑梗死组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糖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4)病例组的TC/HDL-C比值为(4.26±1.20)mmol/L,对照组为(4.06±1.26)mmol/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等变量后脑梗死组TC/HDL-C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病例组和对照组合并后按年龄分为四组,对各年龄段组的TC/HDL-C比值进行两两比较,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TC/HDL-C比值≥4.26可能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且这一比值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弥散成像(DWI)、血流灌注成像(PWI)磁共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DWI、PWI诊断急性脑缺血,并与常规MRI结果比较。结果经MRI检查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2例。其中发病后90分钟至6小时检查者11例,其CT及常规MRI未见异常,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DWI、PWI正常;其余8例脑梗死患者经DWI、PWI检查,均发现相对应的病灶,且6例灌注减低体积(PWIv)>弥散异常体积(DWIv),2例PWIv=DWIv。起病在6-12小时5例,4例行PWI检查,3例PWIv>DWIv,1例PWIv=DWIv。起病在12-48小时6例,2例行PWI检查,PWIv=DWIv。8例陈旧病灶在DWI上表现为低信号,所有新病灶在DWI上均为高信号。结论DWI、PWI可超早期诊断脑梗死,并可帮助了解缺血半暗带。T2加权像和DWI结合可以鉴别新旧梗死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国家一类新药dl 3 正丁基苯酞胶囊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在使用复方丹参静脉点滴的基础上,对201例首次发作的72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研究。神经系统功能评分采用的是全国第四届脑卒中会议制定的标准。结果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为70 3% (64 /91),对照组为40 4% (40 /99) (P<0 01);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在治疗后第11天和第21天分别为12 62±7 73和8 98±7 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5 63±7 25和12 42±7 35 (P<0 01);生活能力状态量表的评分在治疗后第11天和第21天分别为3 42±1 46和2 51±1 65,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 83±1 29和3 20±1 48(P<0 01)。dl 3 正丁基苯酞胶囊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肝功能异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和中度升高为主,两者的异常率分别为17 5%和6 2%。1例受试者ALT升高持续最长时间为40d;其他少见的副作用是消化道症状等,以上副作用均随停药而消失。结论 dl 3 正丁基苯酞胶囊对中度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是有效的,副作用是可逆的,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因与早期弥散加权成像表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早期的影像学检查是否有助于判断病因。方法回顾性调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26例,探讨早期的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表现与病因的相关性。结果早期的DWI表现与病因有关(rs=-0.245,P=0.000)。其中,10例单发的皮质皮质下梗死(χ2=16.591,P=0.000)、17例多发的分水岭梗死(χ2=7.156,P=0.007)、39例散发性梗死(χ2=20.846,P=0.000)和17例位于前循环的多发性梗死(χ2=7.156,P=0.007),病因多为大血管病变;71例小的穿通支梗死病因多为小血管病变(χ2=174.308,P=0.000)。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小穿通支梗死(12/71,16.90%)具有其他原因(χ2=7.112,P=0.008);大部分(13/18)皮质梗死病因不明(χ2=19.650,P=0.000)。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DWI检查可帮助确定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的精确度.方法 纳入血浆MMP-9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的临床研究,对血浆MMP-9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的临床研究进行检索和评价,提取精确度指标,使用Revman 4.2和SPSS 11.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共纳入5个研究,包括49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转化者109例(21.9%).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高,但异质性较大(x2=30.27,P<0.01).(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诊断比值比为57.25(95%CI:23.57~139.04),合并特异度达89.9%(95%CI:86.4%~93.5%),合并灵敏度为86.5%(95%CI:77.3%~96.8%).结论 血浆MMP-9水平可能能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但病例数较少,还需要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CIS)是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一位的致死、致残原因,严重威胁国民健康。近些年越来越多研究集中在新型炎症标志物对心脑血管意外发展及预后的作用上,如果可以早期识别高危因素并采取有效预防或治疗措施,这对患者个人及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是近些年新发现的炎症相关生物标记物,临床研究显示,MHR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展及其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并且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综述MHR在CIS疾病发展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延缓疾病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在入院后10 d内行头颅CT复查,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05例,女140例,101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组的年龄、脑梗死体积、脑卒中史或TIA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抗凝药和房颤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而2组抗血小板聚集药、他汀类、高脂血症史、吸烟或饮酒史无明显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68,95%,CI=1.059~3.412; P=0.021)、梗死体积(OR=3.461,95%C1=1.317~6.270; P=0.044)和房颤(OR=1.284,95%C1= 1.117~2.903; P=0.015)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为29.3%,年龄、脑梗死体积和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绝大多数出血性转化不会加重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加重的患者主要是脑实质血肿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评分(HAT)、症状性溶栓出血危险因素评分(SEDAN)和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143例发病4.50 h内行rt-PA静脉溶栓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治疗后头部CT所示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8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12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AT和SEDAN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溶栓时间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P0.05);代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后,除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其余各项均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HAT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灵敏度为94.40%、特异度为41.60%、曲线下面积0.70,SEDAN评分则为94.40%、65.62%和0.77。结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但以SEDAN评分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通过对1个大样本的医院脑卒中注册资料的分析,观察各种危险因素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对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心脏和动脉病变的因素进行比较。方法研究资料来自瑞士洛桑卒中注册的卒中患者共3901例,其中脑梗死3525例,脑出血376例,均预先对各项临床和辅助资料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数据库。所有病例均进行系统的临床和辅助检查,心脏病变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证实;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病变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磁共振血管成像或常规脑血管造影确诊。结果高血压在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53.7%和4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是本组脑卒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其后依次是吸烟、轻度颈内动脉狭窄(≤50%)、高胆固醇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以及心脏缺血。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本组卒中患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吸烟、高胆固醇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房纤颤、器质性心脏疾病以及动脉病变是脑梗死而非脑出血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易患脑出血的惟一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OR=0.64,P<0.01);心脏和动脉病变患者更容易发生脑梗死,但是,器质性心脏病和轻度颈内动脉狭窄在全体卒中患者中均特别常见。结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并不一致,心脏和动脉病变是脑梗死而非脑出血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某些危险因素还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疗效和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共200例急性(发病至入院时间4.50 h)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rt-PA静脉溶栓组(对照组,100例)和rt-PA静脉溶栓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组(治疗组,100例),分别于治疗前、静脉溶栓后24 h和14 d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出血性转化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纤维连接蛋白(FN)]和神经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观察静脉溶栓后14 d药物不良反应和出血性转化发生率,评价静脉溶栓后12个月预后(病死率和BI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SOD(P=0.000)和BI评分(P=0.000)高于,血清MDA(P=0.001)和MMP-9(P=0.001)、血浆FN(P=0.000)和NIHSS评分(P=0.006)低于对照组。rt-PA静脉溶栓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后24 h,血清MDA(P=0.000)和MMP-9(P=0.000)、BI评分(P=0.000)升高,NIHSS评分降低(P=0.000);治疗后14 d,血清MDA(P=0.000)和MMP-9(P=0.000)反而降低,血清SOD(P=0.000)和BI评分(P=0.000)持续升高,血浆FN(P=0.000)和NIHSS评分(P=0.000)持续降低。静脉溶栓后14 d,治疗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例(9%)对19例(19%);χ2=4.153,P=0.042)],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14%)对11例(11%);χ2=0.411,P=0.521]。静脉溶栓后12个月,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5%)对1例(1%);χ2=1.546,P=0.241],而治疗组生存患者BI评分高于对照组(88.51±11.49对84.47±9.83;t=2.451,P=0.01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以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血脂水平,为今后预防保健及康复干预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案数据库中检索1991-2004年诊断为ICVD的病例共2886例,其中2000-2004年ICVD患者共1430例为一亚组,以我院同时期保健科随机选取的40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记录血脂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血TC、TG和LDL—C水平ICVD患者组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两性血脂水平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50岁以上女性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同龄组男性。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随着年代的推移呈逐步上升趋势,总胆固醇从1991—1994年的24.5%到2001-2004年的38.1%(男性)和22.3%到38.5%(女性),且明显高于国内2000-2001年普查人群高脂血症的患病率。结论佛山地区血脂异常是ICVD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