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疆三大山系区域包虫病的流行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三大山系区域包虫病的流行概况魏明远(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乌鲁木齐卫生部包虫病防治培训基地830002)细粒棘球蚴病(包虫病)广泛分布于新疆各地,尤其在牧区流行更严重,它给畜牧业生产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新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区域周围是...  相似文献   

2.
抗细粒棘球蚴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宁夏医学院基础医学部银川750004宁夏医学科学研究所银川750004胡庆和,王仙琴,刘英姿,吴若芬,赵晨,董进文用SP2/0骨髓瘤细胞与取自宁夏南部山区患者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进...  相似文献   

3.
新疆绵羊和黄牛棘球蚴病病原形态学的比较研究新疆八一农学院动医系(乌鲁木齐830052)黄燕,王善志,徐显曾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0)齐普生近年来,不少学者 ̄[1~4]从不同方面研究发现,细粒棘球绦虫存在明显的种内分化或变异,导致...  相似文献   

4.
家犬粪便中的细粒棘球绦虫DNA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检测家犬粪便中细粒棘球绦虫DNA的PCR方法,为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提供检测手段。方法 犬粪经液氮反复冻溶后提取DNA,PCR扩增编码细粒棘球绦虫12srDNA检测该靶DNA片段(255bp)。结果 10只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犬,8只(体内成虫数〉80条)阳性,2只(体内成虫数分别为4条和5条)阴性。4只未感染家犬粪样及其他3种绦虫DNA样本均为阴性。结论 初步建立了灵敏、特异的检测家犬粪便中细粒棘球绦虫的PCR方法。  相似文献   

5.
2013年12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与国际DOI基金会(IDF)联合举办了“DOI创新应用(北京)研讨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乔晓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致辞。  相似文献   

6.
曹岩  杨军 《地方病通报》1995,10(4):114-116
DNA技术在棘球属绦虫分类学上的意义曹岩,杨军综述柴君杰审校(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2)囊型包虫病是指人偶然摄入感染了细粒棘球绦虫狗的粪便中所排出的虫卵,而在体内发育成囊型幼虫。这种囊型幼虫见于绵羊和其他放牧动物,是该绦虫正常生活史...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细粒棘球蚴囊壁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后的病理改变。方法 采集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新鲜羊肝,选取囊壁较薄、触摸弹性较好的细粒棘球蚴30个。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等分为3组,每组10个包囊。对照组,用普通诊断超声照射2 min。处理组1和处理组2分别用150 W和250 W声功率对细粒棘球蚴包囊进行沿囊壁多层面的环形扫描,层面间距为5 mm,扫描速度为3 mm/s,照射时间2~10 min(根据包囊大小)。取出照射后先肉眼观察细粒棘球蚴包囊大体改变,后取囊壁组织分别制作病理切片和透射电镜切片,观察其病理改变。 结果 HIFU(250 W)辐照后,细粒棘球蚴包囊剪开处内囊壁立即发生卷曲,剥离出的内囊颜色变白、变硬、透光度降低。病理切片显示,HIFU辐照后细粒棘球蚴的内囊壁上角皮层与生发层大部分发生分离。电镜观察结果显示,HIFU辐照后细粒棘球蚴的角皮层纤维纹理明显改变,生发层细胞发生裂解性破坏。 结论 HIFU沿细粒棘球蚴囊壁的多层面的环形照射可明显损害细粒棘球蚴囊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后对受攻击小鼠的包囊减重率及脾细胞淋巴因子的影响。方法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鼻腔内接种、口服灌胃和肌肉注射4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用Eg原头节攻击感染,50个Eg原头节/每只小鼠,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分离并称重细粒棘球蚴,计算包囊减重率;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粗抗原(EgAg)或伴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4(IL-4)水平。同时设卡介苗(BCG)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 结果 以上4种疫苗接种组的包囊减重率分别为45.77%、18.20%、88.05%和92.46%;疫苗肌肉接种组的IL-2、IFN-γ和TNF-α均较PBS对照为高,分别为(30.0±0)pg/ml、(65.0±0)pg/ml和(425.0±10.7) pg/ml, IL-4低于PBS对照组, 为(10.0±0) pg/ml。 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诱导小鼠产生辅助性T细胞1型(Th1)反应,从而对抗Eg原头节攻击感染。  相似文献   

9.
骨桥蛋白在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的分布及表达。 方法 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60例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及巨噬细胞中OPN的表达与分布;Von Kossa染色观察囊壁中钙化分布特征。 结果 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有不同程度OPN表达,75%(45/60)集中分布于近虫体侧纤维囊壁(内层),.3%(5/60)分布于近肝组织侧纤维性囊壁(外层),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内、外层交界处可见巨噬细胞带,多数巨噬细胞胞浆内有OPN表达。OPN表达阳性的囊壁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钙盐沉积,其在囊壁内、外层的分布与OPN的基本一致。 结论 OPN主要分布在肝细粒棘球蚴外囊的内层纤维囊壁。  相似文献   

10.
蒋晖  郑宏  尹极峰 《地方病通报》2003,18(1):17-19,100
为了观察应用纳络酮治疗细粒棘球蚴致过敏性休克绵羊的肺部形态学变化并探讨机制,通过复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24只,用细粒棘球蚴粗制囊液抗原攻击发敏,观察并确定休克的发生,建立过敏性休克动物模型。攻击发敏后,受试绵羊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应用纳络酮(Ⅰ组),盐酸肾上腺素(Ⅱ组)治疗,生理盐水(Ⅲ组)作为对照治疗,观察60min后处死绵羊,测定肺湿/干重量比值(W/D),观察绵羊肺部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措施均能明显减轻肺水肿病变,而肺部形态学的改善以纳络酮组治疗效果最好,肾上腺素效果次之,提示早期应用纳络酮治疗细粒棘球蚴致过敏性休克是较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小鼠感染的细粒棘球蚴囊经吡喹酮、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治疗后,其生发膜的超微结构均示有广泛的变化,主要是皮层基质变性、溶解和空泡变化;皮层细胞核周胞质的溶解、空泡形成,线粒体密集、变性、肿大,间质及肌束的广泛或局灶性溶解,以及囊腔面的溶解和脱落。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尚可引起角质层的损害及核染色质减少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组织学的方法,观察了吡喹酮引起的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剂量为500mg/kg/d ,连续给药15及90天时,生发层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41.3%及36.5%和23.5%及70.7%,两组间坏死率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7.9%及1O.3%和28.4%及65.4%,两组间死亡率的差别亦有高度显著性(P<0.001)。连续治疗30~90天,少数细粒棘球蚴的角质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破裂及炎性细胞侵入,部分受损生发层的表面还有炎性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13.
Mebendazole and flubendazole, administered in food at 500 ppm for 14 consecutive days, had a marked effect on one-year-old hydatid cysts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in mice infected with protoscolices of human origin. In both treated groups most of the cysts were collapsed compared with none in the controls. A small number of apparently viable cysts was observed in both mebendazole and flubendazole treated mic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collapsed cysts revealed necrosis and limited inflammatory infiltration, but in one intact cyst a normal germinal layer was present. The body weight decrease of the treated mice, as the cysts collapsed, was interpreted as an excellent indicator of drug efficacy. Drug-related side effects were not observed.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阿苯达唑亚砜150mg/kg/d×15天及×28天对NIH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给药15天,细粒棘球蚴生发层出现变性及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0.0%及32.0%;而囊液内原头节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为36.3%及4.3%;治疗28天时,生发层的变性及坏死和原头节的变性及死亡的发生率依次分别为37.9%及58.6%和16.7%及40.0%;而角质层则有破坏及大量多核巨噬细胞聚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继续观察感染后6~24个月的细粒棘球蚴在NIH小鼠体内发育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表明,在鼠体内出现育囊的时间为感染后7~8个月,囊液内见到游离原头节及子囊的时间分别为8及10个月,并发现细粒棘蚴体内的糖原、DNA、RNA、碱性蛋白质的含量,AKP、ACP及ATP酶的活力,均以生发层的芽状突起部分及原头节内的较丰富和较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小鼠继发性腹腔泡球蚴病用吡喹酮脂质体、吡喹酮、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甲苯达唑进行实验治疗。5个治疗组对小鼠均能抑制泡球蚴增殖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8.7%,14.3%,70.0%,48.3%和77.0%。吡喹酮经脂质体包裹后,较吡喹酮组疗效明显提高(P<0.01)。各治疗组泡球蚴生发层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与实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吡喹酮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损伤程度最重。超微结构显示,各治疗组对小鼠泡球蚴组织均有广泛的变化,以阿苯达唑组变化最重,细胞大部分解体。提示各种化疗药物对泡球蚴组织有广泛的细胞内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高强度聚焦超声波(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动物体内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的杀伤作用。方法用采自感染包虫病羊肝内棘球蚴的原头节接种小鼠腹腔,建立小鼠棘球蚴病模型。用HIFU照射小鼠腹腔棘球蚴,以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HIFU杀伤棘球蚴的破坏作用,对照组予以普通超声照射。结果HIFU对棘球蚴有明显的破坏作用,随着HIFU照射时间延长,肉眼观察见棘球蚴囊塌陷变瘪。光镜观察见囊壁撕裂、生发层细胞脱落、细胞层变薄甚至消失,角皮层变薄,但层状结构未中断。扫描电镜显示生发层细胞脱落明显,角皮层板状结构疏松;透射电镜显示生发层细胞脱落、细胞间隙增宽,角皮层未见明显破坏;对照组棘球蚴囊壁结构完整。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能破坏小鼠体内棘球蚴,使棘球蚴的生发层损伤,但角皮层仍然完整。  相似文献   

18.
小鼠的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囊组织,经用0.25%胰蛋白酶溶液消化和密度梯度离心,可获得分离的生发细胞。此种细胞在含20%小牛血清的RPMI1640中培养约7d后开始增殖,增殖后的细胞表面光滑,形体增大。免疫学检测显示生发细胞的表面及其可溶性蛋白中有抗原成分。将培养的生发细胞返种至小鼠腹腔中时,少数可发育成囊。  相似文献   

19.
小鼠于感染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后用甲苯达唑口服治疗,剂量为12.5~100mg/kg/d×10时囊肿抑制率为49.2~77.5%,用阿苯达唑100~300mg/kg/d×10~14治疗的为61.3~72.1%,而用吡喹酮400mg/kg/d,或800mg/kg/d,2次均服,疗程为10d时则无效,但若给服500mg/kg/d×14,囊肿抑制率为63.4%。药物有效各组的每鼠平均囊数,除个别组外,均较相应对照组的为少。此外,甲苯达唑与吡喹酮合并服用,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