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切断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对静注内毒素 (主要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大鼠肺部急性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静注LPS(10mg/kg)引起大鼠急性肺脏炎性损伤的模型 ,分别切断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干或做假手术对照 ,在 1.5h检测各组动物血乙酰胆碱 (ACh)、皮质醇水平以及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丙二醛 (MDA)量和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的变化。结果 :静注LPS1.5h即可引起肺部急性炎性病理改变 ,肺组织TNF -α、MDA量和MPO活性明显升高 (P <0 .0 1) ,血ACh和皮质醇也升高 (P<0 .0 5 ,P <0 .0 1)。静注LPS复合迷走神经切断组动物较单纯静注LPS动物肺组织中TNF -α、MDA量和MPO活性显著升高 (P <0 .0 5 ) ,肺组织炎性改变加重 ,而血ACh和皮质醇水平却显著下降 (P <0 .0 1)。结论 :迷走神经切断能加重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病理损害 ,迷走神经的完整性对于维持体内抗炎激素的水平 ,保护肺脏免受过度炎症的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男,30岁,因发现左侧颈部无痛性肿块2月于2005年1月12日入院。患者自2004年11月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有一“鹌鹑蛋”大小的无痛肿块,生长慢,无吞咽困难及声嘶表现,触摸肿物时有刺激性呛咳。入院检查:全身情况好,左侧颈部锁骨上方可触及约4cm×4cm大小圆形肿块,中等硬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迷走神经在盐酸灌注食管引起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给麻醉豚鼠食管灌注1 mol/L盐酸,观察气管、主支气管、细支气管的微血管血浆渗出和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及神经内肽酶抑制剂 phosphoramidon、预先切断豚鼠双侧迷走神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气道血浆渗出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气管组织匀浆SP测定采用ELISA法,CGRP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 盐酸灌注豚鼠食管显著增加气管、主支气管的SP浓度及血浆渗出(P<0.01),而细支气管的血浆渗出和SP浓度增加不明显(P>0.05);神经内肽酶抑制剂phoshporamidon可以显著增加盐酸灌注食管引起的气管、主支气管、细支气管血浆渗出(P<0.001);切断豚鼠双侧迷走神经,盐酸灌注食管诱发的气管、主支气管、细支气管SP水平增加和血浆渗出能被明显抑制(P<0.01).结论 迷走神经在盐酸灌注食管诱导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Clara细胞是排列在肺细支气管黏膜上的非纤毛立方形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功能。1881年,首先发现了这类细胞的存在。1937年MaxClara描述了这类细胞的形态特征,这类细胞便以他的名字命名。Clara细胞分泌产物中有一种分子质量为15840D的蛋白,称为CCl6。在结构上是由70个氨基酸组成的同型二聚体,反向平行方式。属于分泌型蛋白家族。有人称CCl6为CCIO,是由于开始测得其分子质量为10kD的缘故。许多研究者在不同生物体内研究过此蛋白,根据生物种类及来源,文献中提到此蛋白的多个名称,如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子宫球蛋白、人类蛋白1、尿蛋白1等。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antiinflammatorypathway,CAP)研究的进一步深入[1-4],迷走神经刺激疗法(vagusnervestimulation,VNS)已作为一种新型疗法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5-6]、系统性红斑狼疮[7]、炎性肠病[8-9]、干燥综合征[10]、外科术后神经炎症[11]、局部炎症反应[12]等急慢性炎症治疗。动物实验研究发现,VNS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1],甚至,有学者认为,VNS可作为一种潜在疗法,预防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相关炎症风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肺俞”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大鼠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正常电针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后两组以香烟烟熏结合脂多糖气管滴注法复制COPD模型。观察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和血浆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的含量,并取正常电针组、模型电针组大鼠的“肺俞”穴进行即刻电针治疗,观察电针前后大鼠迷走神经放电情况。结果 与电针前比较,正常电针组和模型电针组大鼠电针后颈部左侧迷走神经放电频率、面积和幅度均显著增加(P<0.05) 模型电针组大鼠电针前后颈部左侧迷走神经放电频率、面积和幅度差值显著大于正常电针组(P<0.05)。ACh在外周血浆中含量变化为: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电针组显著高于正常电针组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ACh在BALF中含量变化为:正常电针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模型电针组显著高于正常电针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 电针“肺俞”穴可使COPD大鼠迷走神经放电增强,并促进肺局部ACh递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半胃切除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行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半胃切除,毕Ⅰ、Ⅱ式胃肠吻合(SVB)32例,胃大部切除加毕Ⅰ、Ⅱ式胃肠吻合(PGB)97例,随访结果表明,SVB术后降酸率、远期并发症以及Visick分极均优于PGB;术后B超监测证实SVB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良好,无胆囊炎及胆囊结石等改变。  相似文献   

8.
9.
10.
李君 《四川医学》1995,16(2):111-112
心钠素与肺部疾病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310007)李君1956年Kisch首先报告了在豚鼠心房的细胞中含有颗粒,此后,在所有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均有同样发现。进入80年代,许多国外学者[1]几乎同时从大鼠和人体心房组织中分离、提取、纯化了这种活性肽一心...  相似文献   

11.
正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胃癌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手术为主~([1])。近年来,随着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2])。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以及机体康复的重要因素为术后胃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部火器伤瞬时及早期心血管效应的神经机制. 方法: 18只家兔随机平分为3组, A组: 模型组; B组: 迷走神经切断组; C组: 减压神经切断组. 分别用小口径步枪致伤,连续监测枪伤瞬间及早期心血管反应. 结果: A组家兔枪伤瞬间血压即刻均呈单波峰升高,达伤前的1.47±0.09倍,而后迅速降低至伤前的0.48±0.06倍,1 min后回升至伤前的0.80±0.07倍,并逐渐稳定. 心率、左室内压和±dp/dtmax出现瞬时下降且恢复缓慢. B组枪伤瞬间血压变化幅度较小,恢复较快. 心率无瞬时下降. C组枪击瞬间出现血压降低,幅度较A组小,心率变化与B组相似. 结论: 胸部枪伤后数秒内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心肌受抑制和左室内压下降与迷走神经反射有关. 切断迷走神经和减压神经可以阻断或减轻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13.
5-羟色胺对大鼠膈下迷走神经传入放电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红  陈卫  陆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7):1706-1708
目的 探讨大鼠外周静脉注射5-羟色胺以及促胰液素(secretin, SEC)对膈下迷走神经传入冲动的影响, 以及5-羟色胺对膈下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影响的机制.方法 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膈下迷走神经传入自发放电为观察指标,观察外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5-HT(3、10、30 μg/kg)、5-HT3受体的拮抗剂格拉司琼(1 mg/kg)以及5-HT SEC对其的影响.结果 5-HT对膈下迷走神经传入自发放电具有兴奋作用,给予5-HT3受体拮抗剂后神经放电的效应被抑制,大剂量5-羟色胺 促胰液素可增强由单独的大剂量5-HT所致的迷走神经传入放电的兴奋作用.结论 5-HT可能是作用于与迷走传入相关的5-HT3受体兴奋了膈下迷走传入神经自发放电;促胰液素可以增强5-HT对迷走神经传入自发放电的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精神障碍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发现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VNS)在精神障碍治疗中有潜力。本文概述了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在精神障碍应用中的现有进展,探讨了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应用于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迷走神经刺激(VNS)是一种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可选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进行VNS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患者45例,以治疗年龄,治疗前后发作频率,治疗持续时间为参数,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体有效率为64.4%(29/45),其中儿童63.9%(23/36),成人为66.7%(6/9),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8)。22例治疗1年以上(>1年),有效率72.7% (16/22), 23例治疗六个月至一年(0.5-1年),有效率56.5%(1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一例因感染移除设备;一例发作加重而中途关机;一例因发作持续状态死亡。结论:VN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手段。治疗持续时间可能是影响VNS治疗效果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参数调节体会。方法对46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迷走神经刺激手术治疗,术后2-3周开机。分次调试参数,脉冲发生器输出电流从0.25mA逐渐增加,但不超过3.0mA,刺激周期为开30s,间歇5min,频率20-30Hz,脉宽250-1 000μs。刺激8个月以上进行随访。结果随访39例患者,McHugh I级13例,II级11例,III级11例,IV+V级4例。其中4例(10.3%)术后无发作,24例(61.5%)发作减少50%以上。结论迷走神经刺激是治疗成人和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的方法,超过60%的患者癫痫发作减少50%以上。治疗效果与刺激时间及参数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的心脏迷走神经活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同时探讨心脏迷走神经活性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测,以分析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心率变异参数差异及昼夜节律变化和血压与心率变异参数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24h、清醒和睡眠期HF及PNN50均明显降低(P<0.001);高血压病患者HF、PNN50仍可见昼夜节律变化:HF、PNN50在睡眠期较高(P<0.001)但昼夜差异明显比正常人小(P<0.001);24h总的HF与SBP、DBP负相关(r=-0.74;-0.83,P=0.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迷走神经活性降低;心脏迷走神经活性昼夜节律尚存,但昼夜变化幅度明显减小;迷走神经活性的消长与血压的波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aVNS)结合康复运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3年6月—10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taVNS 0Hz(n=20)、taVNS 30Hz组(n=20)、taVNS 300Hz组(n=20)、taVNS 3000Hz(n=20)组,4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增加不同频率的taVNS刺激,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ta-VNS治疗强度,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4d。在假刺激组中,只夹电极但不给与刺激。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30d、治疗45d后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 结果治疗前4组FMA评分无显著差异(F=0.195,P=0.90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30d及45d后,4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同时taVNS 300Hz组治疗45d后的FMA评分最优(48.81±20.30);不同治疗方案在治疗30d前后、治疗45d前后FMA指标的差值均具有差异(P<0.001),其中taVNS 300Hz组治疗45d前后的FMA评分差值最大(9.81±1.69),具有临床意义。 结论taVNS结合康复运动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taVNS 300Hz治疗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调控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体内Th17和Treg 蛋白变化控制炎症的机制。方法 以2mg/kg LPS 鼻管滴注SD大鼠,6h后给予左侧颈部迷走神经以10min,5V,5Hz,2ms频率刺激, 2h后取双肺及脾组织进行检测。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LPS组和LPS+VNS组,每组10只。检测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测定肺部湿干比,H-E染色检测肺部炎症程度,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检测肺及脾组织Foxp3及Rorγt蛋白表达,ELISA检测肺部灌洗液中TNF-α、IL-1β、IL-6、IL-17、IL-10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大鼠ARDS模型。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增高(P<0.001),湿干比增高(P<0.001),IL-1β、IL-6、IL-17、IL-10表达升高(均P <0.01)和TNF-α表达升高,肺和脾组织中Foxp3和Rorγt蛋白表达上升;与LPS组相比,LPS+VNS组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降低(P<0.05),湿干比下降(P<0.05),IL-6、IL-17降低(P<0.05或P<0.01),IL-10升高(P<0.01),肺及脾组织中Foxp3蛋白表达上调(P<0.05)和Rorγt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VNS可通过调控肺和脾组织Th17和Treg蛋白进而调控炎性因子,减轻LPS诱导的ARDS病理改变,保护组织。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 i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drug-resistant epilepsy (DRE).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factors of prognosis, safety and effect of VNS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DRE.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examined 45 cases of DRE that received VNS treatment in our center from June 2004 to June 2010 and analyzed the parameters (age of patient receiving VNS, seizure frequency before and after VNS as well as treatment duration) by Student’s t test, Fisher’s exact and Mann-Whitney U tests,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was 64% (29/45), 67% (6/9) for adults and 64% (23/36) for children,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28). Twenty-two cases had been in VNS therapy for over 1 year with a treatment efficacy of 73% (16/22), whereas 23 cases had been in VNS therapy no more than 1 year with a treatment effecacy of 57% (13/23), and h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3). The main side effect included hoarseness of voice and cough. One patient’s device was removed due to infection. One patient’s VNS was half-way terminated due to seizure aggravation. One patient died due to status epilepticus.
Conclusions  VNS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DRE. Duration of VNS therapy may be a crucial factor on pro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