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出血属祖国医学中风病范畴,《内经》谓之“大厥”、“薄厥”,后称“卒中”、“类中”。中风之因,汉唐遵《内经》主外风,金元争鸣倡内风。现代则归之于虚、火、风、痰、气、血六端,而病发多责于瘀血、痰浊[1]。笔者认为,本病患者既有阴气虚、痰瘀盛的病理体质,又有情志、劳倦的诱发因素,瘀血阻滞是其发病的关键,痰、火、瘀、水交结是其病理特点。1 阴气虚、痰瘀盛的体质因素大量临床资料表明,50~60岁是脑出血的高发年龄。年事已高,机体衰老,肝肾阴亏,肝阳亢盛为这个年龄段的显著特点。肝肾之阴具损,阴虚则肝阳无制而偏亢。肝阳偏亢则易于…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理法方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发病机理多为气血亏虚、肝郁化火 ,或痰湿内盛、脏腑功能失调 ,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酗酒饱食、用力过度等诱因 ,导致气血阻滞 ,脑脉痹阻而成。病位在脑 ,与心、肝、脾、肾脏器关系密切。病理属性为本虚标实、上实下虚。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 ,痰浊、风火、肝阳、瘀血为标。笔者长期从事中风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 ,现结合个人经验和认识 ,对临床治疗急性中风病的理法方药探讨如下。1 通腑化痰法急性期中风患者虽有本虚之证 ,然治疗仍应侧重标实。由风、火、痰、瘀内结所致腑气不通 ,在中风病机变…  相似文献   

3.
<正> 中风病位在脑,这是医道共识的,然笔者在此所指的“病位”,是指中医辨证中所包含的能够指导临床施治的“病位”。 在中医辨证中对中风病位的提法,大致有以下四种:①脏腑经络说: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起,大多持此说,如朱丹溪“湿土生痰”说,重视“脾”;刘河间主张“肾水虚衰,心火暴甚”,重在“心肾”;叶天士认为“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重在“肝肾”。至现代,多认为中风发病以心、肝、肾三脏为主。②脑说:现代很多学者,根据西医学知识,认为病位在脑。指出《内经》“血苑于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中的上即是指脑部,辨证中常使用脑脉瘀阻、脑络破裂、络破血溢、痰蒙脑窍等用语。③脑与脏腑结合说:如近代名医张山雷等认为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肝阳化风,直冲犯脑是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④含混不清的一些提法:如有人用“痰蒙神窍”一语,心窍还是脑窍?不得而知。还有人用“瘀血阻滞”、“痰瘀互结”、“痰浊内阻”这类,回避了病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复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而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本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按病理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尤以脑梗死最为常见。据有关报道脑梗死多为中经络,以气虚血瘀证居多。中医认为中风病多与风、火、痰、气、血、瘀六者相关,脑梗死尤与“气”之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姚廷周 《中医药学刊》2006,24(9):1718-1719
根据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本文提出出血性脑中风的中医病名,明确本病的病位在脑,并在病机上提出阳亢血菀、痰热阻脑、瘀血阻滞、气不摄血等,致血溢脉外,压迫脑髓,元神不利,失于支配而发诸症,并在辨证上分清病情之轻重,分为阳亢血菀、痰瘀阻络、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气虚阳脱等六个基本证型进行施治。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中风因七情所伤;风、火、痰、湿壅盛,使肝肾阴虚,肝阳暴亢,肝风挟痰上扰,蒙闭清窍;或痰湿阻络,上壅清窍,神机闭塞;或元气衰微,阴阳离决所致,余将临床治验二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因多而复杂,但多由患者脏腑功能失调,肝肾亏虚,气血衰少,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昏迷,喝僻不遂,发为中风。高校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归纳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基本上点明了中风病的病机特点,现就其相互内在联系,略呈浅见。1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从古至今,中风病都认为与“虚”有关。如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至金·刘…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中风发病前多有风阳痰火之始动诱因,而脑脉破裂,血溢脉外所形成的瘀血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水瘀毒雅互结,损伤脑髓为该阶段的主要病机,阳明腑实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转归的关键,从而指出祛瘀利水、解毒开窍为该病的治疗大法,辅以通腑泻下有助于急性期的救治。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多属祖国医学中的中风中脏腑证,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风之“风”主要指病势而言,中脏腑也不过表示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浅深而已,并不能真正显示本病的发病机理,也不易解释临床上所出现的征象。其发病部位在脑之络脉,为肝阳偏亢,气血挟痰火上逆,横窜经络,或痰阻血瘀,阻塞脉络,血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中医治疗10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志  刘向哲 《中医杂志》2002,43(4):305-307
王新志教授长期从事脑血管疾病的医疗与教研工作。治病讲究辨证,临床疗效独特。现将其治疗中风病的经验整理如下。导师认为,中风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致使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终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其病机概而论之有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血(血瘀)、气(气逆)、虚(阴虚、气虚)六端,而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则为其基本病机。所以临证用药应重点把握以下环节。  相似文献   

11.
脑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而眩晕是临床内科常见病或症状之一,其病因历代医家认识很多,多与风、火、痰、虚诸端有关,其病机以肝阳上扰、中气不足、痰湿内蕴为常见证型,而笔者认为肝阳上扰临床最常见,天麻钩藤饮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对肝阳上扰型眩晕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2.
根据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本文提出出血性脑中风的中医病名,明确本病的病位在脑,并在病机上提出阳亢血菀、痰热阻脑、瘀血阻滞、气不摄血等,致血溢脉外,压迫脑髓,元神不利,失于支配而发诸症,并在辨证上分清病情之轻重,分为阳亢血菀、痰瘀阻络、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气虚阳脱等六个基本证型进行施治。  相似文献   

13.
孙国星  范虹  高晶晶  周巧瑞 《陕西中医》2022,(12):1787-1789
“痰瘀毒风”的学术思想由长安雷氏心病痰瘀流派创始人雷忠义提出,阐述了心系疾病病机演化过程。国医大师雷忠义认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为脾失健运,肾气亏虚,实为痰瘀内阻,肝阳偏亢。脾失健运则内生痰湿,痰湿痹阻经脉日久致痰瘀互结,化毒生风。肝阳偏亢则气火上扰,风火相煽,发为眩晕。长安雷氏心病痰瘀流派在应用“痰瘀毒风”理论辨治高血压病时注重脏腑相关,认为毒邪损络是高血压病的发病关键,治疗时善用虫药,重视风药,兼顾扶正、补肾、运脾。  相似文献   

14.
中风患者发病多急骤,有若暴风之急速,变证多端,中医将此病称为中风或卒中。一些突发的脑部疾病,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病,均属于中风的范围。而中医辨证将中风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致病因素清晰明了,采用针灸对本病进行治疗,更易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启闭开窍的作用。中风多发于中年以上的患者,多因房事不节,劳累太过,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或因体质肥胖,喜食油腻,湿盛生痰,痰郁生热所致。若兼有忧思过虑,恼怒喜酒等,更易诱发此病。中经络者,多属肝风内动,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常见肢体麻木不遂、口歪  相似文献   

15.
焦友卿 《光明中医》2006,21(3):9-10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一种病证.本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高,近年来在本地区有上升趋势,是严重危害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的重大疾病.而且本病治疗棘手,许多患者难以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王树萍 《光明中医》2010,25(9):1734-1735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本病的预防调养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相似文献   

17.
脑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发生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归属“中风”范畴。多见于中经络,也可见中脏腑。我院于1995~1997年收治脑血栓病人80例,现将中西医结合护理情况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共80名,其中男44人.女36人;40~49岁16人.50~59岁21人,60岁以上43人;中经络者63例,属肝阳暴亢证16例,风痰阻络证20例,痰热腑实证12例,气虚血瘀证10例,阴虚风动证5例;中脏腑者17例,风痰闭窍证4例,痰火闭窍证6例,痰湿蒙窍证4例,元气衰败证3例,其中治…  相似文献   

18.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士吉 《吉林中医药》2007,27(12):15-15
中医后遗症系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而某些临床症状、体征未能消失。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原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本病病位在脑,但和肝、脾、肾、心等脏器密切相关。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临床如能正确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  相似文献   

19.
中风,又名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吞咽呛咳为主症,病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别,本病多由情志失调、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肝风夹痰、上扰清窍、痹阻脑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风、痰、火等内在病理因素“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上冲犯脑所致,故其病位在脑,系血瘀髓海,元神之府损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中风偏瘫是由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损害症状,属于运动神经元瘫痪范畴,在临床上中风偏瘫以病灶对侧上下肢随意运动肌力减弱或肌力消失,或肌张力…  相似文献   

20.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外,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