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ICU院内获得性肺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耐药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儿科PICU2000年1月~2002年6月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痰标本培养出的肠杆菌科产ESBLs菌及非产ESBLs菌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产ESBLs组与非产ESBLs菌组对常用抗生素体外耐药情况。结果81株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菌共38株,总检出率为46.9%,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51.9%(14/27),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7.6%(10/21),阴沟肠杆菌检出率为38.9%(7/18),其它克雷伯菌检出率为50%(5/10),其它肠杆菌检出率为40%(2/5)。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严重原发病/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与住ICU超过7d以上、基础疾病或严重原发病程度(危重症评分低于80分)、侵袭性操作、先前用三代头孢菌素密切相关。产ESBLs菌组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耐药率明显增高(100%)。两组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0~11%),对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大多在50%以下。结论ICU患儿产ESBLs菌检出率高。为预防产ESBLs菌感染,应及时做病原学检查,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减少侵袭性操作及各种导管的留置时间。产ESBLs细菌感染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敏感的含酶抑制剂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同时加强支持疗法,以提高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ICU院内获得性肺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耐药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儿科PICU 2000年1月~2002年6月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痰标本培养出的肠杆菌科产ESBLs菌及非产ESBLs菌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产ESBLs组与非产ESBLs菌组对常用抗生素体外耐药情况。结果81株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菌共38株,总检出率为46.9%,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51.9%(14/27),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7.6%(10/21),阴沟肠杆菌检出率为38.9%(7/18),其它克雷伯菌检出率为50%(5/10),其它肠杆菌检出率为40%(2/5)。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严重原发病/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与住ICU超过7d以上、基础疾病或严重原发病程度(危重症评分低于80分)、侵袭性操作、先前用三代头孢菌素密切相关。产ESBLs菌组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耐药率明显增高(100%)。两组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0~11%),对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大多在50%以下。结论ICU患儿产ESBLs菌检出率高。为预防产ESBLs菌感染,应及时做病原学检查,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减少侵袭性操作及各种导管的留置时间。产ESBLs细菌感染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敏感的含酶抑制剂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同时加强支持疗法,以提高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小儿院内获得性肺炎 (HAP)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菌的危险因素 ,分析和探讨防治对策。 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二院儿科呼吸急救病房于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收治住院HAP患儿 170例 ,应用纸片扩散法和双纸片协同试验对HAP患儿痰液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ESBLs检测 ,对HAP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0 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 ,检出ESBLs阳性菌 4 3株 ,总检出率为 39 4 %。大肠埃希菌阳性率最高 ,为 4 4 1% (15 /34) ,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40 0 % ,10 /2 5 ) ,阴沟肠杆菌阳性率为 39 1% (9/2 3) ,其它克雷伯菌 (催产克雷伯菌 1株、臭鼻克雷伯菌 2株、洋葱克雷伯菌 1株、产酸克雷伯菌 1株 )阳性率为33 3% (5 /15 ) ,其它肠杆菌 (产气肠杆菌 1株、板崎肠杆菌 2株、变形肠杆菌 1株 )阳性率为 2 5 % (4/16 )。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为 :第 3代头孢使用≥ 3d、住ICU、创伤性操作 (留置鼻饲管、反复口咽部吸痰、气管插管或切开 ) ,其中第 3代头孢菌素使用≥ 3d危险因素最大。结论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易产ESBLs菌。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住ICU、创伤性操作是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儿科重症监护病区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感染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区 (ICU)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菌 (ESBLs)感染的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收治在本院ICU 2 2 4例危重患儿的气管插管内分泌物、鼻咽部分泌物、血液和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培养所获G-菌标本进一步进行筛选试验和双纸片法鉴定产ESBLs菌。结果 在 2 2 4例危重病儿中 ,共采集了 32 4例次标本 ,其中 4 0例患儿细菌标本阳性 ,培养出 5 3株细菌 ,其中院内感染 16例。在分离出G-菌的 35株菌中 ,11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菌 4株 (36 4 % ) ,9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 5株(5 5 6 % ) ,9株 (9例 )产ESBLs菌均为院内感染。药敏显示 :对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 ) ,头霉素 (头孢美唑 ) ,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高度敏感 ;对阿米卡星中度敏感 ;其余抗生素均严重耐药。同期来自本院普通病区的细菌标本中 ,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分别占 16 8%和 2 2 8%。前述 9例产ESBLs菌院内感染的患儿病程中均曾使用过第三代头孢药物 ,其中治愈 6例 ,死亡 2例 ,自动出院 1例 ;6例治愈患儿均在细菌阳性报告时及时调整抗生素 (碳青霉烯类 ) ,感染得以控制。结论 临床应重视对产ESBLs细菌感染的监测 ,尽量避免ESBLs菌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儿科IC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儿科临床分离志贺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状况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所有细菌性痢疾住院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的志贺菌共59株,用肉汤稀释法进行ESBLs的检测,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质控菌株用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结果 59株志贺菌中共检出产ESBLs者21株,阳性率为35.6%,以头孢噻肟、头孢噻肟/克拉维酸为底物时21株全部检出,检出率为100%,以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酸为底物时检出5例,检出率为23.8%.产与不产ESBLs组均对青霉素类严重耐药,产ESBLs组对三代、四代头孢及氨曲南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产ESBLs组,对磺胺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亦高于非产酶组.对产ESBLs菌株敏感性较好的抗生素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西丁,耐药率分别为0.0%、0.0%、14.3%、9.5%、14.3%.结论 本地区儿科分离志贺菌产ESBLs阳性率高,且产ESBLs菌呈多重耐药,建议临床微生物室开展对志贺菌产ESBLs的检测,根据患儿状况选择上述5种耐药率低的药物作为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67例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67例痰液标本,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行ESBLs检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临床特征无特异性。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为17.91%;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100%,对青霉素及头孢霉素敏感率低;产ESBLs菌株耐药性比非产ESBLs菌株强。结论肺炎克雷伯菌部分为产ESBLs菌株,耐药性强。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以减少ESBLs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克雷伯菌在临床科室的分布和医院感染情况,以及与临床抗生素应用的关系。方法湖南省儿童医院于2003年6月至2004年9月,对临床检出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系统鉴定,以KB法进行药敏分析,用双纸片法对分离的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同时对患儿的医院感染情况和ESBLs检测前的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4704份标本共检出克雷伯菌305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82株。305株克雷伯菌中医院感染51株(16.7%);产ESBLs菌111株(36.4%)。新生儿科和ICU病房产ESBLs菌的比率和医院感染比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病房,同时发生二重感染的克雷伯菌产ESBLs比率显著高于无二重感染菌。在11种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其次为环丙沙星。产ESBLs菌患儿检测前使用任何抗生素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比率分别为90.1%(100/111)、71.2%(79/111),感染但未产ESBLs菌的患者检测前使用任何抗生素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比率分别为67.5%(131/194)、18.6%(36/19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P<0.005)。结论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与产ESBLs菌在临床的分布有关,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是ESBLs菌产生的危险因素,抗生素与酶抑制的复方制剂和亚胺培南是治疗感染产ESBLs克雷伯菌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近2 a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E.coli)腹泻的病原菌分布、药敏情况及耐药与产酶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集保存的31株E.coli分别采用表型确证法检测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筛选法检测头孢菌素(AmpC)酶及药物纸片法检测其药敏情况.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18株、产毒性大肠杆菌8株、侵袭性大肠杆菌5株,所做药敏试验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株E.coli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2%,对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5.5%、38.7%,对氨基糖甙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则超过60%,对头孢菌素耐药率更高,均超过67.7%(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除外);总产酶率为87.1%,单产ESBLs、单产AmpC酶、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检出率分别为64.5%、6.5%和16.1%;单产AmpC酶与单产ESBLs及产2种酶的E.coli的耐药性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a<0.05).结论 产酶与否及产酶的种类与细菌耐药有明显相关性;重庆地区儿童致泻性E.coli的产酶率较高,且产酶状况不同,耐药情况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的耐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59例院内感染新生儿,采集脐分泌物、眼分泌物、血液及皮肤脓点作为检测标本,采用MIC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共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共测试标本1613份,分离出细菌18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要致病菌,依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2.6%,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为21%,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为20%。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为万古霉素(耐药率0)、克林霉素(8.5%)、环丙沙星(12.2%);对革兰阴性杆菌较敏感药物为亚胺培南(耐药率4.4%)、环丙沙星(5.3%)、阿米卡星(12.7%)。结论合理运用抗生素对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及指导临床用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超产β-内酰胺酶细菌耐药及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超产β-内酰胺酶(EsBb)细菌耐药情况以及临床特征。方法对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标本中分离的34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及临床分析。结果药敏试验显示产FN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无耐药性,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耐药率达100%。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存在较严重的多重耐药及交叉耐药,临床应加强监测,依据药敏情况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恶性血液肿瘤患儿化疗后感染产ESBLs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恶性血液肿瘤患儿化疗后血液培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病原菌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2008年因化疗后严重感染的3264例恶性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采取Bact/ALTER 3D 720全自动快速血培养仪对患儿的静脉血样进行培养,VITEK 60细菌检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按美国NCCLS标准判读。结果:检出大肠埃希菌58例,肺炎克雷伯杆菌51例,其中产ESBLs菌株分别为38例和19例,产ESBLs病原菌总检出率为52.3%(57/109)。产酶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未产酶菌株,两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保持高敏感性。结论: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感染患儿产ESBLs病原菌检出率较高;产ESBLs细菌对常规抗生素耐药性高,病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能有效指导临床抗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1~3月龄婴儿下呼吸道感染(LRTI)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患LRTI的1~3月龄婴儿622例,取痰标本送细菌培养.采用琼脂扩散敏感试验行药敏试验.结果 622份痰标本中共分离到菌株379株,检出率为60.9%,其中革兰阴性菌325株(85.8%),革兰阳性菌50株(13.2%),真菌4株(1.1%).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1.1%)和肺炎克雷伯菌(18.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8.3%和52.2%,且上述两种产ESBLs菌的平均耐药率为53%,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耐药率达100%,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敏感.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0%),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比例较低(1.8%),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100%耐药.结论 1~3月龄婴儿LRTI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产ESBLs菌检出率达48%以上,平均耐药率达53%以上,可指导临床首次经验性选药,以提高低龄婴儿的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儿童支气管肺炎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监测儿童支气管肺炎革兰阴性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分离于支气管肺炎患儿痰液的272株革兰阴性致病菌分布及药敏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离菌株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占52.9%。除美罗培南及阿米卡星以外,产ESBLs菌株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s的革兰阴性菌株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仅为0.7%,其次为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应高度重视儿科较高的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及耐药率,根据耐药监测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合并尿路感染(UTI)患儿的菌群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特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2011年1~12月住院的97例NS合并UTI患儿(初发53例,复发44例)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NS患儿合并UTI的发生率为36.5%,其中NS复发患儿UTI的发生率高于初发者(44.0% vs 31.9%,P<0.05),临床表现以无症状菌尿为主。病原菌分析示肠球菌比例最高(50.5%),其中屎肠球菌29.4%,粪肠球菌21.1%。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15.6%)、肺炎克雷伯菌(14.7%)。肠球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对四环素、莫西沙星耐药率高;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2%和17%(P<0.0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为25%,产ESBLs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为10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及头孢曲松几乎无敏感性。结论:复发NS患儿较初发者更易发生UTI;肠球菌已成为NS患儿合并UTI的主要致病菌,且耐药现象严重,其中屎肠球菌多呈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的产生、AmpC酶的耐药基因型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选药参考.方法 采用VITEK-6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细菌,按CLSI推荐的确证试验检测ESBLs和K-B纸片法测定药敏结果;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疑产AmpC酶阳性菌株,并通过酶粗提物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接合试验、PCR测序等实验分析该菌株的基因型.结果 135株肺炎克雷伯菌ESBLs和AmpC酶总检出率分别为30.37%和15.56%,其中,单产AmpC酶、同产AmpC酶+ESBLs、单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8.15%、7.41%和22.96%;AmpC酶阳性菌株的耐药基因型:19株为DHA-1型,2株为ACT-1型.产酶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耐药现象在同产AmpC酶和ESBLs菌株中更为严重,产与非产AmpC酶(和)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几乎达100%.结论 台州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和ESBLs菌株检出率较高,AmpC酶以DHA-1基因型为主.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呈高度耐药,限制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减少产酶株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地震伤患儿创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 2008年5月13日至6月12日,我院收治汶川地震伤患儿98例,对其临床诊断为创面感染的50例进行了创面分泌物分离培养,并就病原菌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50例临床诊断为创面感染的患儿中,有31例创而分离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62.0%;其中21例为混合感染,占67.7%.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99株,革兰阳性菌16株(16.16%),革兰阴性菌81株(81.82%),真菌2株(2.02%).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5.05%)、粪肠球菌3株(3.03%)、屎肠球菌2株(2.02%)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27株(27.27%)、阴沟肠杆菌18株(18.18%)、铜绿假单胞菌13株(13.13%)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居检出病菌的首位,患儿的被困时间和并发症情况与感染该菌有明显相关性.药敏结果显示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较为严重.1株鲍曼复合醋酸钙不动杆菌和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包括泰能在内的所有常用抗生素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仍敏感.结论 地震伤患儿创面感染病原菌有所变化,以往分离率低的鲍曼不动杆菌反而成为主要的感染菌,产酶菌株多,细菌耐药率高,治疗困难.了解患儿创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情况,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儿童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及流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P  Dong L  Zhang L  Xia LJ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6):465-468
目的 总结儿童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病原学及流行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52639例住院患儿的医院感染资料.结果 共诊断HAP 698例,发病率为1.33%,其中早发HAP为108例(占15.47%);晚发HAP 590例(占84.53%).男503例,女195例,年龄3 d~15岁,其中1岁以下占51.4%.原发病以巨细胞病毒肝炎、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早产和低体重儿为多见.以ICU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感染科、血液科和消化科.有355例患儿进行痰液病原学检测,共检出病原体231株,以革兰阴性菌最多见(67.5%),其次为革兰阳性菌(13.0%)、呼吸道病毒(12.6%)、真菌(6.5%)及支原体(0.4%).居前5位的革兰阴性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大肠埃希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为94.8%和85.7%,对头孢菌素普遍耐药.早发HAP病原以呼吸道合胞病毒、缓症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为多见.而晚发HAP则以ESBLs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大肠埃希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结论 HAP好发于1岁以下及有基础疾病的患儿,病原以革兰阴性菌最多见,呼吸道病毒亦是重要病原;早发和晚发HAP的病原构成小同.本研究结果 有助于儿童HAP的防控,可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儿科重症监护室细菌感染流行菌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临床病原菌的变迁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统计分析自1999年来对PICU临床分离细菌的监测,对2153例患儿采集标本1684例次,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脓液、尿、便和各种体液等。结果467例患儿细菌分离阳性,共分离病原体5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00株(19·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阴性菌355株(67·5%),主要为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阴沟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等;真菌71株(13·5%)。近年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有增多趋势。细菌耐药性检测结果提示PICU中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啉敏感率17·9%,对头孢哌酮、头孢三嗪敏感率约50%,头孢他啶敏感率65·4%,头孢吡肟敏感率81·3%。葡萄球菌是阳性菌中主要耐药菌株,其耐甲氧西林发生率>55%,氨基糖苷类和万古霉素敏感率高;革兰阴性菌中主要耐药菌是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杆菌中产超β-内酰胺酶菌,其发生率分别是29·8%、22·2%和21·9%,对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结论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细菌性脑膜炎(BM)患儿致病菌分布、耐药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5年3月脑脊液(CSF)培养阳性B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按年龄分新生儿组(0~28 d)、婴儿组(~1岁)、儿童组(≥1岁),按发病时间分早年组(2004年3月—2010年3月)和近年组(2010年4月—2015年3月),按临床病因分为外伤手术继发感染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100例患儿,检出10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62株(60.8%),革兰阴性菌40株(39.2%)。主要致病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33株)、大肠埃希菌(22株)、无乳链球菌(10株)。近年组无乳链球菌所占比例为18.8%(9例),高于早年组的1.9%(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6,P=0.011)。外伤手术继发感染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1,P=0.010)。药敏分析发现,对照组中60.0%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外伤手术继发感染组的唯一1例大肠埃希菌ESBLs阴性。两不同病因组中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外伤手术继发感染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66.7%,对照组为45.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乳链球菌均发生在对照组,对青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而万古霉素敏感率仅为70%。新生儿组、婴儿组和儿童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0%(22/40)、78.6%(33/42)和33.3%(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48,P0.05)。三个年龄段最常见的急性期并发症分别为脑室扩张(40.9%)、硬膜下积液(45.5%)、脑积水(40.0%)。治愈35例,好转出院41例,未愈自动出院22例,死亡2例。结论儿童BM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为主,近年无乳链球菌感染有所增加,不同年龄组的并发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