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管、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正常止、凝血机制的三大要素。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完整对止血有重要作用。血管结构异常,收缩功能不佳,脆性或通透性增加,尽管血小板和凝血机制正常也可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出血不止,引起以皮肤紫癜、淤斑,粘膜和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可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简要介绍几种较常见的血管缺陷所致出血的诊治。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毛细血管壁和小血管壁变薄和舒缩功能不良,形成多发性微小血管瘤或局限性血管扩张,呈现为成簇红色或紫色斑点。临床特点有:①幼年即发病,多为反复鼻衄,随年龄增长,内脏出血增多:②待征性毛细血管扩张,于  相似文献   

2.
出血是许多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其发病机理有三种主要因素:①血管壁异常;②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功能改变;③凝血功能障碍。临床上,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分类不仅要根据出血的部位、程度和性质加以判断,而且最后的确诊往往需要各种出凝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管壁和内皮细胞的检测 人体血管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由于这些血管的生理功能不同,血管壁的组织结构亦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均有内皮层,其中含有内皮细胞、基底膜和微纤维。血管内皮细胞在调节凝血、抗凝、纤溶和血小板等生理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BT(出血时间测定)(IVY法) 当皮肤受特定条件的外伤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此过程反映了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包括血小板粘附、血小板强化和释放,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反应。当与这些反应相关的血管、血小板和血液因素,例如前列腺素(PGI_2)与血栓素A_2(TXA_2)  相似文献   

3.
张弛  权丽丽  吴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23):3727-3729
目的:研究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探讨急诊治疗的原则。方法:将该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100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妇作为研究组,另取该院健康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及研究组产妇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结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妇凝血酶原、凝血酶以及凝血活酶部分活化的时间与正常产妇相比均显著延长(t=37.572 7,93.531 3,41.906 8;P=0.000 0);研究组产妇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正常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351 8,7.659 3,24.258 4;P=0.0000);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妇进行紧急治疗后,凝血功能逐渐恢复,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妇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凝血功能受损,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下降,紧急治疗后出血量减少,凝血功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患者多见的病症就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同时也是导致患者去世的主要原因,约50%患者在其患病的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出血的问题.肿瘤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两类,①肿瘤本身所致;肿瘤侵蚀血管,特别是并发感染、溃疡,是导致出血的重要因素;肿瘤广泛侵犯骨髓,导致全血减少;肿瘤侵犯脾脏引起脾功能亢进;肿瘤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②是医源性因素,即由化疗或放疗引起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导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随着在各种造血细胞生长因子支持下,大剂量化疗、自体骨髓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使得恶性肿瘤患者产生出凝血障碍的机会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疾病是指止血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的一组疾病。其发病机理有三种:①血管壁异常;②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③凝血功能障碍。这三种因素单独或合并存在时均可引起出血性疾病。老年人出血性疾病发生率远低于小儿及青年人,但其临床有一定特点,若不警惕,较严重的出血性疾病亦可危及生命。今按上述三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分别简述较常见的老年人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茹丽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7):3929-3929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质和量发生异常,以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为特点的疾病.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其并发症除了常见的出血症状外,在分娩、手术过程中可导致出血感染、新生儿颅内出血和部分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7.
边红放 《医疗装备》2002,15(10):56-56
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疾病检测 ,更好解决患者手术前止血功能的判断 ,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文件对操作进行了规范化。我院实施已有一年时间 ,共做近万余例人次 ,体会如下。1 对于接受手术患者来说 ,止血功能的健全与否往往可以影响到手术的成效。外科医师往往在手术前必须对患者的止血状态作出判断 ,主要依赖于仔细地询问病史 ,体检和完善实验室检查。2 术前三项最基本的筛选试验 (BPC、APTT、PT)BPC反映血管、血小板数量和质量方面病理变化 ,临床最常见的是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变化。而血管性疾病和血小板质量异常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高粘滞综合征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和高发病,由于血液粘滞性增高,引起心、脑等病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血液粘度逐渐增高,可能出现血管、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等一系列的改变,均有可能引起高粘滞综合征。患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肺心病的病人,在病情发展过程中也易引起这种病征。  相似文献   

9.
正常机体有生理性止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血管内血液流通。在病理情况下,止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任何一个或数个系统发生异常.可因为动态平衡被打破而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出凝血机制的试验有血常规(含血小板检测)、凝血四项(含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代谢紊乱及血小板功能异常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不仅对凝血及血栓形成有作用,而且对血管的舒缩性,血管平滑肌的增生产生显着影响.此文以EH患者为对象,研究EH与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为防治EH、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液是指人体血管内流动的液体,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与血液病相关的是某些酶和凝血因子。血细胞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携带氧气、抗感染和凝血3方面工作。简单的说,血液病就是血细胞和凝血因子发生了数量或质量的异常。血液病在临床分为3种主要类型: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赵永红 《现代保健》2009,(14):90-9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是临床常见的以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为特点的疾病,重度血小板减少可致产妇产后出血、胎死宫内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对母婴有潜在危险。近年来,随着围产保健网不断完善,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对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的重视及积极处理,妊娠血小板减少的孕产妇及围生儿结局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疾病引起的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尤其是老年人因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管壁缺乏弹性,构成易出血又不易止血的特点。老年肺心病患者因长期缺氧,引起血管壁内皮细胞损害,导致血小板粘附、凝集、溶解,并释放血小板因子,促进凝血酶形成,使血液进入高凝状态,易形成凝血和血栓。诱弥漫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出血。我院自2000年12月~2004年12月共收治肺心病患者80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6例,我们对其进行了精心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文16例,患者男性12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异泊酚和咪唑安定对下肢血管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ASAI~Ⅲ级择期全麻下行下肢血管手术的患者60例,分为异泊酚组和咪唑安定组。麻醉前30min、术后1h采血测定凝血功能指标:KPrr、PT、TT、AT-Ⅲ及血小板参数(PIJrr、MPV和PDW)。结果异泊酚给药前后凝血功能未见统计学差异,MPV、PDW在给药后1h出现明显增加;咪唑安定给药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泊酚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但不抑制凝血功能;咪唑安定不抑制血小板功能也不抑制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对高危婴儿尤其低体重儿的抢救及成活率不断提高,新生儿出血性问题的出现亦日益增多。今将临床常见有关问题的诊断及处理予以介绍。新生儿出血的分类:1.新生儿期生理性凝血因子缺乏。2.继发于各种疾病的暂时性凝血障碍。3.先天性凝血机制的缺陷。4.血小板质或量的异常,其中以前两种类型的出血在新生儿期最为常见。新生儿凝血特点:1.新生儿的止血过程或凝血机制与成人相同。同样由血管粘附功能及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功能,及血液凝固三方面完成。2.体内凝血因子均由胎儿自身合成,其性质与成人无差别。母体的各种可溶性凝血因子均不能经胎盘至胎儿体内。3.纤维  相似文献   

1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各种重症疾病中并发的血管内广泛凝血系统活化和微血栓形成,临床上以出血和血栓并存,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1]。终末期肝病往往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很多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极其相似,但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因此肝病是否并发DIC的鉴别诊断非常困难,但是非常有  相似文献   

17.
<正>正常机体有生理性止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血管内血液流通。在病理情况下,止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任何一个或数个系统发生异常,可因为动态平衡被打破而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出凝血机制的试验有血常规(含血小板检测)、凝血四项(含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现将血小板检测、凝血四项(含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实验的临床意义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8.
出血危象     
出血是许多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有时来势迅猛,常常措手不及。凡是由于血管因素,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以及血液凝固障碍等而引起大出血或出血不止者,从而出现危及生命的现象称为出血危象。临床上以后二者为常见,分述于后。一、血小板量与质的异常: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具有保持血管内皮完整,使毛细血管脆性降低,抗力增加。通过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血小板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小板血栓,可暂时堵塞伤口,再在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系统作用与红细胞参与下进一步形成红色血栓,堵塞伤口而止血。血小板参与止血的过程(见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23项指标对22例尿毒症患者止、凝血系统异常进行检测。测定结果表明,尿毒症患者出血表现可能与其血小板计数降低,部分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但尿毒症患者体内有高凝倾向存在,由于机体对血液高凝状态的代偿性保护机制和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异常,故临床上尿毒症患者有血栓栓塞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小板质和量发生异常,以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为特点的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和妊娠并发症引起,重度血小板减少可出现临床出血倾向,尤其在分娩、手术及麻醉过程中可导致出血、感染、胎儿窘迫和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严重威胁母儿生命,正确认识血小板减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加强围产期处理,对获得良好妊娠结局十分重要,我们回顾分析32例血小板减少孕妇围产期的处理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