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内经》对脏腑辨证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五方面论述《内经》对脏腑辨证的启示:①从病因的角度辨病在何脏何腑,各种病因损伤内脏有一定的选择性;②从症候特征辨病在何脏何腑,每一脏腑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当其发生病变时,所呈现症候亦具有各自的特征,可作为脏腑辨证的依据;③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的脏腑病变,可根据其兼见症候辨病在何脏何腑;④一种病机可发生于不同脏腑,呈现不同的症状,根据脏腑的症候特征进行辨别;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脏腑之间可相互传变而出现症状的变化,可根据脏腑症候特征,辨病在何脏何腑。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林佩琴,字云和,号羲桐。世居江苏省丹阳县松卜乡后松卜村。生于清乾脸壬辰(1772),殁于道光己亥(1839),终年六十七岁。林姓是丹阳县名门望族,文人学士,英才辈出。其父名翠严,邑庠生,是当时之鸿儒。其家兄、弟、子、孙十余人,皆功名之士。先生幼时受家庭之熏陶,勤奋好学,二十岁考取秀才,三十六岁嘉庆戊辰(1808)中式经魁举人,例授文林郎,次年赴京应试。奈  相似文献   

3.
通过系统分析《类证治裁》对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鉴别诊断的认识,从而更为系统和全面地掌握对泄泻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有明一代,脏腑辨证在金元基础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皇甫中就于《明医指掌》中大量运用脏腑辨证。皇甫中所运用脏腑辨证有如下特点:1)脏腑辨证,五脏为主。2)五脏辨证,肺居其首。3)脾胃病证,辨析详备。4)抓住病本,辨证入微。5)不囿成说,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辨证理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密切,温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为三焦所属脏腑的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在具体的辨证过程中,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纲,以脏腑为目,从而明确特定病程阶段的证候病机.  相似文献   

6.
金元医家张元素开创易水学派,著《医学启源》,回溯脏腑辨证学说之源《内经》,承《中藏经》、钱乙、刘完素之说,结合用药心得,以藏象学说为基础,从脏腑寒热虚实、五运六气之化、五脏苦欲、药物气味厚薄阴阳讨论病机辨证及处方用药,从而建立理法方药完备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是结合实践发扬创新理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医宗必读》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晓峰 《天津中医药》2004,21(4):299-301
主要就《医宗必读》所述的病证、医论部分内容作了研究探讨,认为在内伤病证的病名确立、病因病机、脉证表现及立法用药等方面,皆重视脏腑,突出脏腑辨证,为本书的特点。《医宗必读》继承并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充实了临床应用,并为后世《中医内科学》病名的确立及证型划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易峰  杨进 《中医药通报》2010,9(1):38-39
《医门法律》是清初著名医家喻昌所著。喻昌,字嘉言,江西南昌府新建(今南昌市新建县)人。因新建古称西昌,故其晚年自号西昌老人。喻氏成年习儒,攻举子业,然仕途不顺,遂削发为僧。出家期间,兼攻医术,悉心研究。后蓄发还俗,游历苏浙皖赣等地,定居于江苏常熟虞山脚下。  相似文献   

9.
《时病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清末温病学派医家雷丰的生平、著述及影响。重点论述其代表作《时病论》的辨证方法,总结了《时病论》运用脏腑辨证的规律和特点,进而阐明其在整个中医“辨证”历史上的位置和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时病论》对“脏腑辨证”的运用,1)在温病领域的运用情况。雷氏治温病虽也采用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但所占比例较小,而广泛地使用脏腑辨证,且能明确反映温病的传变及分期特点。2)治泄痢的脏腑辨证特色,3)创新辨证脏腑证型。  相似文献   

10.
11.
于月书 《河南中医》2011,31(3):224-225
王久源教授在治疗男性不育方面重视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辨证时强调应以脏腑(五脏)辨证为中心,阴阳、气血精津、六淫、痰瘀辨证为辅助,研究制定统一的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医临床辨证的研究 ,提出将脏腑证候研究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运用 DME(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 )的研究方法 ,在重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吸收今人临床及实验研究的成果 ,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严格的前瞻性临床观察 ,深入探讨脏腑辨证的生理病理基础和现代科学相互之间的关系 ,把统一脏腑辨证证型及建立新的脏腑辨证标准作为突破口 ,确立中医临床现代化辨证标准模式 ,从而形成研究中医临床辨证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脏腑辨证是中医临床在认识疾病过程中,确立脏腑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脏腑辨证的实质不是简单的脏腑定位,是以中医学全方位的整体思维方式分析、判断病变所在部位的脏腑由何种病因引起其精气血的盛衰,表现脏腑经络形体组织官窍的病理特征,亦即脏腑的病理功能状态。脏腑辨证的研究一方面开展脏腑辨证沿革的研究,旨在回顾历史发展,探讨期间规律,为这一领域的创新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采纳多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以大量临床资料为依据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证候评价体系。应用数学、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复杂科学等,开展综合性的现代研究,从理论上探讨脏腑辨证的科学本质,在更高层次上完善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明晰脏腑辨证发展脉络、明确不同时期脏腑辨证理论内涵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张元素对脏腑辨证理论完善所做出的有益补充及相关贡献。方法:选取中医医学史研究方法、文献追溯法和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先秦两汉、晋隋唐宋、金元时期有关脏腑辨证的古籍及医家论述,并结合现代文献检索方法予以补充,厘清脏腑辨证发展的脉络,总结归纳出张元素乃至易水学派关于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结果: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从理论上填补了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之空白,并从相关学术思想、临证应用等方面丰富了脏腑辨证理论的内涵,延伸了脏腑辨证在中医长河中的生命力。结论:张元素是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建立的完成者,更为重要的是,张元素丰富和延伸了脏腑辨证在临证应用方面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郭振球 《河南中医》2009,29(4):313-314
“主诉辨治法”为“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以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问、望、闻、切四诊,结合新技术,来探讨病因、落实病位、阐明病机、分清病性、详悉病势、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等分步骤论冶。  相似文献   

16.
便秘既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也可独立成病。便秘对结肠癌、乳腺癌、肝性脑病、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头痛及痔疮等多种急慢性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有重要影响.甚至可危及生命。西医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辨证治疗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医理论认为.便秘虽病位在大肠,但与肺、肝、脾、胃、肾等多脏腑密切相关。导师刘沈林教授从肺、肝、肾三方面辨证治疗便秘,获效满意.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脏腑论治血管性痴呆3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主要表现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征.中医学立足于整体观.从脏腑辨证认识VD.3期病程辨证治疗临床上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平台期多见肾精亏虚之证;肝失疏泄贯穿波动期始终;心肝火旺,浊毒蒙窍导致了认知能力的急剧下滑.因此分期辨证论治取得了好的疗效,且能防生诸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黄芪治疗肾脏疾病的确切疗效,我们通过对黄芪治疗慢性肾脏疾病所致蛋白尿、血尿的临床观察,发现无论是气虚、阳虚、湿浊,还是气阴两虚、阴虚、温热所致的蛋白尿、血尿,通过不同的配伍,辨证使用黄芪,都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但同时要注意黄芪在治疗中有禁忌症。  相似文献   

19.
余天泰 《世界中医药》2013,8(10):1172-1176
高血压病的发生,乃由于人体脏腑阴阳失调,导致气血紊乱,血液运行失常,血行瘀滞所致。因此,将高血压病分为血瘀-肝气郁结等5个证型,分别拟定具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作用的降压I号等5个协定处方进行治疗,共观察治疗200例,并设对照组对照观察200例,结果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6.85%,证侯疗效总有效率为为93.50%,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7.0%,证侯疗效总有效率为89.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之球结膜微循环、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浆内皮素-1及血清一氧化氮等指标治疗后皆有明显变化,但治疗组改变显著。初步说明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病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常用治法相比,具有降压明显、证侯疗效好、疗效稳定持久等特点,显示了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故活血化瘀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方法,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璐辨治血证以脏腑为本,用药顾及其间的生克顺逆,提出"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治法,贵于临病处裁",治以标本兼治,首重其本,如治疗吐血,提出宜补肝,不宜伐肝,以平肝气而令血有所归,伐肝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同时以各脏腑功能的不同,所发生血证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来辨证施治。治疗时,张氏尤重胃气,因血证伤及人身正气,虚劳百伤,不管见何样血证,治先量胃气虚实用药。如对吐血血暴涌如潮者,若脉见虚大,此火势未敛,不可便与汤药,急以热童便,或藕汁灌之滋阴降火,俟半日许,脉势稍缓,方可进调养之剂。而对见吐血一吐则倾盆盈碗,或鲜血中兼紫黑大块,吐后不即凝结的,盖吐血出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所以吐多而不即凝,以中杂水谷之气也,皆劳力内伤中气而得(亦有醉饱伤内而致者),治不可骤止,止则使败血留积,为瘀血之根,不时举发,为害非轻,亦不宜峻攻,复伤其血,只宜调治胃气以安其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