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预适应现象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临床及预后的影响,对137例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按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分为IP、P两组。结果表明:IP组心肌梗塞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P组,而梗塞后心绞痛及再次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P组。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表现在①限制了梗塞面积的扩大。②维护梗塞后心脏功能。③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室早Q对心绞 预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元升  陈莉 《山东医药》1995,35(1):15-16
对动态心电图中有室早Q的169例和无室早Q的9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作对比观察,发现有室早Q者心肌缺血严重,易合并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和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发生心肌梗塞的机会较多,且预后差。认为室早Q有助于检出高危心绞痛患者,是估测预后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对74例出院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随访结果表明,心肌梗塞后残余心肌缺血与猝死关系密切。经统学分析证明,老年心肌梗塞后有残余心肌缺血患者较无残余心肌缺血患者,残余心肌缺血合并室性早搏患者较无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合并左心机能不全患者较无合并左心机能不全患者,其猝死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25~0.005)。分析残余心肌缺血患者猝死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为:1.存在持久的心肌梗塞病灶;2.急性心肌缺血的再发作,甚至有再次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3.室性早搏与左心机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故预防老年心肌梗塞后残余心肌缺血患者发生猝死的关键是改善残余心肌的缺血性改变、预防急性心肌缺血的再发作及再次心肌梗塞的发生,并及时防治室性早搏与左心机能不全。  相似文献   

4.
心肌的缺血预适应及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短暂的心肌缺血可使心肌快速适应,减少随后较长时间缺血引起的心肌梗塞范围和心律失常发生率。通过腺苷A1受体作用于抑制性G蛋白,开放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可能是其主要机制。利用心肌的这一内在保护能力,可望提供心肌缺血后延缓心肌梗塞发展,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保存心肌收缩功能的新型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5.
我们用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Holter)对12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进行分析,以了解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变化,并对其中部分患者进行随访,以观察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后,一部分病例因剩余心肌缺血,而于近期内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称为“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是心肌梗塞的一个特殊类型。 一、发病原理 剩余心肌缺血可限于梗塞区边缘带,即梗塞区缺血;也可限于远距离血管床,即远距离缺血。 梗塞区缺血原理是:梗塞相关冠脉张力增高及/或血小板产物增多引起冠脉痉挛、血小板聚集,以及梗塞区新近血栓形成引起冠脉闭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237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乾。结果室主律失常者比无室性心律失睹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显著增多(P〈0.05)。缺血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死于心衰者明显高于单纯缺血者(P〈0.001)。无症状性心肌血发作次数与心昼夜时相变化相关。结论无症性心肌血伴室性心律失常同时合并有心  相似文献   

8.
<正> 2.Holter 监测对检出冠心病及无痛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Holter 监测是在冠心病人中检出心律失常最敏感的方法,较踏板运动试验敏感.特别是患过心肌梗塞后,作 Holter 监测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相当常见,而有多发性早搏或复杂室性心室失常者发生猝死的机会较其它人多.除了检出心律失常外,Holter 监测可根据 ST 段及 T 波变化等缺血性改变对有  相似文献   

9.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心肌梗塞导致死亡的患者中十分常见,因其发作隐匿,缺血往往不能自行缓解,可进展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塞或心性猝死,具高度危险性。我们应用卡维地洛对心肌梗塞及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分类。方法对123例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老年患者的动态心电图(Holte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其中78例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老年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并以激动起源异常多见,而激动传导异常较少;心律失常最常见为室性早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次数>10次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老年患者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以激动起源异常多见,其中室性早搏最常见,多次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加重心肌损伤可能是导致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胺碘酮临床应用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胺碘酮(amiodarone,Ami)具有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抗心律失常的疗效确切,且对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疗效。近几年来,临床应用有一些较为重要的进展。1 关于改善心律失常患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后的预后,减少死亡率问题  相似文献   

12.
研究对象为莫斯科市疑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30例,男171例,女59例。其中165例有典型心肌梗塞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及血清酶升高。确诊为透壁性心肌梗塞者138例(前壁86例,下壁52例),壁内心肌梗塞者27例。合并心律失常者82%,有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者28例(16.9%),心力衰竭者34例(20.6%)。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和鉴别致命性心律失常不可缺少的手段。近年电生理学和实验室检查的进展明确了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认为心脏搏动后心肌细胞复极存在局部差异。这种电生理差异能从12个标准导联中获取。为观察心脏病人心电特征提供了新的方法。作者用12个标准导联测定急性心肌缺血时QT离散  相似文献   

14.
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系统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系统的广泛应用,业已证明这种设备能对严重心电改变,如心肌缺血、心肌梗塞、高危心律失常等及时做出诊断和指导现场救治,并对偶发,短暂的心律失常及ST-T改变有可靠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可颖心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109阵次SMI和28例中年冠心病患者30阵次SMI。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SMI发生率高于中年组,以上午9~11时发作最频,其发作高峰与血浆儿茶酚胺生理高峰浓度时间一致,与心肌供血减少有关。老年冠心病患者发作SMI时最大心率和平均心率均低于中年组,而且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有痛性心肌缺血时,提示运动不是主要诱因,SMI可诱发心律失常。结论临床不能根据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有无决定治疗及判断预后,及时发现和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减少心律失常,对防止猝死和心肌梗塞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述评心肌梗塞后钙拮抗剂的二级预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塞(MI)后二期并发症(Secondary complication) MI急性期间(数小时至数日)常发生左室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MI存活者1个月内死亡率高达30%即缘于此。亚急性期间(出院1年内)约1/3存活出院者反覆发作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非致死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约8~12%。慢性期间(出院1年后)年死亡率约3~4%。活动性和/或反覆性心肌缺血是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二期并发症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31例冠心病,30例正常对照组,用不同剂量多巴酚丁胺(DB)静滴前后心电图观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率和血压的改变。结果DB能加重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且剂量越大,心肌缺血反应越明显,心脏病情严重者,仅5μg/kg/min;即可加重心肌缺血。本文提示DB仅用于常规抗心衰无效者,且剂量要个体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简称为DCG)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0例DCG资料,分析冠心痛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220例中203例有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捡出率为92.27%;冠心病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77.17%。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生率高于有症状者。结论12导联同步DCG是捡出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一种可靠以及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特点 ,找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 16 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分析心肌缺血特点。结果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高峰时间在上午 6~ 12时 ,发作时无症状者达70 % ,合并心律失常者 4 9%。结论 加强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特点的了解 ,做好病情观察和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 ,重视对病人的健康教育 ,有助于预防心肌缺血和心脏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20.
本报告旨在探讨心肌梗塞后治疗及恢复期活动的标准。心肌梗塞后短期作轻微的运动试验,出院后作相应强度的活动是恰当的。在梗塞后短期作轻度运动试验可发现潛在的心律失常,而中等度的运动试验可观察到严重的局部心肌缺血。根据这些结果可给基层医师对住院后期或出院病人的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