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一、产后腹痛与儿枕痛有别产后腹痛泛指产后以小腹疼痛为主证者,儿枕痛系由胞宫内有瘀血宿留而致的腹痛,两者是含义广、狭不同的两个概念。产后腹痛有血虚胞脉失养者,亦有血虚寒凝阻滞胞脉者……。而儿枕痛系据其形而取名,  相似文献   

2.
管晓燕 《陕西中医》2001,22(11):692-693
妇女以血为主、为用 ,外受寒湿或湿热、内伤七情、过食生冷、手术损伤 ,内因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可致瘀血产生。而瘀血又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导致多种妇科疾病 ,如痛经、经前诸症、月经后期、崩漏、闭经、不孕症、徵瘕、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发热等病。瘀血在妇科临床非常常见 ,表现为经行不畅 ,腹部有块、下腹痛、痛位固定 ,甚则积结成块 ,舌质瘀点瘀斑 ,舌底静脉曲张 ,B超提示有囊肿、包块、肌瘤 ,见到以上任何一项均可诊为瘀血。临床瘀血证型有 :寒凝血瘀 (分寒湿凝滞和阳虚寒凝 )、湿热郁结、气滞血瘀、血虚血瘀、离经之血、余血未尽等 ,…  相似文献   

3.
刘冬慈  付正英 《河南中医》2012,32(2):133-134
《金匮要略》中妇人产后血虚里寒腹痛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气血瘀滞腹痛用枳实芍药汤;产后瘀血内结腹痛用下瘀血汤;产后瘀血内阻、兼阳明里实腹痛用大承气汤,涵盖了妇人产后腹痛虚实寒热的不同证型,临证时当本着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灵活使用这四首方剂,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4.
腹痛为妇科常见病证。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妇人腹痛分妊娠腹痛、产后腹痛、妇人杂病腹痛三类,涉及十五条条文。以腹痛性质分,有虚寒、瘀血、气滞、燥结、水血互结等差异;从腹痛特点分,有疞痛、坚痛、胀痛、刺痛、满痛之不同;从腹痛部位分,有腹中、少腹、脐下之区分;从治疗方法分,有温补、逐瘀、行气、攻下、逐水之不等,内容十分丰富,为后世对妇科腹痛证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妇女分娩后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称为“产后腹痛”。此种腹痛主要由产后子宫收缩引起,又称“产后痛”、“宫缩痛”、“儿枕痛”。笔者自2005年9月~2007年8月运用针刺和中药结合的方法治疗产后腹痛25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化膜汤配合孕激素治疗膜样痛经2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样痛经是痛经中较严重的证型之一,腹痛多发于行经第1~3天,经血中有大小不等的瘀血块及膜状块物,块下痛减。笔者用朱南荪化膜汤配合孕激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体会双峰县中医院(417700)彭玉学主题词活血祛瘀1活血化瘀法的主要动用1.1活血止痛瘀血阻滞则血脉不通,“不通则痛”。如瘀血在心,则心区绞痛,在胁肋则胁肋刺痛,在子宫则痛经,产后腹痛,外伤所致瘀血肿痛。其治疗必须活血化瘀,才能达...  相似文献   

8.
刘湘云  袁烁  曾诚 《环球中医药》2020,13(5):843-845
从阴阳平调的角度探究《傅青主女科》治疗妇人痛证,分析傅青主运用阴阳互用、互制理论,治疗妇人经行腹痛、妊娠腹痛及产后诸痛的特点。傅青主治疗妇人痛证以阴阳平和为本,以气血相和治疗经水不利而腹痛,以水火相济治疗经前腹痛与妊娠躁狂,以动静相合治疗产后腹痛,以寒热合宜治疗产后心、腹痛证。书中记载傅青主论治妇人痛证时,补气兼有养血,泻火亦护阴液,散寒且温阳,益气血又行气血,用药纯和,重视炮制,少用贵重峻烈之药,以阴阳平调为期,体现了傅青主重视阴阳,善用阴阳平调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9.
<正> 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产后、杂病三篇中论述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瘀血证的法则极为详要精湛,现归纳如下,以期共同探讨.1 行气活血法“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妇人产后篇第五条云:“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方中枳实行血中之气滞,气行则血行;芍药和营缓急即定痛,两药共奏行气活血之功.用药虽简,可推而广之.凡妇人腹中走窜腹痛之气滞证,不管行经腹痛,产后腹痛,均可用之,不必拘泥.妇人杂病篇第十六条“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兰花酒主之”.风邪入营,气血壅滞而腹痛,故用红花加酒,行气活血,血行风自灭.  相似文献   

10.
田会霞 《陕西中医》2006,27(6):746-746
妇人腹痛是指妇女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相当于西医学的盆腔炎,子宫肥大症及盆腔瘀血症等.笔者临床分型辨治,可获良效,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本院产后42 d的产妇进行体质辨识及出现产后身痛情况的分析,以便对产妇实施个体化产后身体恢复的健康指导。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0份,有效回收率95.5%结果偏颇体质占58.6%,平和质占41.4%;偏颇体质中,气虚质和瘀血质人数最多23(11%),其次依次为湿热质22(10.5%),阴虚质21(10%),阳虚质14(6.7%),痰湿质12(5.7%),气郁质6(2.9%),特禀质2(1%);出现产后身痛的人数有87(41.4%),容易出现产后身痛的体质类型由高到低分别为:瘀血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结论产后体质大致以平和质、气虚质、瘀血质、湿热质、阴虚质为主,瘀血质的产妇产后出现产后身痛的概率高于其他体质类型;根据产妇的体质特点,针对性予以饮食、起居、运动、穴位按摩等保健,促进产后恢复减少产后身痛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求产后腹痛古今病案中的病机与用药特色,为中医治疗产后腹痛提供临床指导。方法收集唐宋以来270份古今病案,分古代与近现代两个时段对病机分布与方药构成进行分析。结果古代产后腹痛以瘀血内阻证(60.74%)与气血两虚证(26.67%)为主;近现代证型相对分散,在瘀血内阻证(32.59%)、气血两虚证(29.63%)之外,尚有寒凝血脉证(20.00%)、肝郁气滞证(14.81%)等。方药构成上,古代以小复方为主,现代则以大复方为多。用药特色上,古今病案与瘀血内阻证相关的方药都以生化汤合失笑散为主,气血两虚与寒凝血脉证均以四物汤为主,但各证型在加减用药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尤其对肝郁气滞证的治疗,古代以理气健脾药为主,近现代则以活血行气止痛为主药。结论古今名医病案对产后腹痛都从虚、瘀、寒、滞等角度予以治疗,但鉴于时代差异,古今证型分布及遣方用药同中有异,提示产后腹痛的临床治疗应结合证型特点辨证选药。  相似文献   

13.
林国华  董方 《四川中医》2012,(12):106-107
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根据产后身痛发于新产妇外感风寒之时,辨证当属本虚标实证,以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为本,外感风寒、瘀血阻络为标,针灸取手足阳明益气补血、补肾温阳以柔筋治本,取手足太阳驱邪达表、荥输疗外经之疾以治标,笔者运用针刺结合火针疗法,治疗产后身痛患者1例。  相似文献   

14.
正戴元礼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势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恶血未尽。又见血色瘀黑,愈信恶血之说,不敢止截。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为恶,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瘀而腹痛,血行则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痛止。芎归汤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灸子宫穴治疗产后腹痛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产后腹痛患者200例,治疗组100例用艾灸子宫穴,对照组100例未施行任何干预,比较两组在产后2h、24h、48h产后宫缩痛的程度。结果:治疗组经过艾灸治疗,宫缩痛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灸子宫穴能明显缓解产后腹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产后腹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宋玲 《江西中医药》2003,34(11):23-24
活血化瘀在妇科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 ,如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下、崩漏及血瘕等常与瘀血有关。笔者在多年诊治实践中发现 ,活血化瘀治疗妇科病可概括为“活血六法” ,总结介绍如下。1 行气解郁 ,活血化瘀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胞脉 ,冲任失畅 ,则经行腹痛 ;冲任受阻 ,则月经延后 ,甚至经闭 ,如新血不得归经 ,可导致崩漏。临床上多见于月经稀少、痛经、闭经、功血。症见 :经血色黯有块 ,经行后期 ,量少 ;或经期延长 ,血崩漏下 ;或经前 ,经期下腹痛胀拒按 ,瘀块或膜样物下后痛减 ;或经闭 ,并伴胸乳胀痛 ,按之尤甚。舌质黯红或边…  相似文献   

17.
笔者临床,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血为患的多种妇科疾病,疗效满意。如痛经症少腹胀痛甚者,加破血行气的三棱、文术;胞寒不孕者,加吴萸、肉桂、艾叶以温暖胞宫;崩漏症淋沥不爽,块滞或量多腹痛甚者,加汗三七以增化瘀止血定痛之效,加茜草炭活血祛瘀,止血止痛,同时茜草还有引血归经的作用;对瘀血型习惯性流产症,则可加水蛭以破血散结,加香附以理气止痛,  相似文献   

18.
失笑散由五灵脂、蒲黄组成,主要用于瘀血停滞、心腹剧痛或产后恶露阻滞、血行不畅所致的痛经、产后腹痛、胃脘痛、头痛、腰痛、胁痛等。  相似文献   

19.
由于妇人之经、孕、产、乳均以血为本 ,血行瘀滞可导致诸多妇科病疾病 ,因此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妇科病的重要治法之一 ,现笔者结合临床经验简介如下。1 妇科瘀血证的特征妇科瘀血证主要有以下特点 :(1)疼痛 :痛在小腹 ,固定不移 ,痛如针刺 ,经久不愈。 (2 )出血 :阴道出血紫暗有块 ,甚则长期大量出血或淋沥不净 ,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 (3)肿块 :如宫外孕破裂形成的肿块 ,以及盆腔脓肿、炎性包块、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2 活血化瘀法在妇科的适用病症活血化瘀法就是采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软坚散结等方法 ,达到活血化瘀、通畅脉络之效 ,使…  相似文献   

20.
活血祛瘀剂配伍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力强 《陕西中医》2009,30(4):479-479
活血祛瘀剂,以活血祛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为主组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经利痹、消肿定痛作用,用于治疗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病证的方剂,统称为活血祛瘀剂。活血祛瘀剂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证,如:偏头痛、脑震荡后遗证、冠心病、肝硬化、妇产科疾患(如痛经、闭经、崩漏、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等)、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跌打损伤、外科痈肿初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