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2.
序贯性营养支持方式结合了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优点,是危重病人理想的营养支持途径。介绍在ICU实施序贯性营养支持的方法的实施及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护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比较序贯性营养支持与完全性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危重症监护中心及消化内科近4年收治的4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A组(n=23)和B组(n=23),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指征,在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A组早期即应用序贯性营养支持疗法.B组患者于起病至14 d内则应用完全性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1、10、14天的白细胞水平、血清淀粉酶、血钙、血清细胞因子IL-6、氧合指数(PaO2/FiO2)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继发感染例数、病死人数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天白细胞水平、血清淀粉酶、血钙、血清细胞因子IL-6、PaO2/FiO2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14天两组患者白细胞水平、血清细胞因子IL-6、PaO2/FiO2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患者继发感染例数及平均住院时间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序贯性营养支持疗法能减少继发感染,明显降低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清IL.6的含量及白细胞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序贯性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重症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序贯性肠内营养,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营养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含量高于对照组,体质量、肱三头肌皮肌褶皱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周,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1. 48±5. 61)分,低于对照组的(17. 49±6. 28)分,并发症发生率(21. 43%)低于对照组(50.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序贯性肠内营养可促进重症脑出血患者肠道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研究规范化序贯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EEN+PN)与肠外营养支持(TPN)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拟行开腹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EEN+PN组(n=72)和TPN组(n=64),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7天监测并比较代表性营养相关指标、生化相关指标以及免疫及炎症指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恢复、营养支持疗法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EEN+PN组在术后第7天的白蛋白明显高于TPN组,EEN+PN组在术后第3、7天的前白蛋白明显高于TPN组,EEN+PN组术后第7天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TPN组,EEN+PN组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TPN组,营养支持相关费用明显低于TPN组。结论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有效保护胃肠道功能,降低营养支持疗法相关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道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食道癌患者42例,随机分为序贯肠内营养支持组及整蛋白肠内营养支持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10天测定营养及胃肠道相关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2组患者营养指标均较术前下降(P<0.05),但同期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0天,2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上升,相对整蛋白肠内营养支持组,序贯肠内营养支持组升高更为显著,腹泻、腹胀发生率更低。结论序贯肠内营养支持较整蛋白肠内营养支持能更有效地提升食道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减少胃肠道不适,是更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8.
肠外瘘患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营养支持是肠外瘘的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随着营养支持方法与途径的不断改进,肠外瘘的治愈率大大提高。总结了肠外瘘患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监测、护理及特殊营养物质应用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外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最佳方式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肠外肠内营养序贯治疗)和对照组(完全肠外营养),治疗后对其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情况及相关指标进行评估与检测。结果治疗组在疗效与并发症减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外伤后的早期正确的营养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肠外肠内营养序贯治疗是一条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可达到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规范化的序贯性肠内营养管理对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入住神经外科且留置胃管的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7月~2013年6月入住神经外科且留置胃管的61例危重患者作为实验组。实验组由营养师会诊后统一配制肠内营养液,随时调整营养液的成分、量及浓度,序贯性增加肠内营养成分;对照组由营养师会诊后指导家属自行配制营养液,均由护士对危重患者进行鼻饲,观察入院时带入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时间,发生院内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腹泻、便秘等并发症情况。结果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控制原有感染并发症上,实验组应用抗生素平均天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实验组院内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便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的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管理对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在控制和预防感染、降低相关并发症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可行性、营养作用及其对术后营养药费、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48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等氮等热卡条件下 ,肠外营养组 (PN组 ,2 5例 )经外围中心静脉置管 (PICC)输注等静脉营养。肠内营养组 (EN组 ,2 3例 )于术后 8h开始经鼻饲管 (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 3 0cm)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术前及术后第8天检测多项营养指标 ,并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感染并发症、营养药费及住院时间。结果EN组各项营养指标不低于或高于PN组。与PN组相比 ,EN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营养药费低 (P <0 0 5 )。结论术后早期胃肠内营养安全可行 ,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肠功能 ;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降低营养费用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后肠外与肠内营养价值比较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目的:比较各种营养支持途径对重型颅脑损伤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合理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 分的17 例特重型颅脑损伤者实施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6~10 日后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EN)的序贯营养支持;与20 例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进行对照。另将84 例GCS≤8 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TPN EN 序贯营养组、单纯TPN 及EN 3 组,进行有关营养指标及早、晚期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结果: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TPN 途径中获得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合成所必需的成分,1 周时血糖控制程度、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 0.05)。根据病情,7~10 日后逐渐过渡至EN 符合伤者的病理、生理要求,采用该营养支持途径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肠外、1 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是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赵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4):29-30
目的比较2种肠内营养混悬液应用于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3例。行手术治疗后,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TPF,能全力);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TPF-DM,康全力)。观察2组患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的变化,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营养支持第5天,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升高,第10天时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观察组营养支持前后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变化,2组比较差异显著。营养支持治疗后,2组甘油三酯水平均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康全力可有效控制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及甘油三酯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应激反应、营养状况及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42例,EN)和PN组(42例,PN)。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的应激指标、营养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7 d,PN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术前及EN组(P<0.05);两组血清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水平均升高,且EN组高于PN组(P<0.05)。EN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予以早期EN较PN更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并可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创伤应激后出现营养不良情况下给予联合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52例重型颅脑外伤住院患者,在获得血流动力学稳定后给予联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7、14 d时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糖、血脂、电解质、肝功能的变化。结果经过联合营养支持后,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上升,与营养支持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联合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是该类患者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营养支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临床资料齐全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6例,根据营养支持手段的不同分为EN组(44例)和PN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及各项生化指标。结果 EN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感染率及并发症率显著低于PN组(P0.05),治疗后EN组和PN组WBC、CRP、内毒素、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以减少肠源性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加快症状恢复,从而缩短病患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总费用。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颅脑损伤后可引起机体代谢反应和胃肠道功能的改变.综述了胃肠内营养和胃肠外营养支持途径的优缺点,并对近年胃肠内营养的制剂研制和应用进展进行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