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抢救及护理.方法:对19例AMI合并AVB采用药物、临时起搏或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方式来提高心率,加强心电监护,保持静脉通畅及用药时监护.结果:梗死部位前壁3例,广泛前壁加正后壁4例,下壁12例.经药物逆转7例,12例药物治疗无效或发生阿-斯综合征,紧急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其中7例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5例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1例死亡.结论:提高AMI抢救成功率,做好老年人AMI合并AVB的临床护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球囊漂浮电极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AMI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行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对照组实施常规透视下治疗,比较两组留置电极耗费时间、成功留置平均放置次数,统计一次置管、一次起搏及救治成功比例,并总结两组发生脱位、起搏器感知异常、起搏异常的比例。结果观察组留置电极耗费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成功留置平均放置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比例、一次起搏成功比例及救治成功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电极脱位、起搏器感知异常、起搏异常的总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救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操作时间短,救治成功率高,但容易发生电极脱位、起搏器感知异常、起搏异常等。  相似文献   

3.
岳瑞华  沈均乐 《四川医学》2000,21(3):212-214
我院心内科自 1989年 6月至 1989年 12月 ,共置入VVI型起搏器 146例。其中 6 4例为右心室非心尖部起搏。为了解心尖部与非心尖部起搏的远期效果 ,本文对上述两种不同起搏部位进行了比较。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46例右心室VVI起搏治疗患者均符合埋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指南规定〔1〕。其中男 81例 ,女 6 5例 ,平均年龄 6 1.5± 10 .9(2 6~ 86 )岁。冠心病 4 7例 ,特发性窦房结和 (或 )传导束硬化—退行性变33例 ,高心病 2 4例 ,风心病 14例 ,扩张型心肌病 10例 ,肥厚型心肌病 6例 ,原因不明 12例。按心电图特征分为病窦综合征 71…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永久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及起搏功能障碍.方法 分析40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及起搏器随访的动态心电图.结果 (1)92.6%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安全性起搏、逆行室房传导、起搏心律中手风琴现象、室早后反应以及起搏器之滞后功能.(2)7.17%出现起搏功能障碍,它包括感知异常和起搏异常.感知异常包括感知不良和感知过度,其中感知不良检出21例,均发生术后1周内,其中19例发生心房感知欠佳;4例出现感知过度,其中2例起搏器电池耗竭,2例为随访中出现过感知T波.6例出现起搏功能异常.结论 随着技术更新,对生理起搏要求的追求,起搏器愈来愈完善,起搏器新功能新知识不断更新,我们只有对正常起搏及起搏器故障做出正确判断,才能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
张军  马乔娟  马斐 《安徽医学》2019,40(10):1173-1175
目的分析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心内科行心脏起搏器置入的64例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入起博器类型不同分为单腔起搏组32例(置入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组32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置入3、6个月后,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动图检查结果、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定);随访2~5年,观察其心衰住院率。结果双腔起搏组置入后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水平较置入前降低,且差值低于单腔起搏器组;双腔起搏组置入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值高于单腔起搏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腔起搏组置入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值高于单腔起搏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2~5年,平均随访时间(3. 4±0. 8)年,两组心衰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单腔起搏器相比,双腔起搏器能够减少对长期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在临床应用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 1994年12月~1997年2月,我科运用临时起搏共治疗26例患者,均获满意疗效。1 资料和方法男16例,女10例,年龄(63.5±12.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例,病毒性心:6例伴发心衰的患者(冠心病4例炎2例,心肌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原发性传导束硬化症2例.心律失常类型:窦缓、伴(或)窦房阻滞、窦性停搏8例,快慢综合征6例,Ⅱ度AVB2例,Ⅲ度AVB6例,双束支阻滞3例,其中2例发作阿斯综合征。均采用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在无X线投照条件下,床边操作,运用Seldinger技术,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送入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定位于右心室心尖部.使用VVi临时起搏器,起搏频率60~80次/分,起搏阈值0.2~5.0mA。2 结果无1例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均起搏良好。在临时起搏下:6例伴发心衰的患者(冠心病4例,心肌病2例),使用洋地黄及抗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尿毒症患者,安装起搏器后进行血液透析(HD)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尿毒症患者4例,2例突发高房室传导阻滞,立即给予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然后进行HD治疗。另2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己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在安装后1.5-3.5年后开始HD。结果:2例安装临时起搏器患者在透析治疗过程中渐转为窦性心律,停起搏,以后进行维持HD。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者能较好地耐受透析,经检测起搏器感知及起搏功能均正常。结论:对于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尿毒症患者,及时进行起搏治疗对于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极为重要,需先起搏后方可进行HD治疗,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仍可与其他患者一样接受HD治疗。  相似文献   

8.
颜景涛  游涛  杨文灿 《吉林医学》2013,(28):5791-5792
目的:采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8例,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置入双心腔起搏器治疗并观察其临床表现及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在以较短的房室间期(100 ms)进行双心腔起搏器起搏后,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从50.67 mm Hg(1 mm Hg=0.1333 kPa)下降至27.47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在平均随访6个月中(516个月),无一例患者发生晕厥。结论: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是一种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起搏参数。  相似文献   

9.
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40例随方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在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的远期随访中的意义。方法 植入起搏器 AAI 12例 ,DDD2 8例 ,起搏方式为 AAI、DDD、DDI、DVI或 DDD伴自动模式转换 ,慢 -快综合征 ( BTS)患者同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定期检查心电图、Holter、胸片 ,平均随访 2 2 .3± 2 1.4月。结果 术后原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均消失 ,随访中 12例 AAI起搏患者未发生房室传导功能及起搏感知功能障碍。 19例 BTS中 AAI 7例 ,DDD 12例 ,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房误感知触发心室 3例 ,远期起搏阈值增高 3例。经程控改变起搏模式、房室延迟、感知灵敏度、输出电压等予以矫正。结论  AAI/DDD是病窦理想的起搏方式 ,起搏器植入后应加强随访 ,根据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症状、慢性起搏阈值等合理程控起搏参数 ,对于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起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采用美国产十二导联心电图仪同步记录 ,计算分析两组不同起搏方式QTcd(其中VVI起搏组 30例 ,DDD起搏组 19例 )的QTd变化。结果 以DDD起搏方式明显优于VVI起搏方式 ,起搏后 2~ 3天 ,DDD起搏组的QTcd较VVI起搏组明显减少 (t =2 .14 ,P <0 .0 5 )。结论 DDD起搏方式保留良好的房室顺序起搏 ,起搏后血流动力学改善 ,心肌复极趋于一致性 ,心电活动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越来越多的瓣膜病患者在接受开放手术后需要植入起搏器。文中通过分析1组瓣膜置换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瓣膜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而探讨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方法及经验。方法连续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换瓣术后,因房室传导阻滞而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5例患者。根据心律特点及患者经济情况选择双腔或单腔起搏器,术中利用已植入的人工瓣膜作为间隔部定位的参考,并评估导丝回撤前后电极位置的稳定性。比较该类患者在换瓣手术前后纽约心功能分级及超声指标。短期随访观察该组患者的起搏器参数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同非起搏依赖组相比,起搏依赖组换瓣术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较多(P<0.05),心肺转流术时间较多(P<0.01)。起搏依赖组与非依赖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瓣膜疾病种类、起搏部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起搏依赖组术后1个月随访,除阻抗轻度增高外,阈值、感知较术后即刻均无显著改变。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值、左室舒张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dimesion,LVEDD)等指标也无显著变化。所有间隔部起搏患者,术中使用人工瓣膜参考辅助电极定位,手术顺利完成。结论换瓣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安全、有效。推测术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系统疾病、较长时间的心肺转流术等是换瓣术后起搏依赖的危险因素。参考人工瓣膜辅助电极定位可成为起搏器植入术中新的间隔部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邵红  车贤达  屈百鸣  吴立萱 《浙江医学》2004,26(4):264-265,278
目的探讨经右颈内静脉穿刺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各种病因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Ⅱ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均采取经右颈内静脉穿刺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其中29例作为治疗措施,21例为预防措施.结果行治疗性应用的29例中,20例患者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后顺利度过危险期,待病因治疗有效、缓慢性心律失常好转后撤除临时起搏;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泵衰竭而死亡2例;接受了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7例.预防应用21例中,顺利地行房颤复律、血液透析及外科手术治疗19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接受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2例.结论经右颈内静脉穿刺行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方法简便,成功率高,起搏电极稳定,在抢救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值得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13.
比较2例起搏器激素电极与2例起搏器普通电极急性阈值和慢性阈值,并讨论激素电极低阈值起搏。在起搏器植入后4周内,每3d测1次起搏阈值,以后每月测1次,动态观察起搏阈值18个月,每次测阈值同时作常规心电图。结果显示,激素电极急性起搏阈值和慢性阈值均为0.5V/0.5ms,没有峰化,常规心电图示起搏和感知功能正常,普通电极在植入后急性阈值迅速上升,7d后达高峰(5V/0.5ms),以后缓慢下降,2周后降至2V/0.5ms,慢性阈值维持在2V/0.5ms左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科收治AMI合并慢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植入临时起搏器后,观察血压改变、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起搏器植入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脉压差较植入前明显升高(P〈0.01);在临时起搏器的支持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抢救成功率90%;平均植入时间(10.5±2.5)min;平均起搏时间(5.2±3.5)d;经临时起搏后,恢复窦性心律,顺利渡过超急期,仅1例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予相应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临时起搏器在AMI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效果肯定,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抢救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实施双心室起搏 (BVP)治疗 ,观察BVP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7例经反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CHF患者接受BVP手术 ,其中男性 6例 ,女性 1例 ,年龄 4 8- 6 5岁 ,平均 (5 1± 6 )岁 ,扩张性心肌病 5例 ,缺血性心肌病 2例 ,心功能NYHA分级 ,Ⅲ级 6例 ,Ⅱ级 1例 ,病史 >1年。结果 所有病人均成功植入起搏器 ,平均随访 2 8周。心功能术前 (2 .9± 0 .3)级 ,术后 2 8周 1.4± 0 .5级 (P <0 .0 1) ;ECG示QRS波术前 (14 9± 35 )ms,术后 (98± 2 8)ms(P <0 .0 5 )。左室舒张末内径术前 (6 7± 7)mm ,术后 2 8周 (6 6± 7)mm(P>0 .0 5 )。左室射血分数术前 (2 2± 5 ) % ,术后 2 8周 (31± 4 ) % (P <0 .0 1)。二尖瓣反流分级 ,术前 (2 .4± 0 .5 )级 ,术后 2 8周 (1.1± 0 .6 )级 (P <0 .0 1) ,其中 1例术后二尖瓣返流消失。Tei多普勒推导指数 ,术前 0 .86± 0 .15 ,术后 2 8周 0 .6 2± 0 .0 7(P <0 .0 1)。结论 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改善病人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 6 2例患者术后进行临床随访 6个月至 3年。结果  5 2例患者经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 ,原有的晕厥、头晕、乏力、心悸等与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完全消失 ,10例存在基础心脏病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4例随访过程中出现起搏器埋藏处肌肉刺激症状 ,予调低脉冲发生器输出电压后症状消失 ;4例术前伴频繁阵发性房颤的患者经DDD双腔起搏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2例DDDR起搏患者分别于术后 1周和 2周发生心房电极微脱位 ,予重置心房电极 ;2例术后 1周内出现穿刺侧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内科对症治疗 2周后肿胀逐渐消退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其他起搏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作为症状性心动过缓的唯一标准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 ,但术后尤其是早期必须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在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的远期随访中的意义.方法植入起搏器AAI 12例.DDD28例,起搏方式为AAI、DDD、DDI、DVI或DDD伴自动模式转换,慢-快综合征(BTS)患者同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心电图、Ho1ter、胸片,平均随访22.3±21.4月.结果术后原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均消失.随访中1 2例AAI起搏患者未发生房室传导功能及起搏感知功能障碍.19例BTS中AAI 7例,DDD 12例,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房误感知触发心室3例,远期起搏阈值增高3例.经程控改变起搏模式、房室延迟、感知灵敏度、输出电压等予以矫正.结论 AAI/DDD是病窦理想的起搏方式,起搏器植入后应加强随访,根据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症状、慢性起搏阈值等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对于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起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 )伴阵发性房颤的抗房颤起搏治疗效果。方法 :对 9例病窦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安装Vitatron 90 0 (E)AF2 .0起搏器 ,采用起搏器内的自动信息储存记忆功能比较起搏器植入后抗房颤起搏后房颤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的情况 ;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为指标 ,比较起搏器植入后 1年对房室腔大小和左室壁厚度的影响。结果 :抗房颤起搏治疗后 ,平均每天房颤发作次数和房颤发作总时间明显减少 (P <0 .0 1) ,单次房颤发作最长时间缩短 (P <0 .0 1) ;植入后 1年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 (P <0 .0 1) ,左室后壁厚度减小 (P <0 .0 5 ) ,EF升高(P <0 .0 1)。结论 :Vitatron 90 0 (E)AF2 .0对病窦患者能有效地预防房颤的发作 ,减轻心肌重构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例符合CRT适应证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三腔型起搏器,进行三腔起搏或双心室起搏,使心室间收缩趋向同步化。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了起搏器,左室电极植入位置4例位于心室后侧静脉,2例位于心室前侧静脉。结果术后3、6个月患者的胸闷气促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能够自理,心功能改善Ⅰ级,QRS宽度均较术前缩短,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心胸比缩小。结论 CRT通过改善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胡清  任惠萍  朱翠华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2):1637-1639
目的:应用漂浮电极行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并对其方法和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43例。其中°AVB17例,窦缓、窦停伴房颤+间歇°AVB、短阵室速3例,窦缓伴°型AVB4例,窦缓伴窦停6例,室性自主心律5例,Q-T间期延长伴窦缓、尖端扭转室速1例,窦速伴短阵室速、室扑1例,心肌电-机械分离4例,心室静止2例。酌情选择左、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为穿刺途径;经鞘管送入电极导管约16cm后向气囊内充气,缓送电极,一旦起搏心室立即放气,并顺势送入电极6~8cm,调整导管至起搏功能稳定后以起搏阈值3~4倍的电压持续起搏。结果:43例患者中38例即时起搏成功,即时起搏成功率88.4%(38/43)。其中16例于30min至5d后心律失常消失,1例2d后心律失常程度减轻,13例于3~10d后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电极脱位猝死,2例于起搏后1h左右起搏失效死亡,5例终因肺、脑功能未恢复于起搏10h至2d后撤出起搏电极死亡;最终存活30例,死亡13例,总的抢救成功率69.8%(30/43);在38例起搏成功的患者中,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78.9%(30/38)。结论: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操作简便、快捷、安全、效果肯定,非常有利于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