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2001-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新才  许信红  蔡文锋  吴德平  王鸣 《热带医学杂志》2007,7(12):1204-1205,1235
目的了解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及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1-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接报、处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2001-2006年共报告突发事件480起,发病23836人,死亡126人,主要以传染病爆发疫情和食物中毒为主,时间分布上全年均有发生,但以3~6月为最多,事件多发生在学校和工地企业,发病人群主要以学校学生和农民工为主,平均持续时间为16.18d,报告及时性为4.02d。结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繁,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制定并采取应对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红古区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流行特点.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红古区2006~2010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本区共报告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起,发病222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均为传染病疫情,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部事件及病例发生在各类小学及幼儿园.结论 加强学校内的卫生管理及健康教育,建立严密的疫情监测制度,减少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2006~2007年信阳市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信阳市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流行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信阳市2006~2007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7年我市共报告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3起,发病676人,无死亡病例报告,分别占同期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起数的65.00%,总发病人数的67.20%。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其发病人数占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发病数的91.27%;传染病疫情中多为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例主要集中发生在上学期;村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率和发病率明显高于乡镇和县区,全市乡村两级多为传染病发病,而县区则是食物中毒常见;90%以上的事件及病例发生在各类小学学校。结论加强学校内的卫生管理,建立严密的疫情监测制度,加强学校和卫生部门的交流合作,减少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2002~2003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发生在广西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为预防利控制及有效处理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2~2003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3年广西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率连年上升,高峰出现在5、10月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集中在乡村学校,其中村级小学和乡级中学发生率最高,学校内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排序为流感、食物中毒、伤寒和麻疹。结论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流行病学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福建省南平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规律,为预防控制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南平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南平市共发生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起;农村学校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好发场所;从报告时效来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不及时;传染病在学校流行时间较长。结论各地应提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6.
谢平  吴德仁  沈智勇  梁健  叶小萍 《广西医学》2009,31(10):1524-1525
目的了解北海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08年北海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08年北海市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2起。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占95.24%;除1起食物中毒发生在高校外,其余发生在中小学及幼儿园;每年1、3、4、5、12月份多发,占总起数的92.5%;发病学生年龄为5~17岁,男女之比约为1.25:1。从首例病例发生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时间,平均7.9d。食物中毒共发生2起,分别为细菌性和毒草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中小学及幼儿园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好发场所;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是北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病种,冬春季是多发季节。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扩大学龄前儿童水痘等疫苗接种,督促和指导学校做好各项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宁波市2004~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宁波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规律,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宁波市2004—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6年宁波市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9起,发病人数4068人,占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起数的81.3%和发病人数的70.8%。乡村小学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好发场所;传染病暴发疫情是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类型,发生起数较多的疾病依次为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结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流行病学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张燕  幸奠国 《重庆医学》2013,42(11):1259-1262
目的分析重庆市2007~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和报告控制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2007~2011年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重庆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739起,发病40 423人,死亡102人;2007~2011年,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各类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春、秋季是事件发生高峰季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场所。狂犬病和食物中毒是患者主要死因。网络直报及时率仅为23.4%,但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强流行季节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加强犬只管理,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和监管,高度重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加强各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和掌握深圳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便有效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方法对深圳市2006-2011年报告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深圳市报告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199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95.22%,发病6460例,死亡20例,病死率为0.31%。以未分级事件居多,占66.83%(133/199)。各类传染病中,丙类传染病事件数较多,占51.76%(103/199)。报告的高峰期出现在4、6、9和12月,累积占传染病事件总数的56.06%。以聚集性疫情为主,学校和托幼机构是主要发生场所。结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且主要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建议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西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及特征。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09年西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09年西吉县共报告2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例数666例,死亡2例,传染病占事件总数的90.91%。每年呈现2个波峰,第1个波峰为4-6月份,共发生9起,占事件总数的40.90%;第2个波峰发生在9-11月份,占事件总数的40.90%。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17起,占事件总数的77.27%,发病477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为主,学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发病人群,事件发生场所主要在学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7~2011年北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测、预警和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库资料,描述与分析北海市2007~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结果:2007~2011年北海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5起,发病2 208例,死亡2例.其中传染病事件59起,占事件总数的90.07%,病种以水痘居多.学校尤其是乡小学是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场所,每年开学期间是传染病事件发生高峰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罹患率是4.230‰,从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中位数8.82 d,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4.82 d,两者相关系数为0.6890.结论:北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学校和托幼机构是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点场所,每年学校开学期间是防控的重点时期,及时报告是事件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一个人群高度聚集的地方,是食物中毒和传染病流行的高危场所,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为了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笔者对酒泉市2006~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006-2010年青海省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的分析,为今后制订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4起,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85.96%;事件主要发生在东部农业区以及西宁市;每年6月份发生最多;78.95%的事件发生在学校;病死率高的事件为非职业性中毒与环境因素事件。结论青海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地区中小学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4.
何秀玲 《中外医疗》2010,29(4):155-155
目的了解辽阳县近几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点,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辽阳县2004~2008年通过网络直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起,均为传染病疫情。乙类传染病3起,丙类传染病11起,其它传染病3起。所有事件均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发病高峰在4~6月。结论以春季呼吸道传染病为主的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减少辽阳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7—2011年青海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07—2011年青海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2011年青海省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3起,占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83.1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事件总数的99.19%,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最多的地区为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分别占事件总数的42.28%和35.77%;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6月份和9—10月份,分别占事件总数的43.90%和37.40%;发生场所以乡村小学为主,占事件总数的37.40%;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应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防制及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河北省各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报告数据与资料,进行汇总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2006年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215起(不含未分级),发病病例6802例、死亡54例。传染病疫情占64.6%,食物中毒事件50起(占23.2%);职业中毒和其他中毒9起。农村发生129起(60%),城市包括县级市86(40%)。学校和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为大多数,共占61.86%。结论2006年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总数明显高于2005年,全省各市均有发生,5~6月份、9月份和12月份发生事件较多。尤其发生在乡镇、县级小学和市级小学的传染病事件发生较多。  相似文献   

17.
《右江医学》2019,(6):456-460
目的分析2016~2018年柳州市柳南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6~2018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的发生在柳南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重点分析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和高等院校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结果 2016~2018年柳南区内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9起,发生场所均为学校,其中小学37起(75.51%),托幼机构9起(18.37%),中学2起(4.08%),特殊教育学校1起(2.04%);共报告病例4 118例,平均罹患率6.40%(4 118/64 300)。49起均为传染病,以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为主,主要病种为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分别报告32起(65.31%)、10起(20.41%)和5起(10.20%)。4~6月份和11~12月份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两个高峰,分别报告13起(26.53%)和32起(65.31%)。结论近年来柳南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小学和托幼机构是柳南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点场所,应针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在高发季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把好学校防控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广州市2006-2009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及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09年,广州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91起,发病15 800例,死亡35例;传染病事件占87.65%,学校发生事件占74.11%;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3~4月、6月、9月和11月,主要为水痘、甲型H1N1流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及食物中毒等.从首例患者发病到报告的时间平均为2.98 d.结论 应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加强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对乙、丙类传染病和非法定传染病事件的重视程度,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9.
赵玉红 《中国热带医学》2013,(10):1239-1241
摘要:目的通过对2006。2012年辽宁省丹东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状况进行分析,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丹东市2006~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事件。所有事件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对事件进行定性和分级,并全部经过确认。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应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丹东市近7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3起,报告发病人数438例,死亡6例;事件种类以传染病类事件与食物中毒类事件为主,分别占总起数的52.17%与39.13%;事件程度以较大级事件为主,占总起数的43.48%;事件及时报告率为56.52%;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起,占事件总数26.09%。结论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健全应急体系机制,强化信息报送,开展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武鸣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规律与特征,提出防控应对策略。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武鸣县2004-2011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1年武鸣县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起,以传染病突发事件为主(70.83%),其中又以流感、流腮、水痘、风疹和手足口病最为常见;食物中毒5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20.83%。学校和托幼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占事件总数的86.96%。学生和幼托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占总发病数97.48%。事件发生有较明显季节性,呈双峰分布,3~6月及9~12月为事件高发期。结论武鸣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应进一步加强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重点放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做好流感、水痘、流腮、风疹等疫苗接种工作,加强手足口病监测与预警,及时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