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丽萍 《吉林医学》2011,32(15):3147-314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简称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操作实用性及优越性。方法:对98例肿瘤患者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结果: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成功率为97%,置管时间89~290 d,平均127 d。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延长了置管时间,降低了治疗成本,宜广泛用于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2.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及老年患者的输液治疗,有效地保护了患者外周血管,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但PICC置管仍然存在一定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其安全、维护简便、可长期留置的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中长期静脉输液者,尤其为需要间断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建立起了痛苦少、方便、有效的静脉通道;但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PICC的穿刺成功很大程度上受外周血管条件的限制。很多有PICC置管需求的肿瘤患者,由于血管条件的限制不得不放弃置管,而忍受反复穿刺的痛苦及大量强刺激性化学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为无专用血管超声困难穿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穿刺置管方法。方法选择因治疗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而无直视或触摸不到外周静脉的患者6例,经诊断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置入PICC导管。结果 6例全部获得成功,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术,有效解决了无专用血管超声设施、静脉条件差而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困难,提高了PICC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作为解决困难穿刺置管的一种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2):199-201
目的:比较两种外周静脉穿刺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效果及探讨在超声心动图辅助导管头端定位下行儿童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行PICC置管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采用超声血管定位下血管穿刺方法,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外周静脉穿刺采用盲穿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外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贵要静脉选择率、外周静脉穿刺时间、置管时间、置管中、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外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93.3%),贵要静脉穿刺选择率高(90.0%),外周静脉穿刺时间及总的PICC置管时间短,穿刺点渗血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超声血管定位联合超声心动图辅助导管头端定位行儿童PICC置管术操作方便,能够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解决临床传统穿刺不能完成的PICC病例,提高穿刺置入成功率.方法 对54例经静脉给药肿瘤化疗患者行超声引导PICC置管.结果 穿刺成功率98.1%(53/54),一次进针成功率92.5%(49/53),l例穿刺过程中患者主诉心悸,要求终止置管.结论 彩色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具有直观、动态、准确、安全的特点,大大地提高了穿刺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临床建立静脉通路困难,探讨血管超声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的置管方法 . 方法 选择183例均为上肢无肉眼可视静脉的患者,且使用传统置管方法 、改良赛丁格技术置管法不能置入PICC,采用便携式血管超声与改良塞丁格技术结合应用于PICC. 结果 183例患者中180例置管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达98.36%,无一例导管异位,每例患者置管后连续观察3个导管留置日,均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 结论 此技术解决了传统置管方法 受血管条件限制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乳腺癌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准确输入,避免化疗药物产生局部不良反应及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 对260例肿瘤化疗患者采用PICC置管输入化疗药物.结果 置管过程中异位16例.经精心护理,95%患者顺利完成全程化疗,无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大剂量化疗施行PICC置管能很好地保护外周血管,有效防止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方便的静脉输液通道,减轻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病人的痛苦,为病人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通道,有效地保护了病人血管,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彩超检查在诊断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3例PICC术后静脉血栓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彩色多普勒的超声显像特征,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23例患者中,发生急性血栓20例,局部血栓性静脉炎2例,血栓形成前期1例.结论 PICC后血栓形成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并发症,超声检查对其的诊断具有早期、无创伤性、高敏感性、重复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于外周血管条件差,反复多次穿刺患者上肢浅静脉,使静脉硬化并失去弹性,甚至疤痕,致使穿刺困难。可以选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行PICC穿刺,置管专用血管超声仪成本高,短期内普及不太现实,严重制约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广泛应用,为运用非穿刺探头超声引导下穿刺,穿刺准确定位,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我院采用火腿肠超声下模拟穿刺定位练习后,给病人用非穿刺探头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行PICC穿刺30例,穿刺成功100%,一次成功率99%。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er catheter,PICC)是经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导管尖端达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1]。目前,PICC已成为肿瘤患者、静脉高营养患者和危重症患者重要的给药途径。行PICC置管可最大程度保护肿瘤患者的外周血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B超引导下置管技术的开展已经为越来越多患者提供安全的静脉输液通路,但B超引导下置管易引非炎性渗液。  相似文献   

12.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或刺激性药物的静脉输液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股静脉置管术的优点和缺点。方法将30位患者分组为PICC1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0例,股静脉置管10例。结果30例中一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在置管32d后出现穿刺口红肿现象;1例股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在置管9d后因主诉感置管侧下肢肿胀,其余均顺利完成临床治疗。结论PICC适宜置长期化疗或需长期输液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适宜胃肠道手术中输血及术后进行完全肠外营养(TPN)的患者;股静脉穿刺置管适宜需要做血滤或单疗程化疗等短期临床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2007年-2009年我科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给予长期静脉输液,探讨PICC在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PICC的临床应用避免肿瘤患者需长期输液而导致的周围静脉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外周血管,降低了CVC穿刺的风险,操作简单安全,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A组患者施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建立静脉通路,同时予以外周浅静脉置管留置针或普通针头输液;B组患者均以外周浅静脉置管留置针或普通针头输液。结果: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组(A组)抢救成功25例,成功率86.21%;普通外周静脉建立静脉通路组(B组)抢救成功20例,成功率68.97%。两组抢救成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建立静脉通路对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值得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穿刺过程中,采用平面内技术与平面外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在我院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130例,经患者知情同意,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下平面内技术组和平面外技术组,每组65例.观察2组穿刺用时和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 彩色多普勒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过程中,平面内技术组穿刺时间为(180.0±35.0)s,平面外技术组为(98.0±24.1)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面内技术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66.2%,平面外技术组为9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平面外技术穿刺用时短,一针穿刺成功率高,适于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对于长期接受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血管条件差难以穿刺以及需进行抢救的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解除了因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心理压力,而体现出重要价值。我科于2004年10月—2008年2月对156例患者施行了深静脉置管术,其中锁骨下静脉穿刺110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45例,股静脉穿刺1例,保证了临床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但其中有11例患者在置管后曾发生非正常拔管,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清华  刘倩  苏秋妹  吕雅萍 《海南医学》2013,24(16):2492-2493
目的探讨因患者血管条件差不能够直视肘部血管者应用非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管方法。方法对48例双上肢肘部血管不能采用传统穿刺PICC置管方法的患者,采用非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管。结果 46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其成功率达95.8%。所有置管成功者经胸片检查未发现有导管异位。结论在B超未广泛应用于引导PICC置管条件下,对血管条件差不能够直视肘部血管的患者应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进行穿刺PICC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刘莉 《中外医疗》2010,29(36):158-158
由于老年患者的血管老化、血管条件差,使用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更符合老年患者血管条件,有效的解决老年患者长期输液治疗的难题。我科给一位老年患者行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长时间频繁出血,经过各项护理措施后成功止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应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5月解放军第io九医院5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情况。结果56例患者置管成功率为100%,导管留置时间10~21d,平均(14.0±2.4)d。其中,发生局部渗血2例,经压迫止血处理后停止;静脉炎2例,1例经抗感染、局部理疗后好转,1例给予拔管处理;3例患者发生导管阻塞,经溶栓后其中2例恢复通畅予以保留,另1例则拔除了静脉置管。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可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作为移植的静脉通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方便、快捷,避免各类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同时减少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最大限度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感染机会。但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掌握PICC相关知识,以尽可能将其并发症减少到最低,实现了由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造血干细胞输入,骨髓空虚期药物、血制品等的输入,可代替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途径,但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掌握PICC相关知识,以尽可能将其并发症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