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背景:生长因子开创了伤口愈合研究与应用的新纪元,祖国医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尚在探索中。目的:用中药白芨胶作为外源性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的载体,观察促进大鼠伤口愈合的作用。设计: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采用单一样本观察;观察白芨胶载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对伤口愈合的作用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骨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材料:90~120d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20~280g;牛精液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1mg/支,冻干制剂。方法:实验于2001-09/2004-12在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骨科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分两部分进行:①将生理盐水、白芨胶、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基中,观察其对鸡胚背根神经节的影响。②选用SD大鼠40只,分为4组,每组大鼠均为10只。空白对照组,伤口不用药;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在各大鼠背部切取2cm的切口,分别给予外用白芨胶、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用药1次/d。在用药后第3天及第10天测量伤口面积,并用图像分析仪计算伤口面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渗出类型和数量,并观察伤口愈合时间。主要观察指标:①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②伤口愈合速率的观察。③伤口愈合时间观察。④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①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活性鉴定:鸡胚背根神经节培养24h后,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与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的稀液倍数以1∶106~1∶108神经节周围有突起生长反应最明显。而生理盐水及白芨胶,均未见神经节有突起生长。②伤口愈合速率的观察: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伤口愈合速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③伤口愈合时间观察:空白对照组、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伤口愈合时间依次为(19.5±0.7),(17.3±0.6),(16.6±0.7)及(14.9±0.4)d。④光镜组织学观察:用药后3d组织切片观察:白芨胶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和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渗出的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且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及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可见毛细血管。用药后第10天组织切片观察: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组、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组与空白对照、白芨胶组比较,肉芽组织较致密的,含有较多毛细血管。结论: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白芨胶在伤口愈合早期及后期均有显著促进伤口愈合作用,且作用优于单用白芨胶或高分子神经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2.
万丽  罗爱林  田玉科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04-106,i0004
目的: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非特异性拮抗剂氯胺酮对甲醛致炎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以及背根节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2/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取成年健康昆明种小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甲醛组和甲醛+氯胺酮组3组,每组8只。分别于甲醛组和甲醛+氯胺酮组小鼠右后足底注入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100μL形成急性炎性痛模型。甲醛+氯胺酮组小鼠在注入甲醛后立即经腹腔注入40mg/kg的氯胺酮。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干预。观察甲醛注射后小鼠疼痛行为学变化,甲醛致炎2h后处死小鼠,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背根节TrkA受体表达。结果:经补充后24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疼痛行为学变化:甲醛注射后1h内小鼠均出现明显的摔腿、舔足、跛行、致炎足不能着地等疼痛行为学改变,注射足呈高度肿胀。甲醛+氯胺酮组小鼠氯胺酮注射后翻正反射立即消失,甲醛致炎后第一时相(注射后0-5min)、第二时相(注射后20-60min)的疼痛行为学反应次数显著少于甲醛组[(6.0&;#177;2.5),(113.0&;#177;9.5)次;(3&;#177;0),(75.0&;#177;4.5)次;P〈0.01]。②背根节TrkA受体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注射侧甲醛组高于甲醛+氯胺酮组和正常对照组(205.3&;#177;11.9,121.6&;#177;7.9,116.5&;#177;7.7,P〈0.01),甲醛+氯胺酮组和正常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氯胺酮能抑制急性炎性痛时疼痛行为学变化,并减少背根节TrkA受体的表达,这种效应可能与TrkA受体下调后初级伤害性刺激传人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正常犬及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治疗前后皮肤、脊髓及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纤维中前列腺素E1(PGE1)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4/20H04—0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犬17只。随机分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和正常对照组2只,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0d(15min/次);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3组均行患肢足趾皮肤、脊髓及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GE1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结果:PGE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在皮肤中治疗组为(16.61&;#177;2.10)%较非治疗组(28.34&;#177;2.90)%减少,但仍较正常对照组(5.57&;#177;0.80)%增多。非治疗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在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治疗组分别为(43.22&;#177;3.70)%,(40.08&;#177;3.80)%,较非治疗组(75.23&;#177;4.30)%,(67.12&;#177;2.30)%染色变浅,但仍较正常对照组(22.00&;#177;5.80)%,(27.64&;#177;2.70)%加深(P均&;lt;0.01)。非治疗组较正常对照组染色明显加深。结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后,远端肢体皮肤、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的PGE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肢体负压疗法可促进感觉神经纤维中PGE1的释放,扩张血管,缓解肢体疼痛.并能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人。  相似文献   

4.
李雪莉  丹桂平  孙圣刚  童萼塘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0):110-112,F0003
目的:观察雌激素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P^+)引起PC12细胞损伤的过程中对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影响,从而阐明雌激素对帕金森病的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①细胞分组:对照组;雌激素组;雌激素+MPP^+组;MPP^+组。②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建立:用250μmol/L的MPP^+处理细胞,造成细胞凋亡的帕金森模型。(3)应用SABC法检测PC12细胞内的Bcl-2蛋白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虚检测Bcl-2基因表达产物的mRNA的水平,Westem blot检测Bcl-2蛋白的水平。 结果:①雌激素组Bcl-2阳性PC12细胞平均吸光度(0.438&;#177;0.065)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216&;#177;0.067),雌激素+MPP^+组(0.283&;#177;0.036),MPP^+组(0.112&;#177;0.034),SABC显色明显增强(P〈0.05)。②雌激素组Bcl-2基因表达产物的mRNA的水平(1.30&;#177;0.19)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70&;#177;0.15),雌激素+MPP^+组(0.66&;#177;0.26)。MPP^+组(0.29&;#177;0.08)(P〈0.05)。③雌激素组Bcl-2蛋白的水平(129&;#177;19)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81&;#177;23),雌激素+MPP^+组(72&;#177;12),MPP^+组(48&;#177;11);雌激素+MPP^+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在MPP^+对PC12细胞损伤的过程中,雌激素通过促进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增高,对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异丁基壳聚糖多功能创面敷料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以壳聚糖衍生物-异丁基壳聚糖为基质材料的多功能创面敷料的局部止血、镇痛、抗感染和促愈合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6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新西兰大白兔54只,Wistar大白鼠6只,昆明种小白鼠14只。采用:①兔肝叶剪损法观察该敷料的止血效果即平均止血时问。②热板法检测该敷料对小鼠的镇痛效果即涂药前、后平均舔足时间。③用家兔伤口污染模型,观察该敷料对伤口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影响,以观察其局部抗菌消炎效应。④用大鼠背部切割伤模型,观察该敷料对伤口闭合指数和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从而考查其对伤口愈合的作用。结果:局部止血试验:新西兰兔6只,用药组实验数据为11个,对照组实验数据为13个;局部镇痛试验:昆明种小白鼠14只,所得数据两组均为14个;局部促愈合试验:用大白鼠6只,得用药组和对照组1周的伤口闭合指数各6个,局部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数据各6个;局部抗菌消炎试验:新西兰兔48只。①用药组平均止血时间咀显较对照组短[(55.6 &;#177;7.4),(147.9&;#177;49.9)s]。②涂药前小白鼠平均舔足的时间明显较涂药后短[(19.57&;#177;3.63),(39.50&;#177;7.98)s]。③兔污染伤口实验结果显示:伤后24h,对照组体温明显高于用药组,两组白细胞变化没有明显差异:伤口局部细菌培养显示对照组菌落数明显多于用药组;用药组伤口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在72h,7d时,用药组痂下无脓,有肉芽生长,而对照组痂下有大量脓,无肉芽生长出来;两组各时相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局部肌肉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无明显差异。④用药组1周的伤口闭合指数为(60.5&;#177;12.8)%,而对照组为(39.1&;#177;11.3)%;用药组局部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为(60.5&;#177;5.4)mg/g,对照组为(17.7&;#177;4.9)mg/g。结论:异丁基壳聚糖多功能创面敷料具有明显的局部止血、镇痛、抗菌消炎和促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伤害性刺激可引起脊髓及背根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分泌的增多,及其微血管的强烈扩张。应用肢体负压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时,其扩张血管,减轻肢体疼痛症状的作用是否伴随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合成增多。目的: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行肢体负压干预后,检测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设计:随机分组,实验组及空白组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普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1/08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成年健康杂种犬17只,体质量(12~18)kg,雌雄不限、干预:犬17只,随机分为3组。①治疗组10只: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制作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0d,结束后,取L1-5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②单纯造模组5只:造模后不进行患肢负压治疗.处理、检查均同治疗组。③正常对照组2只:不行缺血模型制作及负压治疗,仅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主要观察指标:3组犬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分布。结果:17只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单纯造模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75.00&;#177;4.30)%,(68.20&;#177;2.60)%;(58.20&;#177;5.10)%.(52.20&;#177;6.20)%;(37.00&;#177;4.20)%,(34.00&;#177;1.40)%,P&;lt;0.01]②阳性神经纤维检测结果:治疗组比单纯造模组染色变浅,但仍较正常对照组加深,3组比较差异意义显著(P均&;lt;0.01]结论:肢体负压疗法可以减少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后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合成与痛觉的传递,即减少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从而达到缓解肢体疼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军  张伟  易军  王警卫  常江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186-188
背景: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周围动脉疾病,发病机制及病变过程尚不完全明确,其临床症状多较重,且治疗效果不佳。 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中枢神经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单位:武警陕西总队医院麻醉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三科。 对象:实验于2003—04/2004—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杂种清洁级犬17只,体质量12~18k,动物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正常对照组2只。 方法:将治疗组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在造模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次/d,15min/次,负压治疗10d后行动物灌注。分别切取L1~L5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非治疗组除不进行患肢负压治疗外,处理、检查均同治疗组。正常对照组不行缺血模型制作及负压治疗,仅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犬脊髓及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纤维中P物质的变化。结果:非治疗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患侧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平均灰度值分别为:70.20&;#177;3.70,67.00&;#177;3.30)较正常对照组(20.00&;#177;2.80,35.50&;#177;6.40)染色明显加深,而治疗组(48.50&;#177;6.60,51.70&;#177;4.00)较非治疗组染色变浅,但仍较正常对照组加深(P均〈0.01)。 结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后,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的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肢体负压疗法可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人,缓解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8.
易军  宁莫凡  王岭  凌瑞  马中  陈江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596-5597,i005
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彤响。方法:犬17只,随机分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和正常对照组2只.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0d(15min/次);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3组均行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结果:背根神经节中的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各组中的变化:正常对照组(35.50&;#177;6.4)%,非治疗组(67.00&;#177;3.3)%,治疗组(51.70&;#177;4.0)%。非治疗组背根神经节中,患侧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均较正常组染色明显加深(LSD-t=9.320,P&;lt;0.01),而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染色变浅(LSD-t=6.915,P&;lt;0.01),但仍较正常组加深(LSD-t=5.177,P&;lt;0.01)。结论:提示肢体负压疗法可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人,缓解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9.
背景:肢体负压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具有方便、安全、无创伤和改善疼痛症状的作用。前列腺素E1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对神经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模型犬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神经纤维中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肿瘤中心,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三科。材料:实验于2003-04/2004-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健康成年杂种犬17只,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和正常对照组2只。方法: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压力为-12kPa,持续15min,1次/d,连续10d;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正常对照组不干预。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均于实验开始后24d将动物麻醉后处死,切取L1-L5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3组均行脊髓及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平均灰度值。结果:犬17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非治疗组、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脊髓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平均灰度值分别为75.23&;#177;4.3,43.22&;#177;3.7,22.00&;#177;5.8;背根神经节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平均灰度值分别为67.12&;#177;2.3,40.08&;#177;3.8,27.64&;#177;2.7,各组比较差异显著俨均〈0.01)。结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后,远端肢体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的前列腺素E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肢体负压疗法可缓解肢体疼痛,并能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入。  相似文献   

10.
龚伟  王升旭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514-1515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磷酸化p38MAPK表达的影响,从信号转导的角度研究电针镇痛的机制。方法:以完全福氏佐剂(CFA)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为疼痛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电针治疗组SD大鼠DGG内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表达特征。结果:与空白对照组[(7.65&;#177;0.72)s]相比,造模后24,48h及7d后,模型组大鼠痛阚下降分别为(6.67&;#177;0.59),(6.53&;#177;0.73),(6.64&;#177;0.76)s,同时DRG内p38MAPK磷酸化明显增多(P&;lt;0.05),尤以48h后增加明显;电针治疗组大鼠在电针夹脊穴治疗后,24,48h及7d后痛阈检测发现其痛阚回升,分别为(7.3&;#177;0.79),(7.42&;#177;0.93),和(7.44&;#177;0.89)s,DRG内p38MAPK磷酸化水平下降(P&;lt;0.05)。结论:p38MAPK可能为电针镇痛中一个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其磷酸化在疼痛及电针镇痛过程中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