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间我院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患者97例,其中妊娠期糖尿病(GDM)47例作为GDM组,妊娠期糖耐量减低(GIGT)50例作为GIGT组,选同期非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产妇45例作对照组,收集各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情况等资料并分析。结果 GDM组50例,HBV携带者4例,GIGT组47例,HBV携带者6例,对照组HBV携带者7例,GDM组和GIGT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状态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9732例,分为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HBV表面抗原阳性)组(A组)及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HBV表面抗原阴性)组(B组),比较两组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的发生率。结果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GDM及GIGT发生率与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不增加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和分析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及其病毒携带者对产妇分娩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100例,包括肝功能受损患者50例(乙肝组)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50例(携带组).同时选择经体检后正常妊娠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围生期结局以及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剖宫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的患者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早产的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gar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组患者与对照组新生儿围生期结局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组患者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患者的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窘迫、早产和产后出血等发生率明显更高于其他2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胎膜早破发生率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组患者妊娠期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及其病毒携带者对患者分娩预后与母婴结局有不良影响,尤其是肝功能损伤患者.临床治疗应重视产前检查和围生期监测,尽早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及时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药学》2018,(8):1378-1380
目的:分析妊娠期伴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产妇及其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期伴有HBV感染患者80例资料,根据资料中是否伴有肝功能损害将其分为肝功能正常组(n=47)和肝功能异常组(n=33),另选取同期于医院进行孕前产检的正常妊娠期者4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胎儿HBV感染情况、妊娠期并发症和产妇分娩结局的差异。结果:肝功能正常组产妇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9.09%明显低于肝功能异常组为32.61%(χ2=6.041,P<0.05),产妇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畸形和早产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肝功能异常组(P<0.05);对照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畸形和早产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5);3组产妇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伴有HBV感染严重影响了产妇及其新生儿结局,应重视妊娠期孕妇的产前检查,加强分娩期的监测,杜绝母-婴间HBV传播。  相似文献   

5.
何梅  罗文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353-1353
目的 :探讨孕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妊娠结局。方法 :对78例妊娠期HBV表面抗原 (HBsAg) ,HBVe抗原(HBeAg)、HBV核心抗体 (HbcAb)和HBV -DNA均阳性 ,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其新生儿 (研究组 )与80例无肝炎病毒感染 ,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新生儿 (对照组 )作血清学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及胎儿、新生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研究组胎儿窘迫综合征发生率40.3 % ,产后出血率10.25 % ,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新生儿情况 :新生儿窒息率24.35 % ,低体重儿率 :16.66 % ,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易引起胎儿窘息 ,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并致新生儿窒息率增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胎儿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72例孕妇作为干预组,在孕期检查出GDM,对其实施干预治疗;另选取70例孕妇(入院前未做过相关检查)作为对照组,在产时才发现GDM,对其未实施干预。比较两组围生儿及孕妇产后结局的差异。结果干预组的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孕妇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期干预对产后胎儿和产妇均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产妇携带乙肝病毒对哺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乙型肝炎病毒 ( HBV)携带者孕妇分娩后母乳中乙肝病毒的排毒率 ,以及其新生儿通过母乳喂养是否会增加在婴儿期的病毒携带率 ,以判断此类产妇能否正常哺乳 ,探讨其安全哺乳的时间 ,从而为解决该类人群母乳喂养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情况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某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期间分娩的84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选为观察对象,依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27,血糖未有效控制)、研究组(n=57,血糖控制较好),对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统计对比两组观察数据。结果:在产妇妊娠结局方面,两组先兆子痫、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剖宫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早产、巨大儿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在新生儿并发症方面,两组新生儿窒息、低钙血症、先天畸形发生率对比,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情况对母婴结局影响重大,应尽早监测孕妇血糖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并控制,从而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9.
施小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9):2977-2978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尿白蛋白检测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检测31例GDM(GDM组)及32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妊娠30~32周、妊娠36~38周首次晨尿的白蛋白,随访两组妊娠结局.结果:妊娠36~38周GDM组尿白蛋白高于对照组(P<0.01),GDM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DM尿白蛋白与其围生儿结局有关,尿白蛋白可作为GDM孕妇的临床监测指标,指导适时终止妊娠,改善围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早期干预具有妊娠期糖尿病(GDM)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观察其妊娠结局。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产科建档的具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726例)和对照组(708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针对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观察两组妊娠结局。结果对照组的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羊水过多、巨大儿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而胎膜早破、羊水过少、GDM、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胎儿畸形、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危害母亲及胎儿的健康,对具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早期干预,可有效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引起的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头孢他啶对奈替米星在受试者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12例受试者在单剂量静脉滴注奈替米星(单用组)或奈替米星加头孢他啶(联用组)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间接光度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及尿液中奈替米星浓度,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及尿药回收率. 结果 单用、合用头孢他啶后奈替米星的体内过程均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其药动学参数单用组AUC0-t,t1/2β,CL与0~24 h尿药回收率分别为(52.93±5.58) mg&#8226;L-1&#8226;h、(3.68±0.33) h、(4.49±0.53) L&#8226;h-1与72.22%,联用组分别为(71.81±8.03 )mg&#8226;L-1&#8226;h、(5.06±0.57) h、(2.95±0.37) L&#8226;h-1与59.2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奈替米星与头孢他啶联用后,其消除过程减慢,连续应用可能导致药物体内蓄积,二者合用时应适当减少奈替米星的剂量.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氨茶碱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12例新生儿血中茶碱浓度,氨茶碱剂量按5mg/kg恒速静脉滴注。经时采样,测得数据,经分析药时曲线拟合呈一室模型,平均清除速度常数0.037±0.008h ̄(-1),平均消除半衰期19±4h,平均表观分布容积0.82±0.14L/kg,平均清除率30±5ml/(h·kg)。消除半衰期最大相差2.1倍,显示明显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头孢唑林对阿米卡星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微量微生物法对阿米卡星(AMK)单用及与头孢唑林(CEZ)合用后兔体内AMK血药浓度进行测定,药时数据用MCPKP软件经IBM 计算机处理,并对两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CEZ对AMK的药动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甲硝唑对头孢噻肟钠蛋白结合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甲硝唑对孢噻肟钠蛋白结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超滤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出游离药物浓度,比较未加和加入甲从后头孢噻肟钠的蛋白结合率。结果:头孢噻肟钠的超滤回收率为99.1%,未加及加入甲硝唑后头孢噻肟钠的蛋白结合率分别为32.2%和30.8%。结论:甲硝唑对头孢噻肟钠的蛋白结合率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半胱氨酸对抗坏血酸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线性升温法研究半院氨酸对抗坏血酸稳定性的影响,紫外检测波长为243.5 nm。实验结果表明,半胱氨酸能增加抗坏血酸的稳定性。在 20℃,PH 2.0的条件下,含有 2%和 3%的半胱氨酸的抗坏血酸溶液降解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 84.814 kJ/mol和 102.834 kj/mol,有效期分别为1. 015 a和 3.154 a。  相似文献   

16.
张斌  汪华蓉  康纪平  李秋波  冯晓科 《中国药房》2008,19(16):1224-1225
目的:研究碳水化合物饮食对犬加替沙星药动学的影响。方法:8只Beagle犬随机交叉空腹或摄取碳水化合物后单次口服加替沙星胶囊17mg·kg-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两者的药动学参数,并评价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加替沙星药动学的影响。结果:空腹组、摄食组的药-时曲线符合口服吸收一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ke(4·00±0·84)、(3·98±1·10)h,tmax(2·29±1·08)、(3·45±2·00)h,Cmax(6·06±0·87)、(4·46±2·10)μg·mL-1,AUC(0~t)(56·74±10·80)、(45·99±6·47)μg·h·mL-1(P>0·05)。结论:碳水化合物饮食对犬加替沙星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卡波姆对炉甘石洗剂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捷  单伟光 《中国药业》2010,19(4):32-33
目的筛选各种助悬剂,以提高炉甘石洗剂的稳定性。方法采用沉降体积比法、絮凝度法、重新振摇分散法、黏度法比较各种助悬剂的助悬效果。结果F值和B值的大小顺序为海藻酸钠〉卡波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CMC—Na+枸橼酸钠。沉降后,重新摇散次数为卡波姆〈CMC—Na+枸橼酸钠〈CMC—Na〈海藻酸钠。对炉甘石洗剂稳定性的综合评估中,卡渡姆对炉甘石洗剂稳定性的综合影响优于其他助悬剂。结论0.003%(g/g)卡波姆作为助悬剂,可以提高炉甘石洗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量微生物法对阿米卡星(AMK)单用及AMK与头孢唑林(CEZ)合用后,健康者体内AMK血药浓度进行测定;药时数据用MCPKP软件经IBM计算机处理,并对两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CEZ对AMK的药动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绒毛钩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绒毛钩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方法小鼠自主活动实验观察其镇静作用;戊巴比妥钠阁下催眠实验观察其催眠作用;士的宁致小鼠惊厥实验观察其抗惊厥作用。结果自主活动试验中.绒毛钩藤提取物(0.16g·kg^-1)灌胃给药后,小鼠60min时的自主活动计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在戊巴比妥钠阁下催眠实验中,绒毛钩藤低(0.16g·kg^-1),中(0.32g·kg^-1)剂量灌胃给药后,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个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明显增多(P〈0.01)。士的宁致小鼠惊厥实验中。绒毛钩藤提取物灌胃给药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中(0.32g·kg^-1)剂量组小鼠死亡数目明显减少(P〈0.01),高(0.64g·kg^-1)剂量组小鼠死亡数目明显增多(P〈0.01)。结论绒毛钩藤在低剂量和中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在高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UHPLC-HRMS血清代谢组学研究黄芪发酵菌质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20 mg·kg-1)和黄芪发酵菌质高剂量组(3.0 g·kg-1)、低剂量组(1.5 g·kg-1)。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均先采用大鼠灌胃300 mg·kg-1氧嗪酸钾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造模后1 h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进行干预,14 d后采集大鼠血清。利用UHPLC-HRMS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元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结果 造模14 d后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建立成功,黄芪发酵菌质显示出良好的降尿酸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发现了17个与高尿酸血症发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黄芪发酵菌质可显著回调其中10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主要涉及鞘脂代谢、嘧啶代谢、色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通路发挥降尿酸作用。结论 本研究可为揭示黄芪发酵菌质降尿酸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并为黄芪的深度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