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及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TCD及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12例,选择其中具有完整资料的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PTCD19例,胆道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治疗59例。评价其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8例经皮肝穿刺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周总胆红素平均水平从术前的(373.2±150.7)μmol/L降至(135.6±60.7)μmol/L(P〈0.001),肝功能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为88.46%(69/78),平均生存时间为10.7个月。结论 PTCD联合胆道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肝功能,为进一步治疗肿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PTCD)后植入胆道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再在DSA下经PTCD窦道植入胆道金属支架,将外引流转变为内引流。结果 60例术前血清总胆红素(449.6±189.1)μmol/L,术后1 w与1个月时,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213.6±43.7)μmol/L与(174.2±51.5)μmol/L(P〈0.05),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也下降明显(P〈0.05)。出现并发症27例(45.0%)。结论经皮经肝胆道内置引流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近期并发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总结诊疗经验,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29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接受PTCD患者术后2周内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 58例患者(19.6%)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胆道感染29例、肝动脉出血6例、急性胰腺炎15例、胆心反射6例、肾衰竭1例、再发胆道梗阻2例。其中2例胆道出血患者、3例胆道感染患者及1例肾衰竭患者经治无效死亡,余患者均病情好转。结论 PTCD术后并发症种类较多,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死亡。通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及术后积极处理,可有效防止多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确诊为MOJ的2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DSA下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术,并植入自膨式胆道裸支架及125I粒子条。评价治疗效果、支架通畅时间、生存情况。 结果?27例患者手术均成功。疗效评价中显效18例,有效9例;1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前、术后CA199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截止随访日期,17例患者死亡;支架通畅时间为(10.1±3.2)个月;高位和低位梗阻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和10个月。结论?经PTCD行支架及125I植入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一种安全、有效,能迅速解除黄疸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PTCD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附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PTCD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PTCD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的变化。结果:16例患者中12例黄疸症状得到改善。2周后TB均值由术前419.82umol/l降至233.3umol/l,方差分析,F=5.932,P<0.01。4例因胆道梗阻复杂或术后胆道感染,疗效不佳。结论:PTCD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方法对4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术前做好心理干预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医师手术操作、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恶心呕吐等处理;术后加强PTCD引流管管理、辐射防护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成功率100%;比较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总胆红素,黄疸基本缓解;并发症计发生胆心反射1例、PTCD引流管移位2例,术后畏寒、发热1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经有效处理后缓解;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9个月。结论术前周密的准备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术中护士密切观察、熟练掌握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精心护理,早发现、早处理并发症,可让患者安全度过康复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植入术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15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放置胆道支架后接受肿瘤局部三维适形放疗。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黄疸、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同时取得8例PR、5例SD的近期肿瘤控制率,并发症主要为肝区疼痛,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初步观察表明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微创、有效的优点,而适形放疗可减少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阻塞的可能的特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恶性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带管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对10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带管出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带管患者的出院准备度总分为(74.81±19.78)分。各维度标准化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预期性支持、适应能力、个人状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居住方式和出院指导质量是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带管患者的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为居住方式和出院指导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3例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均经临床、CT、MRI检查和病理活检后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先在DSA下行PTCD,1周后在CT下行胰腺癌病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统计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肿瘤大小变化,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1个月后23例患者黄疸均现减退,血清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临床表现明显疼痛的19例患者中8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8例患者部分缓解,3例无效,疼痛缓解有效率为84.2%。2个月后CT复查,实体肿瘤2例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4例无变化,5例疾病进展。随访过程中未出现与手术相关重症胰腺炎、胰漏、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TCD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安全、有效,能够短时间内改善黄疸症状,控制肿瘤生长,并且具有较好的姑息性止痛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皮胆道植入胆道支架和125I粒子条联合TACE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接受了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的植入后规律行5次TACE(实验组),另外47例患者仅进行了胆道支架联合和125I粒子条的植入(对照组)。对两组基线资料按照1∶2进行配对后分析两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 结果 倾向性匹配后,实际配对完成患者10对,配对后组间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支架通畅期中位数为320 d,生存期中位数为376 d,对照组支架通畅期中位数为 162 d,生存期中位数为186 d,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轻微并发症均得到控制,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 金属支架和125I粒子条植入联合TACE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可以提高支架通畅时间和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管引流联合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疗效。方法:19例MOJ患者先行介入性减黄术,术后4~6周在CT导引下接受125I粒子植入术。术后2月评估肿瘤近期疗效,统计累计生存率。结果:行胆管内支架植入术3例,单纯性胆管外引流4例,内外引流术12例。单个瘤体内植入粒子数为8~60粒,平均27.1粒。粒子植入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8例,有效率47.4%(9/19)。6,12,18,24,30,36月生存率分别为57.9%(11/19),36.8%(7/19),26.3%(5/19),15.8%(3/19),15.8%(3/19),0%(0/19)。结论:胆管引流联合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彩超引导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云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090-1091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梗阻性黄疸80例患者在彩超引导下行PTCD,置管90根,观察置管情况,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和并发症。结果:PTCD80例,1次成功率95.5%,2次成功率100%;引流管放置时间5~15d;并发症4例(5.0%);术后ALT含量(85.33±32.78)U/L,明显低于术前(188.60±105.56)U/L(t=2.889,P〈0.01);术后TNF-α含量(104.32±19.59)pg/mL与术前(108.58±19.95l)pg/mL无显著性差异(t=1.839,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PTCD是治疗梗阻性黄疸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术和植入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75例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在DSA的引导下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结果37例单纯放了内外引流管,38例放置了胆道支架,其中9例为双支架,3例术后行经肝动脉化疗和/或栓塞。减黄总有效率达85.4%。支架阻塞5例。主要并发症:败血症3例,肝功能损害6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结论PTCD术成功率高,减黄疗效好,是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安全、简单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及治疗问题,方法:直接胆道造影及引流ERCP、PTC、ERBD、PTCD。结果:老年梗阻性黄疸,胆石症最多。占44.8%,胰腺癌占28.4%胆管癌占17.9%。其它病因,占8.96%,治疗采用ERBD、PTCD生理性减黄、EST取石,结合手术治疗胆管癌,胰腺癌。结论:老年梗阻性黄疸ERBD、PTCD治疗结果优于手术。术前ERBD、PTCD减黄引流是不可缺少的配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与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方法9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胆管癌31例,转移瘤28例,原发性肝癌16例,胰头癌11例,以及壶腹部癌4例均经介入治疗。接受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术(PTBIED)者43例,接受胆道支架置入术(PTIBS)者47例。所有患者术前总血清胆红素(TSB)水平与术后3~7d及10—15d者进行了比较。结果90例患者的TSB水平从术前298.4(204.3~482.6)micromol/L降至术后3~7d的281.4(76.2~482.6)micromol/L(P〈0.05)。76例患者的TSB水平从术前的298.4(204.3~482.6)micromol/L降至术后10~15d的146.2(37.6~358.6)micromole/L(P〈0.01)。PTBIED与PTIBS二者间的效果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介入治疗术对于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价值。而且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70岁以上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了6例70岁以上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术前减黄情况(包括减黄成功和失败)及术后恢复、生存情况。结果此6例患者中:1例术前减黄失败,1例术前减黄仅1 d,此2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于肝功能衰竭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4例术前成功减黄,减黄时间均为10 d以上,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水平明显下降,肝功能显著改善,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恢复比较顺利,术后定期化疗,最终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生存期,其中2例至今仍然健康存活。结论对于一些黄疸较重、肝功能受损严重的高龄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有必要先行微创胆道引流以减轻黄疸,等到肝功能明显改善后再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样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X线透视联合超声实时引导下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操作技术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7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其中70例为恶性阻塞性病变,8例为良性阻塞性病变,在超声实时引导结合X线透视下行PTBD术,穿刺右叶胆管52例,穿刺左叶胆管26例,并常规造影。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大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梗阻性黄疸症状逐渐改善,术后1~2周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X线透视结合超声实时引导下PTBD是一种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T/Y型胆管支架治疗肝门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型T/Y型胆管金属支架系统在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例临床确诊为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的患者先行单侧或双侧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再根据双侧肝内胆管的夹角置入"T"型或"Y"型胆管金属支架。结果15例均成功置入支架,其中单侧置入呈"T"型12例,双侧置入呈"Y"型3例。术后患者黄疸指数、胆管扩张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实现了内引流,未出现与支架置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3~5天复查,胆管造影示支架系统几乎完全展开。结论T/Y型胆管支架在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治疗中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及内引流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彭莉晴  李明星  邹庆伟 《西南军医》2010,12(6):1061-1063
目的 探讨在三维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对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在三维超声引导下行PTCD术的临床资料,对首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以及术前、术后两周的肝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35例患者共行36次PTCD,其中1例首次穿刺失败,首次穿刺成功率97.22%(35/36) 置管成功率100% 术后2周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表现为黄疸减轻,皮肤瘙瘁缓解,情绪好转,食欲增加,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的103.4~621.7μmol/L降至术后两周的22.6-201.2μmol/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三维超声下导向穿刺首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对不宜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是较好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是临床常见病症,梗阻以肿瘤压迫胆道狭窄为主要原因,早期缺乏典型症状,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及胆道支架置入术是MOJ最有效的解决方法,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介入联合化疗、125Ⅰ粒子植入、射频消融等方法治疗原发肿瘤,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随着新一代抗肿瘤药物问世、介入器材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药膜内支架的开发与研究,为介入治疗提供了各种新的途径和手段,胆道内支架置入后有望保持长期畅通,大大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