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味菊《伤寒质难》学术思想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味菊是民国时期沪上颇具影响的医学家,其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代表作《伤寒质难》中.从《伤寒质难》和祝氏医案可以总结出:祝氏将仲景六经证候重新组合,创造性地提出"五段八纲"学说,体现了其"治人为本"的学术主张;祝氏绍承仲景衣钵,治病首重阳气,敢于重用附子,并且擅长附子的配伍,从而发挥出不同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医学衷中参西录》对"阳明寒温"的论述,结合临证医案,浅析张锡纯寒温统一的思想。认为"伤寒与温病,始异而终同",提出当以伤寒六经分治温病,辨治疾病过程中应注重"寒温"概念;分析其自创治疗寒温的方剂及书中附载的临证医案,以证其理。  相似文献   

3.
祝味菊重阳学术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味菊是民国时期沪上颇具影响的中医学家,因善用大剂附子挽救重危病人而享誉医林,被称为"祝附子".其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代表作<伤寒质难>中:以治人为本,倡导本体疗法;突破六经藩篱,创五段八纲;论病首重阳气,善用附子;治病倚重附子,擅长配伍.细绎祝氏行医的一生,其旗帜鲜明的学术思想是渊源有自.  相似文献   

4.
民国名医祝味菊在肠伤寒流行期间治愈了许多危重症肠伤寒患者,因此名震上海。他发皇古义、融汇新知,在《伤寒质难》一书中对外感热病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见解。祝氏主要提出了以下四个观点:病因新解为三因鼎立说;辨证新解为五段论外感;营卫新解为生温放温病机说;药性新解为治外以辛,里用温凉。其观点对外感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围绕《感症宝筏》对中医外感热病证治的归纳,探讨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从编写体例及内容可以看出,以伤寒体系热病,以六经总诀百病,以寒温纲领证治,《感症宝筏》比较注重临床实际,能够汇通古今变化。书中所提供的框架更加有利于我们把握整个外感热病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6.
以《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为根据,从寒温统一的观点对六经病机、证治、方药作了具体阐述。重在以人体六经生理为基础。论述六经病理及证治、方药。强调人体六经生理、病理、证治、方药的有机联系及其统一性。注重临床实用,不但对外感寒温证治,而且对中医内科杂病的辩证施治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祝味菊(1884~1951),浙江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其弱冠进蜀,从刘雨笙等研读医经,又就读军医学校,后随日本教师石田东渡考察日本医学。翌年回国,首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主政官医院七年,颇有医绩,名噪蜀中。1926年移居上海,曾任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和新中国医院院长,治绩辉煌,著述甚多。积毕生研究心得,著成《伤寒质难》,影响较大。兹对其学术思想进行探讨,旨在弘扬祝氏之学,以致临床之用。 论治伤寒 创立五段学说 历代治伤寒者,多遵仲景六经,祝氏虽宗六经,但不拘泥,刻意求新。他看到六经的局限性,认为要发展伤寒学说,切合临床实际,应跳出六经,寻找新的理论。“六经证候,既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则六经名称可废也,利用六经名词,以代表各个抗邪程序,则六经名称存之亦可也。”于是祝氏创立五段学说,辨治伤寒,认为“以五段解释六经,则应用之范围益广”。 祝氏认为病邪与正气斗争的病理过程,不出五种阶段,亦即五段辨证,谓“太阳之为病,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愤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并由此提出了五  相似文献   

8.
沈钦荣 《中医药学刊》2011,(12):2725-2726
从形层说解六经、八纲辨证析六经、寒温一统成新论三方面,对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俞氏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具有独创性,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精粹。  相似文献   

9.
从形层说解六经、八纲辨证析六经、寒温一统成新论三方面,对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俞氏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具有独创性,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精粹。  相似文献   

10.
正徐晓东老师悉心研究方剂遣药配伍三十余年,学验俱丰,用药灵巧,疗效卓著。祝味菊为海派名医,善用温热之法,对疑难重症皆嗜用"附子",习称"祝附子"。徐师深研祝氏《伤寒质难》与医案,察其在使用附子时,常与枣仁、磁石、茯苓配伍,十占七八。故徐师结合祝氏"温阳"的学术思想与自身临证经验将其四味命之为"祝四味",并广泛运用于临床。笔者就此总结徐师"祝四味"临证运用经验,以飨同道。1 "祝四味"配伍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