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浅谈“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在芬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3):33-33
浅谈“治未病”帅在芬(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治疗法则探讨《金匮》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篇,从整体观点出发,根据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而提出“治未病”的论点。所谓“治未病”,即未病前... 相似文献
3.
浅议中医“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具体表现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历代医家都高度重视,主张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摄等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即未病先防;病后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既病防变;患病初愈,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即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云龙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1)
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初探廖云龙(江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理论与探讨张仲景学术思想仲景“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强调人在未病之先,就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肿瘤患者康复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收集、整理、筛选、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以进一步了解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肿瘤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地位。结果:随着各个朝代医家的总结及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形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瘥后防复"的理念,对肿瘤患者康复治疗越来越起着指导作用。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应贯穿于肿瘤患者治疗始末,在缓解患者心理压力,防治放化疗不良反应,促进手术后恢复,防治肿瘤的转移复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生理和心理上更好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任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86-287
“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对中医典籍中有关“预防学”内容阐述,提出: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归纳了养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其含义主要有三层:一是未病先防,强调摄生,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瘥后防复,痊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后遗症.“治未病”思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等实践中.尤其在儿科的预防保健方面,《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传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对儿科临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治未病”思想之所以对儿科临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是与小儿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理论不仅在预防疾病的发生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是临床的治疗原则,近代医家将治未病理论分别应用于免疫代谢类、肿瘤、生殖系统等疾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及时采取措施阻断导致单纯性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能有效减轻痰湿瘀滞的病理状态而达到防治单纯性肥胖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李春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43-47
治疗“未病”,从古到今,就历受各位医家的重视。《黄帝内经·素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的四层含义:①“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②“欲病救萌”:对疾病做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既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展和传变;④“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4.
H. E. MacDermot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27,17(8):984-982
15.
目的:从体检民众中筛选诊断出的高血压患者。方法:胸部透视筛选诊断高血压患者,再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测量证实。结果: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可靠;可提前防治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是非临床影像直接诊断高血压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谢桂英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3)
肺源性心脏病是我国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本文总结了8例行人工气道后的护理体会。我们认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做好配合工作,术后精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气道的护理,预防并发症,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促进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